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2
2004级临床医学七年制 中医学 二七年九月十二日
3
病因、病机 Pathogenic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
第四章 病因、病机 Pathogenic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
4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 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疾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 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疾 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5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二节 病机 Pathogenesis
6
第二节 病机 歷史沿革 《素問•至真要大論》 “謹候氣宜,無失病機” “謹守病機,各司其屬”
7
第二节 病机 歷史沿革 王冰 “得其機要,則動小而功大, 用淺而功深”。
8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
9
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机 正 邪 相 争 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 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 产生各种病理变化
10
病机学说 外感热病病机 内生“五邪”病机 经络病机 脏腑病机
11
心脏病因病机示意图 病因 虚证 实证 禀赋薄弱病后失调 思虑劳心过度 心气不足—心阳虚 心血亏耗—心阴虚 饮邪 阻遏心阳 抑郁 化火生痰
蒙蔽心包 气滞 血瘀 瘀血阻络
12
基本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重点
13
一、正邪相争 发病与否 正邪相争 正邪盛衰 病邪出入 虚实变化 疾病转归
14
健康人 平人 《素問•調經論》 “陰陽勻平,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15
发病原理 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正气:人体的机能活动(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素問》“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16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正气不足——内在根据 邪气侵袭——重要条件 正邪胜负——发病与否
17
正气的强弱取决于什么? 体质因素,精神状态,生活环境, 饮食营养,体育锻炼等。 体质因素与先天禀赋有关,存在个体差异。
《灵枢·寿夭刚柔篇》“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18
(二)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 表 里
19
(三)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1 虚实病机 《素問•通評虛實論》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20
(三)正邪相争—实证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2、病机特点:致病邪气和机体抗病能力都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激烈。
3、临床常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21
(三)正邪相争—虚证 1、病理状态:正气不足
2、病机特点: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出现虚弱、衰退和不足之证。 3、临床常见于外感病的后期,或内伤杂病的后期,或体质素虚,多种慢性病证的患者。
22
(三)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2虚实变化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脾阳-水肿)(实热-阴伤)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由虚转实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脾阳-水肿)(实热-阴伤)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由虚转实 (肝热-脾虚)(气虚-血瘀)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23
(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2 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正气 邪气
24
(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邪相持 正虚邪恋 邪去正未复 急性转为慢性 慢性病持久不愈
25
基本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26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发病 寒热变化 阴阳盛衰 疾病转归
27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阴阳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与协调 阴平阳秘
28
(二)阴阳偏胜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标志之一 《景嶽全書•傳忠錄》 “寒熱者,陰陽之化也”
29
(二)阴阳偏胜—阳盛 1、病理状态: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30
(二)阴阳偏胜—阴盛 1、病理状态: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 2、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明显
3、临床表现:恶寒肢冷、畏寒、喜暖、脘腹冷痛、下利、面黄白、舌淡胖、脉迟(实寒证,阴盛则寒)
31
(三)阴阳偏衰—阳虚 1、病理状态: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
2、病机特点:阳虚,推动温煦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 3、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虚寒证)
32
(三)阴阳偏衰—阴虚 1、病理状态: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导致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 2、病机特点: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偏盛。
3、临床表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虚热证)
33
(三)阴阳互损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2、病机特点:阳虚 阴虚(阳损及阴);
2、病机特点:阳虚 阴虚(阳损及阴); 阴虚 阳虚(阴损及阳)。 “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34
(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 临床出现假热之象(真寒假热)。
2、阳盛格阴: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 临床出现假寒之象(真热假寒)。
35
(五)阴阳亡失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1、亡阳:机体阳气突然性脱失,全身机能严重衰竭。
2、亡阴:机体阴液突然性大量消耗或丢失,全身机能严重衰竭。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36
(六)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1、平衡恢复则疾病向愈 2、阴阳亡失则病趋恶化
37
基本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38
脾之升清,胃之降浊; 肝之升发,肺之肃降; 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 肺之主呼气,肾之主纳气;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 脾之升清,胃之降浊; 肝之升发,肺之肃降; 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 肺之主呼气,肾之主纳气;
39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当六腑。
脾胃之升降,是升降运动的枢纽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当六腑。
40
三、气机失常 气逆 气滞 气陷 气脱 气闭 重点
41
(一)气滞 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 情志内郁 痰饮水湿 食积瘀血 结石等 肺气壅滞 肝气郁滞 脾胃气滞 重点
42
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
(二)气逆 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 肺失肃降 胃失和降 肝气上逆 情志内伤 饮食痰浊 外邪侵袭
43
(三)气陷 气虚病变基础上,气升不及或升举无力 素体虚弱 久病耗伤 思虑劳倦 主要在脾 中气下陷
44
(四)气闭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壅于心胸 阳气内郁 肺气闭郁 腑气不通 情志剌激 气郁之极 痰浊外邪
45
气不内守,向外逸脱,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
(五)气脱 气不内守,向外逸脱,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 脏腑功能衰竭 汗出不止 目闭口开 脉微欲绝 正不敌邪 正气骤伤 长期耗损 血出汗脱
46
心脏病因病机示意图 病因 虚证 实证 禀赋薄弱病后失调 思虑劳心过度 心气不足—心阳虚 心血亏耗—心阴虚 饮邪 阻遏心阳 抑郁 化火生痰
蒙蔽心包 气滞 血瘀 瘀血阻络
47
思考题 何谓病机、正气? 疾病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气机失常包括哪五个部分? 脏腑气滞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48
再见!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