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章 病因病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章 病因病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病因病机

2 病因病机的概念 病 病因 病机 指机体的一种痛苦的感觉、症状或体征。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制。
“病,疾加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病,疾益困也”“苦也”“损也” 《中华大字典》 病因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机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制。 “机者,要也,变也,病之所由出也。”张介宾《类经·十三卷》

3 学习病因病机的意义 了解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发病规律以及临床表现。 正确认识疾病,判别病因。 针对病因采取正确治疗手段。

4 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其他学科的渗透与影响 强调整体观念 重视强调内因在疾病发生上的重要性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5 各种致病因素 (阳光空气水分温度) 发病 (发芽) 正气不足 (种子)

6 学 习 要 求 掌握眼病常见病因及致病特点。 了解眼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玄府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并熟悉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引起眼病的机理。

7 第一节 病 因

8 历代医家对眼病病因的认识 远古:无目病病因的文字记载。
中医眼科病因学说,导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奠基于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经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系统详尽提出致病19因,经宋代《太平圣惠方》的补充及《三因方》的归类,标志着眼科病因学说的形成。 后世发展:

9 常见眼病病因 六淫(风火湿寒燥暑) 疠气 七情 饮食失宜(饥饱失常/饮食偏好/饮食不洁)) 劳伤 外伤(异物眯目/撞刺伤目/烧灼伤目)
其他因素(先天与衰老/继发于其他疾病)

10 六淫致病特点 与季节气候有关。 既可单独致病,又可数邪复合而致病。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侵袭途径:多从外部侵犯人体,常先侵犯肌表经络,或从口鼻而入。 六淫致病,随体质而异。

11 六淫致病随体质而异 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概以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器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譬如水火,水盛则火灭,火盛则水耗。物盛从化,理固然也。(清•吴谦《医宗金鉴》)

12 风邪致病特点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眼易受风邪 风者,百病之长 相兼致病 风性善行而数变 发病速,变化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强直、不用、震颤、动摇

13 风为百病之长 经云:“风为百病之长。”盖六气之中,唯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曰风寒,兼暑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也。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全兼,如寒不能兼暑与火,暑亦不兼寒;湿不兼燥,燥不兼寒;火不兼寒。由此观之,病之由乎风而起者自多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14 右眼(前面观)                                                                                                                                                                                        

15 风邪致病的常见症 眼部: 目痒、目涩、羞明、多泪、目赤、目昏、目胀痛、黑睛生翳、瞳神散大、胞睑浮肿、上胞下垂、目箚,胞轮振跳,风牵偏视,口眼喎斜,目睛润动,辘轳转关等。 全身 外风 (伤风、风寒、风热、风湿、风邪中络、风水) 内风 (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16 火(温、热)邪致病特点 火为热邪,其性上炎 火热易致肿疡 火热易引动肝风 火热易伤阴动血 变化急骤,易扰神明
“阳胜则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火热易致肿疡 “热胜则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火热易引动肝风 火热易伤阴动血 “热郁血溢”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变化急骤,易扰神明 “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火邪致病的常见症 眼部: 全身: 外感温热证 内伤火热证
目赤而痛,灼热刺痒,碜涩羞明,眵多黄稠,热泪频流,睑肿掀痛,胞疮溃脓,大眦脓漏,胬肉攀睛,白睛赤肿,白睛溢血,火疳隆起,抱轮红赤,赤脉贯目,黑睛翳溃,蟹睛突起,血翳包睛,黄液上冲,血灌瞳神,瞳神缩小,瞳神干缺,绿风内障,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暴盲,眼珠灌脓,睛高突起等。 全身: 外感温热证 (热在卫分,热在气分,热入营血) 内伤火热证 实火证(心、肝、肺、胃等脏腑) 虚火证(心、肺、肝、肾等阴虚)

18 麦粒肿                                                                                                                                                                

19 正常眼底 图注: 中年男性的正常眼底,眼底呈橘红色,视乳头圆形,淡红色,边界清晰,不隆起,中心部有一白色生理凹陷,视網膜血管从中发出。 视網膜动脉较细,色鲜红,中央有黄色或白色反光条纹,静脉稍粗,色暗,血管的反光条纹不显。动静脉管经例为2:3。该图可见视網膜血管呈对等分支向周边行走,视網膜血管为终末血管,相互无吻合支。视乳头颞侧约2PD处的暗红色区为黄斑。中心部凹陷,有一反光点。

20 视網膜中央静脉阻塞                                                                                 图注:女 28岁 右眼视物模糊5个月,无全身疾病史。 眼底:玻璃体轻度浑濁,视乳头边界不可视及,视網膜水肿,后极部大片出血,部分融合成片,视乳头周围及下方视網膜有黄白色渗出,动静脉不可清楚视及,黄斑部亦可见片状出血。视力:右眼眼前指数,左眼1.2。

21 湿邪致病特点 湿性重着 湿性秽浊 湿性粘稠迟缓 湿性趋下 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遏伤阳气 “因于湿,首如裹”《素问生气通天论》
“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温病条辨》 湿性趋下 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遏伤阳气 “湿胜则阳微”《外感温热篇》

22 湿邪致病的常见症 眼部: 全身: 外湿证 内湿证
眵泪胶粘,胞睑肿胀,胞虚如球,睑弦赤烂,湿痒起泡,破溃后流黄水,睑眦糜烂垢腻,秽浊结痂,睑内生粟疮,白睛黄赤或污红,黑睛缘混浊,中央生星翳成灰白色雾状混浊,视瞻昏渺,云雾移睛,视瞻有异色,玻璃体混浊,眼底水肿,渗出,甚至视网膜脱离等。 全身: 外湿证 (风湿表证、着痹、湿毒侵淫) 内湿证 多由脾虚所致。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至真要大论》 (湿犯上焦、湿阻中焦、湿邪下注)

23 寒邪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 寒性收引 寒性清澈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痹论》 寒性收引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也”《素问·举痛论》 寒性清澈 “诸病水液,澄清清冷,皆属于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寒邪致病的常见症 眼部: 全身 目昏冷泪,头目疼痛,胞睑紫胀,白睛血脉紫滞或淡红,眼底脉管血流瘀滞,眼部紧涩不适或口眼喎僻,或目珠偏斜。
外寒证 风寒表证、寒痹、寒邪束肺、寒伤脾胃、寒湿在表 内寒证(脏腑阳气虚衰,虚寒证) 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阴寒内盛

25 燥邪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易先犯肺 “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
“液竭者,则目涩。” 燥邪易先犯肺 “近交秋令,燥气加临,先伤于上,是为肺燥之咳。”《临症指南医案》

26 燥邪致病的常见症 眼部: 全身 眼干涩不舒,频频眨目,眼眵干结,白睛红赤少津,黑睛失去光泽,或变生翳障,视物不爽,甚至昏昧不明。 外燥证
温燥证 凉燥证 内燥证(津液耗伤) 肺燥津伤、胃阴不足、津枯肠燥、精枯血燥

27 暑邪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暑多夹湿邪。 “暑乃夏日炎暑也,盛热之气者,火也。”《丹溪心法》
“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灵枢·岁露论》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素问·刺志论》 暑多夹湿邪。 “长夏湿令,暑必兼湿。”叶天士《幼科要略》 “暑令湿盛,必多兼感。”王孟英

28 暑邪致病的常见症 眼部: 目赤,昏花。 全身 伤暑 中暑 暑湿 暑热 暑风

29 疠气致病特点 概念: 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地域性 发病急骤,传变迅速。 致病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若夫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方,一方之病,染及合邑。”《医学心悟·论疫》 “吾吴湿邪害人最广”《温热论》 发病急骤,传变迅速。 致病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某经络,专发为某病。《温疫论》

30 疠气致病的常见症 眼部 目赤而痛,灼热刺痒,碜涩羞明,眵多黄稠,热泪频流 全身 伤寒、大头瘟、麻疹等

31 七情致病特点 情志致病,皆为内伤。 内伤脏腑,气病居多。 易伤阴血(出血、瘀血)。 加重病情,易于复发。
情志变化持续时间过久,刺激强度过大。 内伤脏腑,气病居多。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影响各有所主。不同脏腑病变可引起不同的情志变化。 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郁,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素问·举痛论》 易伤阴血(出血、瘀血)。 加重病情,易于复发。

32 情志所伤的相关因素 内因 外因: 性别、年龄(小儿-青少年-中年-衰老) 禀赋、个性(气质、性格) 时间(“久谈言笑,伤也”《千金要方》)、
强度(“喜怒不节,则伤脏”《灵枢·百病始生篇》) 环境(生态、社会、人际关系) “境缘不遇,营求不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 李中梓

33 七情致病的常见症 眼部 全身: 暴盲、目昏、目胀痛、白睛溢血、绿风内障、胞肿而软,气壅多泪、酸涩微赤、视瞻昏渺、云雾移睛、青盲
心伤、癫、狂、惊、悸、吐血、耳暴闭、血崩、不眠、嗜卧

34 饮食失宜 饥饱失常 饮食偏好(五味偏嗜,过食肥味厚腻) 饮食不洁(水质污染、食物污染、食物变质) 过饥 过饱 时饥时饱
“饥不得食,胃气已损,脾气已伤,而中气大不足也。”《医学正传》 “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 过饱 “卒然多食饮,则肠满”《灵枢·百病始生》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 时饥时饱 “饥饱相搏,而脾气受伤,数月之调和,不敌一朝之紊乱也”《闲情偶寄·颐养部》 饮食偏好(五味偏嗜,过食肥味厚腻)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饮食不洁(水质污染、食物污染、食物变质)

35 饮食失宜致病的常见症 眼部 全身 视瞻昏渺、青盲、疳积上目、雀目、蟹睛 痰核、肿胀、眼睑重缓、眼底水肿、渗出、溢血
消瘦、面色无华、发育迟缓、胸腹胀满、心悸、疔疮疖毒、呃逆、呕吐、腹泻

36 劳伤 劳力太过 劳神太过 房劳 “劳则喘气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也”《素问·举痛论》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素问·宣明五气篇》 劳神太过 “才所不胜而强思之,伤也;深忧重喜,皆有伤也”《养生月令》 房劳 “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类经》

37 劳伤致病的常见症 眼部: 全身 肝劳,能近怯远(近视)、目睛干涩
短气、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头晕乏力、心悸失眠、脘腹痞闷,咽干口燥、身热腰疼、咳嗽吐血等

38 外伤 招致外邪乘虚而入 影响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失调 常见外伤: 异物眯目 撞刺伤目(钝器、锐器) 烧灼伤目(烫伤、烧伤)

39 其他因素 先天与衰老 继发于其他疾病 药物中毒 现代病: 先天眼疾(先天禀赋不足、妊期患病) 老年性眼疾(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常见眼病:胎患内障、高风内障 老年性眼疾(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常见眼病:圆翳内障 继发于其他疾病 消渴、小儿疳积 药物中毒 现代病: 空调病、电脑病、装修病 (氨气、甲醛、苯系物)

40 第二节 病 机

41 [要 求] 一 熟悉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引起眼病的机理。 二 了解眼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玄府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42 概 说

43 何谓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制。 《素问·至真要大论》 首先提出“病机”概念,强调“审查病机、“谨守病机”
归纳“病机十九条” 张介宾说“机者,要也,变也,病之所由出也。”《类经·十三卷》

44 脏腑病机 气血津液病机 经络玄府病机

45 一、脏 腑 病 机

46 脏腑复习之一 脏腑的内容 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藏精气而不泻。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空。属阳。传化浊物,泻而不藏。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胆。

47 脏腑复习之二 脏腑表里关系 由经脉来联系。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相互作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络与三焦相表里。

48 脏腑复习之三 五脏是构成五个生理系统的中心。 心的系统:心、小肠、血、脉、舌。 肝的系统:肝、胆、筋、目、爪甲、
脾的系统:脾、胃、肌肉、四肢、口唇。 肺的系统:肺、大肠、鼻、气管、皮毛。 肾的系统:肾、膀胱、齿、髓、脑、耳、前后二阴。

49 脏腑复习之四 五脏之间的整体性 心与肝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心与肺的关系、心与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肺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脾与肺的关系、脾与肾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

50 (一)心与小肠功能失调 1.生理上: 心主血脉,诸脉皆属于目 心主藏血,目为心之使 血轮两眦内属于心

51 2.病理上 实证:心火亢盛 虚证:阴亏血虚

52 (二)肝与胆功能失调 1.生理上 目为肝之窍,肝脉直接上连目系 肝受血而能视 肝气平和则目能辨色 风轮黑睛内属于肝

53 2.病理上 实证 肝胆实火 肝胆湿热 肝郁气滞 虚证 肝阴亏虚 肝血不足 虚实夹杂证 阴虚火旺 肝风内动

54

55

56

57 (三)脾与胃功能失调 1.生理上 脾升胃降,目窍通利 脾气统血,目得血养 肉轮胞睑内属于脾

58 2.病理上 实证: 脾胃火炽 脾胃湿热 虚证 脾虚气弱 脾不统血 脾胃升降失调

59

60

61 (四)肺与大肠功能失调 1.生理上 肺主气,肺气通利,目受滋益。 气轮白睛内属于肺。

62 2.病理上 实证 肺失宣降 风热袭肺 风寒犯肺 肺热壅盛 虚证 肺阴虚 肺气虚

63

64 (五)肾与膀胱功能失调 1.生理上 肾主藏精,视物睛明 气化正常,水不犯目 水轮,瞳神内属于肾

65 2.病理上 虚证 肝肾阴虚 肾阳虚衰 肾精不足 实证 热结膀胱

66

67 二、气血津液病机

68 气血津液的整体性 1.气、血、津液同脏腑经络间有密切的联系。 2.气、血、津液在人体内保持动态的平衡。
3.气、血、津液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4.气、血、津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9 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二)

70 (一)气失调

71 气的复习 气的含义(两种) 1.人体流动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 2.脏腑的功能活动。 气的作用
物质的气:温煦、保卫、生化、固摄、动力等。(卫气、营气、宗气) 机能活动的气(脏腑之气)。

72 气的命名 气一耳,以其行于脉外,则曰卫气;行于脉中,则曰营气;聚于胸中,则曰宗气。名虽有三,气本无二。气与血并根柢于先天,而长养于后天。(清·何梦瑶《医碥》卷一)

73 1.气虚:失于温煦、推动、防御、固摄、气化之功,脏腑功能衰退。

74 2.气陷:无力升举。

75 3.气逆: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逆而上行。

76 4.气滞: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致升降出入失常。胀闷疼痛为特点。

77 (二)血失调

78 血的复习 血的概念与来源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篇》 由饮食物的精气所化生。 血的作用 1.营养作用:濡养脏腑。
2.运载作用:血以载气,血为气母。

79 1.血虚:血液亏少,脏腑组织失于濡养。心血虚与肝血虚常见。

80 2.血热:血分有热或热邪侵犯血分,血行异常。

81 3.血瘀: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积聚,或离经之血聚于体内。

82 (三)津液失调

83 津液复习 概念及来源 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水液的总称。分布于全身,有清、稠之分。
来源于水谷。由胃的消化吸收、脾的运化、小肠的分清别浊,三焦的气化等作用而形成的。 作用 营养和润泽组织器官。 调节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84 1.津液亏损:

85 2.水液停滞

86 3.痰浊停滞 成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津液,或津液不能正常敷布凝集而成。 眼部表现:胞睑、神膏、眼底等。
全身表现:痰涎、眩晕、癫狂;肿块等。

87 三、经络玄府病机

88 人体的交通通讯网——经络系统 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别》)
谚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如伤寒三阴三阳,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经脉可定生死。既讲明其经络,然后用药径达其处,方能奏效。(宋·窦材《扁鹊心书》)

89 经络复习 经络的概念与功用 “经”---径路、“络”----网络。孙络、浮络。 经络的内容
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络脉、其他(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诊断、治疗(药物归经、针灸推拿等)

90 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1.足三阳经之本经均起于眼或眼附近。 2.手三阳经皆有1~2条脉终止于眼或眼附近。
3.以本经或支脉,或别出之正经连于目系者,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以及足之三阳经。

91 (一)经络失调 1.邪客经脉 2.经气不利 3.经气盛衰

92 (二)络脉失调 1.目络阻塞 2.目络受损

93 (三)经筋失调 总:引起胞睑开合与眼珠转动的障碍。 足少阳之筋:目不能张 足阳明之筋:因寒:不能闭:因热:不能张。 手太阳之筋:
足阳明与手太阳两筋:口眼喎斜


Download ppt "第五章 病因病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