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10章 弧 菌 属 弧菌属细菌是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弧形的革兰阴性菌。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无芽胞,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于碱性培养基上。本菌属共有100余种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以水中最多。其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主要有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是本属的模式种细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10章 弧 菌 属 弧菌属细菌是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弧形的革兰阴性菌。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无芽胞,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于碱性培养基上。本菌属共有100余种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以水中最多。其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主要有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是本属的模式种细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0章 弧 菌 属 弧菌属细菌是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弧形的革兰阴性菌。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无芽胞,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于碱性培养基上。本菌属共有100余种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以水中最多。其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主要有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是本属的模式种细菌

2 第1节 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霍乱的病原体,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死亡率甚高,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

3 一、生物学性状 (一) 形态与染色 新从病人分离出的菌株形态较典型,呈弧形或逗点状,人工培养后,常呈杆状而不易与肠道杆菌区别。该菌无荚膜,无芽胞,菌体一端有一根较长的鞭毛,运动活泼。 细菌有周身菌毛,取病人的米泔水样粪便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可见细菌相互排列如“鱼群”状;悬滴观察,可见细菌呈穿梭运动 

4 霍乱弧菌形态

5 (二) 培养与生化反应 1、培养 该菌营养要求不高,需氧或兼性厌氧;耐碱不耐酸,在pH 的碱性环境中生长迅速。因其他细菌在此高pH培养基中不易生长,故常用pH8.4的碱性蛋白胨水作为选择培养基。在碱性琼脂平板上培养24h,形成圆形、透明或半透明、表面光滑无色扁平的菌落。

6 2、生化反应 该菌能发酵甘露醇及蔗糖,缓慢发酵乳糖,产酸不产气,形成靛基质,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氧化酶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霍乱红反应阳性,不同生物型霍乱弧菌生化反应不同,鉴别可通过生化反应(古典生物型对多粘菌素B敏感,能被Ⅳ型噬菌体裂解,鸡红细胞凝集试验阴性,而ELTor生物型则相反)

7 (三)抗原结构与分型 H抗原 特异性低,为弧菌属所共有,H抗体无保护作用 O抗原 特异性高,根据O抗原不同,可将霍乱弧菌分为139个血清群 根据表型差异,O1血清群霍乱弧菌的每一个血清型分两个生物型 ,即古典生物型 与EI Tor 生物型 。前者为20世纪前6次霍乱大流行的病原体;后者为1905年在埃及西奈半岛EI Tor地区发现而命名,是第7次霍乱大流行的病原体。根据O抗原成分不同O1群霍乱弧菌又分为3个血清型:原型(稻叶型)、异型(小川型)、中间型(彦岛型)

8 (四)抵抗力 霍乱弧菌对热及消毒剂抵抗力弱,55℃湿热15min即死亡。对酸的抵抗力更弱,在正常胃酸中仅能存活4min。在河水中能存活1-3w。对氯敏感,用漂白粉处理患者排泄物可达到消毒目的。El Tor生物型比古典生物型的抵抗力强

9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 致病物质 霍乱弧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由细菌的粘附作用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 1.粘附作用 霍乱弧菌进入小肠后依靠活泼的鞭毛运动,穿过肠粘膜表面的粘液层,通过普通菌毛粘附于肠壁上皮细胞刷状缘的微绒毛上

10 2.肠毒素(CT) 是致腹泻中最强烈的毒素是肠毒素的代表 CT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以共价键形式结合。A亚单位为CT的毒性活性部分。B亚单位可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膜受体 (神经节苷脂GMI)结合,结合后使A亚单位的A1多肽穿过细胞,刺激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ATP转化为cAMP,于是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肠液分泌增加,产生严重的腹泻和呕吐

11 (二) 所致疾病 自然情况下,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摄入 个细菌可造成感染,引起霍乱,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

12 霍乱弧菌的发病过程 细菌 口 受 体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 腺甘环化酶 ATP cAMP 促进细胞内一系 列反应 肠分秘功能加强 肠液分泌增加 细菌少至 多至108致病,潜伏期1d左右 细菌细菌(二) 所致疾病 自然情况下,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摄入108~1010个细菌可造成感染,引起霍乱 (cholera)。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

13 临床表现 病人产生严重的呕吐、腹泻。腹泻物呈米泔水样。由于体内水和电解质大量丧失,临床呈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病人可因肾功能衰竭、休克而死亡。病后绝大多数患者可短期带菌,一般不超过2w。EI Tor弧菌感染者,带菌时间可达数月

14 霍乱病人脱水貌—眼窝深陷、皮肤弹性消失

15 (三) 免疫性 霍乱弧菌感染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此种病后免疫力包括血流中抗肠毒素抗体 (IgM和IgG) 及局部抗菌抗体 (sIgA)。血清抗体一般在7-14d滴度达高峰,随后渐降,一般可持续3个月左右。肠道sIgA可阻止弧菌的粘附,并抑制细菌的侵袭和产生毒素。肠毒素抗体可阻断肠毒素与小肠上皮细胞上的GM1受体结合。各群之间无交叉免疫

1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霍乱是烈性传染病,对首例病人应快速、准确作出诊断,并及时作出疫情报告,迅速采取防治措施,扑灭疫情。流行期间一般可凭临床症状对大量病人做出诊断。但在条件许可时仍需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17 1.直接镜检 取米泔水样粪便作悬滴法检查,可见运动高度活泼的细菌,染色后为G-弧菌,鱼群状排列 2.分离培养 将粪便或呕吐物接种于pH 的碱性蛋白胨水或琼脂平板上培养。霍乱弧菌较其他细菌繁殖快,直接取可疑培养物涂片镜检、做生化反应及血清学凝集试验 3.快速诊断 可用荧光菌球检查法或SPA协同凝集试验检测霍乱弧菌

18 四、防治原则 加强检疫,及时检出病人,尽早隔离治疗,对患者及带菌者的粪便及呕吐物要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水源及食品 皮下接种死菌苗,可增强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但保护率仅为50%左右,血清抗体持续时间较短,仅为3-6个月 此外,B亚单位-全菌灭活口服疫苗、基因工程疫减毒活疫苗某些国家已批准使用 治疗 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应用抗生素缩短排菌期,常用的抗生素有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复方SMZ等

19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和鱼、贝类海产品中,具有致病性的菌株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 

20 1、G-菌,常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形性,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营养要求不高,故在外界可长期生存。本菌特点嗜盐,在含3. 5%-4
1、G-菌,常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形性,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营养要求不高,故在外界可长期生存。本菌特点嗜盐,在含3.5%-4.5%NaCl的培养基中最易生长,在无盐蛋白胨水中生长很差,甚至不生长。生长的pH范围是 ,最适pH为7.7

21 2、绝大多数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能产生溶血毒素使人或家兔的红细胞溶解。其溶血能力与该菌的致病力呈平行关系,而大多数非致病性菌株则无此毒素。该毒素也具有肠道毒性 

22 3、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经海产品及盐淹渍品传播,常见的为海蜇、蟹类、鱼、毛蚶等。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后,经6-24h潜伏期后发病 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呕吐及发热,粪便为水样或糊状,少数有血水样便或粘液血便。多发于夏秋季,病程较短,一般恢复较快 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治疗可用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或复方SMZ等 

23 4、诊断取粪便、肛拭或剩余食物,直接分离培养与SS琼脂平板或嗜盐选择平板。然后进行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诊断也可用基因探针及PCR快速诊断
治疗可用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或复方SMZ-TMP,严重病例需给补充水和电解质

24 第11章 厌 氧 性 细 菌 厌氧性细菌是一大群种类繁多、专性厌氧,必须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厌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人及动物的体内。目前可将厌氧菌分两大类:厌氧芽孢的梭菌属和无芽孢厌氧菌

25 一、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C.tetani)是破伤风的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及动物的粪便中。当创口被污染,或分娩接生时使用不洁器械剪脐带时,破伤风梭菌或芽胞可侵入伤口并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引起破伤风

26 (一) 生物学性状 G+专性厌氧,菌体细长,周身鞭毛。芽胞圆形位于菌体的顶端,宽于菌体的直径,使细菌呈鼓槌状 37℃培养48h以后,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不规则菌落。能产生溶血素,一般不发酵糖类。 繁殖体的抵抗力与一般细菌相似,但芽胞抵抗力很强,煮沸1h完全破坏,5%石炭酸经15h才能杀灭,芽胞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

27

28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1)致病条件:伤口的厌氧微环境是细 菌生长繁殖的重要条件 伤口窄、而深 厌氧伤口的条件 混有泥土.异物或异物 局部 坏死组织较多伴 有需菌混合感染

29 (2).破伤风梭菌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 蛋白质,MW15万dal,不耐热,可被肠道蛋白酶破坏。 该毒素由两条肽链借二硫键联结而成。从菌体内释出后,即被细菌蛋白酶作用而切割成α轻链(5万)和β重链(10万)。β重链能与神经节苷脂结合;α轻链具有毒性作用。 破伤风痉挛毒素由细菌质粒编码产生 ,毒性极强,每毫克纯化的结晶可杀死2000万只小鼠。该毒素具有免疫原性,可脱毒成为类毒素

30 (3) 破伤风的发病机制 在于破伤风痉挛毒素对脑干神经和脊髓前角细胞有高度亲合力。毒素可由末梢神经沿轴索从神经纤维的间隙逆行向上,到达脊髓前角,并可上行到达脑干。除神经途径外,毒素也可通过淋巴液和血液到达中枢神经系统。毒素通过重链与脊髓及脑干组织细胞表面的神经节苷脂结合。毒素进入细胞后,通过轻链的毒性作用封闭抑制性突触的介质释放 ,导致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引起一系列症状.

31 破伤风梭菌 伤口 毒素 脊髓 前脚和中枢 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释放 肌肉强直性痉挛 症状:早期 流口水、出汗、激动、有的心率不齐、 血压波动 典型症状 出现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 反张,甚至膈机肌痉挛、呼吸困难窒 息而死亡

32 破伤风的临床表现

33 2.免疫性 破伤风免疫是典型的抗毒素免疫。每毫升血清中抗毒素含量达 单位时即有保护作用。但由于破伤风毒素毒性极强,微量毒素即可致病,而此量却不足以引起免疫,并且毒素迅速与神经组织牢固结合,不能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应答。所以有效地获得抗毒素的途径是通过类毒素的预防注射而获得的自动免疫,或通过注入大剂量抗毒素而获得的被动免疫,病后不能获的牢固的免疫力

34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破伤风的临床诊断主要结合创伤史和观察特有的体征。微生物学检查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一般不做。必要时可取伤口渗出物或坏死组织涂片染色镜检及厌氧菌培养,并以培养物滤液做动物试验,以确定有无毒素产生

35 (四) 防治原则 1、正确处理创口及清创扩创 2、人工自动免疫 注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 一般第一年内注射2次作基础免疫。1年后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隔5-10年加强免疫1次。对于这种严格按程序免疫的个体如有外伤并污染严重时可注射类毒素,几天内便可迅速产生抗毒素。 对满3-6个月岁儿童可采用白-百-破(DPT)3联疫苗,3、4、5、个月共接种3次,2、7岁各加强一次, 可同时获得白喉、百日咳、破伤风3种常见病的免疫力

36 3、人工被动免疫 (1)紧急预防 当伤口较深可能混有泥土杂物时,应作紧急预防,外科手术严格清创十分必要。肌肉注射 单位精制破伤风抗毒素 (TAT)。注射前应作皮肤过敏试验,防止发生血清过敏反应,必要时采取脱敏疗法,国外已制备人源的破伤风抗毒素,无过敏反应

37 (3) 特异治疗 对破伤风患者应早期足量用TAT治疗。因毒素一旦与神经细胞结合抗毒素就不能中和毒性作用,剂量为10-20万单位(包括静注、肌注和伤口局部注射)
4、一般治疗用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

38 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人和动物肠道中,能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其中A型是人类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
二 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人和动物肠道中,能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其中A型是人类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

39 (一) 生物学性状 * G+粗大杆菌,散在排列。卵圆形芽胞位于菌体中央或近极端。在机体组织中菌体周围可形成荚膜,无鞭毛 * 厌氧培养中生长繁殖极快,8min可分裂1 次,最适温度45℃。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分解乳糖产酸,可凝固酪蛋白,发酵糖类产生酸和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把培养基表层的凡士林向上推开,称为汹涌发酵 试验,可用作快速诊断

40 分型 根据产气荚膜梭菌的4种主要毒素产生情况可将其分为A、B、C、D、E 5个毒素型,对人致病的主要为A型,A型属人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

41 1.致病物质 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外毒素有α、β、γ、δ、ε、η、θ、ι、κ、λ、μ和ν共12种,各有不同的毒性作用。其中重要的有: ①α毒素为卵磷脂酶,各型产气荚膜梭菌都能产生此毒素,是本菌最重要的毒性物质。 此毒素能分解人和动物细胞膜上的磷脂,使多种细胞的胞膜受损,引起溶血、组织坏死;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而致水肿、出血、局部坏死等病变;

42 ②θ毒素具有溶血和破坏白细胞的作用 ③κ毒素是胶原酶 可分解肌肉和皮下的胶原组织,使组织崩解 ④μ毒素为透明质酸酶,能分解间质中的透明质酸,有利于细菌及毒素的扩散 产气荚膜梭菌根据其毒素种类不同,而分为A-F6型,其中A、C、F对人致病

43 2.所制疾病 (1)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是严重的创伤感染性疾病,以局部组织坏死、气肿、水肿、恶臭及全身中毒为特征。这些症状均与本菌具有荚膜及产生多种毒素和酶有密切关系 病人表现为局部组织肿胀剧痛,触摸有捻发感,并产生特殊的臭味发展迅速,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40%

44 发病过程 本菌感染伤口后,潜伏期短8-48h内迅速繁殖。由于卵磷脂酶、胶原霉、DNA酶 及透明质酸酶作用,使细菌侵入到周围正常组织,分解肌肉和组织中的糖类,产生大量气体,造成气肿,影响血液供应,受多种毒素和酶的作用造成组织坏死

45 (2)食物种毒 A型产气荚膜梭菌所产生的肠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一般肉类食品易被污染,食入大量细菌( )才能致病。潜伏期短,约8-22小时,毒素激活肠腺苷环化酶,使细胞cAMP浓度升高,肠粘膜分泌亢进,肠腔积液,导致腹泻和腹痛,较少呕吐,一般不发热,1-2日内可自愈

46 (3)急性坏死性肠炎 潜伏期短,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致病物质可能为β毒素。潜伏期不到24小时,发病急,有剧烈痛、腹泻、肠粘膜出血性坏死,粪便带血;可并发周围循环衰竭、肠梗阻、腹膜炎等,病死率达40%。

47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气性坏疽发病急剧,后果严重,需要尽早准确的做出微生物学诊断,争取早期治疗 1、直接涂片镜检:从伤口深部取材镜检,可发现G+大杆菌;少量形态不规则的白细胞;并伴有其他杂菌等三个特点,即可报告初步结果。

48 2、分离培养与动物试验 取坏死组织制成悬液,接种于血平板或庖肉培养基,厌氧培养,观察生长情况,取培养物涂片镜检,然后作进一步鉴定。 取细菌培养液 ml给小鼠静脉注射,5-10min后杀死动物,置37℃温育6-8h,则动物尸体膨胀并有恶臭,解剖可见脏器内有大量气泡,尤以肝脏最明显,称“泡沫肝”。 取内脏或血涂片及分离培养均可发现产气荚膜梭菌的存在

49 (四) 防治原则 预防措施主要是及时处理伤口,扩创、局部用H2O2反复冲洗,切除感染及坏死组织。早期可用多价抗毒素血清。同时使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繁殖。由于该菌在环境中很快形成芽胞,故必须严密隔离病人,并对所用器械及敷料彻底灭菌,避免在医院内传播 。有条件可使用抗毒素和高压氧舱治疗效果较好

50 三、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中常可检出其芽胞。本菌在厌氧环境中能产生强烈的肉毒毒素,若误食此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发生肉毒中毒和婴儿肉毒病,引起特殊的神经中毒症状,病死率很高

51 (一) 生物学性状 1 G+粗短杆菌,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近极端,使细菌呈网球拍状

52 2 专性厌氧本菌经厌氧培养在琼脂平板上形成不规则菌落;在血平板上有β型溶血;在肉渣汤培养基中消化肉渣而变黑并有恶臭

53 3 芽胞抗热性强,耐煮沸数小时而不被杀死。高压蒸气灭菌(120℃)30min才能杀灭。肉毒毒素煮沸1min或加热75-85℃5-10min即可失去毒性。但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胃液中24h内不被破坏。故可被胃肠道吸收而致病 4 分型 根据遗传特性分Ⅰ-Ⅳ四组根据抗原性不同可将肉毒杆菌分为A、B、C1、C2、D、E、F和G等8个型。对人致病的主要是A、B、E三个型。我国A组较多

54 (二)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肉毒毒素: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化学毒物和生物毒物中毒性最强的一种。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纯结晶的肉毒毒素1mg能杀死2亿只小白鼠,对人致死量为1-2μg。 肉毒毒素具有嗜神经性,进入机体后作用于脑及周围神经末梢的神经肌肉接头处,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麻痹

55 2 所致疾病 1.食物肉毒中毒 主要是食品制作加工过程中污染该菌芽胞,在厌氧条件下芽胞发芽形成繁殖体,再经繁殖产生毒素所致。食入肉毒毒素后,经几小时至3d左右潜伏期,病人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乏力。继而出现特有的神经麻痹症状和体征。首先是眼部肌肉麻痹,出现复视、斜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进而咽部肌肉麻痹,出现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和呼吸困难。若继续发展终因呼吸肌、心肌麻痹而死亡

56 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在我国多为冷藏的牛羊肉、豆制品如豆瓣酱、豆豉及臭豆腐,以新疆、青海、西藏、宁夏等地为多发地区;国外以肉罐头、火腿、腊肠等肉制品为主。

57 近年来发现婴儿因喂食有该菌芽胞污染的蜂蜜或其他食物而感染致病 表现便闭,吸乳、啼哭无力,死亡率不高 3.创伤肉毒中毒
2.婴儿肉毒中毒 近年来发现婴儿因喂食有该菌芽胞污染的蜂蜜或其他食物而感染致病 表现便闭,吸乳、啼哭无力,死亡率不高 3.创伤肉毒中毒 肉毒梭菌的芽胞污染了创伤后,如果局部具备厌氧条件,芽胞发芽形成繁殖体而产生毒素,毒素被吸收后而致病 

58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主要是检出毒素。将可疑食物或呕吐物制成悬液,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做动物试验。共分3组:第1组小鼠腹腔注入上清液各0.5ml。如有毒素存在,一般于1-2d出现四肢麻痹、眼睑下垂等中毒症状,最后死于心力衰竭和呼吸困难;第2组小鼠注射煮沸的上清液,一般不发病;第3组小鼠注射不加热上清液并注入多价肉毒抗血清,以观察保护作用。如用分型抗毒素还可确定毒素型别

59 (四) 防治原则 预防主要是加强食品管理和监督,定期抽样检查。食品进食前加热煮沸即可破坏毒素 治疗应尽早注射A、B、E3型多价抗血清。同时加强护理及对症治疗。注意预防呼吸肌麻痹和窒息特别是维持呼吸功能以显著降低死亡率


Download ppt "第10章 弧 菌 属 弧菌属细菌是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弧形的革兰阴性菌。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无芽胞,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于碱性培养基上。本菌属共有100余种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以水中最多。其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主要有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是本属的模式种细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