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欢 迎 学 们 学 同 习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原 理 主讲教师: 武天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欢 迎 学 们 学 同 习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原 理 主讲教师: 武天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主讲教师: 武天林

2 第六章 社会的规律和历史主体 第一节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基本内容 第二节 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及其社会作用
第六章 社会的规律和历史主体 第一节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基本内容 第二节 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及其社会作用 第三节 社会规律与历史主体的辩证关系 本章知识点、难点、重点和思考题

3 第一节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社会规律的含义及特点 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 三、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力系统

4 一、社会规律的含义及特点 1、社会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关系和必然趋势。社会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关系和必然趋势。

5 2、社会规律的特点   首先社会规律是人类活动的规律。离开人类的活动就没有社会规律;   其次社会规律只能是宏观层次上的统计性规律;   最后社会规律是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显示的趋势性规律.

6 3、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存在着区别,一方面使人们在认识和运用社会规律时,比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困难的多;另一方面极容易使人们把社会规律中具有的主体性特点误认为是主观性,从而导致唯心史观。
为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强调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联系。社会规律尽管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但它作为规律,同样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因此,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客观规律,都具有客观性。

7 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两条: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8 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概括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范畴。因此,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关系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9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二者会发生矛盾;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二者会发生矛盾。

10 四、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

11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二者的统一.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人和自然关系的概括,人和自然的关系决定了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12 4、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

13 5、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因此,革命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4 6、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社会形态 发生质变的决定性力量
  在阶级社会,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因此,社会革命就成为“历史的火车头。”在社会发生形态演变的时候,社会革命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5 7、社会改革是阶级社会社会形态 发生部分质变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改革也称为社会改良,它也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在社会革命还未成熟之前,社会改良也能推动社会发展,而且对社会形态的部分质变起决定性作用。

16 第二节 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及其社会作用 一、两种对立的历史主体观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三、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7 一、两种对立的历史主体观  1、所谓历史主体指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一般地说历史主体是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具体地分析,到底是那些人才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在这个问题上便发生了分歧,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18 2、唯心史观认为是少数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只是“群氓”,必须在英雄人物的指引下才能有所作用。这种历史主体观叫做英雄史观。
超人是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的创建者,是新真理和新道德的建立者,是一切真理和道德的评判者,是新世界的不断更新者。 ——尼采

19 3、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历史宿命论;二是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4、英雄史观的理论根据是唯心史观,这种历史观有两个主要的缺陷:一是只考察了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揭示出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了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20 5、英雄史观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占统治地位,它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认识原因和阶级原因。(社会分工问题、认识顺序问题、阶级偏见问题)

21 6、唯物史观在历史主体问题上的观点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种观点叫做群众史观,群众史观的理论根据是唯物史观。
7、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2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生活的自然物质条件,只有生产方式才是社会生活的社会物质条件。   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能动者。因此,坚持唯物史观,在历史主体观上必然是群众史观。

23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指社会居民中的大多数,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人们。在人民群众中包含着推动历史进步的英雄人物,因为人民群众是一个集合概念。人民群众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中劳动人民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核心和稳定部分。

24  2、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它对社会历史的创造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 其次是人民群众的活动成为社会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而且他们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5  3、人民群众虽然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他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因为他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显然是不同的。
 4、因此,唯物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时,不能夸大这种作用,否则就会在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上,产生群众运动“天然合理论”的错误观点,最终滑向唯心史观。

26 三、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每个人在社会发展中都有作用,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个人是指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指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明显痕迹,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人士。一般称这些人物为英雄人物。 马克思 毛泽东 爱因斯坦 牛顿

27  2、唯物史观承认历史人物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把这些作用归结为: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他们是历史事件的组织者;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人物对人类历史活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时势造英雄

28  3、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人物不是天生的或神秘的超人,他们是自己时代的产儿,是特定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历史人物必然要受到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会直接导致英雄史观。
 4、唯物史观要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历史主义的原则,即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的原则;二是阶级分析的方法,即把历史人物和他所代表的阶级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29 请大家对自己熟悉的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秦始皇 武则天 拿破伦

30 四、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史观应用到中国革命实践活动中的产物,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伟大创新。  2、群众观点包括以下四个密切联系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31  3、把群众观点化为我们党的工作路线,就是在我们党的一切工作中,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观点是灵魂,群众路线是对群众观点的具体落实。
 4、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就是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工作路线和领导方法,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更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广义

32 第三节 社会规律与历史主体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规律实现机制的主体能动性 二、历史主体创造活动的客观制约性 三、社会规律和历史主体的统一关系
第三节 社会规律与历史主体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规律实现机制的主体能动性 二、历史主体创造活动的客观制约性 三、社会规律和历史主体的统一关系 四、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33 一、社会规律实现机制的主体能动性  1、社会规律实现的动力机制是人们对自己的利益追求。每个人、每个集团为了生存都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他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活动中创造了历史,实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34  2、社会规律实现的中介机制是人们的主观目的性。人们为生存必然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利益只有被人们意识到才是人的利益。被意识到的利益在人们头脑中就是主观目的,人们正是在主观目的的推动下才创造自己的历史,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实现着社会发展规律。

35  3、社会规律实现的直接机制是人们的选择活动。人们创造历史的能动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人们的相互冲突之中进行的。因此,创造历史的能动活动实际上只是选择活动。在人们相互冲突的选择活动中实现着社会规律。 分力1 历史合力 分力2

36 二、历史主体创造活动的客观制约性 1、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就是创造历史的作用。创造历史的活动实际上是历史主体所进行的选择活动。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主体的选择作用是受限制的。首先,每代人的选择都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他们只能在自己继承的历史基础上进行选择,这说明他们的选择活动受以前人们活动结果的限制。

37  2、其次,每个人以及每个集团的选择都是根据他们的利益需要所进行的选择,因而人们的选择实际上都是一种价值选择。因此,人们的选择必然受到其他人和集团的选择的制约,使得选择活动的最终结局不可能完全符合最初的打算。  3、最后,历史主体选择活动的客观制约性说明,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历史。同时也说明人们只能在社会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

38 三、社会规律和历史主体的统一关系  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因为社会规律是人类活动的规律,历史主体的能动活动就是创造历史的活动,社会规律只能存在于历史主体创造历史的活动之中。我们承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不但不能排除历史主体的能动性,而且必须以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为前提。

39  2、同时,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主体创造历史的能动性必须以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为基础,按照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成功地进行创造历史的活动。离开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制约,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就成为随心所欲的唯意志论。
 3、在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历史主体能动性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片面的观点:历史决定论承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但却忽视了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历史选择论坚持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但却抹杀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40 四、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1、唯物史观既承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又坚持历史主体的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又要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是要承认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还要认识社会规律,并按照社会规律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我们的一切行动。

41  3、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就是要在社会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可能性空间”中,充分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使社会朝着有利于历史主体的方向发展。
 4、只有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同时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只有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才能创造历史,实现社会发展规律。

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政治经济学院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哲学专业必修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基础理论必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政治经济学院所有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认识整个世界、观察社会现象和思考历史问题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43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哲学素养,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学习,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内容,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所要解决的前沿性的问题,为学好其它哲学课程打下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对其它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学习,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分析问题。

44 教 学 计 划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时间:哲学专业72课时;其它专业(思政、法学、社会学、行政)54课时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10课时;8课时)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3课时;2课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其本质特征(4;3) 第三节: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2) 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1) 第二章:世界的本质和人类世界 (10课时;8课时) 第一节: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4课时;3课时) 第二节: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3;2) 第三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3;3) 第三章:世界的状态和辩证方法 (12课时;10课时) 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3课时;2课时)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4课时;4课时)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3课时;2课时) 第四节: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2课时;2课时)

45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过程(10课时;8课时)
第一节: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3课时;2课时)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4课时;4课时) 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3课时;2课时) 第五章: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2课时;10课时) 第一节:社会的实践本质 (2课时;2课时) 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4课时;4课时) 第三节:社会的政治结构 (4课时;3课时) 第四节:社会的意识结构 (2课时;2课时) 第六章:社会的规律和历史的主体 (10课时;6课时) 第一节: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4课时;2课时) 第二节: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3课时;2课时) 第三节:社会规律和历史主体的关系(3课时;2课时)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8课时;6课时) 第一节: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3课时;2课时) 第二节: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由解放过程 (3课时;2课时) 第三节: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3;2)

46 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4、恩格斯:《反杜林论》
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7、列 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8、列 宁:《卡尔·马克思》

47 参考书目 1、毛泽东:《矛盾论》 2、毛泽东:《实践论》 3、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 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5、毛泽东:《论持久战》 6、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7、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 的》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48 第六章 知识点、难点和重点 一、知识点 1、识记 2、理解 (1)英雄史观 (2)群众史观 (3)人民群众 (4)历史人物
第六章 知识点、难点和重点 一、知识点 1、识记 (1)英雄史观 (2)群众史观 (3)人民群众 (4)历史人物 (5)经济基础 (6)上层建筑 (7)地理环境 (8)人口因素 2、理解 (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内容 (5)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6)社会规律的实现机制 (7)社会规律客观性和历史主体能动性的关系 (8)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力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49 2、难点 1、社会规律客观性和历史主体能动性的关系 2、社会规律的实现机制 3、重点 1、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50 第六章 思考练习题 一、解释概念 1、英雄史观 2、群众史观 3、人民群众 4、历史人物 5、经济基础 6、上层建筑 二、区别范畴
第六章 思考练习题 一、解释概念 1、英雄史观 、群众史观 3、人民群众 4、历史人物 5、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二、区别范畴 1、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 2、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 3、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

51 三、简答问题 1、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2、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3、简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动力系统
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6、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什么 7、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52 四、论述问题 1、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说明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3、试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历史主体能动性的辨证关系,举例说明在处理这个关系的问题上我们存在的经验和教训。 4、运用唯物史观关于评价历史人物标准的观点,试对自己所熟悉的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Download ppt "欢 迎 学 们 学 同 习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原 理 主讲教师: 武天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