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課、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師大附中 陳采妍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課、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師大附中 陳采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課、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師大附中 陳采妍
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五課、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師大附中 陳采妍

2 壹、公共性 P.103 ☆一般人的生活範圍,可以分為公領域和私領域。 ☆公共性的定義:
1.人們持續關心公共事務,並用理性、公正、平等的態度,進行公開討論,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2.人們在公領域的表現 3.以社區為最基本的單位,形成公共意識與認同。(p.106)

3 觀察「公共性」的三個面向 一、是否擁有社會信任?  社會信任促成相互合作 二、是否擁有生活的文化資產?  文化資產凝聚共同情感 
三、是否形成公民社會?  以公民社會展現參與公共事務的力量  

4 一、社會信任: (一)定義:在一個社會中,社會成員彼此誠實、合作的期待。成員彼此認同、信任並真誠交往。
(二)影響:社會互信程度愈高,凝聚力就愈強。  1.互信高:可以提高各項效率。  2.缺乏互信:政策難以推行,增加施政成本。

5 二、文化資產(一) (一)定義:是人類文化的遺存,具有共信、共享的內涵,並具有某種程度的公共意義。例如:共同信仰、古蹟文物、習俗等。
1.有形資產:古蹟文物等。 2.無形資產:共同信仰、習俗等。

6 二、文化資產(二) (二)功能: 1.增強地域的認同意識:豐富的文化資產是維繫社會倫理、價值和傳統的重要因素,能形成社區意識等無形的資產。
2.建構人們的集體記憶:透過以往累積的文化資產,人們可以形成一種對故土、故人的懷念。

7 二、文化資產(三) (三)結論:社區文化資產愈豐富,共同記憶愈多,如果能夠善加利用,社區凝聚力愈強,公民意識與認同感都會因而提升。例如:三峽祖師廟對三峽人的影響。

8 三、公民社會(一) (一)緣起:源自西方中產階級增加,人民自主意識覺醒,在公領域中理性溝通,形成公民社會。
(二)特徵:人民可以自由組織各種團體:並且理性溝通。

9 三、公民社會(二) (三)公民社會的形成: 1.從動力而言:人民自動自發、由下而上,進行理性溝通,追求對公共事務的共識。 2.就過程而言:
(1)目標:追求公共的利益。 (2)方法:循序漸進地建立公民共同的觀念或行動。

10 三、公民社會(三) (四)結論: 2.公民社會的意義: (1)以群體利益為目的 (2)以公民權為基礎。 (3)不受政府主導與控制。
1.參與公共事務是權利,也是責任。 2.公民社會的意義: (1)以群體利益為目的 (2)以公民權為基礎。 (3)不受政府主導與控制。

11 補充:台灣公民社會的發展 民國76年解嚴後,開始發展。 相關法律:集會遊行法、人民團體法 目前成就:
 1.政治、法律上的保障:相關法律、言論自由。  2.非營利組織,逐漸成長。 ☆隱憂:貪污者仍可能會當選,可見公民社會仍不夠成熟、理性。

12 「公共性」與「公共財」 ☆公共(public)的意義,兩者不同 「公共」性:對社會的關懷、包容與付出,是「施」的概念。
「公共」財:具有共享、無法排他的特性,是一種「受」的概念。

13 貳、現代「社區」的意義與類型p.107 一、社區的意義 二、社區的功能 三、社區的類型

14 一、社區的意義 社區為公共生活最基本的單位,扮演著承載共同文化的角色。 社區意識是凝聚社區認同最重要的因素。
★結論:住在特定區域中,意識到彼此住在一起,並因而產生歸屬感的一群人。

15 形成社區的五要素: 1.人口:居民 2.空間:自然環境、公共設施、交通運輸、建築等。 3.互動(共同關係):是維持社區持續生存的動力。
4.組織:具有社會組織運作的機制,例:社區管理委員會。 5.心理:社區凝聚力、社區意識。

16 現代社區的運作 共同目標:追求共同利益、提升生活品質。 居民間相互的關係:互賴、互助、互惠的依存關係。 社區運作的三要素(南一版)
1.社區意識 2.自治與自願 3.利他精神

17 二、社區的功能 1.社會化:社會成員將社區共同的期待與要求,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生活規範。 2.社會支援:是守望相助的支援組織,支援範圍廣。
3.經濟互助:有不同的生產、消費、分配體系,形成社區的經濟生活形態。 4.公共參與:提供居民參與、處理公眾事務的機會。

18 三、社區類型 p.109 (一)地理社區與心理社區 (二)都市型社區與鄉村型社區 (三)網路社區(虛擬社區)

19 (一)地理社區與心理社區 1.地理社區:一群人共同生活的的地理區域,強調空間的概念,例:一座公寓或整個社會都可包括在內。
2.心理社區:具有共同背景、遭遇共同問題,追求共同利益的一群人所形成的社區。強調共同文化、共同意識等心理狀態。 ★結論:現代社會是指一群因為長期居住、互動,並共同維護彼此權益的生命共同體。

20 (二)鄉村型社區與都市型社區 ☆根據家庭人際關係、生活方式為區分的標準
1.鄉村型社區:人際關係是根源於共同生活(血緣、地緣)或工作關係。對社區較有認同感。例如:南投縣民間鄉新民社區。

21 補充:新民社區(一) 濁水溪北岸農業社區→休閒觀光。 農產品:山藥、黃金蕉、神秘果。

22 補充:新民社區(二) 波羅密大道:兩邊種滿「波羅密」,由一百多個家庭認養,各自發揮創意布置。

23 補充:新民社區(三) 戰鼓隊:由6歲至60歲的居民組成,每週練習一天。

24 (二)鄉村型社區與都市型社區 2.都市型社區:比鄰而居,但彼此不相往來,對社區缺乏認同感。 ★結論:現代社區型態由鄉村型慢慢轉變到都市型。

25 補充:鄉村型社區與都市型社區 鄉村型社區的特徵: 1.同質性高 2.人口結構老化 3.依賴性高 4.隱密性低

26 補充:鄉村型社區與都市型社區 都市型社區的特徵: 1.異質性高 2.社區意識弱化 3.依賴性低 4.隱私權高

27 (三)網路社區(虛擬社區) 定義:透過電腦網路作為溝通工具的一群人所組成的虛擬團體。例:網路上的家族。 特色: 1.以電腦為媒介。
2.群體互動、成員身份需經確認。 3.成員間體認到彼此的存在(未必真正認識)

28 補充:社區分類 1.地緣社區:同鄉住在一起,例如:屏東縣潮州鎮。 2.血緣社區:同宗(姓)住在一起,例如:王家村。
3.事緣社區:因為相同職業、宗教或種族,互動頻繁而形成的一群人,不一定住在一起,是心理社區的概念。例如:華人社會。

29 參、現代「社區總體營造」p.111 一、社區總體營造的緣起 二、社區總體營造的內涵 三、社區總體營造的事例   —嘉義山美社區

30 一、社區總體營造的緣起(一) 緣起: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之間,台灣工商業發達,人際疏離,有識之士因而敦促政府和民間一起尋找社區的文化根源,提高生活品質。

31 一、社區總體營造的緣起(二) 政府鼓勵:1994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建會)參考歐美、日本的經驗,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
影響:社區總體營造變成1990代末期台灣文化建設的主流價值。

32 三、社區總體營造事例p.113 (一)嘉義新港社區 發起人:陳錦煌醫師成立「新港文教基金會」 內容:藝文活動、老街重建等。
影響:是台灣地區最早的成功案例(1987年)

33 (二)永康街 發起人:陳歆怡 內容:保護公園老樹、永康公園改造、地方文史工作。
影響:將車道改成人行道,是台北市第一個開放式公園(1995年)。

34 (三)宜蘭玉田社區 因為傳統的「玉田弄獅」活動,1995年引起重視。 由民俗文化帶動  社區產業、環境。

35 (四)嘉義山美社區(一) 地理位置:阿里山南麓,海拔500m-1200m。竹林遍布。 人文背景: 1.約六百多人,自給  自足的鄒族部落。
2.產業以農業為主。

36 (四)嘉義山美社區(二) 發起人:高正勝 率先響應的族長:安勝吉 發起原因: (1)交通不便,年輕人口外流。
(2)炸魚、毒魚情況普遍,生態浩劫。

37 (四)嘉義山美社區(三) 推動簡史: 1.1985高正勝開始說服族長捐出漁場,作為生態保育區,獲得族長安勝吉先生率先響應。
2.1989發起護溪(達娜伊谷溪)組成山青團,巡守溪流。 3.1995成立台灣第一座民間推動的「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開放觀光 4.1996舉辦第一屆寶島鯝魚節

38 達娜伊谷

39 鯝魚(苦花),可長到60cm

40 (四)嘉義山美社區(四) 活動內容: (1)保育:護溪運動(鯝魚) (2)文化:恢復傳統文化,如:歌舞、編織、雕刻等。
(3)觀光:訓練解說員,為觀光客導覽。

41 (四)嘉義山美社區(五) 正面影響: 1.村民經濟改善,社區福利完善。 2.年輕人口回流 3.傳統文化受到保存 4.引起其他山地村落 效尤

42 嘉義山美社區(六) 負面影響: 1.商業氣息重,居民價值觀改變。 2.年輕人參與較少。 3.觀光客太多,對生態造成影響。
4.生態公園的規劃以「人」為主,而不是配合「生態」

43 山美社區的觀光客

44 討論: 看了上述的案例,可以歸納出社區總體營造要成功,應具備哪些條件? 人:一個人→一群人→全社區的人 時:長期 地:社區 事:
(1)居民關心的話題或有自己的特色 (2)要不斷的調整工作內容 ☆在自己的社區,是否可行?從哪裡下手?

45 二、社區總體營造的內涵p.111  1.社區:以「社區共同體」為前提,凝聚社區意識,建立社區的文化特色。
(一)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  1.社區:以「社區共同體」為前提,凝聚社區意識,建立社區的文化特色。  2.總體:全面性,大家一起參與。  3.營造:經營、創造。以創意思考為基礎,建立自己的特色。營造主體包括物質建設、生態環境及文化建設。

46 (一)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 ☆結論p.112: 1.時間:長期推動 2.內容:全面改造在地的文化特色、景觀環境、生活品質等。 3.步驟:
(1)掌握社區特色,找到切入點 (2)帶動其他發展,整合成一體。 (3)改造社區居民的觀念。

47 (二)社區總體營造的目的 2.表現出社區居民的創造力。 3.展現地方文化特色。 4.彌補國家體系的不足。
1.由民間形成一股由下而上、自發的的力量,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政府只是政策性的帶動。 2.表現出社區居民的創造力。 3.展現地方文化特色。 4.彌補國家體系的不足。

48 肆、志願服務p.115 一、志願服務的意義與特徵 二、志願服務與公共精神 三、志願服務的轉型 四、志願服務的事例

49 一、志願服務的意義與特徵 (ㄧ)志願服務的意義(南一版): 1.廣義:出於自願,不求回報的助人行為。
2.狹義:正式志願服務,因應社會需求,透過公益團體所提供的志工服務。 ★狹義的志願服務對社會更有助益,較常被引用。

50 一、志願服務的意義與特徵 (二)志願服務的功能: 1.對志工而言,是一種學習: (1)獲得成就感。 (2)開拓生活空間 (3)履行社會責任
(4)提升生命價值 2.對社會而言: (1)是進步的動力與象徵。 (2)可以彌補政府功能不足。

51 一、志願服務的意義與特徵(三) (三)(狹義)志願服務的特徵: 1.自願、互惠、互助。 2.有計畫、有目標。 3.長期投入。
4.資源整合的過程。

52 二、志願服務與公共精神(一) (一)志願服務是公民社會指標。 (二)政府大力推動,希望: 1.彌補政府功能不足。 2.喚起民間互助的力量。

53 二、志願服務與公共精神(一) (三)志願服務法 1.2001年通過,是全世界第二個立法推動志願服務的國家。 2.負責單位:內政部。
3.立法目的:整合社會資源,使志願服務的力量能更有效運用。 4主要內容:.明訂志工應接受專業訓練,以提升服務品質;對志工權利義務也有較詳細的規定。

54 三、志願服務的轉型 (一)從慈善到回饋 (二)從被動到主動 (三)從非專業到專業

55 四、志工服務事例 (一)嘉邑行善團 43年許世賢醫師義診 57年何明德等人加入﹐成立行善團。 工作內容:造橋鋪路 特色︰接受捐款上限100元

56 四、志工服務事例 (二)台灣路竹會: 發起人:劉啟祥醫師 主要工作:義診、行動醫院
1995年開始原住民部落義診,921地震後開始到第三世界義診

57 四、志工服務事例 (二)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1995年成立 發起人:徐仁修、李偉文等 目的:推廣自然生態保育觀念、可以取得荒地的監管權。
影響:全國最大的環保團體

58 補充:志願服務在台灣(南一版) 現況: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參加志願服務人口增加。 國內志願服務仍須努力的方向:
1.服務參與應更多元化:對突發事件強力動員(救災),但較忽視需持續進行的公共事務(資源回收、關懷獨居老人) 2.志工來源應更多元化:以三十歲到四十五歲婦女為主,希望高中生也可以成為志願服務的生力軍。

59 你可以做些什麼? ☆儲存自己的福氣存摺: 每個人都帶著一個無形的存摺,每多做一件善行,福氣存款就會增加。 善行隨時可做
對的事,就應該堅持下去

60 延伸學習—參考書籍 攜手造家園—社區  秋雨文化出版 愛呆西非連加恩:  攝氏45度下的小醫生手記
 作者:連加恩/著 出版社:圓神

61 延伸學習—影片 45度C天空下(公視連續劇) DVD 主演:林佑威、藍正龍 導演:王小棣

62 延伸學習—網路資源 師大附中公民科網站http://www.hs.ntnu.edu.tw/~citizen/
 師資陣容/陳采妍老師 more…/教學網頁  可以下載所有教學講義和p.p.t

63 采妍老師碎碎念 作業: 1.完成習作第物五課選擇題 2.期中考完收習作(U1 —U5) 第二階段小組報告: 題目請先跟老師確定
請參考本校網站上的學生作品 小考:請小老師在七天內,安排二十分鐘時間小考


Download ppt "第五課、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師大附中 陳采妍"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