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训练 何业东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太空电梯 C60 石墨烯 纳米碳管 时间机器模型问世 穿梭时空或成现实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创造训练 何业东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太空电梯 C60 石墨烯 纳米碳管 时间机器模型问世 穿梭时空或成现实"—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创造训练 何业东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太空电梯 C60 石墨烯 纳米碳管 时间机器模型问世 穿梭时空或成现实
美发射太阳帆 速度可达光速百分之二 太空电梯 创造训练 利用干细胞 造出人血 何业东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转基因细菌生产汽油 石墨烯 C60 纳米碳管

2 二、创造与创新的基本概念 基本策略与方法

3 创造的基本概念 创造(也叫创新?)就是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成果、社会成果、物质成果)的认知和行为活动。 再造:如果活动所产生的成果不是新颖的,这种活动就叫做再造。

4 创造的语言学定义 创造一词由“创”和“造”二字构成。根据《辞源》,“创“有疮伤、疮、始、造、惩等意思,其主要倾向是“破坏”和‘开始”。“造”有作为,建设、始、建筑、制备、虚构、成就、至等意思,它的共同倾向性含义是“构建”和“成为”。 从“创”与“造”字的原意组成“创造”一词,则具有破坏和建设相统一的新含义。因此,从语言学角度,创造是指在破坏和突破旧事物的前提下,重新构建并产生新事物的一种活动。

5 创造=原始创新?

6 创造与创新 有关报道

7 创造与创新的词汇意义上的区别 创造和创新在汉语词汇组合上不同,在英语中的含义也不同。
Creation:最初拉丁文本意是“种植”和“生长”的意思。 创造:表示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 Innovation:nova表示“新的”意思,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意思,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改造。 创新:体现对现有事物的更新改造过程。

8 创造与创新在含义上的区别 创造:体现基本思维层面上的原创性。 创新:更多地体现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的变革。
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的结果的基础上并以此为依据对某一具体认识领域的再认识和再发现过程。

9 创造与创新在应用范围的区别 创造:主要体现在理论和思想的原创性,以及这个世界和万事万物的原创性方面。
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

10 创造与创新的思维差异 创造:是人类思维的跳跃,体现了逻辑过程的中断和非连续性。
原创性越强,新颖度越高,其思维的跳跃性可能就越大,其逻辑过程就可能表现出更多的非连续性。 创新:兼有继承和发展双重因素,因而是逻辑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1 创造与创新在形成基础理论中的作用 在基础理论形成过程中,创造与创新起着不同的作用。 创造完成了一个事物或理论从无到有的过程。
创新接着继续完成该事物或理论的修正、补充、完善以及新陈代谢的过程,使其日益趋于完美。

12 创造的伟力在于它的原创性能孕育前所未有的东西。然而,创造并不意味着完美。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踏上寻求尽善尽美的不归之路。
因此,创造和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

13 评价创造性的标准 新颖 “新颖”主要是指不墨守陈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 有价值
任何创造的价值都与其新颖性相联系,新颖的层次性往往就是它的价值的层次性。

14 创造与创新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创造技法 甘华鸣:创新策略的模式图 俄罗斯TRIZ创新理论体系 杜威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课程的创造基本策略模式

15 创造技法 一、头脑风暴法 八、特性列举法 二、分项检查法 九、中山正和法(NM法) 三、类比创造发明法 十、KJ法
一、头脑风暴法 八、特性列举法 二、分项检查法 九、中山正和法(NM法) 三、类比创造发明法 十、KJ法 四、联想创造发明法 十一、假想构成法 五、信息交合法 十二、等值变换法 六、缺点列举法 十三、模仿创造法 七、希望点列举法 体现了“发散加工,追求数量;收敛加工,科学评价”,这一创造思维的基本模式。 创造技法不是一个创造和创新策略和方法的体系。

16 创造与创新策略的模式概要 (有多种模式) 策略
通常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选择、组合、改变或操作问题的给定条件,以弥补问题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问题的三要素)。 策略的作用 在于减少尝试与错误的任意性,节约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提高解决问题成功的概率(创造是一个低概率事件)。

17 创新策略的模式图 创造的非认知调控 情绪、动机和个性调控 创造的过程,创造的心理操作 提出问题 寻找资料 弄清问题 生成思路 选择思路
执行计划 回顾总结 创造的障碍及其克服 认知障碍及其克服 情绪、动机障碍及其克服 文化环境障碍及其克服 创新策略的模式图 甘华鸣,创新的策略,红旗出版社

18 俄罗斯TRIZ创新理论 TRIZ是源于前苏联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它由前苏联著名发明家G.S.Altshuller领导的研究机构,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世界数十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建立起来的,其成果包括: 1. 总结出了产品发展进化的客观规律; 2. 提供了一系列分析、解决问题的具体流程和方法; 3. 指导人们创造性的解决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现在很多世界知名企业都已经在研发设计流程中实施TRIZ,帮助他们提高产品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

19 俄罗斯TRIZ创新理论体系 亿维讯,TRIZ简明教程

20 TRIZ创新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亿维讯,TRIZ简明教程

21 使用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一般流程 问题模型 解决方案模型 待解决的问题 最终解决方案 转化 中间工具 演绎

22 TRIZ中问题模型、工具和解决方案模型 问题模型 工具 解决方案模型 技术矛盾 矛盾矩阵 创新原理 物理矛盾 分离方法 知识库
知识库中的方案 How to 模型 物理模型 标准解法系统 标准解法

23 CAI——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 计算机辅助创新(CAI-Computer Aided Innovation)技术,集TRIZ、现代设计方法学、本体论、语义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为一体,在概念或方案设计阶段向企业提供先进的创新理论及方法,使研发人员能够打破思维定势,全面地分析问题,构建科学的创新设计方案,优化研发进度,减少后期的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 CAI技术的主要特点: 1. TRIZ理论、本体论的强大理论基础; 2. 总结前人大量科学专利成果并再应用; 3. 高效、准确地指导人们解决技术难题。

24 TRIZ创新理论的优点 TRIZ创新理论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提炼和重组,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理论,用来指导发明创造,创新和开发。借助于计算机解决复杂的发明问题。例如,先进飞机的设计。 在此方面TRIZ创新理论超过那些激发人的创造思维的创造和创新的方法。

25 TRIZ创新理论的局限性 TRIZ创新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新型的思维定势(个别人进行创新思维,多数人保持思维定势)。
TRIZ创新理论不能解决面向未知领域的科学创造,即科学假说的建立与证明。不可能创造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魏铬纳的大陆漂移,沃森-科利克的DNA双螺旋等假说。 TRIZ创新理论对于由新概念创造新技术的过程无能为力。例如,纳米科技、石墨烯代替硅、太空电梯代替火箭,太阳帆代替飞船。 在上述两方面TRIZ创新理论不如那些激发人的创造思维的创造和创新的方法。

26 杜威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方法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用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科学思维的五步法: 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 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3.学生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 4.学生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学生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个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27 杜威:用思维的方法培养人的智慧 知识与智慧的区别:知识仅仅是已经获得并储存起来的学问;而智慧则是运用学问去指导改善生活的各种能力。
智慧即明智的行为、行动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育以知识为目的并以知识扼杀智慧;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以智慧为目的并以知识增进智慧。

28 创造与创新的过程 培育创造意识 收敛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提出问题 实践检验 分析问题 创造和创新是一个循环发展的过程 创造与创新是有区别的
3. 发散加工,追求数量;收敛加工,科学评价。这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模式,始终伴随着创造的每一个环节。 分析问题

29 创造思维的基本模式 发散加工、收敛加工解决问题的示意图 例:摸着石头过河

30 创造策略的关键 兴趣 收敛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质疑 实践 想象力 创造的动力 科学精神的精髓 创造的严谨性 创造力的基本形式
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创造活动的源泉

31 创造的关键 兴趣—质疑—想象力—实践 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需要由一个高起点开始实践这一过程)
“发散加工,追求数量;收敛加工,科学评价”,这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模式,始终伴随着创造的每一个环节。

32 培育意识和兴趣——创造的动力 2006年瑞典诺贝尔奖评选团 访华成员
获奖是不可预见的,诺贝尔奖得主们自己也许都没有意识到今后会获奖。他们只是在研究上充满好奇心,执着地做自己喜欢地工作。

33 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Success beginning in an idea
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首先是要提出问题,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必定是一个会提出问题的人,因为提出一个好的、新颖的问题往往会促使问题得到良好解决。 提出问题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尽管提出问题的人并不一定能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 提出问题的水平,往往决定研究成果的水平和创造的价值。

34 例: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 “一个自由下落的人是感觉不到自己的重量的,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想法。” 爱因斯坦曾经 样说。

35 歌德巴赫猜想与陈景润 歌德巴赫猜想这个问题是歌德巴赫提出的,陈景润解决了1+2 的问题。
从提出问题这个角度来看,歌德巴赫是一流的,而陈景润是二流的。

36 七大数学难题

37 中国人在数学领域 做出突出贡献的例子

38 丘成桐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著名的美籍科学家田长霖认为,中国的数学界缺乏领军式的人物。中国的数学界开创性的提出问题的人太少,多数在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 丘成桐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39 创意比知识更重要 中国人:看上去没有可能的东西就不考虑。 西方人:我们喜欢异想天开。 西方人比较注重独特的东西,思维上的约束规矩较少。
中国人更强调共同的东西,强调共同就会有一些严格的约束,客观上也会影响创造性的发展。 (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应一分为二)

40 科学的价值 作为科学家,我们知道伟大的进展都源于承认无知,源于思想的自由。那么这是我们的责任——宣传思想自由的价值,教育人们不要惧怕质疑而应当欢迎它、讨论它、而且毫不妥协地坚持拥有这种自由——这是我们对未来千秋万代所负的责任。 ——费曼

41

42

43

44

45 质疑——科学精神的精髓 Success beginning in an idea 多问为什么,你就可以打开创造之门!
经常地问,大胆地问,不怕丢脸地问。随着提出问题质量的提高,你会发现你的创造力在显著提高。 创造需要科学的自由精神和质疑精神!

46 创造与创新策略的关键 兴趣 收敛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质疑 实践 想象力 创造的动力 科学精神的精髓 创造的严谨性 创造力的基本形式
走向成功的唯一之路 创造活动的源泉

47 想象力——创造的源泉 自由发挥的想像力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源泉。
自有第一个猿人开始到现在,地球上所活过的人的数量是天文数字,可是为什么能够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大师级人物寥若晨星?他们和我们这些普通人到底有什么区别? 答案是,他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没有。

48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1946)

49 著名计算机与网络之父 机械计算机发明人——布莱斯·帕斯卡 计算机之父——查尔斯·巴贝奇 第一位软件设计师——阿达·奥古斯塔
数据处理之父——赫曼·霍列瑞斯 数字计算机之父——克兰德·楚泽 数字计算机之父——乔治·斯蒂比兹 计算机语言先驱——格蕾丝·霍波 电子管之父——李·德福雷斯特 电子计算机之父——约翰·阿坦那索夫 第一台电脑发明人——约翰·莫契利与约翰·埃克特 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林 “巨人”电脑发明人——托马斯·弗劳厄斯与马克斯·纽曼 磁芯存储器发明人——王安与杰·弗雷斯特 磁盘之父——雷诺德·约翰逊与艾尔·舒加特 QWERTY键盘发明人——克里斯托弗·肖尔斯 晶体管之父——威廉姆·肖克利 硅谷之父——弗雷德里克·特曼 小型机之父——肯·奥尔森 集成电路之父——罗伯特·诺依斯与杰克·基尔比

50 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 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是1947年由肖克利和他的两助手布拉顿、巴丁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时发明的,为此,肖克利三人于195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制造电脑,在电脑史上是一次突破性技术飞跃。

51 十大非著名计算机科技之父 美国《网络世界》杂志2008年6月15日评出了十大非著名科技之父,其中包括手机之父、黑莓之父、以及iPod之父等等。 他们没有网络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李)、互联网之父温顿·瑟夫(Vint Cerf)、或者以太网之父鲍勃·迈特卡菲(Bob Metcalfe)那样声名显赫,但同样是一些新产品或技术的发明者、创始人、或重要推动力量。

52 1. 手机之父马蒂·库珀 (Marty Cooper)
库珀于1973年申请了一项无线电话系统专利,当时他是一名摩托罗拉员工。他还是第一位使用便携移动设备打电话的人,通话对象是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的一名工程师。他明确表示,自己发明手机的灵感来自于热门电视剧《星际旅行》。目前,他是ArrayComm的创始人、CEO。

53 2.黑莓之父迈克·拉扎里迪斯 (Mike Lazaridis)
拉扎里迪斯出生在土耳其,父母是希腊人。在5岁的时候,他斯随同父母迁往加拿大。在12岁的时候,他因阅读了当地公共图书馆中所有科学书籍而获得了奖励。1984年,他辍学创建了RIM公司,随后开发出了黑莓手机。2000年,他出资1亿美元创建了一家研究所,专门研究理论物理。

54 3.iPod之父托尼·法德尔 (Tony Fadell)
法德尔有了一项创意,随后四处兜售,最终被苹果采用。他最初在苹果的职务是外部顾问,2001年成为iPod硬件团队的首名成员。目前,他在苹果担任主管iPod部门的高级副总裁。那么,为什么人们很少听到法德尔这个名字呢?显而易见,苹果公关团队更愿意宣传另一位众所周知的人物(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

55 4. FORTRAN之父约翰·巴克斯 (John Backus)
上世纪50年代,前IBM计算机科学家巴克斯开发了FORTRAN(公式转换器的缩写)编程语言。FORTRAN被认为是全球第一款广泛应用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巴克斯已于去年辞世,享年82岁。在他年轻的时候,即被诊断为患有脑肿瘤。医生通过手术切除了他的脑肿瘤,并在头部植入了一块金属板。在此之后,他的头部又植入了一块自己设计的金属板。

56 5. 远程办公之父杰克·尼尔斯 (Jack Nilles)
上世纪70年代早期,尼尔斯在南加州大学工作时,率先提出了远程办公的概念。1980年,他创建了企业管理咨询公司JALA国际,并于1989年离开南加州大学,全职在JALA国际工作。虽然远程办公并没有像火箭那样迅速窜升,但尼尔斯本人确实是一名火箭专家,曾为美国空军部门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设计过航空飞行器。

57 6. 鼠标之父道格·恩格尔巴特 (Doug Engelbart)
恩格尔巴特也是早期互联网领军人物之一。1969年,ARPANET(互联网前身)的首次数据传输,就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莱纳德·克莱恩洛克实验室与斯坦福大学恩格尔巴特实验室之间进行。恩格尔巴特是一名哲学家、科学家和发明家,但他最著名的身份应当是鼠标之父。他于1970年申请了鼠标专利权,但没能从这项专利获得任何收益。这主要因为他的鼠标专利于1987年到期,当时个人计算机革命还未发生。恩格尔巴特今年83岁,是Bootstrap研究所的负责人。

58 7. 垃圾邮件之父加里·苏尔克 (Gary Thuerk)
1978年,一名DEC销售代表向ARPANET邮件列表中数百名成员发送了商品促销邮件,此举不仅使发送邮件的苏尔克一夜成名,也让运营ARPANET的美国政府大为光火,并威胁将把苏尔克投入监狱。目前,在全球所有电子邮件中,80%到90%为垃圾邮件,人们很难完全弄清这些邮件来自何处,对于治理垃圾邮件更是束手无策。苏尔克现在是一名惠普员工,仍在销售计算机设备。他是否为推动了垃圾邮件的发展而感到后悔呢?并非如此。他说:“我是全球第一个发送垃圾邮件的人,我为此感到自豪。”

59 8. DSL之父约翰·西奥菲 (John Cioffi)
西奥菲一向低调,远离公众的视线,但这位斯坦福大学教授的确是不对称DSL技术的发明者。DSL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高速宽带互联网接入技术,其全称是数字用户线路。1991年,他离开斯坦福大学,创建了Amati通信公司。在此之后,他又重返斯坦福大学,专注于动态频谱管理(DSM)技术的研究。

60 9. Java之父詹姆斯·戈斯林 (James Gosling)
戈斯林出生于加拿大,是一位计算机编程天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时,他编写了多处理器版本的Unix操作系统。在Sun公司工作期间,他于1991年开发出了Java编程语言。

61 10. Wi-Fi之父维克·海耶斯 (Vic Hayes)
海耶斯出生于荷兰,曾在NCR和Agere担任电子工程师。不过,技术给他带来的名气远不如外交技巧。作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11工作组主席,他主持了802.11无线局域网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他在荷兰Delft理工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

62 创造与创新策略的关键 兴趣 收敛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质疑 实践 想象力 创造的动力 科学精神的精髓 创造的严谨性 创造力的基本形式
走向成功的唯一之路 创造活动的源泉

63 实践——创造的必由之路 坚持不懈的座右铭 没有什么比坚持不懈的毅力更重要。 才干不能比,因为没有什么比有才干而未成功的人更普遍了。
天才不能比,尚未被公认的天才几乎就是一个笑柄。 教育不能比,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受过教育的蠢物。 毅力和决心是万能的

64 个体的创造活动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 个人的创造必须建立在全人类成就的基础之上 创造活动必须建立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
个人的创造活动与社会、自然 个体的创造活动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 个人的创造必须建立在全人类成就的基础之上 创造活动必须建立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 自然 个体 掌握系统的知识 面临新问题的自我学习 信息交流 观察自然 发现自然规律 应用自然规律 社会 创造活动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与统一

65 创造是主观与客观辨证的对立统一过程 创造是人类面对未知世界的认知过程 主观 发散性思维 客观 收敛性思维 新认知 兴趣—动力 质疑—提出问题
想象力—假说 发散性思维 实践 —事实,检验 客观 新认知 收敛性思维 唯心的东西是难以避免的 获得唯物主义的创造成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6 创造的基本规律 创造思维的基本模式:“发散加工,追求数量;收敛加工,科学评价”。因此,创造活动是低概率事件。
创造的辩证法:创造是主观(质疑,想象力—假说,发散思维)与客观(实践—检验,收敛思维)辨证的对立统一的结果。 创造的社会性:以全人类的成就为基础; 创造需要一个有利的政治和文化的环境(暂缓评价是实现这一条件的重要原则)。 创造的客观性:建立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创造的持续性: “创造”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67 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品格 执着的发散思维能力 敏锐的问题意识 丰富的想象力 百折不挠的实践毅力

68 创造的品格必须从一点一滴培养 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你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
性格是完全可以通过行为进行自我塑造的,江山易改,性格可塑!

69 “思维定势”测试 先独立做题 后集体交流

70 发散思维的障碍——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对可以利用的信息的某一部分过分敏感,而对其余部分比较迟钝。
思维定势常常表现为“只有一个正确思路”的思维方式。 “一根筋”。 应试教育的苦果:思维定势。

71 某小学办理新生入学手续时,有两个孩子来报名。他俩长得脸形一样,出生年月日一样,父母姓名也一样。“你们是双胞胎吗?”老师问。“不是!”他俩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奇怪了,怎么不是双胞胎呢?那又是什么关系呢?
村边有一棵树,树底下有一条牛,它被主人用两米长的绳子拴住了鼻子。一会儿,主人拿着饲料来了,他把饲料放在离树三米远的地方,坐在一边抽烟去了。可是,没注意,牛就把饲料吃完了。当然绳于很结实,没有断,也没有人解开它。你说,这牛是怎样吃到饲料的?

72 3.桌上放着一只盛满咖啡的杯子,小李解手表时不小心把手表掉进去了。小李的手表是不防水的,还好,拿出来时手表上一点水没沾上。这是什么道理呢?
4.夜晚:一间房里有几个人在看书,突然停了电,看书的人纷纷到另一间备有蜡烛的房里去了,可老张仍然津津有味地读着书。他难道有“特异功能”吗? 5.钟在同一时刻时,时针、分针和秒针三针重合了。六十分钟后,它们是否有可能再重合?

73 6·有三只瓶子并列放在桌上,中间是只红的,红的左边是只白的,红的右边是只绿的。你能否用最少的步骤,使红的左边是绿的,红的右边是白的?

74 7· 在很陡的山坡上,两个人前拉后推地拉着一辆满载货物的小推车,慢慢地往上爬。一个过路的问拉车的“后面推车的是你儿子吗?”拉车的说“是啊”。可是那儿子却说前面拉车的不是他“父亲”。你说说,这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8.电灯开关,拉一次,灯亮,再拉一次灯灭。你能否做到连拉二次而使灯不亮? 9.二十四个人排成六列,每五个人为一列,该怎么排列好?

75 10.有个阿拉伯大财主,有一天把他的两个儿子叫到面前,对他们说:“你们赛马跑到沙漠里的绿洲去吧。谁的马胜了,我就把全部财产给谁。但这次不是比快,而是比慢。我到绿洲去等你们,看谁的马到得迟。”兄弟俩听了父亲的话,骑着各自的马开始慢吞吞地赛马了。可“大漠孤烟直”,“赤日酷似火”,在沙漠里慢吞吞地走怎么受得了啊!正当两人痛苦难熬地下马时,哥哥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等弟弟醒悟过来后已经来不及了,哥哥终于赢了这场比赛。请问哥哥想到的是什么办法?

76 发散思维能力测试

77 1.请你写出所能想到的带有“土”结构的字,写得越多越好。
2.请你用数字或字母,以各种数学运算形式来完成 “1=?”这一等式,写得越多越好。 3.请你举出包含“三角形”的各种物品,举得越多越好。 4.给你三条直线.一个任意三角形,请你同时使用这些简单图形和线条,组成各种有意义的图案,画得越多越好。 5· 请你列举出所能想到的绳子的各种用途,举得越多越好。

78 6· 请你根据以下故事情节,用简洁的语言(不超过一百字)写出故事的各种可能的结尾,写得越多越好。
古时候,有兄弟三人。大哥、二哥好吃懒做,三弟勤劳聪明。三兄弟长大后都成了家。有一天,他们在一起喝酒,大哥、二哥提议:“从现在起,我们三人说话,互相不准怀疑,否则罚米一斗。”酒后,大哥说:“你们总说我好吃懒做,现在家里那只母鸡一报晓,我就起床了……”三弟直摇头说:“哪有母鸡报晓之理?”大哥嘿嘿一笑说:“好!你不信我的话,罚米一斗”二哥接下去说:“我没有大哥这么勤快,因此,家里穷得老鼠撵着猫吱吱叫……”三弟又摇头,二哥得意地说:“你不信,也罚米一斗。”后来……

79

80 电013:孙学伟编写的结尾 三弟说:“大哥、二哥为了一斗米,都变成了精神病!”大哥、二哥齐声说:“不可能!”三弟说:“各罚一斗米。”
三弟说:“我既穷,又懒,所以家里没有米给你们。”大哥、二哥齐声说:“不信!”三弟说:“各罚一斗米。” 三弟突然惊叫到:“哎呀!刚才我好像听人说,大哥家的公鸡生的蛋被李四拿走了,二哥家的猫被老鼠拖到洞里去了。”大哥诧异道:“公鸡怎么会生蛋?!”二哥说:“老鼠怎么拖猫?”三弟笑答:“那么为什么母鸡会报晓,老鼠撵着老猫跑?”

81 想象力训练 一天早晨,确切地说,日出时分,一位和尚开始爬一座高山。沿一条不过一两尺宽的小路盘山而上,通往山顶金光闪闪的寺庙,和尚忽快急慢地攀登着,一路上多次停下来休息,吃着随身携带的干粮,日落前夕,他到达了寺庙。经过几天的禁食和静修之后,他开始沿着同一条小路踏上归途。他还是日出时分出发,忽快急慢地走着;一路上时不时地停顿。当然, 他下山的平均速度比上山的要快。 证明途中存在这样一点:和尚在往返途中都在白天的同一时刻经过这一点。

82 通过视觉想象解决上山下山问题 日出 日落 下山 上山 山顶 同一时间经过同一地点

83 本章结束


Download ppt "创造训练 何业东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太空电梯 C60 石墨烯 纳米碳管 时间机器模型问世 穿梭时空或成现实"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