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课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课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课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预习提纲 1、什么是唯物主义?其基本形态有哪几种?各自观点如何? 2、什么是唯心主义?其基本形态有哪几种?各自观点如何? 3、为什么新方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3 唯物唯心........ 味道是什么? 让我们想象一个味觉实验. 我们先用舌头舔一个物体,然后说出它的味道,当我们的舌头做味觉实验时,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舌头碰到物体,舌头上的味蕾通过神经告诉我们的大脑,而我们的大脑再次通过神经告诉我们的发声器官.我们发出声音被我们的听觉器官捕捉到而再次由神经送交给我们的大脑听到后确认了我们所说的.实际上,这是大脑与物体之间的交流. 最终决定这到底是什么味道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我们的大脑.我们依靠感官确定的事物.与这个物体实际上没什么关系. 唯心主义是从生理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可是..到底这里面哪个东西错了? 有没有人可以说清楚???

4 观点一:这一问题就是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变相提法,这是哲学史上最难辩驳的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反驳就是:在实践中驳斥!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有物质和精神、生理、心理、意识等的交互作用,才能解决物质和精神的交互作用,才能解决感觉、感知、认识、思维等的交互作用。 观点二:我们大脑之所以能判断出来问题是因为客观形成的.固定的一个模式.先人告诉我们这个东西是香的就是香的我们认为,告诉我们是坏的我们就认为一定不会好.这样做说明什么?说明支配我们的大脑并不是物质.

5 观点三:从马克思到列宁,都没完全否定唯心主义啊,列宁就明确说,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棵不结果实的花——虽然是不结果实的,却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啊。 并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这并不是说唯物主义就完全是正确的,唯心主义就完全是错误的,两者在对立中达到统一,真理是越辨越真的,唯物主义也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争论中成长!

6 观点四:我们学的难道没有唯心主义吗. 不在唯心主义中学习唯物主义,能深刻把握吗
观点四:我们学的难道没有唯心主义吗?不在唯心主义中学习唯物主义,能深刻把握吗?而且,只要你真正砖钻研哲学,你会发现,你从唯心主义中学的哲理也一样多,总之,不可能脱离唯心主义来学习和掌握唯物主义的 .至于国家的意识形态,那是另外一回事,不是学习哲学本身的问题.

7 希尔的《思考致富》。书中主要谈“意识的力量”,即通过正向目标刺激强化潜意识来促使达到成功。
受正统唯物主义教育的人,会觉得那是唯心主义了。但是,唯心主义就是错的吗?以前我们一直是这样被教育的:世界是物质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太绝对了。但同时,辩证法又告诉我们一分为二,用两点论看事情。还有人告诉我们说,存在即合理。那么,唯心就不会是绝对的错了,肯定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唯物与唯心在学术上是两个不同的学说,根本上应该是平等的。 对于意识的力量,不只是拿破仑.希尔强调,还有其他很多人强调,像戴尔.卡内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凯文.都迪的超级记忆力训练,都有说及提及的。 叔本华《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权力意志论》

8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这个问题大体有两种答案。一种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水、火、气、土、原子等等,总之是物质性的东西。一种认为,是数、理念、绝对精神、意志、神等等,总之是精神性的东西。中国哲学史上也有这样对立的答案,例如气与理之争。这么看,把哲学家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好像不算错。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主张物质第一性的就是唯物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的就是唯心主义。我想强调的是,对世界的思考不能是这么简单地下一个论断,像站队一样,站在唯物主义一边还是站在唯心主义一边,这样就算解决问题了。一个哲学家的思想的价值和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完全不取决于这一点,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在总体上丰富和加深了人类对世界的思考。有些哲学家并不对世界的本质论断,尤其是近代以来,哲学家们往往还反对下这样的论断,他们仍在推进对世界的思考,并且正是通过比以前更深入的思 考才得出这样的看法的。

9 为什么不能既唯物又唯心呢 就像光的波粒二象性
日德发展上的哲学选择 为什么不能既唯物又唯心呢 就像光的波粒二象性 战后西德的政府是建立在纳粹彻底清算的基础上,所以会自觉与纳粹与二战罪行划清界线,明显的表现在教育上,德国便只讲到1920年,对以后的历史以“极权主义”带过,在政治上坚决打击纳粹分子,避免其死灰复燃。至于后来“德国总理勃兰登1970年跪在华沙贫民区受害者纪念碑”那就是一脉相承自然发展的结果了,而此事导致欧洲二战各参战国检讨自己也原谅德国,最终发展到今天良好 的关系。德国总理施罗德今年被邀请参加欧洲纪念二战的活动就是例证。

10 然而,日本为什么 会发展成与东亚东南亚各国糟糕的关系呢?前面说了,缺少一个与过去一刀两断的架构。为什么会没有?“对日本与日本人而言,他们并没有机会像德国一样,认同一个范围更广的欧洲,从而与自身的帝国主义过往拉开距离,而且日本也不需要与邻国发展密切而平等的盟国关系,因此他们努力克服历史黑暗面的迫切性也微弱许多。”上述只是现象,还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没有被彻底清算。政权还掌握在战争分子手中,“一些积极参与日本二战侵略行动的人士,不仅在冷战兴起时获释,甚至可以再度飞黄腾达,例如1957年至1960年担任首相的岸信介,就曾经是一名甲级战犯”。他们为了维护其政权的合法性,当然要粉饰二战,美化侵略。不承认对东亚东南亚人民的伤害,必然会造成日本在亚洲的糟糕处境。

11 中国,唯物主义旗号下的唯心主义发展举措?
请举例说明……

12 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哲学吗? 哲学是一种信仰,好与坏完全是靠人的主观需要去取舍,取之则是,弃之则非。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哲学,因为它也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即使在今天普遍信仰唯物主义的同时,对之也应有一种正确的态度: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对待唯心主义,不能因为它代表了一条错误的哲学路线,就采取一种简单抛弃的态度,要看到它是人类认识的一朵不结果的花,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环节。列宁在谈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时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 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中去”(《哲学笔记》,第364~365页)。

13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唯心主义看成是某些哲学家捏造出来的胡说,它是他们在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探讨过程中,把认识的一个片断、碎片、小段夸大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唯心主义在这种认识的片断、碎片、小段中,常常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深刻的思想。不能因为唯心主义在螺旋式的认识曲线的终端发生了变形,而否认它在这条曲线的某个环节上有合理因素,否认这种因素在人类哲学思维的发展中有积极作用。恩格斯指出,在古希腊人和我们之间存在着2000多年的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问题决不在于简单地抛弃这2000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批判它,要从这个暂时的形式中,剥取那在错误的、但为时代和发展过程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式中获得的成果 。

14 一个大学生,晚自习晚了,他要回寝室,但路灯都没有,于是乎,他走呀走,突然“扑通”一声摔了一交。 后来他就相信唯物主义了,知道为什么吗? 第二天他发现那里有一个坑啊,就这么简单。 可我要说的道理就是:这个就可以证明心外无物是错的啊,因为那个大学生之前没有料到那里会有一个坑,可他确实被坑了呀。

15 唯心主义不是错的,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来看,唯心主义是错的。哲学的流派很多,你只能说从一种理论体系的角度看另一种理论体系是错的,而不能说某一种理论体系是对的或者错的。做文史社科研究都必须从一种理论体系出发进行研究。而我国的文史社科学科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之上。所以,至少在高等教育之前,我们学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根据我们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主义是错的。

16 实际上试图站在一个客观的态度看待一种社会科学是很难的。社会科学,比如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比如1+1=2,标准是唯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去解读一种哲学,去认知一种理论,首先建立在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用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去认识一种理论,然后得出结论自己是信服这种理论还是反对这种理论。既然必须得带着自己的世界观去认知一种理论,当然就很难做到客观,甚至说是不可能客观的……简单的说,哲学本身就是很主观的东西

17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在哪里,绝对不是高中课本上说的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或者是意识的那样简单。有些东西也许简单化容易让人理解,但是一旦简单化,也许就因为过分缺少细节而改变了理论的本来面貌。你在赞同唯心主义的同时,是否又是真正了解唯物/唯心主义呢?而且我不知道你是反对课本上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还是别的什么流派的唯物主义?你赞成的又是中国古代的“唯心主义”还是现代西方的“唯心主义”?而有些学者又认为,严格的说古代中国是没有所谓哲学的,所以你赞成的到底是什么?而你认为王阳明就是唯心主义者,恐怕也是某些教科书给你造成的印象吧?

18 “想快乐就快乐”是否唯心主义? 正方:是唯物主义 反方:是唯心主义

19 唯心主义存在的根源   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是:历史上反动的、保守的阶级与集团,为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和统治总是竭力歪曲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倒向唯心主义。其社会历史根源是:生产力极为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压迫以及体脑劳动的分离,片面夸大精神活动的作用等。其认识论根源是: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如果把主观与客观相分离,使其脱离物质,使认识与实践相分割,把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某一方面或成分加以夸大与绝对化,就会产生唯心主义。

20 庸俗唯物主义 19世纪流行于德国的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思想观点。代表人物有瑞士哲学家、博物学家K.福格特,德国哲学家、医生L.毕希纳,荷兰生理学家J.摩莱肖特。他们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尖锐抨击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和宗教。但他们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能力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或认为思想就是脑髓质的位移。他们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解释具有强烈的机械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

21 什么是机械唯物主义呢。从哲学史看,机械唯物主义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1、世界的存在就是机械运动。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动物和其它,其规律就是机械规律。换言之,用十八世纪杰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拉美特利的说法“人是机械”“动物是机械”。 2、人的个性的不同,是由其身体决定的。 3、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只是机械运动在人的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或结果。

22 哲学的党性   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和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就是哲学上的党性。   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前者指的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哲学立场的根本对立,后者指的是在阶级社会里哲学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及其利益。哲学的阶级性是哲学的党性的基础,哲学的党性是哲学的阶级性的理论表现。

23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所以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的,又是可知论的。

24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基本类型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例如:人的“感觉”、“经验”、“观念”、“心”、“意志”等)当成是第一性的,而把客观事物说成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自然界、社会与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它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25 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 B、物是观念的集合  C、理在事先  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E、吾心即宇宙

26 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尤其是杰出人物 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
(1)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属于什么世界观? (2)运用哲学知识,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评析。

27 答案 (1)从哲学上,上述两种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前一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后一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其划分的标准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贡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旨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臣意识的,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而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决定一切。客观唯心主义队为神的意识决定一切。因此本题前一种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后一种说法是客观唯心主义。

28 一、“心外无物”,真的无物吗? 王守仁当年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就遭到许多人的质疑以至反驳,高中教材摘录了《传习录下》中王守仁的两段话来进行批判。 其一:“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其二:“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 上述两段文字,教材中分别指出:“这就是说,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花色不是客观存在的。”“这意味着,天高与地深不是客观存在的,而决定于人是否仰俯它。” 这样认为是不妥的,并不符合王守仁的本意。

29 首先,王守仁在这里基本上没有否认花色的客观存在。王守仁早年出入于佛门,并有过特异感知的体验,今文中“同归于寂”不过是说:同归于寂灭,同归于寂静的状态,并非不存在之意。他的深义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和你的心没有感应,同处于寂静的状态;当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与你的心已有“感应之几”,于是此花颜色一时鲜艳明白起来,所以便知道此花不在你的心之外。要言之,看与未看此花,其差别仅仅在于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与否,而并不在于它是否客观存在。这是王守仁与主张“存在即被感知”的贝克莱主教的不同之处。 其次,从对第二段话的断语来看,教材似乎仍然没有抓住王守仁唯心主义逻辑结构的实质。王守仁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并不直接否认天高、地深的客观存在,而是强调“灵明”(即“心”)与“万物”的统一,即所谓“心”不离“物”,“物”不离“心”。然而,王守仁的聪明之处也正是他的糊涂之处,他将“心”和“物”统一起来,最后统到了“心”这一最高哲学范畴上来,便滑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他认为,万物与我同体“只在感应之几上看”。所谓“感应”,是人对外界事物有所感,外界事物对人有所应;所谓“几”,有微动、先兆之义。显然,王守仁是在把“心”与“物”之间的联系加以片面的夸大、膨胀,从而抹杀了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界限、“心”与“物”的区别,作出了“心外无物”的唯心主义结论。

30 我们内部的精神屏障 ——由一次面谈引发的思考与感慨—— 王学富 案例举类 今天接待的来访者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主诉最近头脑里反复出现这样的想法:如果所有的东西只是作用于人的感觉的话,我感到它开心就开心,我感到它不开心就不开心,这样的话,我岂不成了唯心主义?如果是唯心主义的,那岂不是很可怕?我怎么成了一个唯心主义者呢?由此开始,他的恐惧蔓延开来,担心人类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会发生宇宙灾难。 这使我想另一个案例。“文革”结束,高考制度恢复,那是七七年。当事人准备考大学,每天要背大量的东西。有一天背政治题,他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有唯物主义,有唯心主义,如果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结合起来会是什么主义呢?这一天,他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真理,名之“物心主义”。他对这个思想非常着迷,逢人便讲。事情的结果是被父亲送去精神病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从此之后,当事人一生有十几次反复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终生服药,间歇性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主要靠妻子供养。人生几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当事人给我写信的时候,他已是一个退休的人了。

31 (一)唯物唯心 我由此想到我们这几代人一路过来所受的教育,甚至可能从我们需要听童话故事、有奇幻思维的年龄开始,政治教育就把一套唯物唯心的东西装进我们的头脑。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头脑变成了一个打标签的机器,只要一接触什么思想,立刻对之进行机械性的归类判断: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物质第一还是意识第一?人类如此复杂的精神现象被简化为两张标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是科学的,贴上唯物标签,我们就象获得了一种保障,心里顿时感觉安全了。唯心主义是迷信的,被人贴上唯心标签,我们就会有莫名的恐惧感。我们如此害怕自己会跟迷信扯上瓜葛,凡事总要跑到科学那里去寻求安慰和安全感,我们宁愿相信科学能够做到一切,殊不知这样我们反而陷入迷信了。迷信是一种盲目的态度,不管对象有多好看,也还是迷信。

32 当科学不尊重人的精神,被供奉为唯一的标准,可以取代一切,解决一切,这时它就成了科学主义,而科学主义本质上就是一种迷信。科学主义局限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给一代一代人造成的精神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唯物唯心是科学主义的两张封条,我们的精神领域到处张贴着这样的封条,它们挤压了我们想象的空间,压制了我们内在的智慧,封锁了我们原初的创造力,却激发了我们文化里的极端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倾向,受到强制之下,我们变成了孩子,生活在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里,用非此即彼的单一方式看待一切。我们不能容忍多样,多样就是混乱;我们不能宽容不同,不同就是捣乱;我们不能承受模糊,凡事必须一清二白;我们总以为自己代表真理,不惜用自己的真理去宰割精神,践踏心灵。这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强迫行为,以至在一些个体那里,唯物唯心已经变成了心理症状的恐惧材料。前述案例中的当事人这样表达他的强迫观念:“到底是鸟在飞,还是我感觉到它在飞?”

33 (二)精神价值 人类的精神何其丰富,科学是其中一枝美丽的花朵,虽然它如此美丽,但也不能要求所有人的精神花园只允许这一种花存在。马克思仿佛料到人们会如此滥用他的唯物唯心思想,早已提醒道:“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但在我们的教育中,家长、老师和社会都要求孩子的思维“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小小的故事”,讲到一位叫小小(不是真名)的高中生,因为追求她理解的精神自由,一度要求退学,被父亲强制送进精神病院。小小读过一些精神成长方面的书,父亲大骂哲学家是骗子,老师们也说她中了唯心主义的毒。在当今中国,有这样想法的人恐怕还不在少数,甚至国内一所著名大学里一位理科教授,把文科理解为“不过写写小说而已”,慷慨陈辞要求学校削减文科经费。某大学理工学院的院长,孩子患了抑郁症,他认为是思想上中了毒,骂哲学是骗人的,说心理学是无用的。他不知道要求精神的孩子在他提供的空间里会窒息和枯萎。长期以来,我们教育和文化都在助长这种虚妄的科学主义态度。

34 曾看过一个“大家专访”电视节目,讲到一位国际顶级科学家被请回国内某著名大学教书,几年来,这位教授一直有缺乏对话者的孤独感,找不到真正具有科学思维素质的学生。可以想像,我们的科学长期被囚禁在一些机械的头脑里,我们文化里没有提供真正的精神土壤来培育它,真正的科学是一种精神的境界,达到了哲学的高度,而不只是技术。爱因斯坦不只是一个物理学家,还是一个哲学家,在宗教、伦理、美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见解卓著的论述。像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是人类精神的采撷者和赞赏者,他们谦卑地把自己的科学成就称作是在人类智慧的大海边拾到的一个小小贝壳。最近又读到,有些西方科学家对宗教(例如藏传佛教)有强烈的兴趣,这让许多中国学生和学者大惑不解。难怪,我们的教育一直把科学与宗教绝然对立,宗教被认为毫无价值,不屑一顾。我们没有看到,在造就了现代科学的西方文化里,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与科学的各个领域构成了一个互相激荡的精神系统,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时期,各个领域的卓越人物几乎同时涌现,形成群星灿烂的文化景观。而在中国,由于近代史的创伤经验一直没有得到医治,由于我们民族心理久久累积的不安全感,科学主义变成了盘旋于我们民族思维中的一个强迫观念:挨打的唯一原因是科学落后,解决的唯一之道就是科学发达。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民族还没有学会用整合的方式思考问题,一直沉迷在一种精神自慰的单一思维模式之中。在我们的辅导中,我们要求个体去直面症状背后的因素,一个民族也需要学习直面,去经历一个创伤医治和精神成长的过程。

35


Download ppt "第二课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