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 尽快启动二孩晚育软着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 尽快启动二孩晚育软着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 尽快启动二孩晚育软着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 尽快启动二孩晚育软着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曾 毅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 1.从六普数据看我国低生育水平现状 依据人口数据的各种相关研究表明:排除漏报后我国的真实总和生育率在平均每对夫妇生育1.5-1.8个孩子。
六普数据表明,2010年总人口13.40亿,比2000年到只增长5.84%,年均增长0.57%,显示我国生育水平已很低。 其实,我们2005年的政策咨询研究,根据各种数据,对可能漏报适当调整后,估计我国2000年全国城乡合一总和生育率为1.63;以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对可能漏报进行了适当调整)为基数,我们应用自主创新研制、已得国际国内广泛认可的ProFamy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新方法和软件进行预测,预计2010年总和生育率为1.63;预测结果表明:如果现行生育政策不变,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44亿,与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实际统计的人口总数13.40亿相差0.35%。 我们五、六年前的前瞻性人口预测分析结果与2010年人口普查最新数据吻合,共同证明我国 年期间总和生育率在1.60左右。我国过去10年、当前和今后处于相当低生育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最低)是不容置疑的。

3 2.六普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老化进程加快,继续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极不利于应对人口快速老化严峻挑战
六普数据表明,我国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的劳动力资源从2030年的9.59亿快速萎缩到2050年的7.77亿,每年减少近1000万,每十年减少近一亿! 减少的主要是的青壮年劳动力:从2013年开始,20-24岁人群在十年以内将至少减少四分之一。而55-64岁“接近老年劳动者”占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将由2000年的10.1%迅速攀升到2020与2050年的17.1%与26.7%。 现行政策不变方案下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将从2000年的6.7%快速上升到2050年的27.8%;最需要照料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将从2000年的1%更快速地上升到2050年的9.1%,等于2000年的9倍多; 老年抚养负担将从2000年平均每9.1个18-64岁劳动者供养1位65+岁老人,快速增加到2030、2050年的平均每3.7与 2.1个劳动者供养一位老人,老年抚养负担等于2000年的2.5与4.3倍!

4 3. 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将继续产生大量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并助长出生性别比升高危险倾向
3.1. 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 四川汶川地震死亡的儿童与青少年中很大比例是独生子女,其父母是何等的悲惨!已无生殖能力的中老年母父亲们,一旦其独生子女死亡,即成为无后老人,配偶死后则成为孤寡老人。 独生子女夫妇照料四位老人、家庭结构畸形。独生子女家庭是典型的“高风险家庭”(穆光宗,2004) 根据家庭人口预测,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由于子女短缺,造成2030、2050年独居老人比例等于2000年的2.4与4.1倍(曾毅,2006)。 如果长期维持现行生育政策而继续产生大量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将严重违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2.助长出生性别比升高危险倾向

5 106: normal sex ratio at birth

6 ◆ 2010年普查的出生性别比尚未公布,但从各方面相关信息来看,肯定显著高于2000年水平。国家人口计生委自2003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计划”。各级干群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8年之后,出生性别比较2003年不但没降,反而有所上升。这一严峻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化很大力气治理后的出生性别比仍然居高不下,它是否与现行生育政策本身弊端有关? ◆我国2000年执行一孩半(即只允许独女户生二孩; 占全国总人口52.9%)与在晚育前提下普遍允许生二孩政策地区(占全国总人口9.6%)的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24.7与109.0。 ◆ 20多年以来一直实行二孩加间隔政策的甘肃酒泉市、山西翼城县、河北承德市与湖北恩施州的出生性别比多年来一直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而大大低于其周边一孩半政策地区。 ◆一孩半政策下出生性别比偏离正常程度等于二孩政策下的5-6倍(郭志刚,2005)!执行一孩半政策地区2000年的女婴死亡率偏离正常比例高达99.9%,等于执行二孩政策地区的1.75倍 (张二力,2005)。

7 ◆一孩半政策实际上是在告诉群众:第一胎生了男孩,够了,不要再生了;第一胎生了女孩,不够,可以再生一个。这一理论上可称为“心理暗示导向作用”的政策影响使得重男轻女观念更难消除,很多农民利用已经很普及的B超技术手段做产前性别监定,流女保男。 ◆ 人口分析表明,一孩半政策地区大约有19%一胎女孩夫妇做性别鉴定与流产女婴保生二胎男孩;而二孩政策地区的这一比例只有4.6%(详见附录1)。 ◆ 另外,一孩半政策本身导致二胎女孩数结构性的减少,其影响占出生性别比超出正常部分的36-38.7%左右(详见附录1) ◆ 还有,当生育政策长期不变导致生育水平大大低于更替水平,更年轻的年龄组人数大大少于年长年龄组,比相同或相近年龄女性“多”出的年长男子到更年轻的女子中找妻子的概率大大下降。相反,二孩政策下未来更年轻的年龄组人数与年长年龄组人数大致相同,“多”出的年长男子到更年轻的女子中找妻子的概率大大提高。 -》于是,即使在完全相同的高出生性别比假定条件下,生育政策不变方案比二孩政策方案下中年男子因女性短缺而找不到妻子的问题要严重得多(详见全文2.2节与下图)!

8 45-49岁中年男性中,因婚龄女性人数短缺 而找不到妻子的比例

9 4.十分昂贵的管理成本与政治代价 在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政府用于农村独生子女与双女计生户年满60周岁领取养老奖励扶助(爱民政策)专项财政支出将从2003年的9.3亿迅速增加到2030与2050年的539与1433亿;而在二孩政策方案下, 这一专项财政支出在2023年达到157亿的峰值, 然后迅速下降到2050年的0.3亿(见下图); 年期间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合计支出2.52万亿元,等于二孩方案的6.3倍,多支出2.12万亿元。

10 政府用于农村计生户年满60周岁的养老奖励扶助金财政支出估计(亿元)

11 5.大量所谓“非法生育”的孩子与人口素质的“相对逆淘汰”问题
我国有七个省排除漏报后的当前实际总和生育率略超过2,三个省显著超过2,而这十个省的政策总和生育率全部在1.5左右(王金营,2004),即存在大量从小遭受因“非法生育”而带来心灵创伤的孩子。因此,二孩政策平稳过渡在这十个省实际上将使屡禁不止的大量“非法”二孩生育合法化,将使很多孩子彻底摘除“黑孩子”帽子。这不正是民众基本权利的回归,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吗? 较发达的15个省(市)当前排除漏报后的总和生育率大部分低于1.6,其中北京、上海显著低于1.0,天津略高于1.0。实现二孩政策平稳过渡后,这些发达地区(尤其是城镇)的很低生育水平将有适度相对回升。而较发达地区生育水平的适度回升正可以改变我们多年来心中有数,但在公开场合避而不谈的人口素质“相对逆淘汰”趋势。

12 6. 只开放双单独生二孩秉承了现行生育政策大部分弊端,并将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1)将使大部分农村地区一孩半政策助长出生性别比超常偏高的副作用继续存在。 (2)将继续产生大量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 (3)将产生双单独夫妇老少抚养负担远比非双单独夫妇高的新的社会不公问题。双独夫妇抚养4个老人与2个小孩,单独夫妇抚养3个老人与2个小孩,其老少抚养比等与非双单独夫妇(抚养2个老人与1个小孩)的2.0(=6/3)倍或1.7(=5/3)倍! (4)也许酿成现代梁山伯祝英台的悲剧。 (5)将使二孩配额指标“紧俏质好商品”的心理导向作用, 滋生超生造假和罚款敛财受贿等诸多腐败土壤和党群关系紧张继续存在,加大新时期计生工作难度。

13 下面汇报生育政策适当适时调整的策略问题: 7. 二孩晚育软着陆绝不会造成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失控
二孩政策普遍放宽后,想生二孩的群众很可能因为担心新政策被收回而希望尽量抓住时机,早生、快生二孩。如果目前无间隔条件放开二孩生育,势必造成新的生育堆积。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适当晚育间隔这一有力“杠杆”,平稳地搬动现行生育政策调整的“重物”。 基于实际数据与人口学原理,我们假定在二孩晚育软着陆后,2012-2030年的城乡合一妇女平均终生生育数为2.0左右(城镇1.8;农村2.27),并假定一、二孩平均生育年龄每年分别增加0.05岁与0.1岁。于是,这18年间每一年的一、二孩时期实际总和生育率分别比妇女一、二孩终生生育子女数下降5%与10%,导致2012、2030年城乡合一时期实际总和生育率为1.89与1.83。同时,又满足了城乡所有希望生二孩夫妇的愿望。 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下,我国人口总数在2038年最多达到14.8亿峰值,然后平缓下降。― 这一估测是现实可行并留有余地的。

14 不同生育政策方案下的劳动年龄 (15-64岁)人口

15 不同生育政策方案下的65+岁老人占总人口百分比

16 然而,二孩晚育软着陆政策方案下,我国2030与2050年总人口将比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多出5.6%与15.5%。
与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比较,二孩晚育软着陆政策方案下人口总数的相对多一些是否会造成资源的紧缺和环境保护的失控?我们的答案是“否”。

17 资料来源: 年人均水资源数据取自《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第61页)。由于该总报告未给出2033年以后的人均资源与总人口数据,我们假定2033年后水资源总量保持在2033年水平不变,于是 年人均水资源=水资源总量/当年总人数,而 年每年总人数取自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的预测结果。

18 资料来源: 年人均耕地数据取自《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第61页)。由于该总报告未给出2033年以后的人均耕地与总人口数据,我们假定2033年后耕地总量保持在2033年水平不变,于是 年人均耕地=耕地总量/当年总人数,而 年每年总人数取自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的预测结果。

19 8.政策建议及其可行性分析 (1)尽快逐步平稳过渡到在适当晚育与间隔前提下城乡妇女都允许生二孩。建议一开始即郑重宣布新政策决不会再收紧,以大大降低怕政策变而抢生的可能风险。 (2)通过宣传教育与社会经济激励机制大力提倡鼓励适当晚育间隔。对模范遵守生育间隔政策者予以表扬与奖励,对不符合生育间隔政策者不罚款,但给予批评教育,决不允许非医学原因、而以间隔不够为理由的流引产要求。 全国大样本生殖健康调查数据表明:在5年之内,一、二孩间隔越长,第二孩死亡率越低;母亲31岁以前,生育二孩年龄越高,第二孩的死亡率越低(见下图)。

20 二孩生育年龄与二孩死亡率的关系 数据来源::1997年与2001年全国生殖健康调查(已生育二孩及以上妇女人数 N=21340)

21 显然,适当晚育间隔有利于群众的切身利益,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行生育政策平稳过渡的双赢措施:既可避免群众因怕政策变化而抢生造成生育堆积,又可满足民众生育二孩愿望,并改善儿童健康、降低婴孩死亡率。 从1980年代初以来一直实行二孩加间隔政策的甘肃酒泉市,山西翼城县,河北承德市与湖北恩施州(四个试点地区总人口合计840万)的实践证明,二孩加间隔政策十分成功。 二孩晚育软着陆决不会导致新的生育高峰与人口失控。

22 结语:尽快启动生育政策平稳过度的紧迫性 作为政策放宽目标人群的27-30岁二孩生育年龄妇女人数在2008-2013年间处于低谷, 年间仍然较低,然后攀升,到 年达到峰值。显然,我们已错过3年最好时机,还有五年启动生育政策调整平稳过渡的较好时机。如果等五至十年以后再启动,则将与二孩生育年龄妇女人数高峰撞车,并将累积更多只生过一孩的育龄妇女,极不利于平稳过渡。 当前生育政策平稳调整造成的出生数增加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新增婴儿在20年后进入劳动年龄时正值 “人口负债”期,不但不会增加就业压力,而且将大大减轻劳力资源萎缩与人口老化的压力。 如果等到5年、10年、15年后再去调整生育政策,新增婴孩在2030年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是需要抚养的少年儿童,与那时的老年人口比例迅增及劳力资源快速萎缩迭加在一起,则可谓雪上加霜,悔之晚矣!

23 请各位批评指正! 谢谢!


Download ppt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 尽快启动二孩晚育软着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