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一章 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一章 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 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

2 第一节 宗教文化概述

3 一、宗教的起源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于史前社会后期。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于束缚自身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生理上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于是把自然力人格化,产生了“万物有灵、灵辖万物”和“人类有魂、魂管自身”的观念,幻想以祈祷、祭献和巫术来感化神灵,以达到避祸就福、消灾免难的目的,从而形成了宗教意识。 二、宗教的发展    早期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崇拜对象主要是各种自然物和自然力,把自然神化为超人的神灵来祭祀,如原始社会的动植物崇拜、天体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偶像崇拜等,奴隶社会时期保留原始又拟人化倾向的古代宗教祭祀。封建社会宗教进入神学宗教阶段。形成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的神学理论产生很大冲击,商品经济动摇了上帝的万能观念,宗教演变进入世俗宗教阶段。

4 三、宗教的分类    1.按崇拜对象分类  (1)多神教    (2)主神教    (3)二神教    (4)一神教 2.按影响区域分类 (1)民族宗教    (2)国家宗教    (3)地区宗教    (4)世界宗教 四、宗教文化的旅游功能    宗教文化,属于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范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提高,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    1.知识性 2.美学性 3.猎奇性 4.参与性 5.针对性

5 第二节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6 “寺”,原是古代官署名称,东汉明帝时,中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蓝携带佛教经像来洛阳,最初住在接待外宾官署的鸿胪寺。后来在雍门外街道旁,为高僧建馆舍,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座寺庙。后世相行延以“寺”为佛教建筑的通称。南北朝至唐代,佛寺已遍及全国,布局也渐趋稳定。 白马寺

7 天台宗 三论宗 法相宗 律 宗 净土宗 密 宗 华严宗 禅 宗
大约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我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地区的南传佛教。到隋唐时,中国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在汉地佛教中逐渐形成了八个教派。 天台宗 三论宗 法相宗 律 宗 净土宗 密 宗 华严宗 禅 宗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主要流行于中国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到13世纪后期,西藏上层僧侣逐渐掌握了西藏地方政权,经过不断发展,终于形成了西藏地区独特的佛教形式。并形成了以下教派:宁玛教(红教)、噶当派、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格鲁派(黄教)。

8 印度鹿野苑佛塔和寺院遗址 1.佛寺建筑的历史演化
1.佛寺建筑的历史演化   古印度佛教最重要的建筑就是塔,塔内埋藏佛祖的真身舍利,因此,塔就成为教徒们顶礼膜拜的神圣建筑。受印度佛教建筑的影响,中国佛教建筑最初的寺庙也是把塔放在中心位置。 印度鹿野苑佛塔和寺院遗址

9 婆罗浮屠塔(印度尼西亚) 据说,白马寺的中心建筑是一座大方木塔,周围建有殿堂、廊门。史书上记载,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寺庙都以塔为主体建筑,使之处于中心位置。到唐代,塔的地位逐步降低,殿的地位日益提高。开始时,塔殿并立;继而,塔在殿后;最后,塔被置于寺外,或另建塔院,而殿却被放在寺庙建筑的主体位置上。如闻名遐迩的河南少林寺,佛殿是主体建筑,寺内没有佛塔。所有的塔,包括拥有二百余座寺院高僧墓的塔林,都被安置在寺外。

10 山西洪洞县广胜上寺飞虹塔历史悠久,相传与寺院一并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由于历代重修再建,早非原物了。现塔是明代重建的。

11 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年),在此建造离宫,后舍建为寺。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大加修建,并建寺塔一座,名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至今保存完好。

12 嵩山少林寺塔林

13 受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华夏大地自殷周至唐代的一千多年中,宫殿、王府、署衙、宅第等,逐步形成以殿为主,由层层院落组成的传统建筑模式。在这种建筑群中,殿的位置是崇高的、神圣的、显赫的,是帝王议论国家大事、举行大典的地方,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灵和祖宗牌位的地方。 因此在佛教寺庙中,供奉佛像、礼佛、诵经的地方也应该是殿,这是中国人早已习惯并经常采用的形式。当时唐代著名僧人道宣( 年),在制定僧团制度,确定僧人行为准则、仪式、以及僧人出家去除俗姓而以法号相称等规定后,并规定寺庙建筑标准,指出殿是寺的中心。这也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作出选择的结果。

14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一些王公、贵族、富商、甚至皇帝,出于对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为寺”。像河南登封“嵩岳寺”,原是北魏宣武帝拓跋恪的离宫,后由其子舍作寺院。北京雍和宫原是清胤祯的雍亲王府,当他当上皇帝后,将其一半改成喇嘛寺庙。这些宅第都以大殿为主体建筑,改成寺庙后,对佛教寺庙建筑布局和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到了宋代,以殿为中心的佛教寺庙,又被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禅宗发展成“伽蓝七堂”的建筑形式。七堂,即指佛堂、法堂、僧房、库厨橱、山门、西净、浴室等。这样,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寺庙,已全部“中国化”了。

15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16 2.佛教寺庙类型 佛教寺庙是供奉佛像、存入佛经、举行佛事活动和供僧众们生活、居住的场所。因此,各类佛教寺庙的建筑和布局,无不与其功能相适应,同时又受到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大体与三种佛教派别相适应,寺庙类型可分为: (1)汉地佛教寺庙 汉地佛教寺庙分布在全国各地。受古建筑形制影响,有下列特点:重要殿堂与佛像布置在中轴线上。一般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或观音殿、藏经楼。 山门

17 大雄宝殿

18 较大的寺庙在主体殿阁两侧,仿宫殿廊院式布局,对称排列若干个较小的院落。各院按贡奉佛像和功能命名。如菩提院、般若院、塔院、方丈院、法堂、祖师殿、罗汉殿等。文献记载,唐长安章敬寺有48个院、房屋4130余间,是皇室专建的特大规模的寺院。 北京广济寺

19 主院和各小院均绕以回廊,廊内有壁画。在中轴线重叠四合院的两侧,又对称地布置了重叠四合院,形成左、中、右三路齐头并进的格式,如河南少林寺和北京潭柘寺。
少林寺山门

20 北京潭拓寺

21 一些山中寺庙,受地形的制约,采取古建筑的形式,依山就势布局,做到错落有致。中轴线虽不明显,但主要殿堂布置在主要游览线路上。如北京的戒台寺,千山的龙泉寺,黄梅的五祖寺和福州的涌泉寺。有的寺庙建在沟谷的桥上,如井陉的福庆寺。还有的建在悬崖峭壁上,如恒山的悬空寺。 北京戒台寺山门殿

22 悬空寺

23 佛寺中,广植花木,或松或柏,或银杏或紫荆、藤萝。有的庭院内掘有荷花池,叠假山,并同建筑有机结合,成为理想宗教场所,又是安全舒适的生活区。
苏州寒山寺

24 (2)藏传佛教寺庙(喇嘛庙) 藏传佛教寺庙始建于唐代,即佛教最初入藏之时。松赞干布修建的法王洞(曲结竹普)、超凡佛殿(帕巴拉康),是布达拉宫的雏型,以后经过多次维修和扩建,形成现在规模。随着佛教的传播,藏传佛教寺庙建设到清代达到极盛时期。至1949年前,全国藏传寺庙达5000多座。 布达拉宫金顶

25 特点: 1)单体建筑的经堂、佛殿、僧舍,为木柱支撑、密檐平顶的碉房式建筑。墙壁厚实、收分大,剖面呈梯形。墙面上修有许多音窗(假窗),并加上许多横向装饰。 江孜白居寺

26 西藏日喀则扎布伦布寺

27 拉卜楞寺(甘肃)

28 2)立面看,往往是开井空筒式佛殿建筑。因藏传佛教寺庙的大殿内贡奉佛像高大,但进深很小,故内部呈空筒式,在空筒四周又修有层数不等的围廊。各层围廊间,有楼梯相通,可以逐层上达。西藏日喀则扎什布伦寺贡强巴佛像(弥勒佛)高达27.4m,围绕四周有五层围廊,顶部开天井采光。 重要藏传佛教寺庙,又是过去地方政府所在地。如萨迦寺、布达拉宫、哲蚌寺,先后是历代西藏政权领袖达赖喇嘛的住地,也是西藏政府所在地。寺内有办公用房,布达拉宫内还有法院和监狱建筑。

29 哲蚌寺

30 3)藏传佛教寺还有少数圆墙围绕,中间是大殿或塔。西藏扎囊的桑鸢寺和江孜的白居寺就是这种特殊型寺庙。后者中间为覆钵式塔(喇嘛塔),塔座由77间佛殿和佛龛组成,因此被人称为“塔中寺”。这种建筑,不仅是藏传佛教,也是中国佛教寺庙中的建筑珍品。 西藏江孜白居寺大菩提塔

31 南传佛教寺庙 南传佛教寺庙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受小乘教和当地民族建筑形式的影响,其寺庙主要特点是: 1)南传佛教寺庙没有明显的庭院和中轴线形式,也无依山就势高台形式,而是以塔为主或以释迦佛像为主,以殿堂相配合,周围分布或分散布置房屋。 2)在佛寺建筑形式与结构上多受缅、泰建筑风格影响,屋顶高起,坡度较大。有一部分受干阑式结构的影响,下面凌空,上建殿堂。如德宏州的罕撤婪房(婪房即寺)和遮勒大金塔寺等。 3)受小乘佛教教义的限定,殿堂只贡释迦牟尼像及其遗物、舍利、佛塔和菩提树等。

32 泰国大王宫 仰光大金塔

33 泰国佛像

34 汉藏混合型寺庙 在汉族佛教寺庙中,还有一种汉族寺庙建筑形式和藏传佛教建筑形式相结合而建的寺庙。如承德的普宁寺和普乐寺。寺庙前部中轴线分明,而后部却建在一个高大坛台上,中间为主体建筑,四面布置配殿或次要建筑,属曼陀罗式建筑。 承德普陀乘之庙

35 河北承德普陀宗乘庙

36 香港天坛大佛

37 一位主尊的居多,两侧肋侍有两头陀:老者迦叶,年青者阿难;或者两位菩萨:文殊和普贤。上海玉佛寺内供奉着用整块白玉雕成的玉雕佛像,高1
一位主尊的居多,两侧肋侍有两头陀:老者迦叶,年青者阿难;或者两位菩萨:文殊和普贤。上海玉佛寺内供奉着用整块白玉雕成的玉雕佛像,高1.9m;甘肃张掖大佛寺内有全国最大木胎泥塑金装彩绘卧佛像,。长34.5m;北京卧佛寺内有全国最大铜铸卧佛像,长5m。 龙门石窟(一位主尊)

38 三位主尊 三位主尊的,有“三身佛”、“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三身佛,即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和应身释迦牟尼佛;横三世佛,即婆娑世界释迦牟尼佛,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竖三世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过去佛燃灯佛和未来佛弥勒佛。

39 五位主尊的,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侧为南方宝生佛,表福德;东方阿(门字里边一个众,音:丘)佛,表觉性;右侧为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北方不空成佛,表事业。
七位主尊的,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罗孙佛、拘那舍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辽宁义县奉国寺(始建于辽代),供奉七尊佛,正中毗婆尸佛像高达9.5m,其余的都在8m以上,因此又称“七佛寺”。 弥勒佛是释迦牟尼未来佛。佛经上讲,弥勒梵文是“慈氏”’名“阿逸多”,是释迦弟子,早于释迦入灭,居住在兜率天,佛祖预言56亿7千万年后转世。因为四大天王和弥勒同居在须弥山,在寺庙中弥勒佛多在天王殿正位。由于中国佛教和老百姓认为唐末五代奉化的契此布袋和尚是弥勒转世,按他形象塑像极富戏剧化,多为端坐的胖大和尚,袒胸露腹,大肚子滚圆凸出,喜眉乐目,笑口常开,倍受人喜欢。

40 须弥山石窟大佛楼

41 杭州飞来峰元代造像

42 有的寺庙中在弥勒佛身边塑五个胖小子,爬上爬下,与他嬉戏,人称“送子弥勒”。在少数寺庙中弥勒佛像是印度式的庄严肃穆佛像。四川凌云寺的弥勒佛是世界最高的石雕佛像,高达71m;西藏扎什伦布寺强巴(弥勒)佛像是全国最大铜铸佛像,高达27.4m。 在释迦牟尼两侧还有两个重要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负责接引众生进入佛国,左右肋侍为观士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又称“西方三圣”;左侧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满足众生欲望,解除众生一切痛苦,左右肋侍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又称“东方三圣”。 西方三圣和东方三圣,在有的寺庙中独立组成殿。在塑像造型上,众佛神姿相像,难以辨认。只有根据他们的位置和手印不同予以区分。释迦牟尼左手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意思,右手直伸下垂或向上屈指作环状,前者叫“触地印”,表示成道前,为了众生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这种造像为“成道相”;后者叫“说法印”,也就是说法像。药师佛一手持钵,一手执药丸状。阿弥陀佛两手相托或交叉,两大指对顶,掌中有莲台,接引姿式。

43 菩萨 菩萨,仅次于佛,旧译为“大士”,他是“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之人。菩萨的职责就是帮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解救在“苦海”中的芸芸众生,将他们度到极乐世界中去,了却一切烦恼,永远欢乐。 在中国民众中有影响的菩萨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四大菩萨。他们各有分工各有特点。 文殊菩萨表大智,智慧辩才第一,头顶五髻,骑青狮,持剑,手托莲花

44 普贤菩萨表大行,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执如意或莲花,咖跌坐在六牙白象上
观音菩萨表大悲,救苦救难于人间,现33化身,救12种大难,头顶肉髻,端坐莲花宝座上,手执杨柳枝,左右肋侍善财童子和龙女

45 地藏菩萨表大愿,教化六道众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四大菩萨在中国名山中各有自己的道场,分别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和九华山(地藏菩萨)。 在佛教寺庙中,文殊、普贤和观音称为,“三大士”,塑像中,唐代以前都是男像,宋以后都成女像,而且是美女像。山西平遥双林寺中观音泥塑像,肌肤细腻,体态轻盈,宛如妙龄少女,楚楚动人。

46 罗汉 据说佛教徒修行可能达到高低不同的四种成就,每一种成就叫一个果位。其中阿罗汉果,成就最高,达到了修行的最高境界,得此果位之人,就称阿罗汉,简称罗汉。在大乘佛教中,罗汉品位之上是菩萨,最高是佛。罗汉的任务是常住人间,护法和弘扬佛教。 十六尊者或罗汉,是释迦得力弟子,各有所长。 舍利弗——智慧第一; 目犍连——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头陀第一; 须菩提——解空第一; 富楼那——说法第一; 摩诃迦旃延——议论第一; 阿那律——天眼第一; 优婆罗——持戒第一; 罗瞧罗——密行第一; 阿难陀——多闻第一; 摩诃拘缔罗——问答第一; 周利架陀迦——义持第一; 梵波提——受天供养第一; 迦留陀夷——教化第一; 薄拘罗——寿命第一; 离波多——无例乱第一。

47 五百罗汉塑像始于东晋,吴越王钱氏先于天台山方广寺,后于杭州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在佛经中多处记载。《十诵律》说,佛祖说法时,有五百弟子听道;《法注记》中说,十六罗汉驻各地,其部下有五百到一千六百不等;《舍利弗问经》中记载,有五百罗汉重兴圣教之事。又有记载佛灭度后两次集结都有五百比丘参加。 至今北京碧云寺、武汉归元寺、昆明筇竹寺、成都宝光寺、苏州戒幢寺、长清灵岩寺等都有五百罗汉堂。山西平遥双林寺除罗汉外,再加佛、菩萨、天王、力士等塑像达2 052尊,为寺庙塑像之冠。由于罗汉数量众多,因而留给艺术家想象力自由驰骋的空间,使罗汉堂成为倍受观光客欢迎的景点。

48 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是佛教王国里的神将,保护四方世界。天王像立在寺庙天王殿中两侧,塑像威武雄壮。各方天王,面部、衣服颜色、手中持物各不相同。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咤,镇守东胜神州,面部白色,身着白色甲胄,手持琵琶。他慈悲为怀,保护众生,用音乐感化众生使之皈依佛教;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镇守南赡部洲,面青色,穿青色甲胄,手执宝剑,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镇守西牛贺洲,面红色,穿红色甲胄,手中缠绕一条龙(有的是赤索),他能净天眼、观察世界,对不信佛教的人,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镇守北俱卢洲,面绿色,穿绿色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握银鼠,他以德福闻于四方,手持宝伞制众魔,保护人民财产。 在天王殿中,正位是弥勒佛,背面是韦陀,他是保护佛、法、僧的将军,完全是中国武将打扮,金盔金甲手执金刚杵,威风凛凛。其姿势表示对行脚僧欢迎与否: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表示欢迎;杵挂地,手插腰,表示不欢迎。

49 石窟艺术,是利用天然或人工加工的石壁,开凿成窟,窟内石壁上有石刻、塑像、壁画、碑碣等艺术珍品,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石窟艺术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早期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在僻静的山间,用竹、木为筋修筑并外涂草泥的小屋,用作对佛顶礼膜拜之所,后来逐渐发展成石窟寺。现发现最早的石窟寺,是公元前1-2世纪阿旃陀石窟,现有洞窟29个,窟中有石雕佛像和佛经故事人物等,大约3世纪左右,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与中国古老文化相结合,得以迅速发展,到隋唐达到高峰。

50 印度阿旃陀石窟

51 目前我国保存完好的石窟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时间连续性之强,分布地域之广,均为世界之最。窟内保存的雕刻、泥塑、壁画、绘画,代表着艺术最高成就,是我国传统艺术的宝贵遗产。
石窟的选址 石窟是佛教徒和笃信佛教的民众顶礼膜拜之处。在建筑上主要考虑开凿工程的容易性和保存长久性,因此在选址上十分注意以下问题: (1)地形:多为丘陵性山地,有一定的相对高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开凿难度,也不便于香客到达; (2)石质:开凿区的岩石应为石灰岩或砂岩,此种岩石质地均匀细密、硬度适中、耐风化,最适宜雕刻加工; (3)朝向:应在向阳,但又避免太阳直射的地方,以使洞窟环境保持干燥; (4)交通条件:应在通达性较好的地方开凿,以便于香客前来瞻仰; (5)周围景色:石窟周围自然景色好,能够烘托石窟艺术的气氛,衬托出佛的尊严,也适宜于僧侣们居住。

52 石窟类型 中国石窟的形式受印度石窟寺的支提与毗河罗建筑形式的影响,但在平面布局、构造与装饰艺术上都已经中国化了。如支提形式洞窟的中后部塔,被移到中心部位,变为塔柱,成为石窟巨大支柱,在结构上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毗河罗式石窟的前廊列柱,也被中国式的檐柱屋顶代替。中国石窟的类型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 (1)龛型窟:这种窟的形式比较简单,在岩壁上凿出一个大龛,既无前廊,也无前堂或后室,正中雕刻,或塑、或绘出一个或一组佛像,四周为小佛、菩萨、飞天、装饰花纹。窟内空间被主像占得很满,几乎没有什么余地。 (2)中心柱型窟:这种窟型是比较明显的从印度的支提窟衍化而成的,它的特点是在窟的中心雕凿成塔柱或其他形式的柱子。柱子的四周和四壁雕刻、雕塑和描绘佛像、佛传故事;飞天、动植物及各种花纹。云冈石窟中1、2、21号窟即此类型。

53 (3)前廊列柱型窟:这种窟型的特点是洞口有一排长廊,有的为单间双柱,有的为多间多柱,气势壮观。显然这是受印度毗河罗式石窟前廊列柱之影响,但其建筑结构与艺术造型完全中国化了。如开凿于6世纪的麦积山石窟的七佛阁,洞宽31.7m,进深13m,高15m。前面为八根巨柱一字排开,构成雄伟的前廊,后面为七间佛阁,顶上覆盖巨大的殿顶,望之宛如七间大殿,雄跨于高崖之上,甚为壮观。 (4)前堂后室型窟:受中国传统建筑前堂后室、前朝后寝的影响,其洞窟前半部有一开阔的空间,有如房屋的前厅,在这里不设佛坛或其他巨型雕塑,以使参拜之人有个准备、过渡的回旋余地。后半部的墙壁上刻有佛像、菩萨、飞天,以及佛传故事等。如云冈石窟中7、8、9、10号洞和敦煌石窟中的301、371洞等,均属此类。这类洞的形制在初唐时尤为盛行。

54 (5)大厅式窟:由于大型佛像、群像及大幅壁画的发展,为了满足僧侣、佛教徒们参拜、瞻仰等的方便,原来小型的龛室已满足不了要求,于是出现了仿佛寺庙大殿的大厅式穹形。如敦煌莫高窟中的大幅西方极乐世界、大幅经变图以及大幅塑像、多幅贯连的礼佛图、出行图等,多出现于此种窟型。 中国雕塑始于商周,秦汉俑像达到很高水平。但在石雕方面的发展和完善还是以佛教、石窟寺文化的传入为契机的。石窟雕塑同坛庙、寺观室内外散存的塑像相比,因不受日晒雨淋,不随建筑物的毁坏而损害,是比较容易保存的。因而石窟内的雕塑,在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以年代早、数量多、艺术水平高为其特点,是我国一笔最大的历史文化财富。

55 (1)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休,国无宁日,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倍受煎熬,统治者朝不保夕,因而为佛教传播提供了最好时机。沿着丝绸之路先后开凿了拜城支尔干佛洞、库车的库木土拉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的干佛洞、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等。 新疆千佛洞

56 云冈石窟第20窟石雕佛像(北魏)

57 (2)隋唐时期的雕塑:公元 年的300多年时间,伴随着经济文化繁荣,佛教石窟艺术进入全盛时期。隋为过渡,唐代达到高潮。这一时期,南北朝开凿的敦煌、龙门、麦积山、炳灵寺、天龙山等石窟增加新窟、龛,其雕塑的造像都是石窟群中的精华部份。同时增添了许多新石窟,如济南千佛山,益都的驼山和云门山,四川夹江千佛崖、乐山大佛、云县大佛,陕西彬县大佛,山东历城千佛崖,云南剑川石钟山等。此时石雕和彩塑,在数量、规模、艺术水平上,都达到空前的地步。 天水麦积山石窟004号第1龛左侧大弟子迦叶

58 唐代雕塑不仅在艺术成就上达到高峰,而且佛像造型之雄伟也是空前的。乐山大佛高71m,成为世界之最。云县大佛高36
唐代雕塑不仅在艺术成就上达到高峰,而且佛像造型之雄伟也是空前的。乐山大佛高71m,成为世界之最。云县大佛高36.6m,彬县大佛高24m,炳灵寺坐像高27m,莫高窟北大佛33m,南大佛26m。这是自南北朝以来和宋元以后的雕塑艺术所望尘莫及的,因而成为今天旅游者追逐的目标。 (3)宋、元、明、清时期的雕塑:宋元时期,石窟雕塑再度兴起,势头虽远不如南北朝、隋唐时代,但仍不乏精美之作。有代表性的如大足石刻;剑山的石钟山石窟和杭州的飞来峰摩崖造像。其特点是佛像雕塑更接近真人,秀丽精妙;更世俗化,富于生活气息。

59 大足石刻

60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一尊宋代弥勒佛像,既无北魏交脚弥勒的端庄气氛,更无乐山大佛的静观凝重,而是笑世傲俗,嘻笑颜开,一反传统佛相,是按照五代契此布袋和尚的原型雕塑的。他一手按布袋,一手持念珠,袒腹踞坐,造型自然生动,极富生活情趣,是件别开生面的艺术品,成为后来许多寺庙的大肚弥勒仿造的样板。 杭州飞来峰石窟射旭洞弥勒像

61 4.佛教寺庙中的花木和佛事活动 同佛教寺庙,塔和佛像融为一体的象征性的花木和僧人的佛事活动,形成佛教综合景观。人们对花木和佛事活动有更大的兴趣。 著名者如莲花、菩提树、娑罗树、阎浮树、芯刍。 著名佛事通常包括: 佛诞节:佛诞节又称浴佛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为每年阴历四月初八。在汉族地区变成盛大群众性庙会,傣族地区成为泼水节。青海塔尔寺要从四月初八到十五进行大型的佛事法会。 成道节:据说释迦牟尼于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为纪念这一天,汉地佛教于此日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俗称:“腊八粥”。后来,逐渐变成民俗,以庆丰收,迎春节之意。 盂兰盆节:阴历七月十五,是佛家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节日源自佛陀弟子目犍连组织十万众僧,解救地狱中母亲。盂兰是梵语,意思是倒悬。’盆是汉语,指盛供品的器皿。言此供具可以解先亡之倒悬之苦。这个节日同中国儒家孝道结合,成为孝亲节。到宋元以后,在民间逐渐失去本意,变为祭亡人的鬼节,放河灯和焚法船,成为民间风俗。

62 此外各地寺庙也有自己节日。正月初一是弥勒佛诞生日,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贤诞生日,四月初四是文殊生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生日,九月三十日是药师佛生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诞生日。特别是二月十九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在民间纪念更为普遍。 随着这些节日的佛事活动,观音、弥勒、地藏和阿弥陀佛之名深入民间,成为民间较为普遍的信仰。

63 第三节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的正式形成在东汉顺帝以后,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东汉顺帝( 年在位)时,张陵开创的五斗米道;东汉灵帝( 年在位)时,张角组织的太平道,是道教组织最初的两大教团。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64 老子 庄子

65 道教称有十洲三岛,又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是神仙栖息的胜境阆苑。这十洲三岛在四海之中,洞天福地则在陆地之内。“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七十二福地,在大寺名山之间,上天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 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中记:“华山、泰山、霍山、恒山、蒿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儿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峨眉山、缕山、天台山、罗浮山、阴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云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此皆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现在的道教名山宫观,除宋后新起者外,凡渊源于唐代以前的,多在此范围之中。

66 1.道教官观建筑的特点 利用山地条件,突出仙境,渲染神秘气氛
道教宣传天下名山是道家的“洞天福地”,是仙人修炼、生活的地方。因此在道教名山中的建筑主题突出仙的环境,利用山顶夷平面布置主题建筑,山坡布置三道山门,成为人间与仙界过渡地带。这在泰山最为典型。泰山由于位置在东,是春天代表。城南潦河桥南,有蒿里山,是古代葬死人的地方。城北山坡陡,相对高度达1300多米,布置了三道山门(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岱顶夷平面上建有碧霞祠和玉皇庙。碧霞祠建于宋代,典型道观建制,位于天街东端小型谷地中。供奉山女神碧霞元君。玉皇庙建于绝顶天柱峰上,为一四合院落,院内有极顶石和登封台,即历代帝王筑土为坛,曰“封”,祭天的地方。

67 泰山游览线,自下而上,形成阴间(蒿里山),人间(泰安城)、仙境(岱顶)三重空间。从地形上看,由缓坡、斜坡直到陡坡,人们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后宛若登上天府;从建筑上看,由严整到自由,因自然环境而异;从意境上看,由人间闹市上达穹宇,渐入仙境。类似泰山利用自然环境,突出仙境建筑在其他道教名山中也有类似的布置。 泰山碧霞元君洞

68 道教建筑常由神殿、膳堂、宿舍和园林四部分组成。一般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同坛庙和佛寺建筑相比,单体建筑不那样宏伟、豪华,多为淡雅色调;少中轴线的对称布局,多利用地形,自由、灵活形式。神殿是宗教活动场所,处于建筑群之主要轴线上,为整个建筑群之主体。 殿堂内设置神灵塑像或画像;膳堂包括客堂、斋堂、厨房及仓库等,多布置在轴线侧面;宿舍,为道士、信徒和游人住宿用房,常于僻静处,单独设院;有的利用建筑群的附近名胜古迹和地形地物(山泉、溪流、巨石、怪洞、悬崖、古树),建置观赏性的楼阁、亭榭,形成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园林。在道教建筑中四者功能区分明确,配置适宜,联系方便,给人以庄严肃穆、清新舒适之感。 为此,道教建筑将壁画、雕塑、书画、联额、题辞、诗文、碑刻、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建筑物综合统一,因地制宜,巧作安排,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多彩的艺术形象,从而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69 道教对阴阳、五行,九宫、八卦等推崇倍至,因此在建筑结构上尽量体现这一思想。江西龙虎山的天师府建筑即是八卦的布局,中心天师私第“三省堂”,位于太极位置上。南有“大堂”,阔五间,堂内塑有3m高的天师像;北为“灵艺园”,种有奇花异草;东为“留候家庙”,供奉历代天师神主;西为“万法宗坛”,供奉三清、四御、三官、三张(一代天师张道陵、33代天师张继先,和43代天师张宇初)。这种建筑结构体现天师具有沟通人神关系,控制阴阳万物,指挥四象五行的崇高地位思想。 道教建筑在装饰图案中种类很多,表现道教思想。如寓意光明普照,坚固永生,山海年长的图案,有日、月、星、云、山、水、岩石等;象征善、裕、仙、福、禄的图案,分别为扇、鱼、水仙、蝙蝠、鹿等;象征友情、长生、不老、君子、辟邪、祥瑞等图案,分别有莺、松柏、灵芝、龟、鹤、竹、狮、麒麟、龙、风等。有时以福、禄、寿、喜、吉、天、奉、乐等字化作种种式样,在器具或建筑物上与其他花纹伴用,作为装饰。尤其在福、寿二字巧妙变幻,以表示吉祥如意,福寿康宁。同时,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连环画用于装饰。

70 2.我国著名的道教官观 全国道教宫观众多,有的已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成了旅游胜地。 华山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 西岳华山地处秦岭东段,自古以奇险著称。《水经注》说它“远而望之若花状”,因名华山。华山既雄又险,超绝尘寰,隔断凡俗,所以历代都有逸人幽客来此栖真养性,修道体玄。五代道教学者陈抟居华山四十年,他系统地总结了内丹道法,成为宋代后道教修持方法的主流。玉泉院原是陈抟隐修之所。目前华山保存下来的道观有多处,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已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由于华山雄险,所以道观建筑不以恢宏取胜,而多依山傍势,混然天成,富有自然美感。

71 华山北峰 华山二老峰

72 江西贵溪龙虎山

73 崂山太清宫 崂山位于青岛市北,东临崂山湾。据史书记载,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崂山道士张廉夫创建第一座道教庙宇开始,崂山不断建起道家的宫、观、庵。在崂山方园百十里的范围,道教宫观星罗棋布,崂山由此被奉为道教全真派天下第二丛林。在崂山道观中,渊源最早,影响最大的是太清宫,现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之一。其经书道藏极为丰富,居全国之首。 罗浮山冲虚古观 罗浮山位于广东省河源、博罗、增城三县交界处。道教称之为天下第七洞天。东晋道士葛洪( 年),晚年隐居罗浮山修道、炼丹,并卒于山中。冲虚古观,相传为葛洪夫妇隐修炼丹之处。现存冲虚观的古迹,多与葛洪有关,如“葛洪丹灶”、“洗药池”、“长生井”等。

74 清代石涛的《罗浮山图》

75 杭州抱朴道院 杭州抱朴道院与罗浮山冲虚古观,两处都是全国道教重点宫观,都是葛洪遗迹现存之地。相传葛洪曾游经西湖旁宝石山,并结庐炼丹。后人为纪念葛洪,把宝石山西侧山岭称曰:“葛岭”。葛岭初阳台下有“炼丹台”,据说是葛洪烧炼金丹的地方。建于唐代的抱朴道院,是奉祀葛洪的庙祠,元代毁于兵火,明清时重修重建。 此外,北京白云观、成都青羊宫、山西芮城永乐宫、江西龙虎山上清宫、苏州玄妙观、江苏茅山元符宫、河南鹿邑太清宫、陕西周至楼观、香港朝天宫、台湾妈祖庙,以及湖北武当山的道观等,都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宫观。 道教著名宫观-北京白云观

76 道教著名宫观-陕西周至楼观台

77 衡山-圣帝殿

78 武当山

79 2.道教文化 道教是由中国古文化中演变的一种宗教,在著名道士中大都是知识分子,社会上还有一些道家学者,因而道教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有诗词歌赋、散文传记、戏剧小说、音乐、美术和医药等。 (1)道教文学就是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出世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题材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有的见于道藏、也散见于藏外;有的是道士作品,也有的是文人创造。其体裁广泛,风格独特。 (2)神仙传记:多为记叙散文,记载或为神仙、或为道教人物。如《列仙传》、《神仙传》、《续仙传》、《汉天师世家》和《三茅真君传》等。篇幅简短,但故事曲折波澜,有的写得短小生动,灵奇而生妙,多为后世常用之典故。

80 老子明刻本

81 (3)游仙诗:是指诗人在想象中游历神仙世界以抒发脱离尘俗情怀的诗作。最早见于战国屈原和汉郭璞作品。唐代游仙诗得到发展,成为主要门类之一。道士司马承祯、吴筠和诗人李白、鱼玄机都有传世之作。在唐天宝年间,李白、吴筠同游东海崂山,俩人提笔写下著名的游仙诗。李白的《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刺大如瓜。中年渴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于仙人扫落花。” (4)神仙道化剧:元杂剧的一种,将道仙故事编成剧本,然后演出。如《八仙庆寿》、《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韩仙子三度韩文公》、《华山陈抟高卧》等。情节生动,人物丰满,加深道教思想在民间流传。

82 (5)神魔小说:明清以来反映道教思想和描写神魔之争的“神魔小说”盛行。除在“三言”“二拍’’和各类文言、白话小说集中有短篇散见外,《封神演义》、《西游记》和《七真传》都是长篇之作。书中充斥神仙的故事,劝人行善修真。 (6)道情:道情是一种抒发道教思想情怀的通俗文学形式的散曲,多为游方道士经常手持鱼骨和简板沿街乞求布施。这种通俗唱词,深受民众欢迎,因此影响很大。 3.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是指道士在作功课经或设坛斋醮仪式使用的音乐。斋醮仪式音乐活动规模大,种类多,适应各种需要,有独唱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曲调特点:舒缓悠扬,平稳优美。名曲有汉代大曲《黄老弹》,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宋、元、明大曲《庄周梦蝶》、《羽化登仙》等,各地又吸收民间音乐,进行新创造。

83 譬如崂山迎风曲在北方道教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有鲜明特点的曲调。1932年崂山道士唐宗煜组织武当山、龙虎山、北京白云观、辽宁千山、济宁长清观和崂山道观的上百位道士,组成道家乐队去西安参加祭岳活动,支持杨虎成将军抗日义举,西安各界数万人参加,为形成全国救国抗日战线起到推动作用。 3.道教造像和壁画 根据记载,道教早期是不供像的。《老子想尔注》上说:“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像也。但可从其诚,不可见知也。”就是说,道教之神至高无上,变化无穷,人们无法见到他的真容。但是这样不利于教徒对神的参拜和在民间的传播。为了把老子真容塑造成画,东汉桓帝延禧八年(165年)在宫中最初铸造老子像和佛像。

84 在石窟与摩崖造像方面无论在时间和规模,都晚于和小于佛教。现存造像多为唐、宋、元代,其数量屈指可数,著名的有泉州清源山老君石刻巨型造像,太原晋祠塑像,鹤鸣山摩崖造像,绵阳西山观摩崖石窟等。在技法上是中国古铜器、汉画像石、以及古代人物画法的直接继承,具有道教艺术风格,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艺术珍品。 苏州玄妙观老君像刻石是难得的珍品,唐吴道子绘像,唐玄宗题赞,颜正卿手书,宋张允迪摹刻,是我国目前仅存两块老子像碑之一,保存完好,字迹线条清楚,老子脸部层次清晰生动,衣带飘逸,完美地表现了“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 泉州市-清源山老子塑像

85 道教壁画以规模和艺术水平,以泰山岱庙的《泰山神启跸銮图》和山西永乐宫壁画为代表。永乐宫壁画规模之大,人物之多,在国内壁画中也不多见。永乐宫建于元代,壁画历经110年之久。壁画分布在道观中轴线上,其中三清殿建筑和壁画规模最大。 山西芮城永乐宫

86 朝元图(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元.山西芮城) 永乐宫的壁画,继承唐宋以来工笔重彩传统,既有唐人的博大恢宏,又有宋人神工妍美。不仅是元代壁画杰出代表,也是中国现存古代壁画中最宏大、最壮观的作品,被认为是“东方艺术之冠”。永乐宫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7 八仙过海图(永乐宫壁画) 玉皇大帝像 (永乐宫壁画)

88 第四节 伊斯兰教旅游资源

89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七世纪初由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盛行于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唐代传入我国,史学家一般以唐永徽二年(652年)大食遣使来华为标志。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大批阿拉伯商人来中国,均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1.伊斯兰教圣地和中国清真寺 伊斯兰教圣地是穆罕默德诞生地麦加、陵墓地麦地那及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伊拉克的纳贾夫、伊朗的库姆和马什哈法是什叶派圣地。 麦加克尔伯神庙(天房)

90 麦地那先知寺

91 巴格达清真寺

92 朝觐者进驻阿尔法特 穆聖說:在我的住處與我的講台之間是天堂樂園中一個花園

93 耶路撒冷遠寺與金頂清真寺相鄰

94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聚众礼拜的场所,亦称礼拜寺。中国唐代称“礼堂”。据传元延佑二年(1315年),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奉敕重修陕西长安伊斯兰寺庙,奏请赐名“清真”,以称颂清净无染的真主。至此,中国有清真寺之名,习惯作为伊斯兰寺院的通称。 我国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独特的清真寺建筑形式也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中国清真寺建筑体系和艺术风貌。沿海地区清真寺建筑比较早,多由大食、波斯等国传教士和商人建造,砖石结构,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都受阿拉伯建筑形式影响。 如中国古代四大清真寺,即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和扬州清真寺,就是代表早期清真寺阿拉伯建筑风格;内地清真寺大部分元代建造,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影响,多为院落式布局,木结构体系,如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新疆地区保留伊斯兰建筑形式,并带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如吐鲁番额敏塔礼拜寺。

95 广州怀圣寺光塔

96 泉州清净寺大门

97 新疆吐鲁番额敏塔

98 艾提尕尔清真寺

99 清真寺建筑结构严谨、质朴,由礼拜大殿、邦克楼、讲堂、浴室及阿訇办公居住用房等组成。大殿是清真寺中主体建筑,是宗教活动中心。清真寺的建筑布局和形式较为灵活,但内部设计建制较为固定:一是大殿内神龛方位背向麦加,因为教徒礼拜时必须朝向麦加;二是大殿面积取决于附近教民多少,地上铺绒毯或席子;三是引神龛前左侧为宣谕台,为阿訇讲教义处;四是室内装饰常用几何纹、阿拉伯文字、植物纹,一般不用动物纹。室内素洁淡雅。 北京牛街清真寺礼拜殿

100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是中国采取传统建筑形式的清真寺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始建于14世纪元末明初,后经历代修茸,形成现在规模。全寺占地1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是中国采取传统建筑形式的清真寺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始建于14世纪元末明初,后经历代修茸,形成现在规模。全寺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该寺保存许多汉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碑石、匾额、对联、香炉、经匣、静物化等珍贵的宗教文物。 西安清真寺凤凰亭

101 2.伊斯兰教节日 伊斯兰教穆斯林节日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形成民俗。主要节日为古尔邦节、开斋节和圣纪节。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忠孝节。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纪念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父子对安拉忠诚,曾按真主之令欲杀其子易司马献祭。当其子俯首待杀时,真主又派天使改用绵羊代替。宰牲的习俗就是纪念易卜拉欣而沿袭下来的,并成为伊斯兰教重要节日。 1979年西宁东关大寺欢庆古尔邦节

102 维吾尔族欢度古尔邦节,汉族兄弟前往祝贺

103 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族的马上游戏-刁羊

104 开斋节。中国穆斯林称肉孜节,“肉孜”波斯语“斋戒”的意思。每年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传说这一天是安拉向穆斯林颁降古兰经。开斋节前一个月,即九月为斋月。在一个月中,每天在日出之前和晚上可进餐,白天不饮、不食、不抽烟、禁房事,克制一切私欲,断绝一切邪念。 斋戒进到最后一天(二十九日)晚通宵诵经、赞圣、做礼拜。第二天,即十月一日,举行庆祝活动,每位穆斯林也要做七件事:拂晓吃食物、刷牙、沐浴、燃香、穿洁美衣服、会礼前施舍、诵赞主词。参加各种庆祝活动:游玩、跳舞、欢宴、走亲访友。有的民族开展叨羊、赛马、射箭等活动。 圣纪。穆罕默德诞生、迁徙和逝世的日子,故中国穆斯林又称“圣祭”、圣忌或圣会。时间是每年教历三月十二日:这一天穆斯林主要活动:诵经、赞圣、朗诵、纪念穆罕默德诗文。并炸油香、熬肉粥、摆宴聚餐等,以示纪念。

105 宁夏清真大寺

106 第五节 基督教旅游资源

107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和佛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到中世纪,基督教传遍欧洲,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支柱。在基督教的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分裂。1054年,在罗马分裂为西部的天主教和东部的正教(即东正教);到16世纪,罗马西部天主教内部脱离出新的宗派,称之为新教。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时断时续,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据有关记载: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叙利亚人阿罗本,携带基督教的经典,从波斯来到唐朝都城长安,译经传教,这是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开端。在我国,通常把基督教专指新教,又称耶稣教。

108 1.教堂 教堂,亦称“礼拜堂”,是基督教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源于希腊文,意为“上帝的居所”。 在二千多年历史中,教堂建筑风格也随之变化。经历了由最初几个世纪的宫殿式,到11世纪的罗马式、12世纪的哥特色、15世纪的文艺复兴式以及近现代的建筑风格。例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为哥特式教堂。它以墩柱、飞扶壁、花窗棂、彩色镶嵌玻璃、薄围护墙和尖形肋骨交叉拱顶、高耸的尖塔为其特征。 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外景(拜占廷建筑)

109 巴黎圣母院(法国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110 科隆主教堂(德国哥特式建筑) 米兰大教堂(意大利哥特式建筑)

111 圣彼得格勒的冬宫 (俄罗斯巴洛克建筑)

112 中国最早的教堂为大秦寺。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始建于长安城内。现存的北京南堂(即宣武门教堂)、上海徐家汇天主堂、沐恩堂,广州石室堂等都是我国著名教堂。
上海最早的天主教堂(1640年)

113 徐家汇天主堂,简称“徐汇大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远东最大的教堂之一。该堂长79m,宽28m,正祭台处宽44米,内部呈十字型,外观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双尖顶砖石结构建筑。尖顶31m,尖顶上有两个十字架。堂内有金山石雕砌的楹柱64根,足以容纳二千余教友同时望弥撒。 上海“圣母大堂”,是东正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座堂,是一座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正教教堂风格的建筑,这种风格渊源于拜占廷的教堂建筑艺术。从内部陈设看,通常有“圣像屏风”,排列着一排排表示历代“圣人领圣餐”事迹的画像。在教堂内的中柱上绘有许多殉道者像。

114 3.基督教的主要节日 圣诞节: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圣经》中没有提及耶稣的出生日期,公元345年罗马教会规定以12月25日为耶稣出生日期。12月24日至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期。在这期间,各国基督教徒要举行隆重纪念仪式。圣诞这夜,即25日零时,基督教会要隆重举行“子时弥撒”,天将破晓时举行“昧爽弥撒”,25日上午举行“天明弥撒”。 弥撒

115 复活节:复活节,亦称“耶稣复活瞻礼”和“主复治节”,以纪念耶稣死后第三日“复活”。据尼西亚公会议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每年春分约在三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复活节的庆祝是从复活节前的一星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复活节这一天。在这一周内,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庆祝形式。在西亚,基督教徒认为约旦河是条圣河,男、女信徒都希望在复活节到约旦河中去受洗礼或浸礼。有的地区,教徒们互赠彩蛋,象征生命和繁荣。 感恩节: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流行感恩节,为教徒们感谢上帝赐于丰收的节日。由于秋收季节的不同,节日时间两国也有差异。此外,不同教派还有着各自的节日。例如“正教十二大节”,包括有圣母升天节、圣母进殿节、主显示节、耶稣升天节、主显圣容节等12个节日,教徒要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

116 案例分析--辽代华严寺


Download ppt "第十一章 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