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課 大山大河大海 龍應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課 大山大河大海 龍應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課 大山大河大海 龍應台

2 孕育人類文明的大河

3 奔騰入地中海的尼羅河, 灌注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代埃及
直落幾千公里, 奔騰入地中海的尼羅河, 灌注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代埃及

4 尼羅河

5 兩河流域文明 兩河流域是指今日伊拉克一帶的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 古稱「美索不達米亞」 ( Mesopotamia),
早期蘇美人創造楔形文字,發明泥磚,蓋白廟, 此地曾先後建立了三大帝國︰ 古巴比倫帝國(3000~700BC)。 亞述大帝國(3000~800BC )。 新巴比倫王國(700~538BC)。

6 幼發拉底河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 底格里斯河

7 恆河 恆河,印地語作Ganga。印度北部大河,自遠古以來一直是印度教徒的聖河。
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流域面積佔印度領土1/4,養育著高度密集的人口。 恆河也是從西元前3世紀阿育王的王國至16世紀建立的蒙兀兒帝國為止一系列文明的搖籃。

8 聆聽來自恆河的聲音 時間:1分34秒

9 黃河 黃河被稱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10 龍的傳人 王力宏—龍的傳人 在 YouTube 觀賞

11 一九九九年七月。 龍應台和孩子騎單車走萊因河,用兩個星期的時間,走了三百公里。 她思索了個人和文明的關聯…
  龍應台和孩子騎單車走萊因河,用兩個星期的時間,走了三百公里。   她思索了個人和文明的關聯…

12 目次 一、題解 七、語文萬花筒 二、作者 八、問題與討論 三、文學探究 九、延伸閱讀 四、補充資料 十、牛刀小試 五、課文賞析 十一、資料來源 六、文章結構表

13 題解 出處 背景 題意

14 本文出處—《百年思索》 《百年思索》成書時期: 作者遠從德國返臺就任首位臺北市文化局局長前出版的散文集。
《百年思索》特色: 理性批判精神、充滿深情的行文風格,暢談古今中外的文化、文明、民主、政治、歷史等具思想性議題。

15 背景 作者寫此文時,在德國定居,專事寫作。
本課首段寫的騎單車情節,即指「一九九九年七月。……她和孩子騎單車走萊因河,用兩個星期的時間,走了三百公里。」 這趟萊因河畔的單車旅行顯然對她別具意義,就如鮭魚的溯源回鄉,她不久也決定要返臺接下臺北市文化局局長一職,並促使她寫下了自述心境的大山大河大海。可看出一些她對即將出任文化工作的想法與立場。

16 題意 雖然只提到德國的萊因河、臺灣的原始山林、中國的長江、挪威的森林、《山海經》中的海,實則包括整個自然環境。
文章主旨:藉著自然環境被忽視、破壞或重新整治,提出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及由此引發飲水思源的歷史情感,如鮭魚奮力溯源,人們從江河認識自己的來處。 以知識分子的良知與勇氣,透過犀利生動的文筆,呼籲不能忘記民族原始來處的記憶,並應思考如何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17 作者簡介 警察的女兒 「野火集」掀起 臺灣文壇「龍捲風」 寫作不輟 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 離開官場 文化辯論

18 作者簡介 1952年生於高雄縣,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 英美文學博士。 1986-1999,旅居瑞士及德國。
1999年出任臺北市第一任文化局局長。 現任香港大學專任教授、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並從事專欄寫作。

19 警察的女兒 龍應台的父親是鄉下警察,每三年就調動一次,因此龍應台永遠是轉學生,「我永遠是在外面看主流的人」,這種悲涼的邊緣感,反而讓她看事情的視角與眾不同。 1970年考上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取得文學博士學位。當時拿到博士學位的海外學人,很少會回臺灣,但龍應台覺得「離開臺灣時二十三歲,什麼都不懂,現在三十出頭,想用比較成熟的眼睛了解臺灣,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於是束裝返臺。

20 「野火集」 掀起臺灣文壇「龍捲風」 龍應台於1983年返臺後,在《中國時報》副刊撰寫專欄「野火集」,筆鋒犀利的批評社會種種弊端,1985年集結出版,21天內狂印24刷,四個月狂賣了十萬本,在文化界掀起「龍應台旋風」。 《野火集》至今賣到二百萬本,「野火」一詞更成為臺灣80年代社會的一個醒目印記。

21 寫作不輟 1978年龍應台與留美時同校的德國留學生伯恩結婚。1986年,為了家庭旅居瑞士,專心育兒。1988年遷居德國。
旅居的她發現排遣低落情緒最好的方法是讀書,於是開始用英文和德文寫作,投稿到《德國報刊》。同時,她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開闢「人在歐洲」專欄,也開始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講授臺灣文學。 旅居歐洲的十四年間,陸續結集出版了不少書,寫作的質、量都很可觀。

22 書影—人在歐洲

23 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   以面對、創造歷史的態度出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的龍應台,做了大量基礎性的文化調查,如二百多萬市民享用文化資源的概況,以及臺北市在出版、流行音樂、旅遊觀光、文學藝術等文化產業的情況,在這些基礎上,她用心擘畫臺北文化建設的藍圖,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24 離開官場 2002年底,她選擇離開文化局。以「文化思索」為題發表「畢業演說」,她形容自己是大江大河裡的魚,過去三年突然被撈起放進金魚缸裡,如今只是重回海洋。她強調,她是一個在漢語系裡泅泳的魚,「文字是最後的母國」,而臺北永遠是她的家。 會選擇離開,除家庭因素,更重要的是,她憂心自己完整的內在被侵蝕,同時,她也認為臺北這座城市需要不同的局長。

25 文化辯論 龍應台創立清華「思沙龍」與「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旨在推廣華文文化並培育臺灣的文化人才。
「龍應台」三字,在八○年代是一把熊熊的野火;二十一世紀的「龍應台」,再次以文字激動臺灣文化的緊張神經,掀起一場公共論壇上多年不見的文化辯論,且這次的波瀾壯闊,席捲整個華文世界。 龍應台的觀點及風格,已然成為臺灣、甚至世界華文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

26 文學探究 寫作理念 寫作特色 作品出版

27 以中國文化為安身立命的依靠 作為一個作家,不為讀者而寫 好的文學最重要的是文字 雜文作家應該言行一致 以華文作家自居,建立中文世界共同體
寫作理念 以中國文化為安身立命的依靠 作為一個作家,不為讀者而寫 好的文學最重要的是文字 雜文作家應該言行一致 以華文作家自居,建立中文世界共同體

28 以中國文化為 安身立命的依靠 龍應台描繪對自己的歸屬定位:在政治意義上,是個臺灣人,在文化意義上,是個中國人。認為中國文化是她安身立命的依靠。 寫作理念

29 作為一個作家 不為讀者而寫 她不為了讀者而寫。對各地的讀者皆如此。不會因為臺灣的讀者希望龍應台寫什麼而去寫。只依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成長、成熟的過程,寫她自己要寫的東西。她認為,讀者得跟著她,若是跟不上,或者是讀者走到別的路上去了,她也沒辦法。 寫作理念

30 好的文學最重要的是文字 「我自己心目中好的雜文第一個是它的文字,……所以第一條件是文字的精鍊。你不要給我任何藉口說裡面的東西講得多麼透澈,或者這個事情多麼重要……先看文字,然後要看你對於事情的看法深刻與否。我覺得就是這兩個東西,沒有別的,其他都是假的。」 「……所以你會發現我的文字不豪華,即使是比較深的思想概念,可能還是用最乾淨、簡單的文字表達。」 寫作理念

31 雜文作家應該言行一致   她說:「我寫批評文章的時候,有幾個『堅持』。第一是事實的掌握盡量完備,批評絕不超過事實範圍,也就是以事實論斷,但不做動機揣測。第二是對自己存疑,保留一個空間:會不會有一個我看不見的死角呢? 第三是我自己必須經得起實踐的考驗。我所高舉的道德標準,必須是我自己做得到的,也就是言行的一致。『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都是高標準。一個人往往要被測試了、被誘惑了,才知道自己的品格真正是什麼。」 寫作理念

32 以華文作家自居 建立中文世界共同體 龍應台以華文作家自居,漢語是她的護照。所以她關心香港,關心臺北、關心北京……,認為每一個地方都只是全人類的一個村子。若有人問她,是臺灣作家還是中國作家?她會回答:「是華文作家。」 「只有在這個界定之下,臺灣的文學才不必因為地小人寡勢弱而被標籤為『邊疆文學』,它可以在中文的大廣場上自由的競技。」 寫作理念

33 寫作特色 理性與感性兼具,陽剛與溫柔並存 掌握時代社會脈動,題材新穎,思想性強 擅用修辭,多方說理,邏輯分明

34 理性與感性兼具 陽剛與溫柔並存 她的作品總能理性與感性兼具、陽剛與溫柔並存,這樣的風格和她的性格有關。
「我性格中又無可奈何地有一種不自覺的儒家的哲學,看到一些事情就有想去寫、去改變它的那種衝動,可能就是你所說『俠』的部分,由於這種『俠』的部分存在,我就會去承諾許多事情,可是等到燈光打好了,要你出現的前一刻,那種老莊的性格又占了上風,內心又為自己的『入世』懊惱不已。」 寫作特色

35 掌握時代社會脈動 題材新穎,思想性強 在議題的開發探索上往往切中時代社會的弊病,充滿主動與前端性,能見人所未見,談人所未談,在文章題材上具有新穎性、可讀性。 八○年代,她以〈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談民族性,以〈美國不是我們的家〉談蛻變中的臺灣。九○年代,她在歐洲思考、發聲,所談的仍是華人世界的種種。到二十一世紀,她以〈五十年來家國〉談臺灣的「文化精神分裂症」。 寫作特色

36 擅用修辭,多方說理,邏輯分明 她說理時思路清晰及邏輯分明的敘事策略。她說:「野火之所以鼓動風潮,不在於它的觀點之新,而在於它文字的魅力」。
善用淺白口語,讓讀者感到親切,如〈小姐什麼?〉 、〈那個有什麼不好?〉 善用問句、感嘆句命題,如〈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生氣,沒有用嗎?〉、〈臺灣是誰的家?〉 說理章法嚴謹,層層論述,多方舉例,如用〈生了梅毒的母親〉比喻受破壞的臺灣,形象鮮明且令人震驚、思索。 寫作特色

37 作品出版(臺灣出版) 文學評論 〈龍應台評小說〉(1985年爾雅出版 )
文學評論 〈龍應台評小說〉(1985年爾雅出版 ) 小說 《在海德堡墜入情網》(1995年聯合文學出版) 《銀色仙人掌 龍應台小說集》(2003年聯合文學出版) 編注 〈未完成的革命 戊戌百年紀〉(與朱維錚合編,1998年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38 《從東歐看臺灣》 (民國79年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 《寫給臺灣的信》(民國81年圓神) 《孩子你慢慢來》 (民國83年皇冠;民國94年時報)
散文及雜文   《野火集》 (民國74年圓神;民國94年時報) 《野火集外集》(民國76年圓神) 《人在歐洲》(民國77年時報) 《從東歐看臺灣》 (民國79年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 《寫給臺灣的信》(民國81年圓神) 《孩子你慢慢來》 (民國83年皇冠;民國94年時報)

39 《看世紀末向你走來》(民國83年時報) 《美麗的權利》(民國83年圓神) 《乾杯吧,托瑪斯曼》(民國85年時報) 《我的不安》(民國86年時報) 《百年思索》(民國88年時報) 《面對大海的時候》(民國93年時報)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民國95年時報) 《親愛的安德烈 兩代共讀的封家書》 (民國96年天下)

40

41 補充資料 龍應台趣聞軼事 電話講太久會爆炸 大學時有不少人追求 原來胡美麗是龍應台 餵奶、養小孩才是前衛 三更半夜對著空蕩蕩的議會談文化 局長任內,沒進過銀行、郵局、超市 龍應台與「野火集」 龍應台文章受到的批評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與「思」沙龍

42 電話講太久會爆炸 龍應台對人生沒什麼規劃,若不是母親支持她念高中,她就聽從父親的意思去念免學費的師專。十五歲到臺南念臺南女中,卻「土得可以」,第一次打公共電話,同學騙她說:「電話講太久會爆炸」,她也相信,狼狽地打完電話立刻逃走。

43 大學時有不少人追求 龍應台考上成功大學外文系後,也開始交男朋友。成大的女生本來就少,龍應台的長相跟其他女孩子比起來,一副有點「深度」的樣子,所以追求她的人很多。可是她當時還很保守,仍舊迷信「男朋友就是將來要結婚的人」。她後來當然沒有跟當年的男朋友結婚,而且至今她還會問:是誰灌輸我們的觀念,女孩子交往要「單一」?差點害死我!

44 原來胡美麗是龍應台 當時文壇上有另一位同樣有著批判火力的作家「胡美麗」,專門寫與女性、女權有關的話題,其實胡美麗是龍應台的筆名。
何以龍應台要另用筆名專寫女性議題?因為她希望「龍應台」三個字給人超越性別的印象。等到「龍應台」三個字深入人心,也知道她討論議題不受性別局限的風格後,「胡美麗」也自然在文壇消失了。

45 餵奶、養小孩才是前衛 龍應台坦言,來自孩子的呼喚,讓她曾經心甘情願放下一切,回家當媽媽,而且長達十四年。就在《野火集》大賣時,她的第一個兒子華安出生,她定居瑞士,不久,小兒子華飛又出生,有人問她,寫這麼前衛文章的人,為什麼能放下一切回歸家庭,做這麼傳統的事?她回答說:「不對,應該倒過來。放下所謂暢銷作家的身分,去餵奶、養小孩,這才是前衛。」返臺擔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期間,她最牽掛的也是這一雙稚子。

46 龍應台的親情紀事 龍應台與兒子間的家書-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 龍應台與大兒子安德烈

47 三更半夜對著空蕩蕩的議會談文化 龍應台擔任文化局長,在議會面對議員各式各樣的質詢,常令她哭笑不得。某次在溼冷冬夜的凌晨三點,她被喚上質詢臺,為臺北市的文化預算辯護。一個議員,剛從外面進來,似乎喝了點酒,大聲問她「什麼叫作文化?」龍應台對著空蕩蕩的議事大廳,半夜三更向議員說明何謂文化。她舉了生活中許多例子,談品味、道德、價值、秩序、智慧,因為這是文化積累的總和,文化其實是代代累積沉澱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

48 文化,是什麼?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沈的社會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慧。 本文節錄自:中國時報 人間副刊 參考網站

49 局長任內 沒進過銀行、郵局、超市 龍應台卸任局長後,笑稱自己開始補習「生活」,因為忙了三年,沒進過銀行、郵局、超市,一去轉帳就發現轉錯了,該轉到玉山銀行的,結果匯到了新店農會。要寄信,滿街找不到郵筒。她說,從柴米油鹽回頭重看市民與生活的關係,相信觀點會更深入。

50 龍應台與「野火集」 對於什麼是「野火」,龍應台曾清楚解釋:「取『野』,是希望放得開,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對事情提出新的看法;『火』,是取其熱力,希望大眾冰封已久的心靈,重新煽熱起來。」 「野火」裡並沒有任何新鮮的觀念,它指控現代人喪失道德勇氣,要求學生爭取獨立思考的空間,要求政治的開放與容忍。 「野火」只有一個簡單的要求:撕掉蒙眼布。「讓子女、學生、人民,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頭腦去想。」


Download ppt "第三課 大山大河大海 龍應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