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Analysis and Correct of Motor Fusion Abnormal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Analysis and Correct of Motor Fusion Abnormal"—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Analysis and Correct of Motor Fusion Abnormal
运动性融像异常分析和矫治 Analysis and Correct of Motor Fusion Abnormal 4/10/ :01 AM 1

2 分析和矫治概述 图形分析法 运动性融像异常的分析和矫治 光学矫治准则 矫治方法 4/10/ :01 AM 2

3 运动性融像异常 分析和矫治概述 A Overview of Analysis and Correct
of Motor Fusion Abnormal 4/10/ :01 AM 3

4 运动性融像正常值指标汇总表 检测项目 正常值 标准差 客观眼位检查 远距离(6m) 外隐斜1△ ±2△ 近距离(40cm) 外隐斜3△
±3△ 主观眼位检查 4/10/ :01 AM 4

5 检测项目 正常值 标准差 调节检查 调节幅度(推进法) 18.5-0.3×年龄 ±2.00D 调节幅度(负镜法) 比推进法低2.00D
调节滞后(FCC法) +0.50D ±0.50D 调节滞后(检影法) ±0.25D 负相对调节 +2.00D 正相对调节 - 2.37D ±1.00D 调节灵活度 10c/min ±5c/min 4/10/ :01 AM 5

6 检测项目 正常值 标准差 聚散检查 集合幅度 集合破裂近点5cm ±2.5cm 集合恢复近点7cm ±3cm 集合灵活度 15c/min
融像性集合总量 远距离≥9△ 近距离≥21△ 4/10/ :01 AM 6

7 检测项目 正常值 标准差 聚散力检查 远距离BI 破裂(模糊)7△ ±3△ 恢复4△ ±2△ 远距离BO 模糊9△ ±4△ 破裂19△
±8△ 恢复10△ 近距离BI 模糊13△ 破裂21△ 恢复13△ ±5△ 近距离BO 模糊17△ ±6△ 恢复11△ ±7△ 4/10/ :01 AM 7

8 非老视调节功能异常 双眼视功能异常 非显斜视聚散功能异常 4/10/ :01 AM 8

9 非老视性调节功能异常 调节不足 调节灵活度不良 调节维持不良 调节过度  类型 4/10/ :01 AM 9

10  重症伴有头疼、恶心、乏力,结膜充血、畏光、流泪  检测指标  调节幅度低于年龄中值或低值  调节滞后  正相对调节低常
调节不足  表现  远视力和近视力均下降,视觉疲劳  重症伴有头疼、恶心、乏力,结膜充血、畏光、流泪  检测指标  调节幅度低于年龄中值或低值  调节滞后  正相对调节低常  调节灵活度负焦度向延缓 4/10/ :01 AM 10

11  调节幅度过低,须给予适量正性近附加球镜  若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的追加检测 提示调节功能递减性改变
 矫治  调节幅度过低,须给予适量正性近附加球镜  若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的追加检测 提示调节功能递减性改变 须在给予正性近附加球镜的同时进行调节功能训练 避免对正性近附加依赖,导致调节功能进一步下降 4/10/ :01 AM 11

12 调节灵活度不良  表现  近距离工作后,一过性中远距离视力下降 一过性痉挛性近视 或长时间远距离用眼,短时间近视力模糊
 表现  近距离工作后,一过性中远距离视力下降 一过性痉挛性近视 或长时间远距离用眼,短时间近视力模糊 表现为一过性调节反应钝化  检测指标  调节幅度和调节反应正常  调节灵活度下降  正负相对调节均低常 4/10/ :01 AM 12

13 调动潜在调节机能,改善调节速度,减轻症状
 矫治  以调节功能训练为主 调动潜在调节机能,改善调节速度,减轻症状 4/10/ :01 AM 13

14  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调节反应和相对调节初始均正常  阅读工作15min以上 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下降,正相对调节低常 调节滞后增高
调节维持不良  表现  近距离工作初期视力正常 随着用眼时间延长,近视力逐渐模糊  检测指标  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调节反应和相对调节初始均正常  阅读工作15min以上 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下降,正相对调节低常 调节滞后增高  矫治  给予正性近附加的同时进行调节功能训练 4/10/ :01 AM 14

15  给予散开功能训练,可辅助使用解除睫状肌痉挛的药物
调节过度  表现  近工作距离缩短,阵发性近固视困难 重症出现近复视、头痛、眼涨和外隐斜  检测指标  调节幅度正常,调节灵活度正光度向延缓 负相对调节低常,调节超前偏高  矫治  给予散开功能训练,可辅助使用解除睫状肌痉挛的药物 4/10/ :01 AM 15

16 调节功能异常的检测指标小结 调节幅度 调节反应 相对调节 调节灵活度 调节不足 调节幅度↓ 调节滞后↑ 正相对调节↓ 负光度向延缓 调节维持
不良 追加检查调节幅度↓ 追加检查调节滞后↑ 调节灵活度↓ 调节灵活度不良 正常 调节反应正常 正负相对调节均↓ 调节过度 调节超前↑ 负相对调节↓ 正光度向延缓

17 非显斜视聚散功能异常 集合不足 集合过度 散开不足 散开过度 单纯隐性外斜 单纯隐性内斜 融像性集合功能低下 假性集合不足  类型
 类型 4/10/ :01 AM 17

18 因视线点位于负透镜鼻下方,发生底向内的棱镜效应  表现为近距离工作视觉模糊、疲劳、交叉性复视 眼痛头痛,回避近距离工作
集合不足  表现  见于中高度近视眼 高度远视眼初戴矫正眼镜、屈光参差等 或中高度近视眼戴矫正眼镜看近 因视线点位于负透镜鼻下方,发生底向内的棱镜效应  表现为近距离工作视觉模糊、疲劳、交叉性复视 眼痛头痛,回避近距离工作 4/10/ :01 AM 18

19  远距离眼位基本正常,近距离高度外隐性斜视  近距离正相对集合降低  集合近点远移(>10cm)  AC/A比率低常
 检测  远距离眼位基本正常,近距离高度外隐性斜视  近距离正相对集合降低  集合近点远移(>10cm)  AC/A比率低常  调节检测正常 4/10/ :01 AM 19

20 1. 集合功能训练(推进训练或Brock线训练)
 矫治 1. 集合功能训练(推进训练或Brock线训练) 是首选和有效的方法,有效率超过90% 有效的指标是正向相对性集合量增加 集合近点距离缩短,达到正常接近正常范围 2. 部分集合功能训练效果不显著者 可考虑近距离工作采用底向内的棱镜缓解症状 4/10/ :01 AM 20

21  见于高度远视眼未经矫正,或高度近视眼初戴矫正眼镜  短时间近距离工作及发生视觉疲劳、模糊 伴头痛、同侧性复视  检测
集合过度  表现  见于高度远视眼未经矫正,或高度近视眼初戴矫正眼镜  短时间近距离工作及发生视觉疲劳、模糊 伴头痛、同侧性复视  检测  远距离眼位基本正常,近距离内隐性斜视  近距离负相对集合降低,近距离正相对调节相应降低  AC/A比率高常(>6△) 4/10/ :01 AM 21

22 1. 近距离工作时,眼镜附加正球镜光度是有显效 由于AC/A比率高常 故少量近附加光度即可大幅度的改善集合异常
 矫治 1. 近距离工作时,眼镜附加正球镜光度是有显效 由于AC/A比率高常 故少量近附加光度即可大幅度的改善集合异常 2. 在戴镜缓解症状的同时可进行散开功能训练 (立体镜训练或底向内三棱镜训练) 散开功能训练不如集合功能训练效果显著 但对于增加负相对集合量有一定帮助 4/10/ :01 AM 22

23  见于近距离用眼过度,或无显著诱因的功能性异常  表现为远距离工作视觉疲劳、头痛、伴同侧性复视  检测
散开不足  表现  见于近距离用眼过度,或无显著诱因的功能性异常  表现为远距离工作视觉疲劳、头痛、伴同侧性复视  检测  近距离眼位基本正常,远距离隐性内斜视  远距离负相对集合降低  AC/A比率降低(<3△) 4/10/ :01 AM 23

24 眼镜附加底向外的缓解三棱镜,是有效的症状的方法  若远距离正相对集合量值足够大 远近均配戴缓解棱镜 2. 可进行底向内的三棱镜功能训练
 矫治 1. 矫正屈光不正 在远距离工作时 眼镜附加底向外的缓解三棱镜,是有效的症状的方法  若远距离正相对集合量值足够大 远近均配戴缓解棱镜 2. 可进行底向内的三棱镜功能训练 以提高远距离负相对集合 4/10/ :01 AM 24

25  表现为眺望远距离目标时,闭上一眼更清晰 视觉疲劳、伴交叉性复视  检测  近距离眼位基本正常,远距离高度隐性外斜
散开过度  表现  体弱、疲劳,饮酒等原因可诱发加重  表现为眺望远距离目标时,闭上一眼更清晰 视觉疲劳、伴交叉性复视  检测  近距离眼位基本正常,远距离高度隐性外斜  或间歇性远距离显性外斜  远距离正相对集合降低  AC/A比率增高  部分患者因远距离异常视网膜对应,出现黄斑抑制 4/10/ :01 AM 25

26 1. 矫正屈光不正,酌量增加远用近视焦度或减少远视焦度 眼镜附加负焦度对于矫正远距离隐性外斜效果显著 2. 采用底向外的三棱镜功能训练
 矫治 1. 矫正屈光不正,酌量增加远用近视焦度或减少远视焦度 眼镜附加负焦度对于矫正远距离隐性外斜效果显著 2. 采用底向外的三棱镜功能训练 提高远距离正相对集合量值(BO) 治愈标准: 正相对集合量值大于远距离隐性外斜量值的2倍以上 4/10/ :01 AM 26

27  近读时目标模糊,额部、眼球后部疼痛,上睑沉重 近读时间过长发生调节痉挛,伴交叉性复视  检测  远距离和近距离均表现为隐性外斜视
单纯性隐性外斜  表现  近读时目标模糊,额部、眼球后部疼痛,上睑沉重 近读时间过长发生调节痉挛,伴交叉性复视  检测  远距离和近距离均表现为隐性外斜视  AC/A比率正常  远、近距离正相对性集合均降低,负相对调节降低 4/10/ :01 AM 27

28 1. 采用底向外的三棱镜功能训练是有效的矫治方法 2. 功能训练不理想时 若远、近隐性斜视量值相近
 矫治 1. 采用底向外的三棱镜功能训练是有效的矫治方法 2. 功能训练不理想时 若远、近隐性斜视量值相近 可考虑在功能训练的同时给予底向内的缓解三棱镜 4/10/ :01 AM 28

29  轻症无症状,重症眼球有向鼻侧的牵拉感,视疲劳 可见球结膜充血,发展到融合机能破坏时 出现双眼同侧复视。  检测
单纯性隐性内斜  表现  轻症无症状,重症眼球有向鼻侧的牵拉感,视疲劳 可见球结膜充血,发展到融合机能破坏时 出现双眼同侧复视。  检测  远距离和近距离均表现为隐性内斜  AC/A比率正常  远、近距离负相对性集合均降低,正相对调节降低 4/10/ :01 AM 29

30 1. 用底向内的三棱镜进行功能训练可望提高负相对集合量 2. 正附加球镜常规配戴可以缓解症状 3. 若远、近隐性斜视量值相近
 矫治 1. 用底向内的三棱镜进行功能训练可望提高负相对集合量 2. 正附加球镜常规配戴可以缓解症状 3. 若远、近隐性斜视量值相近 考虑给予底向外的三棱镜缓解症状  若远、近隐性斜视量值不等,则采用量值较低者 4/10/ :01 AM 30

31  仅表现为正融像性集合与负融像性集合总量低常
融像性集合功能低下  表现  长时间近距离工作视觉疲劳  检测  远距离和近距离眼位正常  AC/A比率正常  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均正常  仅表现为正融像性集合与负融像性集合总量低常 4/10/ :01 AM 31

32  棱镜反转拍进行功能训练可望提高正、负聚散力  同时检查是否有妨碍双眼融合功能的潜在因素 包括矫正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和低度眼位垂直偏斜等
 矫治  棱镜反转拍进行功能训练可望提高正、负聚散力  同时检查是否有妨碍双眼融合功能的潜在因素 包括矫正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和低度眼位垂直偏斜等 4/10/ :01 AM 32

33  不同的是调节检测显示调节幅度降低,调节滞后显著增高  由于调节幅度下降,在检测近距离隐性斜视时 因调节性集合下降,导致近距离外隐性斜视
假性集合不足  表现  与集合不足相近  检测  远距离眼位正常,近距离隐性外斜视  近距离正相对集合降低  集合近点远移,集合幅度下降  AC/A比率低常  不同的是调节检测显示调节幅度降低,调节滞后显著增高  由于调节幅度下降,在检测近距离隐性斜视时 因调节性集合下降,导致近距离外隐性斜视 4/10/ :01 AM 33

34  矫治 1. 近距离工作时 眼镜附加正球镜光度可以替代滞后的调节量 可有效的缓解症状 2. 同时采用推进法功能训练改进调节不足
 矫治 1. 近距离工作时 眼镜附加正球镜光度可以替代滞后的调节量 可有效的缓解症状 2. 同时采用推进法功能训练改进调节不足 4/10/ :01 AM 34

35 聚散功能异常的检测指标小结 远距离眼位 近距离眼位 集合 AC/A 调节 集合不足 基本正常 高度外隐斜 近正相对集合↓ 集合近点移远 低常
集合过度 内隐斜 近负相对集合↓ 高常 近正相对调节↓ 散开不足 远负相对集合↓ 散开过度 远正相对集合↓

36 远距离眼位 近距离眼位 集合 AC/A 调节 单纯隐性外斜 外隐斜 远近正相对集合↓ 正常 负相对调节↓ 单纯隐性内斜 内隐斜 远近负相对集合↓ 正相对调节↓ 融像集合功能低下 基本正常 正负融像性集合↓ 假性集合不足 高度外隐斜 近正相对集合↓ 集合幅度↓ 低常 调节幅度↓调节滞后↑

37 Graphic Analysis of Motor Fusion
运动性融像图形分析法 Graphic Analysis of Motor Fusion 4/10/ :01 AM 37

38 双眼视图形的结构 X轴  水平向的X轴表示集合需求,刻度单位为棱镜度(△) 分为下X轴和上X轴  下X轴刻度为注视距离6m的远集合需求
 上X轴刻度为注视距离40cm的近集合需求 7/19/2008 9:01 AM 38

39 40cm棱镜刻度 6m棱镜刻度 X 轴上近下远 4/10/ :01 AM 39

40 例1 设:注视距离d 为0.4m,双眼瞳距p 为6.4cm。 求:近集合需求Ca 解:Ca=p/d =6.4/0.4=16△
4/10/ :01 AM 40

41 在注视6m目标时双眼视轴近似平行,集合需求约为1△ 则在注视0.4m的近目标时的集合需求为16△ 远近集合差距为15△
 假定被测双眼瞳距6.4cm 在注视6m目标时双眼视轴近似平行,集合需求约为1△ 则在注视0.4m的近目标时的集合需求为16△ 远近集合差距为15△  看近0.4m静态,相当比看远多15△  故将看近的上X轴的0刻度与 看远的下X轴的15△刻度垂直向对齐 并以垂直虚线相连 4/10/ :01 AM 41

42 40cm棱镜刻度 25 15 5 5 15 25 35 45 55 65 75 10 10 1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6m棱镜刻度 远近集合差距 4/10/ :01 AM 42

43  X轴0刻度左侧为底向内的棱镜刻度(BI),表示 1. 双眼散开的能力 2. 外斜视的量值
 X轴0刻度右侧为底向外的棱镜刻度(BO ),表示 1. 双眼集合的能力 2. 内斜视的量值 4/10/ :01 AM 43

44 底向内(BI) 底向外(BO) 底向内(BI) 底向外(BO) X轴棱镜底向左内右外 4/10/ :01 AM 44

45 Y轴  垂直向的Y轴表示调节刺激,刻度单位为屈光度(D) 分为左Y轴和右Y轴两根  左Y轴刻度为注视距离6m的远调节刺激
 右Y轴刻度为注视距离40cm的近调节刺激 4/10/ :01 AM 45

46 35 85 6m调节刺激 20 100 Y轴调节焦度左远右近 4/10/ :01 AM 46

47  假定被测双眼在注视6m目标时,双眼调节刺激约为0 则注视0.4m的近目标时的调节刺激为2.50D
 远近调节差距为2.50D,看近静态相当看远时2.50D  故将看近右Y轴的0刻度 与看远左Y轴的2.50D刻度水平向对齐,并以水平虚线相连  看近右Y轴的0刻度上方为正相对调节(可加负透镜的量) 看近右Y轴的0刻度下方为负相对调节(可加正透镜的量) 4/10/ :01 AM 47

48 12 -9.50 11 -8.50 10 -7.50 9 -6.50 8 -5.50 7 -4.50 6 -3.50 5 -2.50 4 -1.50 3 -0.50 2.50 2 +0.50 1 +1.50 远近调节差距 4/10/ :01 AM 48

49 需求线(demand line)  又称为Donder线  为横坐标集合需求与相应的 纵坐标调节刺激的线性相关函数线
 为横坐标集合需求与相应的 纵坐标调节刺激的线性相关函数线  注视6m时坐标点为(0,0)  注视40cm时坐标点为(15,2.5)  将两点相连,再与注视距离更小的坐标点相连 形成一条大致为直线的需求线 4/10/ :01 AM 49

50 需求线函数坐标参数(瞳距6.4cm) 6.0 0.4 0.2 0.1 集合需求 0 15 32 64 调节刺激 0 2.5 5 10
集合需求 调节刺激 4/10/ :01 AM 50

51 需求线 4/10/ :01 AM 51

52 瞳距p 的变化就会影响到分数值集合需求Ca的量值 . 故在注视距离<15cm 图形另标出瞳距为60mm和67mm的需求线
 从公式Ca=p/d 可以看出 . 当注视距离d >20cm 瞳距p 的微小变化对于分数值的影响不大 . 当注视距离d 小到一定程度时 瞳距p 的变化就会影响到分数值集合需求Ca的量值 . 故在注视距离<15cm 图形另标出瞳距为60mm和67mm的需求线 4/10/ :01 AM 52

53 双眼视分析图形 4/10/ :01 AM 53

54 双眼视图形的绘制和分析 绘制方法  调节幅度线  在左Y轴刻度上定位调节幅度测定值 划一条水平线,为调节幅度线
 调节幅度线  在左Y轴刻度上定位调节幅度测定值 划一条水平线,为调节幅度线 4/10/ :01 AM 54

55 调节幅度:7.50D 4/10/ :01 AM 55

56  集合幅度线  在下X轴刻度上定位集合幅度的测定值 划一垂直线,为集合幅度线  使集合幅度线与调节幅度线相交
 集合幅度线  在下X轴刻度上定位集合幅度的测定值 划一垂直线,为集合幅度线  使集合幅度线与调节幅度线相交 4/10/ :01 AM 56

57 集合幅度:66△ 4/10/ :01 AM 57

58 外隐斜视底向内(BI),内隐斜视底向外(BO)  以水平虚线与垂直虚线的交点为0位  在水平虚线上以上X轴刻度来定位近隐斜视测值
 斜视线  在下X轴刻度上定位远隐斜视测值 外隐斜视底向内(BI),内隐斜视底向外(BO)  以水平虚线与垂直虚线的交点为0位  在水平虚线上以上X轴刻度来定位近隐斜视测值  定位点以×为标记  远、近隐性斜视定位点的连线为斜视线  延长斜视线至调节幅度线 4/10/ :01 AM 58

59 隐斜视:远距离:内隐斜2△,近距离:外隐斜3△
× × 4/10/ :01 AM 59

60 远距离BI模糊点(破裂点)测值和BO模糊点测值  在水平虚线上以上X轴刻度分别定位 近距离BI模糊点测值和BO模糊点测值
 模糊线  在下X轴刻度上分别定位 远距离BI模糊点(破裂点)测值和BO模糊点测值  在水平虚线上以上X轴刻度分别定位 近距离BI模糊点测值和BO模糊点测值  定位点以○为标记  连接远、近BI模糊点,可得BI模糊线  连接远、近BO模糊点,可得BO模糊线  延长两条模糊线至调节幅度线 4/10/ :01 AM 60

61  破裂线  在下X轴刻度上分别定位 远距离BI破裂点测值和BO破裂点测值  在水平虚线上以上X轴刻度分别定位
 破裂线  在下X轴刻度上分别定位 远距离BI破裂点测值和BO破裂点测值  在水平虚线上以上X轴刻度分别定位 近距离BI破裂点测值和BO破裂点测值  定位点以□为标记  连接远、近BI破裂点,可得BI破裂线  连接远、近BO破裂点,可得BO破裂线  延长两条破裂线至调节幅度线 4/10/ :01 AM 61

62  为使图形简洁,通常仅标定恢复点,不描记恢复线
 恢复线  在下X轴刻度上分别定位 远距离BI恢复点测值和BO恢复点测值  在水平虚线上以上X轴刻度分别定位 近距离BI恢复点测值和BO恢复点测值  定位点以△为标记  为使图形简洁,通常仅标定恢复点,不描记恢复线 4/10/ :01 AM 62

63 聚散力测试: 远距离 BI:x/11/5 BO:16/22/12 近距离 BI:12/17/8 BO:9/16/5
4/10/ :01 AM 63

64 正相对调节(PRA)、负相对调节(NRA)  定位点以○为标记
 相对调节  在垂直虚线上以右Y轴刻度分别定位 正相对调节(PRA)、负相对调节(NRA)  定位点以○为标记 4/10/ :01 AM 64

65 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3.00,负相对调节+2.00 4/10/ :01 AM 65

66  相对集合  BI模糊线至需求线的范围为 不同调节水平下的负相对集合(NRC)  BO模糊线至需求线的范围为
 相对集合  BI模糊线至需求线的范围为 不同调节水平下的负相对集合(NRC)  BO模糊线至需求线的范围为 不同调节水平下的正相对集合(PRC) 4/10/ :01 AM 66

67 相对集合 4/10/ :01 AM 67

68  若测试值无误隐斜线与BI模糊线、BO模糊线应大致平行
 融像性集合  BI模糊线至斜视线的范围为 不同调节水平下的负融像性集合(NFC)  BO模糊线至斜视线的范围为 不同调节水平下的正融像性集合(PFC)  若测试值无误隐斜线与BI模糊线、BO模糊线应大致平行 4/10/ :01 AM 68

69 融像性集合 4/10/ :01 AM 69

70  BI模糊线、BO模糊线、调节幅度线和下X轴 所围成的平行四边形为双眼融像清晰区(ZCSBV)
 双眼融像清晰区  BI模糊线、BO模糊线、调节幅度线和下X轴 所围成的平行四边形为双眼融像清晰区(ZCSBV)  理论上被测双眼视觉系统能满足这一区域里的 任何调节刺激与集合需求,而维持清晰的双眼清晰融像 4/10/ :01 AM 70

71 双眼单视清晰区 4/10/ :01 AM 71

72 斜视线与下X轴夹角越小,AC/A越大,夹角越大,AC/A越小
斜率=角对边/角邻边 斜率的倒数=角邻边/角对边 斜视线与下X轴夹角越小,AC/A越大,夹角越大,AC/A越小 AC/A大 AC/A小 下X轴 4/10/ :01 AM 72

73 远距离外隐斜3△,近距离内隐斜4△

74 隐斜视:远距离:内隐斜2△,近距离:外隐斜3△
AC/A 10/2.5=4△/D 4/10/ :01 AM 74

75 非显斜视聚散功能异常的斜视线分析  集合不足  远距离眼位基本正常,近距离高度外隐性斜视 AC/A比率低常
 集合不足  远距离眼位基本正常,近距离高度外隐性斜视 AC/A比率低常 4/10/ :01 AM 75

76 集合不足:远距离0,近距离外隐斜9△, AC/A=6/2.5=2.4
× × 4/10/ :01 AM 76

77  集合过度  远距离眼位基本正常,近距离内隐性斜视 AC/A比率高常 4/10/ :01 AM 77

78 集合过度:远距离0,近距离内隐斜7△ , AC/A=22/2.5=8.8
× × 4/10/ :01 AM 78

79  散开不足  近距离眼位正常,远距离隐性内斜视 AC/A比率降低 4/10/ :01 AM 79

80 散开不足:近距离0,远距离内隐斜10△,AC/A=5/2.5=2
× × 4/10/ :01 AM 80

81 远距离高度隐性外斜,或间歇性远距离显性外斜 AC/A比率增高
 散开过度  近距离眼位正常 远距离高度隐性外斜,或间歇性远距离显性外斜 AC/A比率增高 4/10/ :01 AM 81

82 散开过度:近距离0,远距离外隐斜10△,AC/A=25/2.5=10
× × 4/10/ :01 AM 82

83  单纯性隐性外斜  远距离和近距离均表现为隐性外斜 AC/A比率正常 4/10/ :01 AM 83

84 单纯性隐性外斜:远距离外隐斜8△,近距离外隐斜12△ AC/A=11/2.5=4.4
× × 4/10/ :01 AM 84

85  单纯性隐性内斜  远距离和近距离均表现为隐性内斜 AC/A比率正常 4/10/ :01 AM 85

86 单纯性隐性内斜:远距离内隐斜9△,近距离内隐斜6△ AC/A=12/2.5=4.8
× × 4/10/ :01 AM 86

87 The Optic Correcting Canon of
运动性融像异常 光学矫治准则 The Optic Correcting Canon of Motor Fusion Abnormal 4/10/ :01 AM 87

88  正相对集合(BO)至少应为外隐斜视量值的两倍  负相对集合(BI)至少应为内隐斜视量值的两倍
Sheard准则  准则  要求相对集合至少应为隐斜视量值的两倍  正相对集合(BO)至少应为外隐斜视量值的两倍  负相对集合(BI)至少应为内隐斜视量值的两倍 4/10/ :01 AM 88

89  检验测试结果能不能满足Sheard准则 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棱镜参考值
 棱镜参考值  检验测试结果能不能满足Sheard准则 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棱镜参考值  式中P 为棱镜参考值,H 为隐斜视量值(取绝对值) CR为相对集合(取绝对值)  计算结果P 为0或负值,证实不需要缓解棱镜 P 为正值,则需要缓解棱镜 内隐斜取底向外,外隐斜取底向内 4/10/ :01 AM 89

90  若AC/A测定值正常或偏高,也可以考虑采用附加球镜 通过修改调节来控制调节性集合,从而改变集合储备 计算公式如下
 附加球镜  棱镜参考值P 的计算结果若为正值  若AC/A测定值正常或偏高,也可以考虑采用附加球镜 通过修改调节来控制调节性集合,从而改变集合储备 计算公式如下 S =P/A 式中S 为附加球镜,A 为AC/A, P 为棱镜参考值 内隐斜视(底向外)P 取正值 外隐斜视(底向内)P 取负值 4/10/ :01 AM 90

91 例2 设: 远距离外隐斜12△ 聚散力测定结果: 远B0:15/27/11 AC/A为6△/D 求:棱镜参考值和附加球镜 解:
例2 设: 远距离外隐斜12△ 聚散力测定结果: 远B0:15/27/11 AC/A为6△/D 求:棱镜参考值和附加球镜 解: BI 3△分到双眼 S =P/A=-3/6=-0.50(D) -0.50D加到双眼 4/10/ :01 AM 91

92 例3 设: 远距离内隐斜9△ 聚散力测定结果:远BI:×/12/7 AC/A为4△/D 求:棱镜参考值和附加球镜 解: BO 2△分到双眼
例3 设: 远距离内隐斜9△ 聚散力测定结果:远BI:×/12/7 AC/A为4△/D 求:棱镜参考值和附加球镜 解: BO 2△分到双眼 S =P/A=2/4=0.50(D) 0.50D加到双眼 4/10/ :01 AM 92

93 . 在需求线的左侧作一线,量值等于1/2BO模糊线 . 若斜视线位于该线与需求线之间,不需要棱镜矫正
 图形分析  外隐斜 . 在需求线的左侧作一线,量值等于1/2BO模糊线 . 若斜视线位于该线与需求线之间,不需要棱镜矫正 . 若斜视线位于该线左侧,则需要棱镜矫正 . 若斜视线与该线相交叉 则须根据注视距离分析是否需要棱镜矫正 注视距离近则需要棱镜矫正 4/10/ :01 AM 93

94 . 在需求线的右侧作一线,量值等于1/2BI模糊线 . 若斜视线位于该线与需求线之间,不需要棱镜矫正
 内隐斜 . 在需求线的右侧作一线,量值等于1/2BI模糊线 . 若斜视线位于该线与需求线之间,不需要棱镜矫正 . 若斜视线位于该线右侧,则需要棱镜矫正 . 若斜视线与该线相交叉 则须根据注视距离分析是否需要棱镜矫正 注视距离近则需要棱镜矫正 4/10/ :01 AM 94

95 Sheard准则的斜视线分析 4/10/ :01 AM 95

96  可采用训练棱镜和Vectograms立体图等方法进行训练  目标是使相对集合达到两倍隐斜视量值以上
 功能训练  可采用训练棱镜和Vectograms立体图等方法进行训练  目标是使相对集合达到两倍隐斜视量值以上 如外隐斜视量值为8△ ,正相对集合至少应为16△ 内隐斜视量值为12△ ,负相对集合至少应为24△ 4/10/ :01 AM 96

97  要求BI恢复值至少应等于内斜视检测量值
1:1准则  准则  要求BI恢复值至少应等于内斜视检测量值 4/10/ :01 AM 97

98 可考虑采用底向外的缓解棱镜加以矫治,计算公式如下
 棱镜参考值  若测试结果不能满足1:1准则 可考虑采用底向外的缓解棱镜加以矫治,计算公式如下  式中Po为底向外的棱镜参考值,Hs为内隐斜检测量值 RI为BI恢复值  计算结果Po为0或负值,证实不需要缓解棱镜 Po为正值,则需要底向外的缓解棱镜  也可以考虑采用附加球镜,达到改变集合储备的目的 4/10/ :01 AM 98

99 例4 设:远内隐斜10△ 聚散力测定结果:远BI:×/21/6 AC/A为4△/D 求:棱镜参考值和附加球镜 解: BO 2△分到双眼
例4 设:远内隐斜10△ 聚散力测定结果:远BI:×/21/6 AC/A为4△/D 求:棱镜参考值和附加球镜 解: BO 2△分到双眼 S=P/A=2/4=0.50(D) 0.50D加到双眼 4/10/ :01 AM 99

100  在需求线的右侧作一线,量值等于BI恢复线  若斜视线位于该线与需求线之间,不需要棱镜矫正  若斜视线位于该线右侧,则需要棱镜矫正
 图形分析  在需求线的右侧作一线,量值等于BI恢复线  若斜视线位于该线与需求线之间,不需要棱镜矫正  若斜视线位于该线右侧,则需要棱镜矫正  若斜视线与该线相交叉 则须根据注视距离分析是否需要棱镜矫正 注视距离近则需要棱镜矫正 4/10/ :01 AM 100100

101 1:1准则的斜视线分析 4/10/ :01 AM 101

102  Percival准则不考虑隐斜视的因素
 准则  将相对集合范围中三分之一区域 以及调节刺激0-3.00D的区域确定为舒适区域  若双眼6m和33cm注视点均位于舒适区 则符合Percival准则  Percival准则不考虑隐斜视的因素 4/10/ :01 AM 102

103  若测试结果不能满足Percival准则 可考虑采用采用缓解棱镜加以矫治,计算公式如下
 棱镜参考值  若测试结果不能满足Percival准则 可考虑采用采用缓解棱镜加以矫治,计算公式如下  式中P 为棱镜参考值  G 为正、负相对集合中较大值  L 为正负相对集合中较小值 4/10/ :01 AM 103

104  计算结果P 为0或负值,证实不需要缓解棱镜  P 为正值,则需要缓解棱镜  正相对集合较大取底向外  负相对集合较大取底向内
 正相对集合较大取底向外  负相对集合较大取底向内  也可以考虑采用附加球镜,达到改变集合储备的目的 底向内P 取负值,底向外P 取正值 4/10/ :01 AM 104

105 例5 设:聚散力测定结果:远BI:×/5/2,BO:13/25/11 AC/A为4△/D
求:棱镜参考值和附加球镜 解: BO1△分到双眼 S =P/A=1/4=0.25(D) 0.25D加到双眼 4/10/ :01 AM 105

106 例6 设:聚散力测定结果: 近BI:21/27/18,BO:9/16/10 AC/A为4△/D 求:棱镜参考值和附加球镜 解:
例6 设:聚散力测定结果: 近BI:21/27/18,BO:9/16/10 AC/A为4△/D 求:棱镜参考值和附加球镜 解: BI1△分到双眼 S=P/A=-1/4=-0.25(D) -0.25D加到双眼 4/10/ :01 AM 106

107  将双眼单视清晰区(即BI模糊线至BO模糊线之间的区域) 平均分为3份,作出分界线 需求线全程通过中间三分之一舒适区域
 图形分析  将双眼单视清晰区(即BI模糊线至BO模糊线之间的区域) 平均分为3份,作出分界线 需求线全程通过中间三分之一舒适区域 为符合Percival准则 4/10/ :01 AM 107

108 Percival准则的图形分析 4/10/ :01 AM 108

109  可采用棱镜或Vectograms立体图等方法进行训练  目标是使正负相对集合中较小值 达到相对集合范围的三分之一以上
 功能训练  可采用棱镜或Vectograms立体图等方法进行训练  目标是使正负相对集合中较小值 达到相对集合范围的三分之一以上 如聚散力测定结果: 远BI:x/30/13,BO:12/14/7 正相对集合应达到14△ 4/10/ :01 AM 109

110 Cottecting and Treatment of Motor Fusion Abnormal
运动性融像异常的矫治方法 Cottecting and Treatment of Motor Fusion Abnormal 4/10/ :01 AM 110

111 屈光矫正 光学矫治 缓解球镜 缓解棱镜 推进 运动性融像异常矫治 调节功能训练 Brock线 球镜反转拍 功能训练 立体镜 集合功能训练
光学透镜 棱镜反转拍 4/10/ :01 AM 111

112 未矫正近视眼注视近目标不用调节或少用调节 但为了维持双眼融合,双眼启动融像性集合 故导致集合疲劳,为减少疲劳程度,发生外隐斜
 光学矫治  屈光矫正 . 屈光状态对运动性融像的影响 ① 未矫正状态 未矫正近视眼注视近目标不用调节或少用调节 但为了维持双眼融合,双眼启动融像性集合 故导致集合疲劳,为减少疲劳程度,发生外隐斜 未矫正远视眼在集合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多 付出调节,导致调节疲劳,发生反馈性内隐斜。 4/10/ :01 AM 112

113 矫正眼镜的球镜焦度、柱镜焦度和轴位与配戴眼的 屈光状态不相适应则可能产生新的双眼视异常 例如:近视过矫则发生注视远、近目标调节张力均增高
② 矫正不当 矫正眼镜的球镜焦度、柱镜焦度和轴位与配戴眼的 屈光状态不相适应则可能产生新的双眼视异常 例如:近视过矫则发生注视远、近目标调节张力均增高 过多的调节性集合可诱发内隐斜 而内隐斜带来的异常融像性散开需求 导致更为严重的视疲劳 4/10/ :01 AM 113

114 矫正眼镜的试片参数恰与配戴眼的屈光状态契合 仍然有不同程度的一过性双眼视异常的发生 例如:近视眼在矫正适当的情况下
③ 矫正适当 矫正眼镜的试片参数恰与配戴眼的屈光状态契合 仍然有不同程度的一过性双眼视异常的发生 例如:近视眼在矫正适当的情况下 由于注视近目标时调节张力增高 新增的调节性集合可诱发一过性内隐斜 可引起轻度视疲劳症状 但近距离调节与集合反应有一定量反馈性协调空间 若矫正眼镜的试片参数恰当 持续戴镜4-6周后眼位可恢复至Morgan正常值。 4/10/ :01 AM 114

115 为附加球镜、缓解棱镜和功能训练提供基础条件 在出具验光处方时不建议对双眼视异常随意过矫或欠矫
. 屈光矫正的原则 ① 屈光矫正的平台作用 屈光矫正除可直接影响调节和集合异常 同时作为双眼视异常矫治的平台 为附加球镜、缓解棱镜和功能训练提供基础条件 在出具验光处方时不建议对双眼视异常随意过矫或欠矫 附加球镜处方可放在双眼视参数指标检测后精确给出。 4/10/ :01 AM 115

116 但屈光不正的大小并非导致双眼视异常的绝对诱因 常见仅有0.75D的屈光不正,发生严重的双眼视异常
② 屈光与双眼视的关系 近视、远视、散光≥0.75D就有临床矫正价值 但屈光不正的大小并非导致双眼视异常的绝对诱因 常见仅有0.75D的屈光不正,发生严重的双眼视异常 ③ 远用屈光矫正后,运动性融像异常的主要定量诊断指标 包括以下11项: 远距离隐斜视、近距离隐斜视 调节幅度、调节反应、相对调节、调节灵活度 集合幅度、聚散力、融像性集合、集合灵活度、AC/A 4/10/ :01 AM 116

117 配戴矫正适当的远用眼镜,无论注视远目标还是近目标 都可以再增加若干正球镜或负球镜,目标的清晰度不变
 缓解球镜 . 机理 配戴矫正适当的远用眼镜,无论注视远目标还是近目标 都可以再增加若干正球镜或负球镜,目标的清晰度不变 球镜的介入可使目标物对双眼的调节刺激发生改变 从而修正原有的调节反应水平,缓解调节功能异常症状 进而通过调节反应的变化影响调节性集合 缓解聚散功能异常症状 4/10/ :01 AM 117

118 调节不足、调节维持不良、假性集合不足等症 聚散功能异常适应证:集合过度、单纯性内隐斜 聚散功能异常矫治基础条件:
. 适应证 ① 正缓解球镜 调节功能异常适应证: 调节不足、调节维持不良、假性集合不足等症 聚散功能异常适应证:集合过度、单纯性内隐斜 聚散功能异常矫治基础条件: AC/A正常或偏高,通过低度附加球镜修改少量调节 从而可以获得较大幅度的调节性集合的修正效率 4/10/ :01 AM 118

119 例7 设:年龄27岁,调节幅度5.75D,调节滞后+1.25D 正相对调节-0.75D,负相对调节+2.25D。
求:1.诊断运动性融像异常 2.给出矫治方法 解1:调节幅度低值应为( ×年龄)8.25D 正常调节滞后应该≤+0.75D 正常正相对调节应该≥负相对调节 诊断: 调节不足 4/10/ :01 AM 119

120 解2:正相对调节-0.75D,负相对调节+2.25D Fd=0.5 (2.25-0.75)=0.75(D) 近附加球镜0.75D
4/10/ :01 AM 120

121 例8 设:年龄19岁,远距离外隐斜2△ ,近距离内隐斜8△ 近距离BI:7/15/6,AC/A:6△/D
正相对调节-1.50D,负相对调节+2.50D。 求:1.诊断运动性融像异常 2.给出矫治方法 解1: 远距离眼位基本正常,近距离内隐斜视 正常聚散力近距离BI:9-17/17-25/8-18 正常AC/A :3-5 △/D 正常正相对调节应该≥负相对调节 诊断: 集合过度 4/10/ :01 AM 121

122 解2: S=P/A=3/6=0.50(D) 眼镜近用区附加棱镜BO 3△有困难 可考虑近附加球镜0.50D
4/10/ :01 AM 122

123 例9 设:年龄24岁,远距离内隐斜8△ ,近距离内隐斜10△ AC/A:4△/D
远距离BI:×/4/2 近距离BI:8/16/6 正相对调节-1.00D,负相对调节+2.50D 求:1.诊断运动性融像异常 2.给出矫治方法 解1:远、近距离内隐斜视 正常聚散力远距离BI:×/4-10/2-6 正常聚散力近距离BI:9-17/17-25/8-18 正常正相对调节应该≥负相对调节 诊断: 单纯性内隐斜 4/10/ :01 AM 123

124 解2: S1=P/A=3/4=0.75(D) S2=P/A=2/4=0.50(D) 首选远近附加球镜0.50D
可将BO 3△ 分到双眼 4/10/ :01 AM 124

125 适应证:散开过度、高度单纯性外隐斜、假性集合不足 定量方法: 为6m马氏杆眼位检测状态下 双眼同步匀速增加负球镜焦度
② 负缓解球镜 适应证:散开过度、高度单纯性外隐斜、假性集合不足 定量方法: 为6m马氏杆眼位检测状态下 双眼同步匀速增加负球镜焦度 直至双眼马氏杆影像自交叉性复视位达到正位 常规配戴 4/10/ :01 AM 125

126 例10 设:年龄14岁,近距离外隐斜2△ ,远距离外隐斜8△ 远距离BO:4/8/5
AC/A:8△/D 求:1.诊断运动性融像异常 2.给出矫治方法 解1:近距离眼位基本正常,远距离外隐斜视 正常聚散力远距离BO:5-13/11-27/ 正常AC/A应为 :3-5 △/D 诊断: 散开过度 4/10/ :01 AM 126

127 解2: S=P/A=-4/8=-0.50(D) 首选远附加球镜-0.50D 也可以将BI 4△分到双眼 4/10/2008 12:01 AM
127

128 例11 设:年龄31岁,远距离外隐斜2△ ,近距离外隐斜9△ 近距离BO:10/13/4,AC/A:2.5△/D
求:1.诊断运动性融像异常 2.给出矫治方法 解1:远距离眼位基本正常,近距离外隐斜视 正常聚散力近距离BO:12-22/15-27/4-18 正常AC/A :3-5 △/D, 正常调节滞后应≤+0.75D 诊断: 假性集合不足 4/10/ :01 AM 128

129 解2: S=P/A=-2.67/2.5=1.00(D) 眼镜近用区附加棱镜BI 2.67△有困难 可以考虑近附加球镜-1.00D
4/10/ :01 AM 129

130 避免融像性集合修正隐斜眼位所带来的张力性疲劳 故缓解棱镜的底向与隐性斜视向相反 例如:隐性内斜缓解棱镜的底向外
 缓解棱镜 . 机理 缓解棱镜是使双眼停留在隐斜眼位上 通过棱镜的折射特性使双眼影像融合 避免融像性集合修正隐斜眼位所带来的张力性疲劳 故缓解棱镜的底向与隐性斜视向相反 例如:隐性内斜缓解棱镜的底向外 目标光线受到棱镜的折射,偏向黄斑中心凹颞侧 为了避免复视,眼位须适量内收 如此双眼停留在隐斜位上仍然可以双眼融像 则无须启动融像性集合 4/10/ :01 AM 130

131 . 定量方法: ① Sheard准则 ② 1:1准则 ③ Percival准则 已在运动性融像矫治准则一节详细叙述
4/10/ :01 AM 131

132 实际上由于缓解棱镜将隐性斜视还原成显性斜视 并不普遍的作为双眼视异常的首选矫治方法 适应证: ① 散开不足首选
. 适应证 实际上由于缓解棱镜将隐性斜视还原成显性斜视 并不普遍的作为双眼视异常的首选矫治方法 适应证: ① 散开不足首选 集合不足、单纯性内隐斜功能训练失败后采用 ② 垂直隐斜首选 采用隐斜视等量缓解棱镜进行缓解治疗 因斜肌功能异常发生垂直隐斜合并水平隐斜 故在水平隐斜合并垂直隐斜的情况下 首选矫治垂直隐斜,同时可望缓解水平隐斜症状。 4/10/ :01 AM 132

133 将视标板沿眼水平高度矢状中线向双眼慢慢移近 嘱患者努力避免复视,直至不能克服复视为1次 移动30次为1组,每天作2-3组
 功能训练  调节功能训练 . 推进训练 ① 方法 患者戴适宜的远用眼镜 制作0.6近视标板 将视标板沿眼水平高度矢状中线向双眼慢慢移近 嘱患者努力避免复视,直至不能克服复视为1次 移动30次为1组,每天作2-3组 4/10/ :01 AM 133

134 ② 适应证: 调节不足 假性集合不足 调节维持不良 调节滞后高常 集合不足 正相对集合低常 4/10/ :01 AM 134

135 线的一端固定于1m以外眼的水平高度位置的凸出物上 另一端置于患者鼻端 距双眼40cm和1m的线上结有不同颜色的彩珠
. Brock线训练 ① 方法 线的一端固定于1m以外眼的水平高度位置的凸出物上 另一端置于患者鼻端 距双眼40cm和1m的线上结有不同颜色的彩珠 患眼配戴适宜的远用矫正眼镜 将距双眼40cm的彩珠向着患眼移动 至视标出现复像,嘱患者努力避免复视,直至不能克服 4/10/ :01 AM 135

136 再改为注视远彩珠,直至远彩珠清晰记为1次切换周期 切换20次为1组,每天作2-3组 ② 适应证 同于推进训练,同时用于调节灵活度延缓者
开始训练时,首先注视距双眼1m的远彩珠 然后改为注视近彩珠,待近彩珠清晰无复像 再改为注视远彩珠,直至远彩珠清晰记为1次切换周期 切换20次为1组,每天作2-3组 ② 适应证 同于推进训练,同时用于调节灵活度延缓者 4/10/ :01 AM 136

137 Brock线训练 4/10/ :01 AM 137

138 将+2.00D反转透镜放置于患眼前,嘱注视40cm近视标 切换-2.00D反转透镜,待视标清晰后
. 球镜反转拍训练 ① 方法 测定患者视力 根据患者最佳近视力上1行选择40cm近视标 患者戴适宜的远用眼镜 将+2.00D反转透镜放置于患眼前,嘱注视40cm近视标 切换-2.00D反转透镜,待视标清晰后 再切换+2.00D反转透镜,直至视标清晰,为一个周期 切换20次为1组,每天作2-3组 4/10/ :01 AM 138

139 训练融像性集合的幅度和速度,有助于改善调节灵活度 ② 适应证 用于调节灵活度延缓、调节不足、调节维持不良 以及融像性集合功能低下
两组不同焦度的反转透镜的调节刺激 在0.50D-4.50D之间切换 在集合需求不变的情况下 调节性集合与融像性集合频繁的互相转换 训练融像性集合的幅度和速度,有助于改善调节灵活度 ② 适应证 用于调节灵活度延缓、调节不足、调节维持不良 以及融像性集合功能低下 4/10/ :01 AM 139

140 双眼注视目标为大小相等的圆形,便于双眼影像融合 双眼视标有微小差异,便于分析是否有单眼黄斑抑制 右眼视标为固定视标,左侧视标为可移动视标
 集合功能训练 . Vectograms立体图 ① 原理 双眼配戴偏振滤镜或红、绿色滤光镜 使双眼注视目标分视 双眼注视目标为大小相等的圆形,便于双眼影像融合 双眼视标有微小差异,便于分析是否有单眼黄斑抑制 右眼视标为固定视标,左侧视标为可移动视标 4/10/ :01 AM 140

141 然后将左侧视标沿棱镜刻度尺缓慢匀速向左侧平移 此时左眼目标像转移到黄斑中心凹鼻侧 产生散开刺激,双眼须外展眼位
② 方法 令被测试者移动左侧视标,将双眼视标重叠 然后将左侧视标沿棱镜刻度尺缓慢匀速向左侧平移 此时左眼目标像转移到黄斑中心凹鼻侧 产生散开刺激,双眼须外展眼位 当视标出现复像时,嘱患者努力避免复视 直至不能克服复视,记录负融像性集合量值 4/10/ :01 AM 141

142 将左侧视标沿棱镜刻度尺缓慢匀速向右侧平移 此时左眼目标像转移到黄斑中心凹颞侧,产生集合刺激
恢复双眼视标重叠 将左侧视标沿棱镜刻度尺缓慢匀速向右侧平移 此时左眼目标像转移到黄斑中心凹颞侧,产生集合刺激 双眼内收眼位,当视标出现复像时,嘱患者努力避免复视 直至不能克服复视,记录正融像性集合量值 恢复双眼视标重叠,为1个训练周期 切换20次为1组,每天作2-3组 训练中根据融像性集合量值是否增加评价训练效果 ③ 适应证 散开不足、融像性集合功能低下等 4/10/ :01 AM 142

143 Vectograms立体图训练 4/10/ :01 AM 143

144 双眼注视目标为形态相同的图形,便于双眼影像融合 双眼通过+5.00D的正透镜观察距眼20cm 的目标 目标光线的离散度与透镜的聚合度相抵消
. Brewster立体镜 ① 原理 采用隔板使双眼注视目标分视 双眼注视目标为形态相同的图形,便于双眼影像融合 双眼通过+5.00D的正透镜观察距眼20cm 的目标 目标光线的离散度与透镜的聚合度相抵消 双眼模拟注视无限远 4/10/ :01 AM 144

145 可以定量增加调节刺激,定量刺激调节性集合 可以在不同调节性集合水平上 将双眼的注视图片交叉分离或同向分离 训练正负融像性集合
将注视目标向观察眼移近 可以定量增加调节刺激,定量刺激调节性集合 可以在不同调节性集合水平上 将双眼的注视图片交叉分离或同向分离 训练正负融像性集合 ② 训练方法同于立体图 ③ 适应证 用于消除单眼抑制,融像性集合功能低下 4/10/ :01 AM 145

146 Brewster立体镜 4/10/ :01 AM 146

147 所增加负球镜焦度使马氏杆影像达到内隐斜>12△ 每次配戴10min,每天配戴2-3次 ② 适应症:散开过度、单纯性外隐斜视
 光学透镜训练 . 球镜训练 ① 定量方法 在远距离马氏杆眼位检测状态下 所增加负球镜焦度使马氏杆影像达到内隐斜>12△ 每次配戴10min,每天配戴2-3次 ② 适应症:散开过度、单纯性外隐斜视 4/10/ :01 AM 147

148 与缓解棱镜不同,训练棱镜的底向与隐斜向相同 例如:隐性内斜训练棱镜的底向内 且量值较内隐斜视量值达2-3倍
. 棱镜训练 ① 机理和方法 与缓解棱镜不同,训练棱镜的底向与隐斜向相同 例如:隐性内斜训练棱镜的底向内 且量值较内隐斜视量值达2-3倍 目标光线受到棱镜的折射,偏向黄斑中心凹鼻侧 为了克服复视,眼位外展,使外直肌冲击性张力增高 负荷性获得锻炼加强。 4/10/ :01 AM 148

149 ② 适应证 单纯性内隐斜和单纯性外隐斜 4/10/ :01 AM 149

150 棱镜反转拍为BO12△/BI 3△两组棱镜固定在同一个手柄 选择注视40cm近视力视标 在双眼调节刺激不变的情况下
 棱镜反转拍 ① 方法 棱镜反转拍为BO12△/BI 3△两组棱镜固定在同一个手柄 选择注视40cm近视力视标 在双眼调节刺激不变的情况下 两组不同量值的反转棱镜使患眼的集合刺激 在39△-9△之间切换 在改善集合灵活性的同时 促进了融像性集合与调节性集合的转换 4/10/ :01 AM 150

151 ② 适应证 集合灵活度延缓和融像性集合功能低下等 4/10/ :01 AM 151

152 双眼视异常的矫治方法小结 类型 首选方法 次选方法 调节异常 调节不足 正性近附加球镜 推进训练Brock线训练 调节维持不良
调节灵活度不良 球镜反转拍训练 调节过度 解痉剂 假性集合不足 4/10/ :01 AM 152

153 类型 首选方法 次选方法 聚散异常 集合不足 推进训练或Brock线训练 近用BI缓解棱镜 散开不足 远用BO缓解棱镜 立体图、三棱镜
负融像性集合训练 集合过度 正性近附加球镜 近距离BO缓解棱镜 散开过度 远用负性附加球镜 负性附加球镜训练 单纯性内隐斜 远近正性附加球镜 底向内三棱镜训练 BO缓解棱镜 单纯性外隐斜 远近负性附加球镜 底向外三棱镜训练 BI缓解棱镜 融像集合功能低下 棱镜反转拍训练 立体镜刺激正、负融像性集合训练 4/10/ :01 AM 153

154 集合灵活度下降 棱镜反转拍训练 垂直隐斜 缓解棱镜 感觉性融像异常 黄斑抑制 立体镜训练 4/10/ :01 AM 154


Download ppt "Analysis and Correct of Motor Fusion Abnormal"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