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斜视的诊治策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陶永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斜视的诊治策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陶永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斜视的诊治策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陶永贤

2 共同性内斜视 分类 一、先天性内斜视 二、后天性内斜视 1、调节性内斜视 ①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②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3、非调节性内斜视

3 三、继发性内斜视 1、感光性内斜视 2、手术后内斜视 3、继续于各型麻痹性斜视的内斜视 四、特殊类型的内斜视 1、盲点综合征 2、微小斜视 3、周期性内斜视 4、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4 先天性内斜视 一、临床特点 1、发病年龄:出生6个月以内 2、大斜角 平均50--60 △ 3、神经系统发育正常
4、轻度远视和散光,而且两眼基本相同 5、具有遗传性 6、大多有相等的视力合并交替注视 7、眼球运动检查,外展功能不足 8、常合并单眼或双眼斜肌异常,DVD,显性或隐性眼球震颤, 双眼视功能不良等

5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 、 Duane’s 眼球后退综合征 I型: 外转不能或受限 内转受限(或轻微受限) 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 外转或企图外转时,睑裂增大 II型:内转不能或明显受限 外转正常(或轻微受限) 企图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 外转时睑裂开大

6 III型:内外转均不能或明显受限 内转或企图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外转或企图外转时 睑裂 开大 2、早期发生的伴有调节成分的内斜视 3、möbius syndrome 检查: 睫状肌麻痹下的屈光检查 Krimsky test 测量斜视角 三、治疗 手术时机≤2岁

7 手术方法和手术量: 方法:从角膜缘后徙两眼内直肌 手术量:6个月龄最大后徙量 10—10.5mm 1岁时最大后徙量 —11mm 1岁以后最大后徙量 11.5mm 依据:由于内直肌附着位置的变异,提出把角膜缘作为手术量起点 手术效果:手术成功率由以往的50%提高到80—85% 与其他手术成功率的比较: 双内直肌后缘≤5mm —37% 作3—4条眼外肌 —79.4% 双内直肌后徙 6-7mm or 8mm 斜角>50° 60—83.5%

8 LESS THAN 1 YEAR MORE THAN 1 YEAR ET 从角膜缘后徙内直肌 20△ 8.5mm 25△ 9mm 35△ 9.5mm 10mm 45△ 10.5mm 11mm

9 调节性内斜视 一、临床特点: 1、发病年龄:6个月—7岁之间,可以早到出生后3—4个月 2、起病方式:开始常为间歇性,后来变为恒定性 3、具有遗传性 4、有时留有外伤或疾病的证据 5、常合并有弱视 二、调节性内斜的类型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3、混合的内斜视 4、恶化或代偿性的调节性内斜视

10 (一)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1、临床特点 (1)、发病机理:未矫正的远视,外展融合储备力不中或两种因素联 合形成 (2)、屈光状态:中高度远视,远视范围,围内2-6D,围外+3--+6D, 平均+4D (3)、中等度内斜角 (4)、AC/A比率正常 (5)、眼位:戴远视矫正眼镜内斜消失 (6)、屈光型调节性内斜联合高AC/A比率时,近斜角>远斜角

11 2、治疗 1)、合理矫正远视: 2)、配镜原则:保持最好视力的前提下,把远、近视距离注视时的 内斜调整在10Δ以内。 3)、积极治疗弱视 4)、双光镜的选择 5)、手术矫正残余内斜

12 (二)、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1、临床特点 1)、发病机理:注视近距离物体时由于高AC/A比率而发生 过强的调节冲动,引起过度调节性辐辏,导致内斜 2)、屈光不正程度轻,平均+2.25D 3)、斜视角:近注视斜角为中等度,远注视常常正位 2、治疗 1)、双焦点镜片的应用 2)、胆酰酯酶抑制刘的应用 3)、手术: 后退双眼内直肌 总结:调节性内斜的治疗具有长期性和配镜的合理性。

13 两种调节性内斜的区别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病因 未矫正的远视和外 调节性集合过强 展融合储备力不足 屈光不正 远视度高2-6D, 轻度远视,平均2。25D 平均4。75D 甚至有正视或近视 AC/A 正常 高 远近斜角 差别不大 看近>看远 治疗 合理的屈光矫正 双焦点镜、强缩瞳剂、手术


Download ppt "斜视的诊治策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陶永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