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目 录 第11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提能 单元知识整合与学科素养培优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及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 第11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提能 单元知识整合与学科素养培优
2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及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
[单元主旨概览] 社会主义运动是人类探索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活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3
考 点 历史特征 主要表现 《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共产党宣言》发表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巴黎公社 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革命具有突发性、偶然性 巴黎工人起义,建立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运动由理想到现实,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十月革命 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冷战”,大国强权政治 雅尔塔体系确立、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实施、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4
考 点 历史特征 主要表现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走向联合的欧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呈现出“一超多 强”的局面;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5
第11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 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 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7
[历史广角]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10
[历史广角] 巴黎公社的原则 传统上对巴黎公社原则的论述并不符合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实际情况。马克思在谈到“公社原则”时,无论是英文还是德文,都是复数,而非单数。所以,公社的原则不是一条原则,而是一系列原则。除了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外,还包括:国际主义原则、人民当家作主原则、民主共和制政体原则,公社作为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原则,公社各级负责人由选举产生,受公众监督并可以随时撤换原则,国家工作人员薪金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工资原则,等等。
12
[历史广角]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反对封建的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以建立民主制度为目的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是通过革命斗争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3
主题一 巴黎公社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巴黎公社的性质 材料一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14
材料二 (巴黎公社)实行公职人员的民主选举,选举不受任何限制,是名副其实的普选制。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几乎都参加了投票……公社委员及其他公职人员除了接受群众监督之外,还可以根据人民的意见,随时撤换……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 ——刘祚昌《世界通史》
15
根据材料一指出,巴黎公社是什么性质的政权?依据材料二分析,巴黎公社的措施体现了什么思想?
[教你读史] 材料一“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指出巴黎公社是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政权。材料二“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体现的是民主平等的思想,目的是防止国家公职人员由公仆变为主人,由此表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
16
正确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 判断一个政权的性质,一是看政权组织的阶级属性,二是看这一政权所采取的措施。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主要表现在: (1)从成立方式看,它是在巴黎工人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建立的。 (2)从公社委员产生的途径看,公社委员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人民对公职人员拥有监督权和罢免权,这是公社无产阶级民主的伟大实践。 (3)从实施的政策措施看,公社打碎了资产阶级旧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公社的经济措施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17
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 材料一 (巴黎公社)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材料二 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会到来,无产阶级终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18
据材料一、二指出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表明失败的主观原因: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材料二中最后一句话指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仍具有活力,即推翻资本主义的经济条件还不具备。
19
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 (1)客观原因:反动力量过于强大,不仅有本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还有外来普鲁士强权的干涉和镇压。 (2)主观原因: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斗争经验不足。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而无产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历史的发展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决条件。
20
正确理解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正确理解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巴黎的无产阶级用革命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2)公社成立后,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3)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实践马克思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1
主题二 俄国十月革命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 俄国无产阶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战斗精神。1913年,俄国大工业和铁路系统的产业工人达350万……它大多集中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中,占无产阶级总人数的54%,而同时期美国的比例为33%。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深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世界现代史》(王斯德主编)
22
材料二 “无产阶级同农民的特殊关系便利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便利了城市无产者去影响农村半无产的贫苦劳动阶层,俄国的落后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和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我们就是在这种基础上进行十月革命的,不然,我们就不会那样容易取得胜利。” ——列宁《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教你读史] 材料一反映了俄国无产阶级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材料二反映了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强有力的同盟军。两则材料表明了十月革命胜利的阶级基础。
23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1)客观原因: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③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反动军队集中于前线,后方薄弱。
24
(2)主观原因: ①革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③及时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 ④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 ⑤革命军队的英勇作战。
25
十月革命的特点 材料一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26
材料二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27
材料一中列宁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属于什么性质的革命?
[教你读史] 材料一最后一句话表明列宁主张相对落后的国家也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材料二中“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中”“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表明第一阶段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因此说明十月革命经历了两个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28
十月革命的特点 (1)指导思想: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使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下取得了革命胜利。 (2)革命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发展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4)斗争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29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多种史观认识十月革命 文明史观 政治文明方面制度创新: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建立 现代史观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社会史观 《土地法令》宣布立即无偿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革命史观 摆脱封建残余束缚和剥削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0
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 [例1] (2012·浙江高考)《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31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抓关键: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32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选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内容不符 干扰选项 B 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能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正确选项 C D
33
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 [例2] (2012·海南高考)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 )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34
[解题规范](请自主思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 。 明考点: 。 抓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7年的俄国 十月革命 关键是明确时间信息:“1917年7月”“同年 9月”以及“布尔什维克党”这一突出力量
35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工兵代表苏维埃在二月革命后已经产生 无关选项 B 1917年7月,二月革命已经结束,十月革命还没有爆发。俄军的叛乱是对临时政府的打击,布尔什维克党武装击退叛军,保卫了首都,首都控制在布尔什维克党手中,也对临时政府不利。两者都使临时政府陷入困境 正确选项 C 第一届人民政府的成立是在十月革命后 错误选项 D 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的是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 错误选项
36
[课堂感悟高考] 1.(2013·江苏高考)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 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7
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信息这次“革命”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苏维埃政府”,其中性质是“被压迫的群众”的“政权”等可知,此时是十月革命起义前夕,即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所以答案是C项。 答案:C
38
2.(2012·广东高考)“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
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个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是 ( ) A.启蒙思想 B.生物进化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依托材料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意义。材料中的“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即资本主义,“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的“若干个小排炮”即各种社会主义思想,排除C项。启蒙运动的目的在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生物进化论没有涉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排除B项。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指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答案:D
39
3.(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
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 )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40
解析:1871年4月,巴黎公社已经建立,不存在号召工农群众起义的意图,排除A项;巴黎公社没有建立工农联盟,因此更谈不上巩固,排除B项。“土地给农民”说明没有废除财产私有,排除C项;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农民受各种压迫和剥削,如果支持巴黎公社就可以获得土地,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41
4.(2012·大纲全国高考)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
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 )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42
解析:由题干中“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可知,1917年4月处于二月革命后七月事件之前,此时俄国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而且国内环境处于相对的和平时期,因此列宁提出和平过渡,答案为A。 答案:A
43
5.(2012·江苏高考)《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
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44
解析:本题考查《四月提纲》。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并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结合题干“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可知,A、C、D三项与史实及题干均不符合,答案选B项。 答案:B
45
6.(2012·上海高考)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
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 )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46
解析:结合十月革命的背景可知,当时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是获得“和平”与“面包”。《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一战,为赢得和平提供了条件;《土地法令》实现了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满足了农民生存的需要,故选B项。 答案:B 课下演练提升见 课时跟踪检测 (十一)
47
第1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 “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 的影响。
第1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 “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 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 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 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 展的影响。
51
[历史广角] “冷战”的含义 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和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雅尔塔体系 是指1945~1991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因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举行雅尔塔会议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美苏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55
[历史广角] “三个世界”的划分 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指出美苏是超级大国,为第一世界;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为第二世界;广大的亚非拉不发达国家统称为第三世界。
58
[历史广角] 多极化趋势中的“极” 在国际关系中,“极”的构成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国家集团的某一方面力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等是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59
主题一 美苏“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材料一 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60
材料二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且是彻底的治疗。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教你读史]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阅读史料的基本要求,两则材料,都说得冠冕堂皇:“帮助自由国家”“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但联系到美国二战后的外交政策可知,其真实目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61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实质、联系和区别
(1)实质:两者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目的在于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2)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公开破裂和“冷战”的正式开始。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与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3)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62
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材料一 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的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材料二 1955年3月,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它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63
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出现直接和间接对抗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如何理解美苏“冷战”使“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北风……太阳……”含义分别是美苏之间直接和间接的对抗,反映出美苏“冷战”的原因是两国利益上的冲突。材料二中“孩子”的比喻指 “冷战”反倒促成了相对安全的局面。
64
美苏“冷战”格局形成的原因 (1)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被冲垮,雅尔塔体系形成,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2)美苏形成了实力的均势,分别成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3)二战后,美苏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4)美苏“冷战”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65
理解“冷战”、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理解“冷战”、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 (1)区别:①所谓雅尔塔体系,简而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②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③“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66
(2)联系: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②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③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67
主题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因素 材料一 在黄金年代(1950~1973年),美国的GDP增长显著落后于除英国外的所有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日本,它们的GDP年均增长率竟分别是美国的1.5倍和2.4倍。至于人均GDP增长率,美国则慢于所有西欧国家和日本,仅相当于西欧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的63%。 ——摘编自高峰《二十世纪世界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68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根源是什么?20世纪60~70年代有哪些力量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主要从经济的角度解读多极化出现的原因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冲击旧的世界格局。材料二的关键信息是“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需要挖掘其隐含的教材信息进行归纳。
69
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因素 (1)根源:经济多极化推动了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2)推动多极化的力量包括:欧洲走向了联合,欧共体成立,开始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日本崛起,经济的发展使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中国振兴,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改革开放的进行,使中国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70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的特点 材料 亨利·基辛格1993年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以及前苏联中的某些国家。”
71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教你读史] 抓住材料中的几个关键信息“很多权力中心”“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从中归纳当前世界格局的主要特点;材料中隐含的关键信息是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总趋势。
72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的特点 (1)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洲联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3)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73
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74
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 [例1] (2013·海南高考)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75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1948年,“冷战”。 抓关键:“切断……水陆交通”“美、英……空运物资”。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材料强调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错误选项 B 材料没有体现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 虽然正确,但不是“冷战”的基本特征 干扰选项 D 美苏展开全面对抗,但又避免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是“冷战”的基本特征 正确选项
76
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直奔社会热点 [例2] (2012·海南高考)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77
[解题规范](请自主思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 。 明考点: 。 抓关键: 。 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 欧洲走向联合 明确联邦德国和波兰在1970年分属两个阵营
78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波兰不属于欧共体成员国 错误选项 B 德国成为战败国是二战的结果 错误选项 C 两国和解与华约组织解体无关 错误选项 D 1970年联邦德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波兰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勃兰特的行为有利于缓和欧洲局势的紧张 正确选项
79
[课堂感悟高考] 1.(2013·广东高考)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 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 ) 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80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美苏“冷战”,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杜鲁门政府在二战后推行了一系列“冷战”措施,其中具有军事意义的“保卫性措施”的只有1949年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项正确。A项不是“保卫性措施”,B、C两项的主体不是美国,均排除。 答案:D
81
2.(2013·福建高考)“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
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82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可知,该报告认为“冷战”事实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D项正确。
83
3.(2013·浙江高考)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20
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 )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 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 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 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
84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的历史,意在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整体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帝国主义战争”“大发展”“殖
民体系瓦解”等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争议。相比较而言,C项中的说法争议最少。 答案:C
85
4.(2012·江苏高考)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
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 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 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86
解析:经济决定政治。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A、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题干没有直接关联。
答案:B
87
5.(2011·广东高考)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
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 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 器”。这一措施是 (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88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二战后初期”的时间信息可以排除B项,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C项是军事组织,不符合“经济手段”的要求;D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虽为“经济手段”,但并不是为了对付苏联。A项符合题意,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旨在通过扶植西欧来控制西欧,以达到制衡苏联的目的。 答案:A
89
6.(2011·江苏高考)下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 )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90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两极格局,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图片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美苏关系的缓和,B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当时是赫鲁晓夫当政,A项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的终结,C项错误;D项无法 从材料中得出。 答案:B 课下演练提升见 课时跟踪检测 (十二)
91
(一) (二)
92
一、法国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比较 类别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不 同 点 革命领导者 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在以列宁为首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革命 同盟军 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无产阶级孤军奋战 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农民阶级 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革命 结果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最终失败
93
类别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相 同 点 革命性质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革命方式 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背景 都与大规模战争有关,分别是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都与阶级矛盾尖锐有关 革命影响 都是重大而深远的
94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两次革命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革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了革命,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两次革命都使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成了国家的主人。 (2)两次革命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反对帝国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革命,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95
(3)两次革命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 (4)在两次革命中,列宁和毛泽东都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5)两次革命的成功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对世界无产阶级和民族解放运动都是极大的鼓舞。
96
2.不同点 (1)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它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它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因此这一革命的性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97
(2)俄国十月革命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然后再推向农村。中国革命则首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3)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从而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吸取了十月革命的经验,它的胜利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98
三、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 格局 时期 原因及表现 两极格局 形 成 20世纪50年代中期 (1)二战结束后,美苏抗衡,形成均势 (2)50年代前后发展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 (3)“北约”和“华约”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动 摇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 (1)美苏争霸,双方实力相对削弱 (2)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3)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99
格局 时期 原因及表现 两极格局 结 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 瓦解以来 (1)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00
四、比较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
欧共体、日本 性质 不同 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曾受过殖民压迫,它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101
不结盟运动 欧共体、日本 宗旨 不同 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形式 不同 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竞争 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
102
五、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
1.第一阶段 (1)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 (2)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方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来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103
2.第二阶段 (1)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2)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如珍宝岛事件)
104
3.第三阶段 (1)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美国在售台武器等问题上与中国矛盾突出。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2)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105
模板应用类——解答历史特点类非选择题的答题规范 [增分策略指导]
题型解读 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等。 角度一,针对某一历史知识设问,如根据材料总结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 角度二,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某一方面设问,如欧共体的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生效反映了二战后欧洲发展的什么特点。 角度三,针对两项或两项以上历史知识设问,如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
106
答题模板 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 点。如从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影响任意一个方面总结其特点,要从分析说明、归纳概括、总结比较的方式回答出特点,表述要准确。有时要求从几个方面概括特点,要注意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表述要有层次,要照顾不同的方面。
107
[典型案例展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格局。此种格局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倾向,美国抛弃了孤立主义,全面干预欧洲国家及国际事务,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基本上被纳入美国的外交战略之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固有矛盾虽未消除,但也没有发展到军事对抗的程度,因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没有战争,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平衡。
108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109
材料三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10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此时,美国的对外政策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111
[阅卷话得失]
112
[点评] 考生甲能条理清楚地归纳特点及原因。第(1)问“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特点”,对设问涉及主体是什么没有理解好,结果回答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意识形态方面的特点,所以不能得分;原因则从材料中获取3个有效信息,回答较准确。第(2)问特征紧扣“谈判方式”,总结准确,并分析了原因,尤其是对“所学知识” “国际局势角度”回答较好。第(3)问抓住“20世纪90年 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特征”,表述较准确,层次清楚;影响方面对“局部动荡”把握不好。 解答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对归纳概括能力要求较高,要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巧妙结合起来作答,一定要注意紧扣设问,准确表述。
114
[点评] 考生乙作答的突出特点是每一问都紧扣设问从材料中摘答案。第(1)问能够围绕“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回答特征和原因;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没有回答,导致失分较多;第(3)问也只回答出了特征。总体上考生乙基础较差,大量照抄材料,应注意归纳综合,获取有效信息。
115
———[满分答案]—————————[我的收获]————
(1)新特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相对平衡,没有发生军事对抗和战争。原因:美国放弃了孤立主义,由局部扩张转向控制欧洲和国际事务;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 (2)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欧共体发展;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 (3)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造成国际局势的局部动荡。
116
[针对训练提能] 阅读下列材料: 改革的实质在于,从极权官僚制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我们所理解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这样一种社会: ——人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为人创造无愧于现代文明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克服人与政权,与他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疏远,确保人能积极参加社会进程;
117
——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的基础上,确保劳动者变成生产的主人,有高效率劳动的强烈愿望,为生产力进步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最佳条件,保证社会公正和劳动者的社会保护;
——人民的自主意志是权力的唯一源泉,受社会监督和国家保证保护人的权利和自由,尊严与人格,而不管其社会地位、性别、年龄、民族和宗教信仰; ——在法律范围内行动的所有社会政治力量自由竞争。这是坚定不移地主张各族人民和睦、平等合作,主张尊重每个民族决定自己命运权利的社会。 ——《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18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怎样的改革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建立的社会具有哪些特征? (2)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实质及影响怎样? [解析] 第(1)问应结合“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建立的社会所具有的特征,应结合材料逐条概括。第(2)问要注意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方面作 答,并指出其影响。
119
[答案] (1)改革目标: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特征:人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人是生产的主人;人的自主意志是权力的唯一源泉;各种社会力量在法律范围内自由竞争等。
(2)实质:否定社会主义。影响:导致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政策方向发生重大转变,并最终导致苏共下台和苏联解体。
120
长效热点类——共产主义运动曲折发展,“十八大”再绘蓝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成为命题热点
1.由空想到科学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121
2.由理论到实践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已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3.由理想到现实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122
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
123
5.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 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主要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模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基本效仿这一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这一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一些国家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中国在经历了长期曲折的探索过程后,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中国,关注中国模式。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的召开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十八大”上,中国共产党满怀信心的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的发展绘制了新的蓝图。中国模式的成功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建设道路提供了新范例和新思路。
124
[典例] (2011·广东高考)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125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近代社会主义运动,意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运用到实践。从时间来看,A项与材料不符;B项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C项《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均不符合题干时间。因此只有D项巴黎公社革命的时间与题干时间相符,且巴黎公社革命也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推进到新的阶段,故从内容上亦与材料吻合。 [答案] D
126
[命题者说] 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两个重要的事件,高考每年都有涉及,命制试题主要从原因、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等几个角度切入,或是孤立考查某个知识点,或是综合考查比较辨析能力。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求通过材料对这两个事件对比分析,全面梳理,准确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体现其发展的曲折历程,联系历史,关注现实,这一内容仍有较大的命题空间。
127
1.马克思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
[针对训练] 1.马克思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 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此话旨在强调 ( ) 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时代局限性 B.巴黎公社运动缺乏必要的阶级基础 C.俄国的落后使其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D.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
128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那些看不到当时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而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的“发明家”应该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在的时期,工业革命刚刚起步,而到马克思时代,工业革命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已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答案:A
129
2.《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体系,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说明科学社会主义 ( ) A.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B.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各种设想 C.用统一的社会生产代替私人生产 D.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130
解析:根据材料中“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答案:D
131
3.“被奴役的人民解放的时刻到来了,向沙皇政府报仇并惩办它的
时刻到来了。……赤手空拳、袒胸露背的无产阶级起来了,同志们,这就是第二次俄国革命胜利的保证。”这里的“第二次革 命”后 ( ) A.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C.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 解析:从材料信息“向沙皇政府报仇”可以 推断为二月革命,因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 政府,并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 无产阶级建立的是工兵代表苏维埃。 答案:A 阶段验收评估(五)见阶段验收评估 (五)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