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乳 痈 粉刺性乳痈 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 司徒红林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乳 痈 粉刺性乳痈 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 司徒红林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乳 痈 粉刺性乳痈 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 司徒红林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2 教学目的——熟悉乳痈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和预防;掌握乳痈的诊断、辨证特点及治疗要领;熟练掌握乳痈初期、成脓期的内治与外治方法。简介现代医学对病因和病理的认识及治疗方法。了解粉刺性乳痈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 教学重点——乳痈是哺乳期妇女乳房部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发病急、传变快、易化脓等特点。对本病的诊断、辨证论治是重点。

3 乳痈的特点 是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初产妇多见 多见于产后3-4周 乳房结块,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发病急、传变快、易化脓 中医外科学

4 粉刺性乳痈的概念 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的乳腺化脓性疾病
常有乳头凹陷或畸形。肿块化脓溃破后有脂质样分泌物,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5 乳痈的分类 在哺乳期发病的,名为外吹乳痈; 在妊娠期发病的,名为内吹乳痈; 不分性别年龄,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病的,名为不乳儿乳痈。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6 乳痈的中医病因 主要因素 乳汁郁积 关键因素 肝郁胃热 影响因素 感受外邪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7 乳汁淤滞 乳头破损 吮吸不尽 先天凹陷 断乳不当 乳汁淤滞,乳络阻塞,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成脓 M1 M2 M4 M3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8 肝胃郁热 肝胃郁热 肝郁:乳母不知调养,精神紧张,忿怒郁闷,致肝气郁滞,厥阴之气不行,乳络不畅,乳汁壅积结块
胃热:产后饮食不节,恣食膏梁厚味,伤及脾胃,运化失司,胃热壅盛,湿热蕴结,致气血凝滞,阻塞乳络而成乳痈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9 感受外邪 妇女产后体虚,汗出当风 感受外邪 婴儿含乳而睡,口气焮热 乳头破损,外邪入侵 乳络郁滞不通 化热肉腐成痈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10 中医病因病机 乳头破碎 乳头畸形 乳汁郁积 哺乳、或断乳不当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 肝郁胃热 乳络阻塞,化热成痈 饮食不节,胃热壅滞 外感风邪
乳头畸形 乳汁郁积 哺乳、或断乳不当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 肝郁胃热 乳络阻塞,化热成痈 饮食不节,胃热壅滞 外感风邪 感受外邪 热毒入侵乳孔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11 粉刺性乳痈的病因病机 粉刺性乳痈 郁久化热 肉腐成脓 乳头凹陷 肝郁气滞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12 现代医学对 乳痈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 乳汁淤积 病原菌侵入 细菌经伤口侵入 乳头过小或内陷 输乳管阻塞 乳汁稠浓 病原菌逆行感染 乳汁过多
2017/3/19 现代医学对 乳痈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 乳汁淤积 病原菌侵入 细菌经伤口侵入 乳头过小或内陷 输乳管阻塞 乳汁稠浓 病原菌逆行感染 Content Layouts 乳汁过多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12

13 不同病原菌致病的特点 急性乳腺炎的发生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引起,少数由大肠杆菌引起。 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较深,易于化脓。
链球菌:弥漫性炎症,全身中毒症状。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14 [临床表现] 1.郁滞期 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郁积不畅或结块。继而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结块或有或无,伴压痛,皮色微红或不红,皮肤不热或微热。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伴有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头痛胸闷,心烦易怒,食纳不佳,大便干结。舌淡红或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或浮数。

15 2.成脓期 患乳肿块增大,皮肤红肿焮热,局部疼痛加重,如鸡啄样或搏动性疼痛,患处拒按。伴高热不退,头痛骨楚,口苦咽干,恶心厌食,溲赤便秘,同侧腋淋巴结肿大压痛,舌红或红绛,苔黄或腻,脉弦滑数。

16

17 3.溃后期 若溃后脓出通畅,局部肿消痛减,寒热渐退,疮口逐渐愈合。 若脓腔部位较深,或有多个脓腔,溃后脓出不畅,肿势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而形成袋脓或传囊乳痈。若久治不愈,乳汁夹杂有清稀脓液自疮口溢出,则成乳漏,收口缓慢,至断奶后方能收口。

18 溃后脓出不畅,肿势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属传囊之变。

19 临床表现 初起 成脓 溃后 局 部 症 状 红 + - + 肿 - 热 +- ++ 痛 “波动感” 溃疡 全身症状 发热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20 诊断 病史:产后3-4周 临床表现:局部症状+全身症状 辅助检查:血象、B超、MMG?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21 辅助检查注意事项 禁用MMG检查 如需诊断性穿刺,应在成脓期 如果做细菌培养(血液与脓液)应在抗生素使用前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22 “成脓”是临床分期的分水岭 起病后第10天左右成脓 波动感 超声检查 针穿 透光法 点压法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23 与粉刺性乳痈的鉴别要点 粉刺性乳痈 乳痈 乳头 “一”字型凹陷 可有“一”字型凹陷 发病时间 - 妊娠期或哺乳期 部位 乳晕部位 均可
粉刺样分泌物 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轻 全身症状 “发热”轻 辅助检查 “血象变化”轻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24 与炎性乳腺癌鉴别要点 乳痈 炎性乳腺癌 发病年龄 年轻 发病时间 妊娠期、哺乳期 皮色 焮红 暗红 橘皮症 一般无 有 淋巴结 肿大
全身症状 发热重 发热轻 血象 正常 抗生素治疗 有效 无效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25 治疗 初起(郁滞期--气滞热壅证) 成脓(成脓期--热毒炽盛证) 溃后(溃后期--正虚邪恋证) 并发症防治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26 郁滞期(气滞热壅)—治疗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27 内治-消法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 全瓜蒌15g,柴胡9g,牛蒡子12g, 蒲公英15g,橘叶12g,青皮9g,

28 外治 揉抓排乳法(揉散排乳法):适用于初起乳汁郁积
要点:温热敷肿块处,后轻揉肿块,继揉拉乳头,然后用手指指腹部由外周向乳头方向推挤淤积之乳汁。

29 外治(阳证) 膏药:千锤膏、太乙膏 油膏:金黄膏、玉露膏 箍围药:金黄散、玉露散 掺药(消散药):阳毒内消散、红灵丹

30 其它外治(草药) 芒硝20g溶于100ml水中,以厚纱布或药棉蘸药液热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
先用葱白200g煎汤薰洗患乳20分钟,再用葱白250g捣泥敷患处,每日2次。 将仙人掌去皮刺适量捣烂如泥调成糊,直接涂于患处并保持湿润,干后再涂。

31 注意点 以通为用:“三通”---通乳络、通下、通血络 以消为贵、尤贵早治 不可妄用寒凉之品,如抗生素

32 成脓期:热毒炽盛证---治疗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33 内治—托法(补托、透托)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味。
黄芪15g,穿山甲12g(先煎),皂角刺30g,当归9g,川芎9g,赤芍15g,全瓜蒌20g,牛蒡子12g,连翘12g,蒲公英15g,丝瓜络12g,柴胡9g ,甘草6g。

34 切开法 位置:形成脓肿后,于皮薄、波动感及压痛点最明显处及时切开排脓,最低位。深部脓肿可沿乳房下缘作弧型切口。
方向:按照乳络方向,要脓腔基底大小一致。多房脓肿要注意分离。 火针洞式烙口引流

35 火针引流 开展火针洞式烙口+提脓条引流治疗乳腺炎成脓期,解决了传统切开引流创伤大,乳房外形变化大的缺点。

36 技术要领 正确进针 掌握针温和针速 术后引流排脓

37

38 火针洞式烙口引流术 与传统线形切开引流术的比较
火针烙口排脓术 切开排脓术 切口: 小,洞式 长,线形 损伤 : 小 大 出血: 无 多 疗程 : 短 长 愈后疤痕: 小 大

39 外治(阳证) 膏药:千锤膏、太乙膏 油膏:金黄膏、玉露膏 箍围药:金黄散、玉露散 掺药(提脓祛腐药):九一丹、八二丹、五五丹

40 注意点 切开法一定要在成脓后实施 切开后一定要保持引流通畅 尽量不要损伤乳络以防乳漏

41 溃后期--正虚邪恋证---治疗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42 内治(扶正、扶正祛邪) 治法:益气养血,和营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黄芪30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9g,川芎9g,穿山甲10g(先煎),皂角刺30g,蒲公英30g,白芷15g,甘草6g。

43 外治(腐肉未去) 膏药:太乙膏、千锤膏 油膏:生肌玉红膏 掺药(提脓祛腐药):九一丹、八二丹、五五丹。

44 外治(腐肉已去) 膏药:太乙膏、千锤膏 油膏:生肌白玉膏、红油膏 掺药:生肌散

45 初起、成脓期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 ①同侧腋窝的急性淋巴结炎。 ②脓毒败血症---中西医结合治疗。 传囊乳痈 袋脓 乳漏 溃后期主要并发症

46 传囊乳痈的防治 预防为主:注意甄别多房脓肿的存在、避免在引流不畅时加压 治疗为辅:通畅引流

47 袋脓的防治 保持引流通畅 垫绵法(垫绵法+绷带加压)

48 乳漏的防治 切开时尽量避免损伤乳络 治疗参见“乳漏”

49 西医治疗(以药敏试验为准) 青霉素 二代头孢类药物 克林霉素 中医外科学

50 预防与调摄 1、妊娠后期宜每天用温水或肥皂水擦洗乳头,使乳头保持清洁及其上皮角化增厚。 2、乳头内陷者应在产前开始矫正。
3、乳头有破损或皲裂时,可用麻油、蛋黄油拌生肌散搽涂患处。身体其他部位有化脓性感染时,应及时治疗。 中医外科学

51 预防与调摄 4、乳母宜性情舒畅,定时哺乳,保持乳头清洁。 5、保持婴儿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口腔炎。
6、断乳前可先用麦芽60g,山楂60g煎汤代茶饮。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52 学习要点 乳痈的分类:在哺乳期发病的,名为外吹乳痈;在妊娠期发病的,名为内吹乳痈;不分性别年龄,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病的,名为不乳儿乳痈。
乳痈的病因:①乳汁淤滞 ②肝胃郁热 ③感受外邪 乳痈与炎性乳腺癌的鉴别要点 乳痈初起的代表方:瓜蒌牛蒡汤 乳痈成脓切开方向:循乳络切口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53 改错题 1、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发生的乳痈为内吹乳痈。 2、乳痈成脓期内治法选方托里消毒散。 3、乳痈好发于产后3~4月的哺乳期妇女。
4、成脓期乳痈应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或寒凉中药。 5、成脓期乳痈切开排脓时,切口应与乳络方向垂直。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54 病例讨论 某女,26岁,产后第三周,因小儿抓挠乳头出现破碎出血,5天前开始发热,在外医院予以抗生素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入院时右乳皮肤暗红,皮温偏高,有胀感,伴发热(体温37.7℃)、口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数。体检见右乳外上肿块约6×7cm2,边界不清,质地硬,触痛。右腋窝淋巴结肿大。 讨论要点: 1、你认为外院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你认为首先作何检查? 3、外治法中你首先会考虑哪些药物? 4、假如经过你治疗1周后症状仍没有缓解,你首先怎么办?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Download ppt "乳 痈 粉刺性乳痈 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 司徒红林 2017/3/19 中医外科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