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戰爭之外的軍事史 第八單元:文武官對立的加深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戰爭之外的軍事史 第八單元:文武官對立的加深"—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戰爭之外的軍事史 第八單元:文武官對立的加深
戰爭之外的軍事史 第八單元:文武官對立的加深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系 方震華 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2 文武官對立的加深 隨著官僚體制的發展,官員內部開始分化,宦官與朝臣之分,文、武官之分都是此一趨勢下的產物。文武分途在唐宋時代成形。

3 文武官的逐步分化 由於國家行政性質的關係,大部份的官員的職掌屬於文治的部分,在官僚體制未發達的時代,負責軍事的官員,並未形成具有特殊身分的團體。 戰國時雖有將軍一職的出現,但武官並未完全獨立。漢代在形式上有文、武官之分,例如:漢初在制定朝儀時:「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但是,就實際的職務與權力而言,文武之分並不清楚。 漢代官員最具有軍事性質的職位是將軍,據《漢書.百官公卿表》:「將軍皆掌兵及四夷。」顯然是以處理軍務及國防為主要職責。 漢武帝後將軍制產生變化,一部分的將軍成為朝中實際的決策官員,此種將軍以外戚居多,其任務為掌管京師衛隊,並在宮內參與政事,此即內朝的形成。由此可見,當時並不認為「將軍」只能掌武事,文武之分仍不明顯。

4 秦漢以降,地方行政長官一直兼管軍政,故諸郡「太守」又稱為「郡將」。南北朝的地方官職權未變,但在官名上已有所分化,南朝各州刺史例帶將軍銜,而有州佐與府佐二種僚屬體系。故職掌雖未變,在制度上的官職已因文事與武功而分屬不同體系。 魏晉以降,將軍銜在當時普遍為官僚的加銜,朝中的文官多擁有將軍銜,但不實際領兵。亦可見亂世尚武之風,武官在制度上並未獨立。 魏晉以降,世族掌握兵權,領兵的主帥多是此輩,他們出將入相,並非專職的武官。行伍出身的職業軍官則位居其下。至於北朝,朝中高階官員多以武功顯身,文武之分並非受到注意的議題。

5 隋唐官制中的文武之分 隨著官僚數量日增,體制趨於複雜,文武官終於產生區隔。隋唐時代,散官制的建立,代表文武官在制度上已形成不同的集團。
文散官與武散官各分階敘,逐步升遷。另外實際負責民政、軍政的官員另有職事官,吏部、兵部分掌。 但是一名官員可在兩階敘中轉換,甚至一人同時擁有文散與武散,以示才兼文武。 文武官在制度上雖已區分,但唐代前期的文武官,卻不成為對立的團體。這是由於唐代統治階層多出身關隴集團或北方世族,崇尚才兼文武。其生涯往往在文、武職事中互換。當時不認為出任高級文官須特別具有文學才能,故名將可為六部尚書 。

6 例如:侯君集先後出任兵部、吏部尚書,而他在擔任尚書後才開始讀書;當武官亦不必有特別軍事的經歷。如裴行儉是明經出身,尤精於書道,在任吏部尚書多年後始帶兵,竟成高宗朝名將。當時以文士不習軍事的理由,拒絕出任軍職是不被接受的。 由於對文事與武功同等重視,故文武官在升遷上有相同的機會。唐律規定:「諸習學文武者為士」,可見法律上的地位仍平等。

7 才兼文武傳統的消失 高宗朝科舉開始興盛,關隴集團遭到武則天的打擊,唐初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的傳統從武后朝逐漸消失。漢人菁英專注於科舉,不以從軍為功名之階,蕃將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至玄宗時達於極盛。 安史亂後,唐的君主對武官的猜忌日深,朝廷基本上為宦官和文官所控制。科舉出身的文士掌控朝廷,除了少數特例外,對軍事相當疏離,儒者不習軍事的印象因此而成立。 武官久任軍職,不熟悉政事與朝儀,甚至不願到朝廷面見國君。

8 文武對立的出現 由於文、武官各分團體,各自佔有政治勢力,中唐以後的武人與文士覺得對方的性情與行為模式與自己不同。
《舊唐書》卷129〈李晟傳〉: 李晟謂人曰:「武人性快,若釋舊惡於盃酒之間,終歡可解。文士難犯,雖修睦於外,而蓄怒于內,今不許婚,釁未忘也,得無懼焉!」 文官對武官的批評批亦日見尖銳,武人被描寫成違法犯紀,不守禮義。《劉禹錫集》卷20〈武夫詞〉: 武夫何洸洸,衣紫襲絳裳。借問胡為爾,列校在鷹揚。依倚將軍勢,交結少年場。探丸害公吏,抽刃妒名倡。家產既不事,顧盼自生光。酣歌高樓上,袒裼大道傍。昔為編戶人,秉耒甘哺糠。今來從軍樂,躍馬飫膏粱。猶思風塵起,無種取侯王。

9 文、武官權勢的消長 武官勢力在黃巢亂後擴張,試圖改變文官對他們的歧視,導致衝突,例如:朱全忠屠殺唐的高級文官,史稱「白馬之禍」。
武人固然得以建立政權,但合理化自己的權力仍須借助文人之力,並接受儒家的政治傳統。於五代是武人文儒化的過程。在第二代武官身上最明顯,如:後梁朱全忠之子朱友貞(後梁末帝),李克用之子李存勗(後唐莊宗)。 文儒化的武官建立後周與北宋,開始改變武人獨享政權的現象。趙匡胤、趙光義兄弟都是文儒化的武官。 北宋太祖有意排除武人與文人合作,重建文治政府。太宗則繼續這個政策。 隨著文官政治權力的恢復,他們也試圖建立在政府中的特殊地位和自尊,與武官相區隔。

10 以文統武體制的產生及其後果 對武人而言,戰場上的功勞是他們貢獻,也是合理化他們權位的要求。真宗時,王旦對戰功的價值此直接提出質疑,指武人唯利是圖而不知忠義之節。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73大中祥符3年正月: 王旦曰:「……且武夫悍卒,小有成功,過求爵賞,威望既盛,即須姑息,往往不能自保,凶於國而害於家。」上深然之。 從仁宗時代開始,朝廷以文臣為軍事統帥,如:范仲淹、韓琦負責西夏戰爭,而由武人負責實際的戰鬥工作。「以文制武」的結果,造成武官出任地方長官都會遭到反對,如:余靖反對狄青擔任渭州知州。

11 隨著文人權力的擴張,對於武人的批判日益尖銳。仁宗時代,歐陽修撰寫《五代史記》,對於武人政治的時代有諸多的批評。
歐陽修,《五代史記》卷49〈王進傳論〉: 五代之君,皆武人崛起,其所與,俱勇夫悍卒,各裂土地封侯王,何異豺狼之牧斯人也。 於是,不僅使武人的地位下降,尚武的價值消失,也造成文官以自己信仰的價值觀來建構軍事體系。 兵書的編纂、武學的建立都反映這個結果。於是宋代的軍人形象與軍事著作就與中古的歐洲形成強烈的對比。

12 帶兵的耶穌(十四世紀)

13 唐代的孔子像

14 宋代的武官圖像(十二世紀) (南宋)劉松年,〈中興四將圖〉

15 騎士訓練的過程

16 教射圖(宋代)

17 「紙上談兵」式的兵學 《武經總要》中的「雁行陣」

18 「雁行陣」的解釋 (著重說明陣法的傳承而非具體操作之法)
「雁行陣」的解釋 (著重說明陣法的傳承而非具體操作之法)

19 兵器的說明也有同樣的問題

20 版權聲明 3 6 8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 / 來源 1-23 Microsoft Office 2007 多媒體藝廊,
功臣、列侯、……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 司馬遷《史記》卷 99〈劉敬叔孫通列傳〉。 將軍皆掌兵及四夷。 《漢書.百官公卿表》。 6 諸習學文武者為士。 《唐令拾遺》戶令第九。 8 李晟謂人曰……釁未忘也,得無懼焉! 劉昫《舊唐書》卷 129〈李晟傳〉。

21 8 10 11 12 13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 / 來源 武夫何洸洸,衣紫襲絳裳。……猶思風塵起,無種取侯王。
劉禹錫《劉禹錫集》卷 20〈武夫詞〉。 10 王旦曰:「……往往不能自保,凶於國而害於家。」上深然之。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 73。 11 五代之君,皆武人崛起……何異豺狼之牧斯人也。 歐陽修《五代史記》卷 49〈王進傳論〉。 12 Peter Coss, The Knight in Medieval England Pennsylvania : Combined books, 1993.P.159。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13 WIKIPEDIA ( 瀏覽日期 2012/03/09。

22 14 15 16 17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 / 來源 WIKIPEDIA
( 瀏覽日期 2012/03/09。 15 Peter Coss, The Knight in Medieval England Pennsylvania : Combined books, 1993.P.49。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16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卷 5。 17 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卷 7。

23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 / 來源 18 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卷 7。 19 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卷 12。


Download ppt "戰爭之外的軍事史 第八單元:文武官對立的加深"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