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摄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摄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摄像

2 一、摄象机的分类: 一、摄象机的分类: 1、按质量等级分:广播级、业务级、家用级 2、按摄象器件分:摄象管、固体电荷耦合器
3按摄象器件数量分:三管三片机、单管单片机4按摄象器件的尺寸分:尺寸大图象质量好。 摄象管尺寸:5/4英寸到1/2英寸 CCD 尺寸:2/3英寸至1/4英寸。 5、一体化摄录机:可分离式、不可分离式。

3 二、摄象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二、摄象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1灵敏度:在同一照度下拍摄同一景物得到额 定输出时所用的光圈大小来衡量。光圈小灵敏度高
2信噪比:在标准照度下摄象机图象信号的峰峰 值与噪波的有效值之比。信噪比越高越好。 3图象清晰度:指摄象机分解黑白细线的能力。 水平分解力越高图象清晰度越高。 4最低照度:指在一定的信噪比条件下,比较被 摄物所需照度的大小。照度低摄象机灵敏度越高。 5几何失真:重现图象与原图象几何形状的差异。 6重合精度:重现图象的红绿蓝三基色与原图象的三基色在空间位置和几何位置的误差。

4 摄象机的组成 摄象机的组成:光学系统(镜头、色温片、分色 棱镜)。光电转换系统(摄象管或 CCD). 电路 处理系统。 一、光学系统:
1、景物成象:由变焦距镜头完成。 2、基色分光:由分色棱镜来完成。 3、色温较正:由滤色片来完成。 4 、中性滤色片:选择相宜的透光率来获得合理 光通量。(100%、25%、10%、1.5%)。

5 二、光电转换:由摄象管或CCD摄象器件完成。
以摄象管为例说明:主要组成由光敏靶和电子 枪。光敏半导体特性:光作用下电导率增加由 于物体各部分亮度不同,靶上对应部分电导率 各不同。光像就转成电像,电子枪发射电子束 接触靶面形成电路形成电信号不同。 电视扫描:自左向右称行帧扫描、自上向下称场扫描 每帧画面扫描625行(保证垂直清晰度)。 每秒传输25帧图象(保证运动连续感)。 每帧图象分两场扫描、扫1、3、5、- - -为奇数场, 扫2、4、6、- - -为偶数场。每秒传送50场(消除换 帧的闪烁感)。正程 逆程 行消隐信号 场消隐信号

6 三、电路处理系统:1预放电路,2、视频信号处理电路,3,编码器:将红绿蓝三信号编成一个亮度信号和两个色差信号,按电视制式标准组成彩色全电视信号输出。编码器输出信号可以是多样的:
全电视信号(复合信号);亮色分离信号(Y/C); 分量信号(Y,R—Y,B—Y.)供不同录像使用。 4,同步发生器:产生行场同步信号、消隐信号和 编码器所需的色副载波等。 5,自动控制系统:用来运算记忆数据,发出控制指令和控制电压控制信号等。 6,声音系统;对内、外接话筒的声音进行放大; 摄象机对讲系统的声音放大。

7 一,彩色摄象机的构成及作用; (一)镜头:均为变焦距镜头 1,聚焦功能:一般方法:将景物推至最大后,转 动聚焦环使图象清晰即可,然后拉到所需景物拍摄 景深:被摄空间清晰成像的近点与远点的距离。 景深与下列因素有关: 与镜头焦距成反比;与光圈大小成反比; 与拍摄距离成正比。 2,变焦功能: 长焦距镜:放大倍数大景深小,不宜肩扛拍摄。 中焦距镜:放大率中等景深中,与眼看效果同。 短焦距镜:放大倍数小景深大,可肩扛拍摄。

8 3,光圈功能:F为光圈数有1 、1.4、2、2.8、4、 5.6、8、11、16、22,- - -。F数越大,光圈越小。 (二),机身:内部为电路部分一般不需调节。 外部为各功能调节按钮。 (三)、寻像器:1,寻像器的位置和功能: 拍摄时为取景框,并显示操作提示;放像时 作为显示屏幕。2,寻像器的调节:目镜调节 反差及亮度调节;轮廓强调的调节; 3,寻像器屏幕提示:

9 (四),电源:交流适配器;干电池。 (五),话筒:内置话筒;外接话筒。 (六),电缆及适配器;分离式摄录像机一般用电 缆连接;有10芯、14芯、26芯等。

10 二,摄象机的主要调节: (一),白平衡调节:什么是白平衡?根据色度学 原理摄象机在某标准色温照明条件下,拍标准白的 物体其输出的红绿蓝三路电信号应该相等。 1,为什么要调白平衡?确保在照明条件变化的 时侯,图象的色还原正确。 2,如何调节白平衡:a,将色温片调节到与照明 条件相近的色温所需位置。 b.调节白平衡分手动与 自动。自动——把按钮调到相应位置。手动—对正 标准白的物体,按白平衡钮2秒钟即可。 (二)光圈调节:自动——把调节钮置于自动档即 可。手动——根据照明条件确定光圈大小。 (三)聚焦功能:自动—置于自动档,对准被摄物 手动——(已讲过)。

11 摄影摄像构图 第一节;构图形式 一.正面构图;摄象机正对被摄体的正面。表现主体的正 面形象;表现对称美;能产生庄重、威严、肃穆之感.
缺乏透视感,易引起呆板感。 二.正侧方向构图:摄象机与被摄主体正面成90度方向. 常用于人物拍摄,表现人物脸部的轮廓线,表现人 物剪影的最佳方向,表现人物间的感情交流或劳动镜头。 三.斜侧方向构图:观众能看到两个面有立体感.画面有 动感,克服正面正侧面构图的呆板. 四.背面构图:摄象机对着被摄体的背面拍摄.表现背面 特征和形态,能把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深处. 五.平视构图:摄象机的镜头与被摄体处在同一高度进行 拍摄。展示的景物与平时人眼看到的视觉效果相同,有 较浓的生活气息.六.仰视构图:摄象机镜头低于被摄体,由低向高拍摄 . 强调和夸张被摄体的高度,突出物体的垂直线条. 主观色彩较浓,表示赞颂、胜利、高大、敬慕等. 七.府视构图:摄象机镜头在被摄体上方,由上向下拍摄. 强调被摄对象的众多,场面的广阔,交代地理环境, 展示大地的自然之美.八.常用的一些 构图形式:对角线式、放射式、布满式、 三角形式、圆形、框形式等. 九.线条的提练与认设:直线、曲线、点线.

12 斜侧方向构图

13 十.景别:1.远景 被景物范围广阔深远,表现景物的气势
强调景物的整体结构而忽略其细节. 2 .全景:凡能反映被摄体全貌的画面为全景. 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及其所处环境特点. 3.中景:离被摄体大约3米拍摄的画面. 表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情节取胜. 4. 近景:拍摄距离比中景更近,人物构图胸部以上部分. 表现被摄体的主要面貌、人物的神态作细腻的刻划 5. 特写:由极近距离拍摄的画面.对人或物的局部进行表 现,其目的都在于传神传质.

14

15 第二节:构图技法 画面的构成:主体、陪体、前景、背景 一、画面的主体:主题思想的主要体现者是构成画面的主要部分.
主体的最佳位置:能吸引观众全部注意力,把观众的 视线集中到主体身上,此位置为最佳位置. 安排主体的最佳位置: 二.画面的陪体 三.画面的前景与背景:

16 构图的技巧 线条构图 形状构图 明暗构图 色彩构图 质感构图 均衡构图 对比构图

17 第三节:光线与造型效果 一.用光的六大基本因素: 1.光度:是光源发光强度和光线在被摄体表面的照度及 物体表面呈现的亮度的总称.
2.光位(1)正面光 能照亮被摄体正面,但缺乏立体感

18 二、画面的陪体:是画面主体的陪衬,与主体紧密关联,起陪衬、
渲染、突出主体的作用,并帮助说明主体。 陪体的作用:1、帮助说明主体、正确理解主体。 2、使画面更有生活气息。 3、起装饰作用(陪体又可以是前景,起双重作用) 陪体的处理有直接与间接之分。 三、画面的前景:位于主体之前,靠近镜头最近的景物称画面前景。 作用:1、帮助主体交代情节,深化主体。 2、展示空间感及透视感 3、显示气氛,表现时间、季节和地方特色。 4、与主体形成表现的对比(大小、多少、长短、新旧等) 5、装饰性的前景,可以美化画面。 四、画面的背景:位于主体之后渲染、衬托主体的景物为背景。 作用:1、点明主体所处的环境、地理位置及时代气氛。 2、展示环境并通过环境、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身份、职业爱好 五、画面的均衡:指经过艺术处理的画面构图具有的稳定、完整 和谐的感觉。

19 表现形式:画面整体结构是对称,就构成均衡。画面本身不
均衡通过视线的运动,运用人们的心理达到某种平衡。 六、画面的空白:画面中除实体对象外起烘托实体作用的其他部分 称画面的空白。 作用:1、突出主体 2、产生意境帮助联想 3、有助感受主体的运动。 七、画面的动感:人的运动知觉在画面形象上的反映,称为画面的 动感。 动感分为三方面:画面内部运动;画面外部运动 画面的综合运动。

20 第五章:摄像(影)用光 第一节 :光线的性质 一、硬光(直射光):由点光源产生,方向性强、光质强烈。 1、自然光:没被云雾遮挡的太阳直射到地面的光。 2、人工光:灯泡通过透镜聚焦射出的光。(聚光灯、碘钨灯) 特点:方向性强、光质强烈可造成明显的阴影,显示物体轮廓。 用途:局部照明,用作主光。 二、软光(散射光):由面光源产生,方向性不强,光质柔和。 1、自然光:被云雾遮挡的太阳射到地面的光线。 2、人工光:硬光前加磨沙玻璃柔光纸,多个灯具的组合使用。 特点:方向性不强、光质柔和细致,不会造成更多的阴影。 三、顺光(平光、正面光、前光):位于被摄体前、拍摄点后,光 线的方向与拍摄方向一致。(或左右15度)。 特点:照亮被摄体面向镜头的全部外表结构,对物体表面结构 质感起隐没作用。前后物体一样亮阴影部分在被摄体后, 无明显明暗反差。无空间感、透视感,立体感差。

21 拍摄注意点: 1、通过背景的选择,使主体醒目及影调色彩的不同来增加层次。 2、利用线条的变化来增加空间感 3、利用云、树木等物的投影,改善明暗布局使画面有近深远浅感 四、斜侧光:光源同镜头视向构成一定的角度,常在左右前斜侧大 约45度光线,称斜侧光。 特点:1、有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被摄体的立体感强。 2、能突出表现被摄体的表面结构、质感、纹络。 适用范围:在外景照明中广泛使用,有“核心光源”之称。 注意点:人物面向镜头时,防止出现明暗各半。 五、逆光(轮廓光、背光):光源在被摄体后方、镜头的前方。光 线的投射方向与镜头的视向相对。被摄体、光源、镜头三者一 直线。可分为:正逆光、侧逆光、顶逆光。 特点:1、能清晰勾画出被摄体的轮廓,使被摄体形成一条亮的与 背景隔离的分界线。 2、拍摄大场面,空间深远、透视感强、层次清楚。

22 拍摄注意点: 1、轮廓线与背景反差太大时,要加辅助光,但不能超过逆光。 2、一般选较暗的背景或陪体,利于衬托轮廓效果。 3、根据不同的明暗采用相应的曝光量。 4、太阳初升或欲落及正常照明时(上午8点——11点;下午2点 ——4点)轮廓光表现最有力。 5、要防止太阳光直接进入镜头。 第二节:光线与色温 一、自然光: 太阳初升和欲落时刻(0度—15度范围): 1、特点:可拍时间短促 垂直物受光面亮度大、受光面与 阴影面反差较大 投影长 光线呈红橙色 2、 拍摄注意点:选择合适的拍摄方向和角度 注意前景的选择 注意画面中的影调对比 注意影子的处理 初升时: 空气清新 光线明亮 色彩偏金黄 欲落时: 空气浑浊 光线少生气 色彩偏橙黄

23 正常照明时刻(15度—60度;上午8点半至11点下午二点半至四点
特点:1、入射角正常、光线趣于稳定、拍摄时间长。 2、有直射光和散射光、光线亮而柔和、反差鲜明而正常 3、影调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富有质感。 顶点照明时刻(60度—90度,上午11点—下午2点半)。 特点:1、光线几乎与地面垂直、地面照度高、光线强烈。 2、物体投影短、垂直面受光面少、景物反差大易失真。 一天中光线入射角、影子、照度、色温的变化规律: 光线入射角: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物体影子: 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 光线照度: 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 光线色温: 有低升高;再由高降低。 二、人工光:用照明器械所形成的光线,不同的灯具有相应的 光强度和色温。 作用:起到和自然光相同的作用或对自然光起补充作用。 灯具:莹光灯、镝灯、碘钨灯、聚光灯。 功率:5KW、2KW、1KW、500W、250W等。

24 三、光线的色温与校色温: 有两个以上不同色温的光线照到被摄体,称之混色温。 把各种光线的色温统一或接近于某一光线的色温,称为校色温。 光线条件:纯自然光;纯人工光;自然人工混合光。 自然光为主、人工光为辅;以自然光色温调整滤色片和白平衡。 人工光为主、自然光为辅;以人工光色温调整滤色片和白平衡。 自然光与人工光照度差不多即混色温严重,需校色温。 校色温: 降色温法:把色温较高的光通过降色温纸把色温降到与色温较低 的光相近或一致。(用雷登85系列) 升色温法:把色温较低的光通过升色温纸把色温升到与色温较高 的光相近或一致。(用雷登82系列) 第三节:布光 一、基本布光法: (三点布光法) (一)主光:第一步确定主光的位置。一般在摄象机左右斜侧方 向30度—60度范围。 主光一般用硬光。 主光的作用:是照明的主要光线,组成造型结构、描绘立体

25 形状、主要轮廓线,造成明暗的影调配置。 (二)辅助光:第二步确定辅助光的位置。一般在摄象机镜头视向 的两侧。 辅助光一般用软光。亮度不能超过主光。 作用:帮助主光造型,弥补主光在表现上的不足。 1、帮助塑造被摄体的立体形态,表达被摄体的全部特征。 2、调整画面的影调,决定画面反差。 3、帮助表现质感。 (三)逆光:布光的第三步确定逆光灯的位置。一般和主光相对, 在同一轴线上。 作用:勾画被摄体的轮廓形状,使被摄体边缘形成一条亮的与 背景隔离的分界线。 主光与辅助光、逆光之间的光比: 主光与辅助光光比:在2比1—3比1之间。 主光与逆光光比:在1比1—1比2之间。 (三)背景光:照亮被摄体周围环境和背景,并可调整周围及环境 的影调。 另外还有装饰光、眼神光、效果光、顶光、脚光。

26 二、人物布光: 1、抓特征:观察被摄对象的各个特征(年龄、职业、性别 胖瘦、脸部有无缺陷),突出美的,隐没缺陷。 拍摄儿童和妇女时,主光打的平些,光比小些。 拍摄中老年人时,主光要斜些,光比可大些。 2、定灯位:即确定每盏灯的空间位置。一般先确定水平面上的 位置,即灯离开摄象机的角度。然后再确定垂直面上的位置 即灯的高度,这样就确定了灯的空间位置。 三点布光图: 逆 光 辅 助 光 主 光

27 (2).侧光又称90度侧光,能突出明,暗的强烈对比.
(3).前侧光:在正面和侧面之间布光.是最常用的光位. 前侧光照射的景物富有生气和立体感. (4).后侧光:能使被摄体一侧产生轮廓线,使主体与 背景分离,加强画面的立体感、空间感. (5).逆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后方.能使被摄体产生 轮廓线,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使画面有立体感、空间感. 3.光质:指光线的聚、散、软、硬的性质. 硬(聚)光:有明显的方向性,产生的阴影浓重 软(散)光:无明显的方向性产生的阴影柔和. 4.光型:指光线在拍摄中的作用. (1)主光:显示景物、表现质感、塑造形象的主要照 明光. (2)辅光:又称补光.提高阴影的亮度,揭示阴影部分 的细节,减少影象反差. (3).轮廓光.指勾画被摄体轮廓的光线,逆光、侧逆光

28 (4).背景光:指照射背景的光线.用以突出主体和美化画面.
此外,还有装饰光,模拟光. 5光比:指被摄体主要部分的亮部与暗部的受光量的差别, 通常指主光与辅光的差别.光比大反差大,利于表现刚 的效果;光比小反差小,利于表现柔的效果. 6.光色:指光的色温. 二.用光的造型目的: 1.真实感: (1)现场光线气氛的真实感. (2)三度空间的真实感 (3)质地的真实感 2.美感.

29 第六章:电视摄像技术 第一节:固定镜头的拍摄 固定镜头是摄象机的机位、方向、景别不变拍摄的镜头。 特点:拍出的画面稳定,有利于突出主题。 拍摄步骤: 一.确定拍摄方向:即确定正面、侧面、斜侧面背面构图. 二.确定景别:在确定的方向上,走近、远离或用变焦距 镜头,来确定被摄体在画面中的大小. 三.确定高度:即确定用仰视、平视、俯视来观察被摄体, 从而找到表现主题的最佳位置. 第二节:运动镜头的拍摄 摄象机在运动过程中拍摄的镜头称运动镜头. 一.推镜头(推摄):被摄体位置不变,摄象机逐渐接近 被摄体或机位不变,用变焦距镜头从广角变为长焦距.

30 景别变化:远景、全景——近景、特写. 作用:1.从全局推向局部,突出重点、突出关键细节. 2.介绍整体与局部,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3.推进速度的快慢可以影响调节画面节奏. 拍摄时的几点注意: 1.要有明显的起幅、推进、落幅三部分,落幅画面 要有表现重点. 2.起幅、落幅都是固定镜头,画面构图要严谨完整. 3.在推进过程中,要保持主体在画面的结构中心. 4.推进的速度要均匀. 二.拉镜头(拉摄):被摄体位置不变,摄象机逐渐远离 被摄体或机位不变用变焦距镜头从长焦距到广角. 景别变化:特写、近景——全、远景. 作用:1.为了展示空间,突出局部与整体及周围环境关系. 2.空间由小到大,新视觉元素不断增加构图多变化

31 3.纵向空间变化后,可以形成对比、反衬比喻效果.
拍摄时的注意点:与推摄时相同. 三.摇镜头(摇摄):机位不变,用镜头方向的变化拍摄 画面.方向变化:左右、上下、斜向、旋转. 作用:1. 逐步展示空间,使观众对眼前事物的各部分进行 逐一观察,起一种描述、介绍、联系的作用. 2.表现运动主体的动态、运动方向及运动轨迹. 3.利用性质意义相反或相近的两事物,通过摇连接 起来,形成暗喻、比喻、并列、因果等关系 拍摄时的注意点: 1.按排好起幅、落幅,开头和结尾的画面有目的性 2.速度要均匀,有的要停顿。长焦可慢些广角快些. 四.移镜头(移摄):摄象机在移动过程中进行拍摄. 作用:1.造成观众视觉或心理上的参与感和伴随感. 2.展示过高过长的物体或空间.

32 3.可以引起被主体背景、角度、视向轴线的变化.
五.跟镜头(跟摄);摄象机跟随运动的被摄体一起运动 进行的拍摄. 作用:1.既突出运动主体,又能交代主体的运动方向、速 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形成运动主体不变,静止背景变化的效果. 3.从人物背后拍的跟镜头,表现出一种主观性镜头. 4.跟镜头表现方式,具有记实性意义. 拍摄注意点: 1.跟准被摄体,把被摄体稳定在画面的某一位置上. 2.选好前景背景,保持主体和镜头运动的最佳效果. 3.注意焦点、拍摄角度和光线入射角度的变化. 六.甩镜头(甩摄):是摇镜头的特殊运用。拍摄时从画 面甲快速摇向画面乙,看不清中间的过程,当镜头停下时 已经变成新的画面.

33 作用:表现事物、时间、空间的急剧变化,造成人们心理
上的紧迫感. 七.综合镜头:在一个镜头中把推拉摇移跟,变焦距等各 个运动方式,不同程度的有机结合起来拍摄的镜头.如推 摇、拉摇、移推、跟摇等. 作用:1.两种方向的运动比单一运动呈现出较为复杂多变 的画面效果. 2.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的运动镜头使镜头运动的轨迹 更为流畅、圆滑. 3.综合镜头的多方向运动,形成镜头中多景别多角 度的多构图画面. 第三节:摄象机操作要领 操作要领归纳为五个字:稳、清、平、准、匀. 一.稳:拍出的画面要稳定.

34 画面要稳定,首先要保证机身稳定.具体做法:
1.有条件要用 三脚架. 2.不用三脚架用肩扛时,要站 稳、降低身体重心. 3.找依靠. 4.少拍特写多拍广角镜头. 二.清:拍出的画面要清晰. 具体做法: 1.镜头要清洁. 2.调焦要正确:a.固定镜头,把被摄体 调实即可. b.用变焦距镜头拍摄时,把被摄体推至最大后 调实焦距即可. c.摇摄时适当增加物距,保证起落幅画面 清晰.或随摄象机的摇动调整焦距,使被摄体清晰. d.在跟 拍时,摄象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保持不变. 三.平:拍出的画面要横平竖直.靠寻像器来保证.具体做法: 1.正面、正侧面构图时,寻像器看到的景物水平线与寻 像器横边平行. 2.斜侧面构图时,寻像器看到的景物的垂直线与寻像器 的竖直边平行. 四.准:画面的取景范围要符合要求.景物的色彩还原准确.

35 具体做法:1.取景通过寻像器或监视器观察,屏幕小误差
大,眼睛要贴紧寻像器仔细观察.寻像器与监视器的画面 范围会不一致,就要反复对照得出寻像 2.为了色彩还原正确,调好滤色片、白平衡. 五.匀:用运动镜头拍摄,速度要均匀. 具体做法:可用寻像器的四边框作为标记,掌握被摄体进 出边框的时间.起幅落幅要缓慢.变速要均匀防止忽快忽慢. 第四节:正确处理运动轴线 什么是“越轴”? 由于摄象机机位的变化,导致被摄体前 后镜头在方向上的不一致而产生错觉,这种现象就称越轴. 一.几种情况下的动作轴线: 1.两人谈话时,两人谈话方向即为动作轴线. 2.人物行走时,行走的路线即为动作轴线. 器的有效范围. 3.火车奔驰时,铁轨即为动作轴线.

36 4.静止的人或物,根据人的视向和物的朝向来确定轴线.
5.在拍摄过程中,如果画面中被摄体的轴线发生变化, 要按照镜头结束时的最后一条动作轴线来转换镜头. 6.在拍摄有进出画面的镜头时,要掌握右出、左 出、右进的原则. 二.变轴线与越轴线的方法: 1.变轴线:变轴线一般采用 摄象机机位不动,让被摄体改 变其运动方向来实现 入.左 1 2 1 2.越轴线:a.利用摄象机的 位移越轴线. b.利用被摄体的动作越轴线 c.利用中性镜头越轴线. d.利用特写镜头越轴线 . 1 1 2 2 2


Download ppt "第二章 摄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