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2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记载,他是孔子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有“亚圣”之称。

3 《孟子》七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该书是孟子与弟子合著的,主要记述孟子言行的对话语录体散文,《孟子》较《论语》已有发展,单独成篇,它是诸子散文 从“章”到“篇”的过渡。

4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敬天保民) 3、不施仁政的暴君百姓是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8、反对不义的战争。

5 看课文听录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 )兵
(1)弃甲曳( )兵 (2)涂(     )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   )之畜(  ) (4)数(  )罟(  )不入wū ( )池 (5)无(   )失其时 (6)谨庠(    )序之教 (7)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   )之义 “涂”通“途” “莩”通“殍” zhì 洿 毋wú xiáng 斑bān

6 归纳文言知识 寡人之于国也                           移其民于河东                  于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对于   跟、与

7 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无:通“毋”,不要 无通“毋”,不要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无:通“毋”,不要 无通“毋”,不要  颁同“斑”,花白 涂同“途”,道路

8 数 例句 出处 释义 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
数 例句 出处 释义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命运 cù  密、细密

9 直 例句 出处 释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爱莲说》
直 例句  出处  释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爱莲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予自度不得脱,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与“曲”相对,不弯曲 仅、只 价值 径直、直接

10 发 例句   出处 释义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大阉亦逡巡畏义,
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打开 花开 出发 发出 发出、抒发

11 兵 例句 出处 释义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穷兵黩武 成语 必以长安君为质,
兵   例句 出处 释义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穷兵黩武     成语 必以长安君为质, 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草木皆兵     成语 兵器 战争 军队 士兵

12 胜 例句. 出处. 释义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    例句 出处 释义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承受 胜利 超过 优美的

13 谈话背景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14 明确:民不加多 这是一篇雄辩的议论散文,其结构也是标准的三段论: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这是一篇雄辩的议论散文,其结构也是标准的三段论: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首先是由梁惠王提出什么问题? 明确:民不加多

15  梁惠王为什么会有“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期,“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兵员不足,劳动力匮乏。劳力资源是富国强兵的本。争夺劳力,是各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的惠民措施是他争夺劳力、富国强兵的手段。由于没达到目的,他便提出了这个疑问。孟子也正是利用梁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试图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16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17   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投其所好,以战设喻。以“五十步笑百步”暗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论,从反面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同时自然导出下面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施仁政。

18  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19   孟子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仁政的内涵?(怎样使民加多的措施)
-、发展生产是基础 二、养育教化百姓是中心 三、不施虐政是前提(反证)

20  本文写作上体现了孟子散文什么特点?   -、善用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人股;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1   二、结构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成,斯民至矣,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三、气势充沛。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22   就这幅当代摄影,谈谈社会、家庭和我们应当为老人做些什么才符合孟子的“仁政”理想?


Download ppt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