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家暴與性侵害兒童的 辨識與心理反應 心理諮商師 鍾國誠.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家暴與性侵害兒童的 辨識與心理反應 心理諮商師 鍾國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家暴與性侵害兒童的 辨識與心理反應 心理諮商師 鍾國誠

2 兒童保護信念 每個人都有免於受暴的權利 沒有人可以任何理由對他人施暴 家庭暴力不是家務事,是犯罪行為 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

3 受虐兒童類型與辨識 兒童虐待就是,父母或任何其他看護者(即具有照顧責任之人),重複、持續對兒童施與身體、精神、性方面的虐待。 精神虐待
身體虐待 疏忽 性虐待 遺棄

4 受虐個案處遇 受虐事件發生↓ 辨識↓ 舉發、通報↓ 社會局兒保系統↓ 安置(機構、寄養家庭)→持續上學↓ 未安置→原生家庭與親屬照顧

5 各類型受虐兒童的辨識與心理議題

6 精神虐待定義 包括辱罵、恐嚇、藐視或排斥兒童及少年或持續地對其有不合情理的差別待遇,導致兒童及少年在智能、情緒、心理及社會各方面發展上有明顯的傷害。 案例:剃光頭、辱罵兒童、半夜帶兒童到墓地等。

7 精神虐待對兒童的影響 在嬰兒時期造成其退縮
在兒童時期會有較差的自律與挫折忍受力、對語言認知反應之限制、缺乏對事物的好奇心和創造力、較無自信(低自尊)、低自我概念、行為上的問題 在小學時期,其情緒上可能有焦慮、憂鬱、抱怨身體有病痛,在行為上可能有品行問題、過動、反社會行為等 在青少年時期之心理上的羞恥感、憂鬱、孤立、自殺想法,在行為上則可能呈現品行問題、偏差行為(如反社會行為、犯罪行為)、學校適應問題(學業及與同儕相處之問題)

8 身體虐待定義 有責任照顧兒童及少年福祉者,本人或准許他人施加於兒童身體,或應注意而未注意,導致兒童受傷、死亡、外型損毀或任何身體功能毀壞者。
案例:用菸蒂燙兒童、徒手毆打兒童、使用針頭、使用鈍器、強押兒童到水中。

9 身體虐待對兒童的影響 身體虐待所造成的傷害不只是身體傷害而已,其亦造成兒童在心理、情緒、行為、社會適應上的傷害
低自尊、退縮、過度警戒或防衛、表現出對抗行為、強迫行為、假冒的成熟行為、缺乏社交技巧、學習問題(如注意力無法集中、過動、發展遲緩等)、享受生活之能力受損、不安全的依附型態,有的則會引發相關的精神疾患,如憂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疾患、對立性反抗疾患、遺尿或遺糞症等其他怪異行為

10 疏忽定義 因為無知、無意或有意的忽視而導致對兒童照顧不當,使兒童的身心受到傷害。
「不做不當」的疏忽意指疏於或故意不提供兒童食物、衣物、住所、醫療照顧、義務教育、社交娛樂之所需及免於身体傷害的監護。 「做而不當」的疏忽指對兒童施以不當的待遇,使孩子的身心受到傷害或可能受到傷害。不當的待遇包括對孩子不當的勞力剝削(如:利用兒童行乞、從事妨害健康的表演、利用畸形兒供人參觀、利用兒童犯罪或為不正當之行為等)供應兒童閱讀有害身心之電影、照片、出版物、強迫兒童婚嫁、攜同兒童出入不當之場所、促使兒童養成吸煙飲酒或其他不當行為等,或其他濫用親權或教養權之不當行為。

11 疏忽對兒童的影響 包括智能障礙 語言障礙 欠缺社交技巧 感覺統合不良 睡眠問題 注意力不足 過動 行為規範不佳、行為問題、遺尿遺糞等

12 性侵害定義 兒童性侵害(child sexual abuse)指的是成人或年紀較大的青少年(女),對於身心與認知尚未發展成熟的兒童,以強而有力的姿態直接或間接迫使兒童與其進行一些性活動。 兒童性侵害類別: 非接觸侵害:手淫、言語猥褻、暴露、給兒童看色情 刊物、故意讓兒童看見或聽見性交行為 接觸侵害:愛撫、生殖器或手指及異物插入肛門及陰 道 性剝削:威脅或利誘兒童從事性行為

13 性侵害特性 施暴者最常使用的方式往往是合併利誘、欺騙與脅迫或者對該行為的原因加以誤導,不一定涉及暴力的使用。
發生關係生病才會好 我幫你檢查身體 這是一種遊戲,很好玩 我給你一些錢或食物 這是一種愛的表現 受害兒童可能受到加害者的脅迫,要求他們保守秘密以減少外界的介入,而讓加害者對兒童之虐待行為得以持續 你說出去我就打死妳 你說出去我就殺你全家 你說了媽媽會打你

14 受性侵害兒童影響 性侵害事件使孩子在性方面提早受到激發,兒童因此出現較多性意味的行為,例如強迫的性活動、過於早熟的性行為及知識、身體界限混淆、用身體換取物質或關愛 遭受性侵害的兒童可能會將外界的負面評價,如壞孩子、羞恥、髒的、沒有價值、罪惡等評價納入自我形象中 性侵害的兒童會有很深的被背叛感,這種感覺來自於被信賴的大人所傷害。兒童還可能由家人或他人對待他態度的轉變或不信任中感覺到被背叛;不信任成人、害怕男性、又愛又恨、快速進入關係。 在性侵害事件中兒童因為無力阻止加害者侵害自己,或是無法使其他人相信自己的時候,兒童會感到挫折無力。

15 遺棄兒童之特徵 身體殘疾,患有重病 退縮 情緒不穩定 焦慮

16 目睹家暴 目睹暴力的定義: 廣義:目睹家人間暴力行為,包含單存目睹及本身同時直接受虐。
狹義:指單純目睹父母間暴力行為,包含親眼目睹及間接得知。 1.孩童參與暴力的方式 2.直接目睹且被波及 3.直接目睹但並未被暴力波及 4.躲在房間內聽到爭吵聲響 5.暴力完畢後看到結果 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常有可能出現身心症或強烈的情緒反應,包括哭泣、驚嚇、憤怒..等情緒,而行為反應則可能會有企圖阻止、習以為常或不知所措…等反應

17 目睹家暴的影響 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常有可能出現身心症或強烈的情緒反應,包括哭泣、驚嚇、憤怒..等情緒,而行為反應則可能會有企圖阻止、習以為常或不知所措…等反應 暴力行為學習 漠然、解離

18 常見受虐兒童之行為(一) 身體創傷: 心智發展障礙 日後身體感覺系統缺陷 學習障礙。 發展影響:遲滯 肌肉不發達 不願探索環境、不願與人互動

19 常見受虐兒童之行為(二) 人際關係 界限 過度社會化(早熟)、巴結、挑撥 爭寵 不安全感、黏人 退縮 孤立 又愛又恨
身體界限混淆、僵硬:不當觸碰他人身體 角色不清楚:與女性照顧者爭寵

20 常見受虐兒童之行為(三) 行為影響 行為攻擊 自傷 挑釁 注意力不集中 過動:ADHD VS 躁動 虐待動物 過度警覺 解離:神遊、恍神
噩夢

21 常見受虐兒童之行為(四) 情緒上影響 易怒 焦慮不安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憂鬱、低落。 性格影響 缺乏信任感 自我概念低 低自尊 自我價值感低

22 影響兒童受創程度的影響因素 受虐類型 施虐行為持續期間、施虐方式、嚴重性、恐嚇程度 施虐者與兒童的關係程度 兒童的年齡 照顧者的事後反應
兒童適應環境的能力 公權力的介入方式 舉發後環境的改變程度:如轉學、安置 社會文化的認知

23 施虐因素

24 誰是施虐者?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的統計資料,2001年台灣地區兒童受虐有4281件,其施虐者的身分,父母佔78.1%、養父母佔0.7%、照顧者佔4.6%、親戚佔6%、同居者佔4%、機構0.1%,其他6.5%(劉邦富,2002)。由此可見,兒童虐待案件約有80%與兒童的家庭有關。所以,對於兒童虐待的危機防範,不妨從「高危險家庭」著手,展開相關的處理。在這方面,學校人員依其專業職責,可以著力的因應措施,包括:

25 學校對兒虐的危機防範 發現高危險家庭並立即家庭訪問 發現兒虐案件並立即通報(24小時)主管機關
發現重大兒虐事件並立即危機處理(如先留置兒童在校)

26 通報 通報制度及通報相關法令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34條、第61條)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41條、第51條) 性侵害防治法施行細則(第5條)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34條、第61條)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41條、第51條) 性侵害防治法施行細則(第5條) 通報的方法 書面通報:家庭暴力及兒少保護通報表 相關規定:24小時內、書面、電話、傳真 通報時需提供的資料 兒少保護案件處理流程

27 學校角色之重要性 繼家庭之外,學校是兒童最長時間成長的地方 學校是最能讓公權力有效掌握兒童地方 學校老師的敏感度優於一般民眾
學校老師可以密集觀察兒童行為 學校可以提供受虐兒童適度品質的環境 學校是最可以給受虐兒童愉快經驗的地方(同學、課程、老師、行政人員) 學校可以提供受虐兒童繼續成長的環境 學校可以提供兒童矯正性的人際經驗

28 校內及校外團隊合作-思考 兒童最佳利益及最小傷害 思考:受暴母親希望留在家中,但兒童不僅目睹也遭受暴力波及,兒童不希望離開母親
思考:母親表示無力保護兒童,施虐者也恐嚇學校,兒童不敢再說自己被打 思考:家長經濟困頓,常常無法給予兒童生活照顧,但兒童與家長情感連結強 思考:家長會嚴重身體處罰兒童,而兒童在校表現不佳時,你該如何與家長溝通 思考:年幼兒童間的性探索,該私下處理還是依照通報流程?是否會太小題大作? 思考:兒童表示被案父性猥褻,但兒童又無法說清楚時間、地點,你該如何? 資源間的聯繫與協商 保密 思考:你班上有一轉學的性受虐兒童,其他導師向你探問兒童的背景 思考:你班上有一機構安置兒童,其他學生很好奇,你該怎麼辦 思考:兒童受社會局保護安置,家長來學校找孩子,希望你轉送物品給兒童

29 與法院的溝通

30 法院要報告-倫理思考 成人懷疑兒童是否遭受虐待或性侵,需要你幫忙問…… 誰的需要?誰的委任?目的及用意為何? 如何與個案進行會談評估?
訪談時兒童語言資料、訪談時行為表現資料、訪談時情緒反應資料、兒童成長史、兒童家庭互動資料、生理檢查、家長會談 當你接一個性侵害兒童時你需要考量 目前的法律程序? 是否需要出庭?何時?(要幫助兒童做出庭準備) 學生目前在新環境得適應如何?如何幫助照顧者了解案主?

31 與社工的溝通

32 校內及校外團隊合作 輔導室接獲社會局、安置機構訊息得知兒童前來就讀 給與導師適當之訊息 依據兒虐類型給予適度關切,避免再受虐
了解兒童目前的主要問題與資源 主要問題 資源介入:社區諮商、學校諮商、資源班、訪視 個案會議 持續追蹤

33 與社工的溝通(一) 清楚知道受虐史及兒童背景史。 系統的合作:讓社工清楚你的處理進度及需要他協助之處。(社工是你的夥伴)
個案保密:你該思考要讓相關人員知道多少。你的個案與轉介者不同,隱私界限。 兒童利益的捍衛者。

34 與社工的溝通(二) 當兒童已經轉介,但兒童仍被虐待(或身體處罰),你該怎麼辦? 非兒保系統的個案,但你知道他被受虐,該如何做?
當社工的處遇與你的專業意見不同時(如社工覺得兒童需要返家,但你覺得危險性仍很高),你該如何?

35 導師可做的 持續關切兒童 持續敏銳觀察兒童 給予兒童適切的課業期待 協助兒童建立人際關係 見招拆招

36 輔導老師可做的 整合學生生活及學習適應 心理評估:敏覺兒童創傷(專業期許:敏覺兒童的心理傷害) 資源介入 持續關切 資源整合及溝通之平台


Download ppt "家暴與性侵害兒童的 辨識與心理反應 心理諮商師 鍾國誠."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