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感知觉和观察力.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感知觉和观察力."—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感知觉和观察力

2 本章概要: 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么? 人如何感知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人如何知道了物体的大小远近? 错觉的产生由哪些原因? ……

3 你知道“感觉”是什么吗? “跟着感觉走” “我对你没感觉” “感觉真没意思”

4 感觉到底是什么? 一、感觉概述 1、什么是感觉? 2、感觉的种类 ? 3、感觉的作用?

5 视觉大师艾舍尔

6 视觉大师艾舍尔

7 视觉大师艾舍尔

8 视觉大师艾舍尔

9 (一)什么是感觉 一、感觉及其基本特征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到中 枢神经系统引起感觉。 感觉是人认识事物的开端,是知识的源泉。一切较高级和较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在感觉基础上进行的。 理解概念时注意两个方面: 1、强调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2、个别属性

10 感觉的意义 1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对内:认识机体的各种状态 对外:认识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 2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剥夺”实验。 3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11 Bexton,Heron,Scott(1954)的感觉剥夺的实验

12 感觉剥夺 试图控制或去除对人的感觉刺激的一种 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黑伯(D.O.Hebb)等首创。
让被试在小房间里尽可能长久地躺在床上,只在 吃饭或上厕所时起来。受试者戴半透明的护目 镜,它仅能透过漫射的光线而看不见图象。棉手 套和卡片纸做的护腕剥夺了受试者手指的触觉。 听觉刺激被一只围在头上U形枕头和一只始终嗡 嗡作响的空调机控制了。被隔离12、24、48小 时后,再分别进行包括简单算术、字迹游戏及组 词等内容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被隔离时间的 延长,测试的成绩越来越差,隔离一段时间后 ,受试者很难集中注意力并变得易激动。此外, 还会产生幻觉。隔离状态下的脑电波比隔离前显 著地减慢。刚解除隔离状态时,被试者常产生感 觉失真,脑电波要过几小时后才能恢复正常。

13 感觉的生理机制 考察刺激的物理量怎么样被转化为神经过程,心理活动。 分析器:接收适宜刺激,产生感觉的神经结构系统。
包括---感受器、传导神经、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 分析器的机能活动包括三个环节: 1 感受器的刺激过程 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兴奋的生理机构。即:感觉器官的感觉细胞或神经末梢。( 机能: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生物电能) 刺激: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的过程。 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并引起反应的因素。 刺激分为两类: 外部刺激:由机体以外施与的刺激 内部刺激:由机体自身的变化引起的。

14 2 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两种神经通路:(例:损害-清醒丧失感觉、昏睡) 非特异性传导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弥散性投射在大脑广泛区域—产生背景(激活、保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 特异传入系统:脊髓—脑干—丘脑(转化神经元)--投射在大脑特定区域—产生感觉 3 感觉中枢的活动过程 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对传入神经进行分析综合产生感觉,作为信息沿传出神经到感受器,调节其活动。 分析器―――能量转化器(本质:能量转化过程) 物理化学能量――生物电能量――心理能量――感觉

15 (二)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如何测量感觉?

16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一种心理量,即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感觉阈限:一种物理量,即人要想感觉到刺激的存在或变化,刺激本身的强度和强度的变化需达到一个起码的量值,这个临界值就叫感觉阈限。

17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18 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在数值上成 反比的关系,即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绝对阈限 越小。 E=1/R 这里,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注意:把绝对阈限看成某个固定的刺激量是不妥当的。

19 人類感覺的絕對閥 視覺 聽覺 味覺 嗅覺 觸覺 在晴朗的黑夜裡可以看見30英里外的燭光 在靜室裡可聽到20英尺外手錶的滴答聲
可以舔出溶解在2加侖水中的一茶匙白糖 嗅覺 在三個房間大的公寓裡可以聞出一滴的香水 觸覺 可以感覺到從1公分高落在面頰上的蜜蜂翅膀

20 2、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 别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差别阈限越大,差 别感受性就越小。

21 如何计算差别阈限呢——韦伯定律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曾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
他发现刺激增量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 公式来表示: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 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为一个常 数,称为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注意:韦伯定律它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

22 3、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 费希纳在感觉大小和刺激强度之间,推导出一种数学关系式:P=KlogI 这里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 按照这个公式,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

23 观点: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公式 P=KIn
(2)乘方定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提出。 观点: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公式 P=KIn P指知觉到的或感觉的大小,I指刺激的物理量,n 是乘方指数,K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据 此公式,乘方函数的指数低,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 长而缓慢上升,乘方函数的指数较高,感觉量随着刺 激量的增长而快速上升。

24 (三)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的适应 同一感受器----同一刺激 感觉的对比 同一感受器----不同刺激 感觉的相关 不同感觉之间
感觉的适应 同一感受器----同一刺激 感觉的对比 同一感受器----不同刺激 感觉的相关 不同感觉之间 感觉的补偿 某种感觉缺失 实践的影响 职业活动或特殊训练

25 (三)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受器因长时间接受刺激而使感受性减弱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基本规律:在弱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提高; 在强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降低。 引起感受性变化的原因: 1.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对感受性发生的影响。 (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受器接受其他刺激引起对某种刺激感受性的变化现象: 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受器因长时间接受刺激而使感受性减弱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视觉适应 听觉适应 触觉适应 味觉适应 痛觉适应 温觉适应

26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性对比;继时性对比 例: 温水;(同时) 蓝天上的红旗,万绿丛中的鲜花特别鲜艳夺目; 把水到入三个玻璃杯内,并把半茶匙盐放入中间的那个杯中。要求某人先尝第一杯未加盐水,然后尝第二杯加过盐的水,最后再尝第三杯未加盐的水。这时,第三杯水会被认为特别新鲜而又好喝,而第一杯水则好象不好喝。(先后) 你会觉得右边那个中心圆比左边的中心圆要大一    些,其实两个中心圆是一样大的。(同时)

27 感觉对比 万绿丛中一点红--视觉的对此

28

29

30 (2)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的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 规律: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强刺激能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影响。 视觉感受性:微弱的声音可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       强噪音可以降低视觉的差别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闪光能使声音强度产生起伏。 互相影响:腊月看人吃雪糕,产生冷觉;      噪音使痛觉增强。

31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某种感觉机能的丧失而由其他感觉机能加以弥补,机能代偿。 例:    盲人的眼虽然看不见物体,但他的听觉却比一般人灵敏,他的触摸觉也会相当发达,可以通过触摸来阅读盲文。 耳聋的人虽然丧失了听觉,但他的视觉却变得十分敏锐。尽管他听不见周围的人们在讲什么,却可以从他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和姿势等一般人往往忽视的细微环节中,分析出人们谈论的内容。 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例:视听联觉――有音乐造诣的人,听到音乐会产生相应的视觉。 颜色联觉――色觉引起温度觉(冷色调/暖色调)       色觉引起轻重觉(服装)/(医院)       色觉引起味觉(黄-甜;绿-酸) 声音:切割玻璃的声音产生寒冷。

32 联觉 冷色与暖色

33 冷色调

34 暖色调

35 2.客观实践的锻炼 人的感觉感受性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例: 飞行员可能辨别出发动机1300-1340转/分,普通人只能分别1300-1400。 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得到发展。 教育中,教师应该尽可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各种感觉训练,使其感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36 二、感觉的分类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
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 与状态),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37 感觉的种类

38 视觉

39 视 觉 适宜刺激-------可见光 生理机制-------盲点、中央窝、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
视 觉 适宜刺激 可见光 生理机制 盲点、中央窝、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 视觉现象 色调、明度与饱和度;浦肯野现象;明适应与暗适应;颜色视觉;色弱与色盲;视觉后象;闪光融合

40 视觉 380-780毫微米的光波是视觉的适宜刺激。 发光体直接发射的光 物体表面反射的光 (一)视觉刺激

41

42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1、折光机制---眼球 外层为巩膜和角膜。
眼球壁 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 内层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 眼球内容物:晶体、房水和玻璃体加上眼球前端的 角膜,组成眼睛的屈光系统。

43

44 2、感光机制---网膜的构造和功能 网膜的构造 网膜(retina)为一透明薄膜,是眼球的感光部分。 外层是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感光细胞。
第二层含有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 最内层含有神经节细胞。 锥体细胞:少(600万);粗短锥形;中央窝;明视觉感受器――感受细节、颜色。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棒体细胞:多(1.2亿) ;细长棒形;中央窝周围;暗视觉感受器――感受明暗。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解释一些视觉现象:夜盲、昼盲、色盲。

45 盲点的测定

46 电信号从感受器产生以后,将沿着视神经传至大脑。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
3、视觉的传导机制 电信号从感受器产生以后,将沿着视神经传至大脑。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 第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鼻侧束交叉至对侧,和对侧的颞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47 与纹状区邻近的另一些脑区,负责进一步加工视觉的信号,产生更复杂、更精细的视觉。如认识形状、分辨方向等。
4、视觉的中枢机制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 与纹状区邻近的另一些脑区,负责进一步加工视觉的信号,产生更复杂、更精细的视觉。如认识形状、分辨方向等。

48 (三)视觉基本现象 光线的基本特性有:强度、空间分布、波长和持续时间。我们的视觉系统在反映光的这些特性时,便产生了一系列视觉现象。 1、明度 (1)明度与视亮度。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一般来说,光线越强,看上去越亮;光线越弱,看上去越暗。此外,也取决于物体的表面反射系数。 明度与光强并不完全对应。如:手电亮光。 视亮度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它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而与物体的照度无关。物体表面的反射率高,显得白;反射率低,显得黑。 举例:不论在强烈日光下还是在昏暗灯光下,黑煤看上去总是黑的,这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率决定的。

49 (2)明度与波长 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锥体细胞对光谱的中央部分(约555nm)最敏感,
对低于500nm和高于625nm的波长的感受性要差得多。 棒体细胞对较短的波长具有最大感受性。它们对 短波一端较敏感,而对波长超过620毫微米的红光, 几乎是不敏感的。

50 在日常生活中,有广义的和狭义的颜色。广义的颜色包括非彩色和彩色; 狭义的颜色仅指彩色。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2、颜色 颜色(color)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有广义的和狭义的颜色。广义的颜色包括非彩色和彩色; 狭义的颜色仅指彩色。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51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对光源来说,由于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如果700毫微米的波长占优势,光源看去是红的。对物体表面来说,色调取决于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选择性反射。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它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你知道世上最白的东西是什么? 氧化镁 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例如鲜红等。混杂上白色、灰色或其它色调的颜色,是不饱和的颜色,例如粉红色等。完全不饱和的颜色根本没有色调,如黑白之间的各种灰色。

52 图3-17,颜色纺锤体

53 颜色混合 颜色混合分两种: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是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例
如,将700毫微米的光与570毫微米的光混合得到橙色 光线。 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油漆、 油墨的混合。如将红与黄的颜料混合配成橘红等。 两种混合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色光混合是一种 加法过程;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的 光被吸收了。

54 互补律 间色律 代替律 人眼对色光混合而产生的视觉现象有三个定律:
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成为互补色。 例如,红色和浅青绿色 。 间色律   混合两种非补色,便产生一种新的介乎它们之间的中间色。     例如,红色与蓝色混合产生紫色。 代替律 相混合的两种颜色,都可以由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的相同颜色来代替。

55 视觉适应 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距离适应:   人的眼睛能够识别一定区域内的形体与色彩。这主要是基于视觉生理机制具有调整远近距离的适应功能。 明暗适应:   这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视觉状态。例如,从黑暗的屋子突然来到阳光下时,人的眼前会充满白花花的感觉,稍后才能适应周围的景物,这一由暗到明的视觉过程称为“明适应”。如果暗房亮着的灯光突然熄灭,眼前会呈现黑黝黝的一片,过一段时间视觉才能够调整到对这种暗环境的适应上,并随之逐渐看清室内物体和轮廓,这是视觉的“暗适应”。视觉的明暗适应能力在时间上是有较大差别的。通常,暗适应的过程约为5~10min, 而明适应仅需0.2s.人眼这种独特的视觉功能,主要通过类似于照相机光圈的器官-虹膜对瞳孔大小的控制来调节进入眼球的光量,以适应外部明暗的变化。光线弱时,瞳孔扩大;而光线强时,瞳孔则缩小。因而在任何光亮度下,人们都能较容易地分形辨色。 颜色适应:   

56 30:33:37

57 视觉后象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仍暂留一段时间,叫感觉后象。 正后象:性质与原感觉的性质相同。
负后象:性质与原感觉的性质相反。 例:注视电灯一段时间后,关上灯,或者闭上眼睛,感觉如何?如果目不转睛盯着一盏白色荧光灯,然后把视线转向一堵白墙,如何?

58 凝视左边的十字约30秒,再看右边的十字,你看到了什么变化?

59 盯着灯泡看30秒以上,尽力不要移动你的目光。然后把你的目光移到任何白色的区域,你看到了什么变化?

60

61

62

63

64 颜色对比 不同颜色的物体并列或相继出现时,所感觉的颜色与单一颜色出现时不同的现象称为颜色对比,有同时对比、连续对比和亮度对比。
马赫带现象(P101, 水墨画引起的马赫带现象) 当亮度发生跃变时,会有一种边缘增强的感觉,视觉上会感到亮侧更亮,暗侧更暗。

65

66

67 色觉缺陷 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色弱就是对某种颜色感受性的降低。例如,在用红色与绿色的波长来匹配黄色时,有些人需要更多的红色,有些人需要更多的绿色,前者叫甲型色弱,后者叫乙型色弱。色弱患者在男人中占6%,是一种常见的色觉缺陷,女性色弱较少。 色盲。可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他们经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例如红-绿色盲看不见红光和绿光。 男性:6%色弱,2%色盲 女性:0.4%, 0.03% 色盲不自知:经验补偿

68 正常人眼中的色觉和色盲患者眼中的色觉

69

70 色盲检查图

71 三色说(trichromatic theory)
色觉理论 三色说(trichromatic theory) 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于1802年提出。 观点:在人的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红、绿、蓝。1856年,赫尔姆霍茨放弃了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波长敏感的看法,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因此,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不足:它不能解释红绿色盲补色现象。

72 1874年,黑林提出了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例如,在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异化,产生白色经验;在没有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同化,产生黑色经验。同样的道理,在红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异化,产生红色经验;在绿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同化,产生绿色经验。在黄光作用下,黄-蓝视素异化,产生黄色经验;在蓝光作用下,黄-蓝视素同化,产生蓝色经验。

73 闪光融合 连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使人们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电影就是这个道理。
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融合临界频率越高,即融合阈限越高,对时间分辨作用的感受性也就越大。 闪光融合依赖于许多条件。刺激强度低时,临界频率低;随着强度上升,临界频率明显上升。在网膜中央窝部位,临界频率最高,偏离中央窝500,临界频率明显下降。可见,不同的视觉感受器在不同的刺激条件下,对刺激时间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74 听觉

75 听 觉 适宜刺激-----2—20000赫兹可听声谱 生理机制-----基底膜、科蒂氏器官
听 觉 适宜刺激-----2—20000赫兹可听声谱 生理机制-----基底膜、科蒂氏器官 听觉现象------音高、音响和音色;声音的混合与掩蔽;听觉疲劳与听力丧失

76 听觉 (一)听觉刺激 16-2万赫兹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频率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振幅指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发声体振幅大,对空气压力大,听到的声音就强;振幅小,压力小,听到的声音就弱。 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决定音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的大部分声音不是纯音,而是复合音。

77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1、耳的构造和功能 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它的作用主要是收集声音。中耳由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组成。内耳由前庭器和耳蜗组成。 当声音从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鼓膜的机械振动,鼓膜的运动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至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声音经过中耳的传音装置,其声压大约提高20-30倍。声音的这条传导途径称为生理性传导。

78 2、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毛细胞的轴突离开耳蜗组成了听神经。它先投射到脑干的髓质,然后和背侧或腹侧的耳蜗神经核形成突触。这些区域的细胞轴突形成外侧丘系,最后终止于下丘的离散区。从下丘开始,经过背侧和腹侧的内侧膝状体,形成了两条通道。腹侧通道投射到听觉的核心皮层(AI或布罗德曼41区),背侧通路投射到第二级区。最后产生声音。

79 音强的高低决定与声波振幅的大小,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强。 3、音色 音色决定于声音的复杂程度。
(三)基本的听觉现象 1、音调 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 2、音强 音强的高低决定与声波振幅的大小,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强。 3、音色 音色决定于声音的复杂程度。

80 (四)乐音与噪音 根据发声体的振动是否有周期性,声音还可分成乐音和噪音。 乐音:是周期性的声波振动。 噪音:是不规则的、无周期性的声波振动。 

81 (五)听觉的疲劳与听力丧失 听觉疲劳(auditory fatigue):即较长时间停留在强噪声环境中,听力明显下降, 听阈提高超过15dB~30dB,离开噪声环境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听觉疲劳。 听力丧失: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传导性:听觉传导机制发生障碍,如耳膜穿孔。     神经性:内耳功能失常。(长期过度噪音刺激,链霉素过量使用)―― 老年性耳聋。

82 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提出。 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
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 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声音刺激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20世纪40年代,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亚西(Von Bekesy)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说的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

83 神经齐射理论 20世纪40年代末,韦弗尔提出了神经齐射理论(neural volley theory)。这个学说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韦弗尔指出,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84 嗅觉

85 味觉

86 嗅觉和味觉 嗅觉 味觉: 内涵: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嗅觉的适应性 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味蕾分布:舌尖→甜;舌中→咸;舌两侧→酸;舌后→苦

87 酸味 甜味 苦味 咸味 四种基本味觉: 探究:舌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味的敏感性不同,设计一实验检测酸、甜、苦、咸的敏感区
麻.辣.涩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四种基本味觉: 酸味 甜味 苦味 咸味 探究:舌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味的敏感性不同,设计一实验检测酸、甜、苦、咸的敏感区

88 苦味 酸味 咸味 甜味

89 肤觉

90 皮肤觉 内涵: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 种类: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内涵: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
肤觉概述 内涵: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 种类: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触压觉 内涵: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 种类:触觉(皮肤轻微变形)、压觉(皮肤明显变形) 温度觉 温度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 痛觉 任何一种刺激当其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

91 内部感觉 机体觉。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包括: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
动觉,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常与其他感觉联合行动。 语言动觉是一种重要的动觉。 平衡感觉 静觉,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 前庭感受性高的人易产生眩晕。经练习可以改变其感受性。 内脏感觉 机体觉,对机体饥、渴、痛、温等状态的感觉。缺乏准确的定位。

92 平衡感觉

93 运动感觉

94 知觉 Perception 本章内容: 一、知觉概述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三、知觉种类 四、错觉

95 四、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联系: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区别: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

96 知觉的生理机制 多种同类或异类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如:苹果的颜色、大小、形状、光滑及其滋味等各种属性分别作用于视觉、触觉、动觉和味觉等不同的分析器,引起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神经兴奋。 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作出反应。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和综合。

97 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 时间知觉反映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运动知觉反映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等。 知觉还有一种特殊形态叫错觉。

98 第 二 章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
第 二 章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 空间知觉是视、听、动及皮肤等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也叫 复杂知觉。包括: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方位知觉 距离知觉

99 1、形状知觉 轮廓与图形 图4-12 主观轮廓 图4-15 图形的组成原则:邻近、相似、对称、良好 连续、线条方向、简单性
特征分析 图4-11 轮廓与图形 图4-12 主观轮廓 图4-15 图形的组成原则:邻近、相似、对称、良好 连续、线条方向、简单性

100 许多心理学家相信,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它们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等。视觉系统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须意识的努力。举例:视觉搜索(visual search)实验

101 轮廓与图形 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是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的。因此,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102 但若将一个图形镶嵌在另一些更复杂的图形中,使前者的轮廓消失,这样就会破坏对体形状的知觉。 例如,在图4一13中,由于图形(a)的轮廓隐匿在图形(b)中。

103 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如图。
有人认为,主观轮廓表现了视觉系统的一个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就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也有人认为,主观轮廓是由于明度对比产生的。

104

105 图形的组成 (1)邻近性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图(a)。 (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图(b)。
图形组织的原则: (1)邻近性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图(a)。 (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图(b)。 (3)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图(c)。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事物,容易组成图形。图(d)。 (5)共同命运。在图(e)中,是一些随机排列的小圆圈,当其中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就会把它们看成一个英文字母"M"。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易组成图形。图(f)。 (7)线条朝向。见图4一17。 (8)简单性原则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图4一18。

106 图4一16,图形的组织原则

107

108 2、大小知觉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知觉的物体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的大小有关系。
网像大小服从于几何投影的规律:距离近,投影小;距离远,投影大。 经验的作用 熟悉的大小使人们能较准确知觉到物体实际大小。 如: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4--18cm 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物体在网膜投影大小相同,但知觉的大小不同,是由于网膜上两个或更 多的投影比例造成的。 如:照相;足球与篮球运动员

109 3.方位知觉 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 觉。 人与动物都具有。 如:蜜蜂;山鹰。 对人而言,视觉和听觉在定位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110 视觉的方位定向 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相对位置不同,因而提供了他们的空间方位信号。(后天学习) 人的视觉定向必须借助于各种主客观的参照物。 由于生活习惯不同,不同地区的人采用的定向指标可能不同。 如:南方人与北方人

111 听觉的方位定向 人耳能判断声源的方位。 人的听觉定向有以下几个规律: 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 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原因: 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产生了两耳刺激的时间差、强度差。 人耳能分辨的时间差为 秒。

112 4.距离知觉 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 立体视觉

113 空间知觉

114 (1)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调节:指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 改变而变化。 较短的距离范围起作用。(10米)
看近处,曲度变大;看远处,曲度变小。 调节时产生的动觉为大脑提供了物体远近的信息。 辐合:辐合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 注视的物体上。物体近,辐合角大;物体 远,辐合角小。根据辐合角的大小,人们也 能获得距离的信息。

115 (2)单眼线索 (1)对象的重迭(遮挡)。一个物体掩盖或遮挡另一物体,被掩盖物体知觉的远些。如图
(2)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就是线条透视。如图 (3)空气透视。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人们根据这种线索也能推知物体的距离。如图 (4)相对高度。在其它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就显得远些。如图 (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这是指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例如,当你看沙滩上的石头。根据视网膜上纹理梯度的变化,把小而密的事物看成是比较远的,大而疏的物体看成是比较近的。如图 (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 运动视差是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网膜上运动的范围不同造成的。图4一29来解释。如图

116 对象重叠

117 对象重叠

118 线条透视

119 线条透视

120 线条透视

121 空气透视

122 相对高度

123 相对高度

124 结构级差

125 图4一29, 运动视差 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这种现象叫运动透视。根据景物流动的不同速度可以判断物体的远近。

126 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两眼视差。
(3)双眼线索一两眼视差 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两眼视差。 双眼深度线索随距离增加而变化,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

127 第 二 章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总是通过某种媒介物的参照作用作用实现的:
第 二 章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总是通过某种媒介物的参照作用作用实现的: 时钟和日历; 自然界某些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如昼夜的交替、太阳的起落; 人体内生理变化的节律,如脉搏、呼吸等。

128 时间知觉

129 时间知觉的四种形式 分辨 确认 估量 预测 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 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 人的兴趣与情绪

130 第 二 章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
第 二 章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     运动知觉与时空知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视觉、听觉和动觉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按照引起运动知觉的各种现象和条件,可分为: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诱动知觉 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

131 真动知觉 处于静止状态的观察者对物体实际运动的知觉。 如:静观远处行驶的汽车。 真动知觉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太快或太慢都不会产生真动知觉。 真动知觉与空间知觉有关。距离远感到速度慢,距离近感到速度快。

132 似动知觉 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看到原来两个静止的物体的连续运动的现象。
如:霓虹灯广告-----南京路上张小泉剪刀

133 诱导运动 诱导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邻近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如:舞台布景设计;电影中的特技镜头

134 自主运动 自主运动指人在注视暗室内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 如:星星 原因:视野内缺乏参照物 如:迷信神灵

135 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如,太阳在天边和天顶时,谁大谁小? 研究错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研究错觉还有实践的意义。从消极方面讲,它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从积极方面讲,人们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

136 1、大小错觉 错觉的种类 人们对几何图形大小或线段长短的知觉,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错误,叫大小错觉。
(1)缪勒一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图4-37a)。 (2)潘佐错觉,也叫铁轨错觉(图4-37b)。 (3)垂直一水平错觉。(图4一37c)。 (4)贾斯特罗(Jastrow)错觉。两条等长的曲线,下面一条比上面一条看去长些(图4一37d)。 (5)多尔波也夫(Dolboef)错觉。(图4一37e)。 (6)月亮错觉。月亮在天边(刚升起)时显大,而在天顶时显小。

137 图形错觉

138

139

140 (1)佐尔拉(Zollner)错觉。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而不平行(图4一39a)。
2、形状和方向错觉 (1)佐尔拉(Zollner)错觉。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而不平行(图4一39a)。 (2)冯特(WundA)错觉。两条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使中间变而两端加宽,直线好象是弯曲的(图4一39b)。 (3)爱因斯坦(Ehrnstein)错觉。在许多环形曲线中,正方形的四边略显弯曲(图4一39c)。 (4)波根多夫(Poggendoff)错觉。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图4一39d)。

141

142 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根椐这种理论,垂直一水平错觉是由于眼睛作上下运动比作水平运动困难一些,人们看垂直线比看水平线费力,因而垂直线看起来长一些。

143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如冯特错觉。

144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145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146 不可能图形 少数知觉是无意之中完成,但多数? 动机的影响(投射) 硬币的大小(不同家境下的小孩)

147

148

149 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选择性

150 1、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不仅与知觉对象本身的特性及其各个部分间的构成关系有关,而且也与知觉者的主观状态有关。 部分之和大于整体 只要客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变,他们就总是被知觉为同一整体。 客观上的缺失,能在人的主观上弥补起来。一个人原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对当前的知觉活动提供补充信息。

151 知觉的整体性 第 二 章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知觉对于事物或现象的各组成部分和各种属性总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反映的特性。
第 二 章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知觉对于事物或现象的各组成部分和各种属性总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反映的特性。 一般来说,凡是具有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连续性和结构形态的完整性的事物,都有助于被感知为整体。

152 知觉组织的基本规律 接近律----空间位置相近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时间上接近的声音也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相似律----物理属性相似的客体容易被人知觉为一个整体。如:形状、大小和颜色等。 连续律----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同一整体。 完型(封闭)---把不完整图形知觉为完整图形的知觉组织过程称为封闭性知觉。

153 客体自身的组合符合“良好图形”原则,如:简明性、对称性、规律性等,使它们容易被选择为图形。
良好图形原则 客体自身的组合符合“良好图形”原则,如:简明性、对称性、规律性等,使它们容易被选择为图形。 良好图形是容易被迅速而准确的知觉、记忆、描述的图形,图形的良好性越差,知觉起来越困难。 视觉系统倾向于把不良图形看作为两个良好图形的叠加。

154

155 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例如:图4一3中的点子图。我们的知觉系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结构。

156 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对个别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157 知觉整体性的作用: 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例如,用速示器快速呈现一个熟悉的汉字或组成这个汉字
的个别笔划,那么辨认整体汉字的时间几乎和辨认个别笔 划的时间相同。 另方面,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 的特征。 这就是由于整体知觉抑制了个别成分的知觉。 社会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依赖于印象或刻板来认识知觉 对象。 实验:运动员-姑娘-狮子

158 一些研究说明,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对整体的知觉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例如,一辆急驶的汽车,最先看到的是汽车的整体,然后才是它的各种细节。

159 内温的实验:“整体优先”,即整体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
可见,在提取事物的细节信息之前,我们对事物的整体可能已经有了粗略的了解。

160

161 2、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是指在对现实事物的知觉中,人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从而可以获得对知觉的对象的最佳解释。 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一个对象时,他们的理解不同,知觉的结果也不同。理解程度受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和个人兴趣爱好多因素的影响。 在理解的过程中,言语可以起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162 知觉的理解性 第 二 章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中间的是什么?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原有知识经验影响知觉效应的特性。
第 二 章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原有知识经验影响知觉效应的特性。 知识经验和言语的指导作用是知觉理解性的重要条件。 中间的是什么?

163 人的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以用某些隐匿图形来说明。

164

165

166 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如,双歧图形的解释。 2 理解还有助于解释知觉的整体性。 1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人们对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相反,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知觉的整体性常受到破坏。在观看某些不完整的图形时,正是理解帮助人们把缺少的部分补充起来。

167

168 3、知觉恒常性 尽管感觉到刺激在变化,但知觉相对稳定
知觉恒常性是指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恒常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知觉恒常性中,人的知识经验起到重要作用。 知觉恒常性有四种:大小常性、明度和颜色常性、形状常性、方向常性。

169 知觉的恒常性 第 二 章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而知觉映像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第 二 章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而知觉映像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知觉恒常性在视知觉领域研究最多,表现也最明显,包括颜色的恒常性、大小的恒常性等。

170

171 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视觉线索 所谓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它们给人们提供了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的恒常性有重要的意义。 视觉线索的作用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对恒常性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大小和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明度与物体表面反射系数的联系。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们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

172

173 4、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有选择地将外来刺激物中的一部分作为知觉对象,以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图形-----背景:被选择出来的部分叫图形,即知觉的对象;其他部分叫做背景。图形有鲜明完整的形象,且有意义。 两可图形:图形和背景的关系只是相对的。知觉对象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固定在某些客体上,而是不断发生着转换。有研究表明,这种转换能力是天生的。

174 第 二 章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从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一事物,现象或者它们的部分或属性区分出来予以优先反映得特性。
第 二 章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从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一事物,现象或者它们的部分或属性区分出来予以优先反映得特性。 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175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为知觉的对象,而环境中的其它声音成为背景。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还可以互相依赖。

176 知觉的选择性 双视图

177

178 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而且存在于时间系列中。看下图所示。可见,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179 应用 军事设施中经常利用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规律来发送信号、进行伪装和发现目标。
如:以颜色来说,物体与背景颜色相同不容易区分,而二者为互补色时最容易辨认。因此,军事目标、房子、车辆经常使用黄绿色以与森林和原野的绿色背景相一致。 对活动的物体,如军车、飞机及士兵的服装采用形状不固定的斑点和条纹来伪装,使物体与环境形成交错重合的画面以破坏对象的轮廓结构。

180


Download ppt "第二章 感知觉和观察力."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