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光的干涉 习 题 课 主讲人 谌晓洪/杜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光的干涉 习 题 课 主讲人 谌晓洪/杜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光的干涉 习 题 课 主讲人 谌晓洪/杜泉

2 本章主要内容 1.光波的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成立的条件:光的独立传播定律成立 光波的叠加可分为:相干叠加与非相干叠加

3 2.相干条件 对于两列光波的叠加: 非相干叠加: △=0 相干叠加: △≠0 (1)频率相同; (2)具有固定的初相位差;
相干叠加: △≠0 2.相干条件 (1)频率相同; (2)具有固定的初相位差; (3)振动方向相同或具有相同的振动分量

4 能产生明显干涉现象的补充条件: 3.双光场干涉的光强分布公式 (1) 两列光波之间的振幅不能相差太大; (2) 两列光波的光程差不能相差太大
(光程差应小于相干长度)。 3.双光场干涉的光强分布公式

5 或 或 当 或 时 , (1)当 =2K 或 = K时,相干加强,产生明条纹; 或产生光强极大值。
 为两列光波间的相位差: (1)当 =2K 或 = K时,相干加强,产生明条纹; 或产生光强极大值。 (2)当  =(2K+1) 或  = (2K+1)/2时, 相干减弱,产生暗条纹; 或产生光强极小值。

6 干涉条纹的可见度 影响干涉条纹可见度的主要因素: (1)两相干光束振幅之比; (2)光源的宽度; (3)光源的单色性。

7 4.波阵面分割法一类的干涉 实验装置主要有(1)杨氏双缝实验;(2)劳埃德镜实验;(3)菲涅耳双棱镜;(4)菲涅耳双面镜;等等
要求光源点、缝的单色光源。 光程差,明、暗条纹的位置,条纹间距分别为: 对于劳埃德镜实验注意由于大角掠射引入的附加光程差。

8 5.振幅分割法一类的干涉-薄膜干涉 点光源照射-产生非定域干涉 面光源照射-产生定域干涉(等倾干涉或等厚干涉) 光程差公式:
介质膜干涉一类习题的解题基本思路: (1)首先明确哪两束光是相干光; (2)找出有效光程差=  1+  2 ; (3)根据干涉加强、相消的条件列出方程求解。

9 6.干涉条纹的变化和移动 (1) 干涉场中某一固定点P的光程差,每增加或减少一个波长,就有一个条纹移过该点,故有:
(2)对于等倾干涉,膜厚d0增加时,膜厚每增加 在环中心就有一个圆环冒出,向级次低的方向移动条纹。即有: (3)对于等厚干涉,平行光垂直照射,当膜厚d0增加时等厚条纹向干涉级次低的方向移动,当膜厚减小时,等厚条纹向干涉级次高的方向移动。膜厚每改变 ,干涉条纹就增加或减少一个。

10 7.光源的空间相干性与时间相干性 (1)空间相干性 光源的临界宽度为: 光源的相干距离为: 光源的相干孔径角为:
光源的空间相干性是指由于光源具有一定的宽度,对干涉条纹可见度的影响。 光源的临界宽度为: 为了获得清晰的干涉条纹,光源的宽度应限制在临界宽度的四分之一,即 光源的相干距离为: 光源的相干孔径角为:

11 两列光波能产生干涉的最大光程差等于波列的长度。
(2)时间相干性 是指由于光源的非单色性引起干涉条纹可见度的下降。 普通光源不是严格的单色光,是由于原子或分子的发光是断断续续的,每次发出光波波列的长度是有限的。 两列光波能产生干涉的最大光程差等于波列的长度。 因此有下列关系成立: 两光波能产生的最大干涉级次为:

12 习 题 选 讲 1. 菲涅耳双面镜的夹角为20角分,缝光源离双面镜交线10厘米,接收屏幕与光源的双像连线平行,屏幕距离双镜交线210厘米,光波波长600纳米,试求 (1)屏幕上干涉条纹的间距; (2) 屏幕上可以看到几个干涉条纹? (3)如果光源到两镜交线的距离增大一倍,干涉条纹有什么变化? (4)如果光源与两镜交线距离不变,只是在横向有一小的位移x,干涉条纹有什么变化? (5)如果使屏幕上干涉条纹可见度不为零,缝光源的最大宽度为多少?※※※

13 解:(1)双面镜夹角 角分 弧度, 毫米, 毫米, 屏幕上条纹间距为 : mm (2)屏幕上干涉区宽度为 屏幕上的干涉条纹条数为  L1
解:(1)双面镜夹角 角分 弧度, 毫米, 毫米, 屏幕上条纹间距为 : mm (2)屏幕上干涉区宽度为 L1 S1 S2 d L2 X 屏幕上的干涉条纹条数为

14 分子中 ,条纹间距将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干涉区干涉条纹数增加一 倍. 条。
(3)由于 ,当L1增加一倍时,条纹间距为 分子中 ,条纹间距将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干涉区干涉条纹数增加一 倍. 条。 x S1 L1 s S1 S2 S2 d L2 S X (4)如图所示,当光源S移动s时,双像也作相应地移动,双像S1、S2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与屏幕交点O(原点,零级干涉条纹处)在屏幕上移动x.由几何关系,

15 由于光源的移动是横向的,移动时L1、L2和都不变,因此条纹间距不变,屏幕上干涉图样只作平移,移动的距离为
(5)设光源宽度为b,边缘光源点在屏幕上的干涉图样彼此错开x,当x与干涉条纹的宽度x一样大时,干涉条纹会因非相干叠加而消失,干涉也就消失.就是说,当 时,干涉消失.此时有

16 是光源的极限宽度, 可见度不为零. 2. 把一个直径32毫米、焦距1米的薄凸透镜沿中心切开后左右拉开1米的距离。一个=500nm的点光源位于上半个透镜左方1米处。问在下半个透镜的右方10米处的屏上可看到什么形状的条纹?共可见几条条纹?

17 当=K时产生同一级明条纹,因此 ,条纹是以P0为圆心的半园形条纹。最大级次为
Q Q P x 解:考察屏上任一点P的光程差=下-上 上=QQ + QP0 下 = QQ +QP  = QP-QP0=  x2/2L 当=K时产生同一级明条纹,因此 ,条纹是以P0为圆心的半园形条纹。最大级次为 故可见32+1=33条明条纹。

18 解:设直径40mm的范围内在平板玻璃上见N1个条纹,在凹面上N2个条纹。则
3. 将两块曲率半径相同的平凸透镜凸面向下,分别放在一块平凹透镜的凹面上和一块平板玻璃上,以波长为500nm的光垂直照射,发现在直径40mm的范围内所见的干涉条纹数目相差20条,求凹面的曲率半径。 R d2 d1 r 40 解:设直径40mm的范围内在平板玻璃上见N1个条纹,在凹面上N2个条纹。则 1=2d1+/2=N1, 2=2(d1-d2)+/2=N2

19 1-2=2d1-2(d1-d2)=2d2=(N1 -N2) =20
设平凹透镜的凹面曲率半径为R,由 R2=r2+(R-d2)2,得 r2 = 2Rd2, 因而 答:平凹透镜的凹面曲率半径为40米。

20 条纹清晰时有:2d1=K11=(K1+1)2, 模糊时:2d=K1=(K+1/2) 2
4. 钠灯中含有589.6nm和589.0nm两条强度相近的谱线,问以钠灯照射迈克耳逊干涉仪,调节M1时,条纹为什么会出现清晰-模糊-清晰的周期变化?一个周期中,条纹一共移动了多少条?M1移动了多少距离? 解:由于1和2强度相近,颜色几乎相同,故当1与 2的极大值重叠时,条纹清晰,而当1的极大值与2的极小值重叠时,条纹模糊不清,甚至条纹消失。 条纹清晰时有:2d1=K11=(K1+1)2, 模糊时:2d=K1=(K+1/2) 2 条纹再次清晰时:2d2=K21=(K2+2)2

21 答:一个周期中,条纹一共移动了983条;M1移动了0.289mm的距离。
由上式可得 所以 答:一个周期中,条纹一共移动了983条;M1移动了0.289mm的距离。

22 5. (南开大学99年考研试题)用水银蓝光( =435.8纳米)扩展光源照明迈克耳孙干涉仪,在视场中获得整20个干涉圆条纹.现在使M1远离M2,使d逐渐加大,由视场中心冒出500个条 纹后,视场内等倾圆条纹变为40个.试求此干涉装置的视场角、开始时的间距d1和最后的间距d2. d M1 M2 i2 解:如图,M1是圆形反射镜,M2是圆形反射镜M2的像,二者等效为空气膜面.它们对观察透镜中心的张角2i2是视场角.当M1和M2的起始间距为d1时,对于视场中心和边缘,分别有

23 间距由d1增加到d2的过程中,冒出500个条纹,则此时对中心和边缘有
已知=435.8纳米,解上面四方程,可得

24 解:由干涉条纹产生的条件,及明条纹的位置公式
6. 若杨氏实验中光源是一张透明红纸包着的白炽灯,红纸透过的波长范围为600nm –800nm,若两缝间距为0.1mm,观察屏离缝1m,问在屏上可看到条纹的范围有多宽?共可看到多少条条纹?若用一个=10nm的虑光片代替红纸,则可看到的条纹的范围有多宽? 解:由干涉条纹产生的条件,及明条纹的位置公式 对于红纸: 则可看到条纹的范围为22.45=4.9cm

25 干涉条纹的最大干涉级次为: 故可见条纹的级次为0,1,2,3共7条 对于虑光片: 则可看到条纹的范围为249=98cm

26 解:如图所示,两列电磁波到达探测器的几何光程差1为AB-CB的长度。
7. 在湖面上方h=0.5米处放一探测器,一射电星体发出波长为21厘米的电磁波,当射电星体从地面渐渐升起的时,探测器探测到极大值。求第一个极大值出现时,射电星体和地面的夹角,如图所示。(99年北工大考研题) 探测器 A B C 解:如图所示,两列电磁波到达探测器的几何光程差1为AB-CB的长度。 1=AB-CB =AB-ABsin(90-2) =2hsin

27 一般情况下,角非常小,电磁波在湖面上反射时,将会产生半波损失,引入一个附加光程差。2=/2
则两列光波到达探测器的总光程差为: =1+2=2hsin+/2 由产生极大值的条件有: =1+2=2hsin+/2=K 第一个极大值时K=1,所以 sin=/4h=21/4*50=0.105, =62

28 8. 以波长为0.6m的单色光照射,在垂直方向的反射光中观察牛顿环,设平凸透镜和平板玻璃接触处的空气层间隔为150nm,问:
(1) 牛顿环中心是亮斑还是暗斑? (2)第 6个亮环所对应的空气层的厚度为多少? (3)若用白光照射,则可见光中哪些波长的极大值恰 好落在上述厚度的位置上? 解:由题可知,i1=0,=0.6m=600nm,n=1, h0=150nm

29 (1)在中央接触处,空气膜的厚度为h0的光程为:
=2 h0+/2=2×150+600/2=600nm=1× 恰为波长的整数倍,所以应为一亮斑。 (2) 第6个亮环的干涉级次K=7(圆心为亮斑,K=1) =2 h+/2=7,所以h=(7-1/2)×0.6/2=1.95m

30 (3)在h=1.95m的位置上有 2 h+/2=K,所以 当K=6, 7, 8, 9, 10时,相应的波长为 1=709nm,2=600nm,3=520nm,4=459nm,5=410nm 这五种波长均在可见光范围内,其不同级次的亮环恰好落在厚度为1.95m的位置上。


Download ppt "第一章 光的干涉 习 题 课 主讲人 谌晓洪/杜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