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案例导入: 视屏: [今日说法]路边的钻戒捡不捡(2010年08月10日)路一鸣主持-128x96.avi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案例导入: 视屏: [今日说法]路边的钻戒捡不捡(2010年08月10日)路一鸣主持-128x96.avi"—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案例导入: 视屏: [今日说法]路边的钻戒捡不捡(2010年08月10日)路一鸣主持-128x96.avi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案例导入: 视屏: [今日说法]路边的钻戒捡不捡(2010年08月10日)路一鸣主持-128x96.avi 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今天,大学生应该懂得用法律、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知道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去维护自身的权益。了解法律知识,领会法律精神是其中的一条基本途径

2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3 第七章 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 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4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的产生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的产生 法的产生和国家的产生一样,都与阶级社会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历史上不存在无国家的法,也不存在无法的国家。

6 (二)法的内涵

7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从词源上看:

8 据《说文解字》解释,“律,均布也”。所谓“均布”,古代调音律的工具。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普遍的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据《说文解字》解释,“律,均布也”。所谓“均布”,古代调音律的工具。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普遍的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

9 法律的一般含义与特征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阶级性) 3. 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法律的一般含义与特征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阶级性) 3. 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10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阶级性与人民性)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阶级性与人民性) 2.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科学性和先进性) 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保障。 (国家强制性)

11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法律部门 内涵 外延 宪法 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宪法》《立法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等 行政法 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 刑法 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及其修正案 民商法 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通则》《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 经济法 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个人所得税法》等 程序法 调整关于诉讼活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注:与程序法相对称,其它5个法律部门又被称为实体法

12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立法 法律遵守——守法 法律执行——执法 法律适用——司法

13 (一)法律制定——立法 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法律制定——立法 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14 (二)法律遵守———守法 1.守法的含义: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二)法律遵守———守法 1.守法的含义: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2.守法的两个方面: 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 3.守法的主体: 一切组织和个人。 《宪法》第5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15 (三)法律执行——执法 广义: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三)法律执行——执法 广义: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狭义: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简称行政执法。

16 (四)法律适用——司法 法律适用: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 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司法的主体: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四)法律适用——司法 法律适用: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 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司法的主体: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17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摘自《党的十五大报告》

18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两者基础不同 两者体现的原则不同 两者特点不同

19 (二)“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法治” 是一种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二)“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法治” 是一种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 “法制” 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20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三)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1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 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22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从佘祥林案看中国的法治进程

23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从 佘祥林案 看中国的法治进程 佘祥林是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何场村人。1994年1月20日,佘祥林的妻子张在玉失踪后,其亲属怀疑是被佘杀害。同年4月11日,吕冲村一水塘发现一具女尸,经张的亲属辨认与张在玉的特征相符,公安机关立案侦查。10月,佘祥林被原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佘祥林上诉后,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此案疑点较多,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发回重审。1995年5月15日,原荆州地区人民检察分院将此案退回补充侦查。1996年2月7日,京山县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后再次向原荆州地区人民检察院移送起诉,后再次退查。同年11月23日,京山县人民检察院再次将该案移送(因行政区划变更)荆门市人民检察分院审查起诉。

24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1997年12月15日,荆门市人民检察分院经审查认为,佘祥林不足以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将案件移送京山县人民检察院起诉。1998年6月15日,经市、县两级政法委协调,京山县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佘祥林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佘祥林不服提出上诉,同年9月22日,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之后,佘祥林在沙洋监狱服刑。11年间,多年来,佘祥林和家人不断申诉,但每次都石沉大海。2005年3月28日,被“杀害”的妻子张在玉突然归来。公安机关通过DNA鉴定,证实了她的身份。3月30日,湖北省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紧急撤销一审判决和二审裁定,要求京山县人民法院重审此案。4月1日,佘祥林走出监狱,被准许取保候审。4月13日,京山县人民法院开庭重新审理此案,当庭宣判佘祥林无罪。

25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佘祥林案促进司法机关在司法制度方面进行改革:   1、法院系统改革了死刑核准制度和死刑犯审判制度。  佘祥林案暴露后,最高人民法院收回了死刑核准权,规范了证据规则,进一步明确了“疑罪从无”的刑事司法原则。   2、检察院加强了“存疑不起诉”观念教育,增强了“存疑不起诉”意识,加强了对嫌疑人人权保护的力度,加强了对自侦自诉案件嫌疑人律师权利的保护。

26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二、自由平等观念 三、公平正义观念 四、权利义务观念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二、自由平等观念 三、公平正义观念 四、权利义务观念

27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 民主与法治的根本保证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 民主与法治的根本保证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8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二、自由平等观念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依法享有自由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0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1、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1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案例一:2005年,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小语种专业招生中,还出现了由于女生考生高分者多而调整不同性别不同分数的情况,引起争论。有篇报道讲到:北大在今年的小语种招生过程中,男女生设置了不同的分数线。男生为:文科590分,理科619分;女生为:文科598分,理科636分。女生分数线分别比男生高出8分和17分。

32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三、公平正义 (一)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二)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33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四、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法治观念。

34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从法律来源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一般都来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或者法律虽未明文规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导出来。 从基本内容来看:法律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 从范围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

35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对立统一) 2.总量上的等值关系(总量等额、互相包含)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对立统一) 2.总量上的等值关系(总量等额、互相包含)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律权利的导向、激励作用; 法律义务的约束、防范作用)

36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37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一方面,国家安全是个人安全的前提。没有国家安全,就不可能有个人安全。另一方面,国家安全有赖于每位公民的自觉维护。在国家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大学生必须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学习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38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1. 国家安全定义 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1. 国家安全定义 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39 2.传统的国家安全观 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即主权独立、领土安全、政治稳定等。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2.传统的国家安全观 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即主权独立、领土安全、政治稳定等。

40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3.新国家安全观 新国家安全观强调,各国在安全上要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各国的国家安全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内容。

41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 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没有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就根本不可能有国家安全。政治安全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保持稳定,不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国防安全是指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安全,不受外来军事威胁或侵犯。

42 科技安全 科技安全是指国家的科学技术系统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和状态。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科技安全 科技安全是指国家的科学技术系统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和状态。

43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指一国人民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独立自主地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由于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影响,网络安全、信息安全问题变得非常突出,要保证国家的文化安全,必须特别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

44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指国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视频:《哭泣的漓江》

45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社会公共安全 社会公共安全表现为预防、控制、处理各种社会违法犯罪活动和突发灾害事故,以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治安,还包括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等。

46 二、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国家安全法律,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二、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国家安全法律,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义务,《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国防法》、《兵役法》等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具体的法律义务。

47 (一)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三)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三)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

48 (六)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四)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 (五)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 (六)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49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50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法律思维方式: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法律思维方式: 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51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讲法律(视屏) 讲证据 讲程序 讲法理

52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53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因此,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54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1.含义 法律权威: 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律的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从。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55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尽管法律权威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在强制力的基础之上,但必要的外在强制力,是树立法律权威不可缺少的条件。特别是对那些蔑视法律的人来说,外在强制力是使他们服从法律的最后手段。

56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如果仅仅依赖外在强制力,法律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权威。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既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如法律合乎情理、通俗易懂、维护正义、促进效率,也来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如执法公平、司法公正。正是由于法律本身及法律实施具有这些内在合理性,法律才受人尊重,被人信赖,为人敬仰。

57 2. 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树立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树立法律权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2. 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树立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树立法律权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树立法律权威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基础

58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二)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59 学习思考与阅读文献 学习思考: 阅读文献: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学习思考与阅读文献 学习思考: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阅读文献: 1.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Download ppt "案例导入: 视屏: [今日说法]路边的钻戒捡不捡(2010年08月10日)路一鸣主持-128x96.avi"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