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甲型H1N1流感 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甲型H1N1流感 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甲型H1N1流感 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李六亿

2 甲型H1N1流感 新的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可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
目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已在全球较大范围内传播(30余国家、6000余例),WHO已将流感大流行预警级别提至5级。 我国已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3 甲型H1N1流感发病趋势

4 主要国家确诊人数趋势

5 一、基本要求 应加强医务人员对甲型H1NI流感防治知识培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定点医院应设立专门病区。 应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采取相应得控制措施。 做好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

6 引起感染传播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甲型H1N1流感病人 飞沫、接触 普遍易感 隔离 标 准 预 防 飞 沫 传 播 预

7 二、隔离技术 (一)隔离的原则: 1.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进行隔离,疑似和确诊患者分开并单间安置;确诊患者可以置于多人房间,不设陪护;限制患者的活动在隔离病房内;与患者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

8 2.根据传播途径,采取标准预防+ 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包括:
2.根据传播途径,采取标准预防+ 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包括: 病房通风良好(至少每5分钟空气交换1次);有条件的医院可安置在负压病房内进行隔离。 若条件不允许时,可以将确诊患者置于同一房间,床间距>1米。 隔离病房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 尽量减少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数量。 隔离病房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 医疗设备、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等)实行专人专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9 2.根据传播途径,采取标准预防+ 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包括:
2.根据传播途径,采取标准预防+ 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包括: 隔离病房门口放置速干手消毒剂。 隔离病房门外设专用工作车或工作台,放置个人防护用品;并配置有盖容器,收集需要消毒的物品。 隔离病房内设置电话或其他通讯设施,减少人员出入隔离病房;并放置免触式医疗废物容器及利器盒。 减少患者携带个人物品。 隔离病房应当设立明确的标识。

10 3.加强患者的培训和指导: 病情允许时,患者应戴外科口罩。 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桶。
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进行手卫生。 与他人的距离保持1米以上。

11 4.根据工作条件采取区域隔离: 整个病区分为三区即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
三区之间分别设立缓冲带或者缓冲间,并有实际的隔离屏障(如隔离门)。 个人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 整个病区应通风良好,空气流向: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不得逆流。

12 蓝色:清洁区;黄色:潜在污染区;红色:污染区
区域隔离示意图 患者处置室 医务人员通道 患者入口 走 廊 蓝色:清洁区;黄色:潜在污染区;红色:污染区

13 (二)不同部门的隔离措施 1.发热门(急)诊 医疗机构应按规定设立,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引导相关患者到发热门(急)诊就诊。采取的措施:
远离其他门诊、急诊,独立设区,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标识明显。 有备用诊室。 设隔离卫生间。 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等能全部在该区域内完成。

14 (二)不同部门的隔离措施 1.发热门(急)诊 设立较独立的医护人员工作区域。
发热和急性呼吸道症状患者戴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其丢入医疗废物容器。 近距离接触(距离<1米)急性发热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医务人员应采用“标准预防+飞沫传播预防”的措施。

15 2.隔离留观室 独立设区,标识明显。 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无交叉。办公室与留观室尽量保持一定距离。
留观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 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在留观室内活动。

16 3、疑似患者病区的隔离措施 通风良好,独立设区,有明显标识。 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三区无交叉。
医务人员办公室与病房有一定距离,无交叉。 疑似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 患者戴外科口罩,不能离开病房,严禁患者间相互接触。 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原则上不探视,若必须探视时,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17 4、确诊患者病区的隔离措施 在疑似患者隔离措施的基础上,还应做到: 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专用通道。
收治重症患者的ICU或者具备监护和抢救条件的病室应当设在隔离区。 尽量减少转运患者。必须转运时,患者戴外科口罩,转运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并事先告知接受区关于患者的诊断及相应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除急救外,运送途中避免实施机械通气等易引发气溶胶的危险操作。 患者死亡后,应尽早将尸体送往太平间,告知太平间工作人员死者为甲型H1N1感染患者。

18 5、负压病房的隔离措施 整个病区空气的流向为从办公区 → 走廊 → 缓冲间→ 隔离病房,保证病区通风良好。
整个病区空气的流向为从办公区 → 走廊 → 缓冲间→ 隔离病房,保证病区通风良好。 隔离病房为污染区,病房外走廊与患者房间之间设立缓冲间,防护用品置于缓冲间内。 进入隔离病房前,在缓冲间内穿戴防护用品,离开隔离病房时,在缓冲间脱摘防护用品。 患者的一切诊疗护理工作和生活活动均在病室内完成。

19 负压病房 隔离病房设置原则 E E A:消毒区;B:病房被服及新的个人防护裝备存放区; C:放置使用过的个人防护装备医疗废物桶;
独立卫生间 隔离病房 缓冲间 走廊 隔离病房设置原则 D 气流方向 E E A:消毒区;B:病房被服及新的个人防护裝备存放区; C:放置使用过的个人防护装备医疗废物桶; D:壁挂式速干手消毒剂;E:窗户。

20 三、防护技术 (一)医务人员防护原则: 标准预防。 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措施。
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可能发生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 防护措施应适宜。

21 标准预防的概念 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接触上述物质,或者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强调双向防护。即预防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预防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22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进行手卫生,并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洗手。 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污染时,应选择相应的防护用品,包括外科口罩、防护镜或面罩、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处理所有的锐器时防止被刺伤。 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正确消毒灭菌。

23 飞沫预防+接触预防 除标准预防措施外,还应执行: 适宜通风的单间,可能时使用负压,关门,房间每小时至少换气6次、通过排气管排到外面;
工作人员在房间内戴医用防护口罩; 限制患者的活动,患者的房间内。 接触隔离的措施:……。

24 正确进行手卫生

25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原则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可见污染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手部没有可见污染,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6 什么情况下应洗手? 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7 什么情况下应洗手+卫生手消毒?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28 洗手方法 湿手 取清洁剂 揉搓及其方法: 冲洗 干燥 护肤 6步揉搓法

29 正确干燥双手 × × × ×

30 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 按照产品使用说明,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按照洗手的步骤,双手相互揉搓,揉搓时注意覆盖整个手部的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使整个双手达到消毒的目的。

31 (二)常用防护用品 基本要求: 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常用防护用品:口罩(包括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手套、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等。 按照《医疗机构隔离技术规范》要求,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32 戴口罩 根据需要选择,并正确佩戴口罩 外科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

33 戴口罩注意事项: 不应一只手捏鼻夹。 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应进行密合性检查。检查方法: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34 不正确戴口罩种种

35 护目镜、防护面罩 应用指征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近距离接触患者时。
为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36 戴护目镜、防护面罩应注意: 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 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37 护目镜 护目(面)屏

38 戴手套 根据需要,正确选用和戴手套

39 戴手套注意事项 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40 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41 (三)医务人员的防护 根据接诊患者的不同,采取分级防护的原则: 一般防护 一级防护 二级防护 三级防护

42 1、一般防护 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认真执行手卫生。

43 2、一级防护 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严格执行手卫生。 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44 3、二级防护 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隔离病房或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遵守标准预防。 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进入隔离病房、隔离病区正确穿戴医用防护用品。离开隔离病房时应按要求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45 注意事项: 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h-8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接触多个确诊患者时,隔离衣或防护服可连续应用;接触疑似患者,隔离衣或防护服应在接触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遇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2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46 4、三级防护: 适用于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
可引发气溶胶的操作: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BiPAP和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 除二级防护外,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47 5、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 在接诊、救治和护理甲型H1N1流感病例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应优先考虑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
应每日接受体温监测和流感样症状排查。 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要及时报告并接受排查,被诊断为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接受隔离治疗。 医疗机构应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并及时对其健康情况进行监测,注意监测医务人员的体温和呼吸系统的症状。

48 (四)患者的防护 疑似患者或者确诊患者按指定路线进入病区。
进入病区前应当更换患者服,个人物品及换下的衣服集中消毒处理后,存放于指定地点由医疗机构统一保管。 患者住院期间不能外出,其活动应限制在病室内,一切诊疗活动也尽量在此病区内完成。 严格探视制度。 加强患者个人卫生管理。 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 患者出院、转院时必须进行沐浴,更换干净的衣服后方可离开病房。

49 四、消毒技术

50 1 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病毒):如乙肝,丙肝,流感病毒等。
不同病原体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 1 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病毒):如乙肝,丙肝,流感病毒等。 2 细菌繁殖体。 3 真菌。 4 亲水病毒(无脂质膜病毒):如甲肝,戊肝,脊灰。 5 分枝杆菌(结核杆菌、龟分枝杆菌)。 6 细菌芽孢:如炭疽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孢等。 7 朊毒体。

51 甲型H1N1流感病原体特性 为有脂质包膜的病毒,对一般的消毒方法均敏感,因此采取常规的消毒方法均可有效杀灭该病原体。 甲型H1N1病毒结构图

52 消毒时应注意的事项: 根据待消毒物品的种类,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采用化学消毒,应使用合适的浓度。 消毒范围应合适。
加强室内通风,不要使用喷洒消毒剂的方式消毒空气。 物体表面的消毒,应先清洁,再消毒,保持干净、干燥。

53 五、医疗废物的管理 在诊疗甲型H1N1流感患者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根据《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54 六、患者尸体的处理 患者死亡后,应尽早将尸体运往太平间。转运尸体的工作人员应按照要求穿脱防护用品,包括医用防护口罩、隔离衣、清洁手套和一次性帽子等。 转运尸体,尸袋应完全密封,慎防体液渗漏,尸袋外表保持清洁。

55 六、患者尸体的处理 太平间的管理应包括: 告知工作人员死者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
工作人员处理尸体时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不可直接接触使者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等。 完全密封尸袋内的尸体,可以安全地运往殡仪馆。如果需要进行解剖,尸体应在太平间冷冻保存,解剖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如果家属仅瞻仰遗容而不接触死者,不必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56 谢谢! 谢谢!


Download ppt "甲型H1N1流感 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