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病例讨论2.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病例讨论2."—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病例讨论2

2 第三组 张浩群 薛佩怡 黎铨初 丁丹霞 杜泽森 陈明 高颜凤 陈泽鑫

3 最初诊断:伤寒 依据: 高热持续不退,除发热外,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表情淡漠、头痛、全身不适、腹胀、便秘、肝脾肿大(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质软有轻度触痛,脾肋下2cm ),相对缓脉(T:40.5℃,P:88次/分 )。在腹部和胸部可见淡红色皮疹,称为玫瑰疹, 嗜中性粒细胞减少(正常50%-70%),未见嗜酸细胞, EC直计“0”。

4 入院时血培养阴性,肥达反应结果:T0 1:160,TH l:80,PA 1:20,PB 1:20
根据临床表现和“O”抗体高“H”抗体不高,且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PA)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PB)都在正常范围内(A≤1:80 B≤1:80 C≤1:80 ),因此初诊为伤寒.

5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随污染的水和食物)——消化道——小肠(细菌数量多,胃酸缺少时)——肠黏膜——部分进入淋巴液——肠系膜淋巴结繁殖——胸导管——血液——第一次菌血症(引起症状)——血液——肝、脾、胆囊、肾中大量繁殖——再次血液——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严重症状)

6 血培养阴性原因为: 上感治疗时可能使用抗生素,杀灭大量病原菌 第一次采血时为潜伏期(伤寒潜伏期一般为7-14天 )

7 病原学检查 (一)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大多为3×109/L~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后者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回升。极期嗜酸粒细胞>2%,绝对计数超过4×108/L者可基本除外伤寒。高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8 (二)细菌学检查 ①血培养是确诊的论据,病程早期即可阳性,第7~10病日阳性率可达90%,第三周降为30%~40%,第四周时常阴性; ②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尤适合于已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 ③粪便培养,从潜伏期起便可获阳性,第3~4周可高达80%,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过一年; ④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可达25%,但应避免粪便污染; ⑤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

9 两次肥达氏反应结果说明什么? 入院时肥达氏试验结果为:T0 1:160,TH l:80,PA 1:20,PB 1:20,提示“O”抗体升高,而“H”抗体不高,可能是发病的早期。入院后第七天再复查肥达氏反应,结果为TO 1:640,TH 1:640,PA 1:20,PB 1:20,提示“O”抗体和“H”抗体均明显增高,具有诊断价值,而且效价逐渐升高,其诊断意义更大。

10 (三)免疫学检查 1.肥达氏试验 检查中所用的抗原有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鞭毛抗原共5种,目的在于用凝集法测定病人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病程第1周阳性反应不多,一般从第2周开始阳性率逐渐增高,至第4周可达90%,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有少数病人抗体很迟才升高,甚至整个病程抗体效价很低(14.4%)或阴性(7.8%~10%),故不能据此而排除本病。

11 2.被动血凝试验(PHA) 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致敏红细胞,使之与被检血清反应,根据红细胞凝集状况判断有无伤寒特异性抗体存在,国内外报道阳性率90%~98.35%,假阳性率5%左右。鲍行豪等曾报道LSP-PHA对伤寒血培养患者的检出率为89.66%,早期病人90.02%,临床确诊者为82.5%,且主要检测的是特异IgM抗体,故可用于早期诊断。

12 3.对流免疫电泳(CIE) 本方法可用于血清中可溶性伤寒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操作简便,便于基层推广,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不同作者报道为24%~92%,主要受采集血清时间的影响,发病初期最易测出,故可用于伤寒的早期诊断。

13 4.协同凝集试验(COA) 利用金葡菌的葡萄球菌A蛋白(SPA)可与抗体IgG的Fc段结合的原理,先用伤寒抗体致敏带有SPA的金葡菌,然后与抗原发生反应,本试验的阳性率在81%~92.5%,特异性为94%~98%,一般来说,其敏感性高于CIE,而特异性较CIE差。

14 5.免疫荧光试验(IFT) Doshi等用伤寒杆菌菌体Vi悬液作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140例血培养阳性的伤寒患者134例(95.7%)阳性;394例对照者仅4例(1%)假阳性,目前有关本法的报道尚少,伤寒疫苗预防接种和其它沙门氏菌感染是否会影响本试验特异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15 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LISA的基本原理是用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来显示初级免疫学反应,既可检测抗原,又可检测抗体,用ELISA法检测伤寒患者Vi抗原,灵敏性达1ng/ml,高于CoA法9100ng/ml,并可检测到1∶1024稀释后尿液中的Vi抗原。国内、外用ELISA检测过临床标本中的Vi抗原,V9抗原,LPS,H抗原等,敏感性在62.5%~93.1%,因检测抗原的不同而异,多数在80%以上。杭州鲍行豪等应用ELISA同时检测IgM和IgG抗体,LPS-IgM-ELISA的敏感性为91.38%,特异性为99.02%,LPS-IgG-ELISA分别为93.1%和98.02%,在伤寒的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中,ELISA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高,是公认较好的一种诊断方法。

16 (四)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1.DNA探针(DNA Probe) DNA探针是用DNA制备的诊断试剂,用于检测或鉴定特定的细菌,方法是用一段已标记的特定的DNA片段(探针)与标本中已变性的细菌DNA杂交,通过测定是否发生杂交反应来达到检测目的,由于此探针是以细菌专有的特异性基因片断制备,故特异性很高。用DNA探针对培养所得的伤寒杆菌进行检测,敏感性需标本中达1000个细菌才能检出。DNA Probe的特异性高而敏感性低,一般用于菌种鉴定及分离。

17 2.聚合酶链反应(PCR) PCR方法是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它能在数小时内在体外将目标基因或DNA片段扩增到数百万倍,检出率较DNA探针高100~10000倍,国外Jae HS等用PCR方法扩增伤寒的鞭毛抗原编码基因,敏感度能检出10个伤寒菌,特异性为100%,PCR方法因其高度敏感,易出现产物污染,所以控制PCR方法的假阳性及假阴性,是提高准确度的关键

18 肥达氏试验

19 定义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进行的定量凝集试验,称为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

20 肥达氏试验原理 原理: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21 什么是抗体效价 抗体的物理状态及其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以其与抗原反应的多少来表示其免疫效果,称为抗体效价

22 实验的正常值 TO≤1:80 TH≤1:160 A≤1:80 B≤1:80 C≤1:80
备注【伤寒沙门氏菌菌体(TO) 、伤寒沙门氏菌鞭毛(TH)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PA)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PB) 、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PC) 】

23 临床意义 本试验对伤寒副伤寒有辅助诊断意义。 分析结果时,应注意以下诸点:
(1)伤寒流行区的健康人血中可能有低效价凝集抗体存在,当“TO”的效价>1:80、“TH”>1:160时有诊断意义; (2)接种过伤寒疫苗者体内“TH”抗体可明显升高,因此单独出现“TH”效价增高无诊断意义; (3)无论伤寒或副伤寒甲或乙病人,血清中“TO”抗体效价均升高,故“TO”抗体效价增高时,只能拟诊为伤寒类感染,而不能区别伤寒或副伤寒;

24 (4)伤寒桿菌与副伤寒桿菌甲、乙、丙4种的“H”抗原各不相同,所产生的“H”抗体各异,因此,当某种“H”抗体增高超过参考范围时,结合“TO”效价升高,则可诊断为伤寒或副伤寒中的某一种感染;
(5)Widal反应必须动态观察,每周检查一次,如效价显著递升,诊断意义更大; (6)约有(0.10)10%的伤寒病人始终不出现Widal阳性反应,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在发病早期已大量应用过氯酶素,有的是由于应用了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的可能是轻型感染,个别人可能由于先天性体液免疫功能缺陷或老弱、婴儿免疫功能低下所致。


Download ppt "病例讨论2."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