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讲 科学发展观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 三、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实施科教兴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讲 科学发展观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 三、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实施科教兴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讲 科学发展观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 三、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实施科教兴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小康 比较富裕 温饱 1.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基本实 现代化
目标: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步骤: 基本实 现代化 比较富裕 小康 温饱 21世纪中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3 小康 “三步走”的实施 比较富裕 温饱 全面小康 人均GNP4000$ 2000年翻两番 2000年翻一番 人均GNP翻两番
人均800——1000¥ 小康 温饱 1995 1988 2056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4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5 A.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979—2000年经济年均增长9.5% 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多(可比价格)
供给约束到需求约束(许多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经济结构实现了调整: 农业:产值28.1%—15.9% 劳动力 70% —50%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基础薄弱状况得到改善 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转变 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动态中得到优化

6 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形成了开放型经济的新格局,进入了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逐步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形成了开放型经济的新格局,进入了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7 C.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人均GNP和GDP超过了800美元 恩格尔系数:城市57.5%— 39.2% 农村67.7%— 49.1%
消费结构:农产品为主—工业品和服务为主 贫困人口:绝对数 2.5亿—3000万 相对数30.7%—3%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8 (2)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更高水平 内容比较全面丰富 发展较为均衡 低水平——人均800美元 不全面——侧重于物质
(2)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低水平——人均800美元 不全面——侧重于物质 不平衡——城乡、东西、 个人收入差距还较大 更高水平 内容比较全面丰富 发展较为均衡 总之,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距、贫富差别没有改变;人口总量增加,老龄人上涨,就业压力大;面临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压力;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不健全;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不够。 经济: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更加完备 文化: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提高 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9 低收入国家:人均GNP < 800美元 中等和中低收入国家:人均GNP 800-3000美元 中上等收入国家:人均GNP 3000-10000美元 高收入国家:人均GNP > 10000美元

10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利条件 20世纪后20年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际局势和时代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11 3.战略特点 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 以人民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注重社会全面发展

12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意义 “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做除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3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4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15 当代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第一,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更加注重协调发展 第三,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第四,更加注重对外开放

16 国际上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 欧洲模式 东亚模式 苏联模式 拉美模式

17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基于现实国情和实践经验的选择
对国际发展经验教训的合理借鉴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

18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19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 4,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0 三、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3.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1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化: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化: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衡量是否实现工业化的结构性指标: ①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②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 ③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结构: 2001年的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15%、51%和34%。 从产值指标看,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仍然高达 50%,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6.2%。

22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 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
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 工业化道路. 核心: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23 (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工业化的过程是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过程 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比例

24 第三产业 工业 建筑业 第二产业 牧业 种植业 渔业 林业 第一产业 流通部门 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 四个层次 为提高教育科技水平服务的部门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第三产业 采掘业、制造业、 煤、电、水 工业 建筑业 第二产业 牧业 种植业 渔业 林业 第一产业

25 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协调,农业就业比重偏高,服务业发展落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左右,世界平均水平为64%) (2)农业基础薄弱,粮食进一步增产和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3)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扩张问题仍较突出 (4)产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整体竞争力仍然偏低。(集成电路芯片、石油化工、轿车、数控机床等制造装备的70%以上依赖进口)

26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 产业调整的方向: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基础产业——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物质条件。 制造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 服务业——它的兴旺发达是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27 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又好又快)

28 2.调整城乡经济结构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综合考虑。
2.调整城乡经济结构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综合考虑。 实行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多方采取措施,努力解决“三农”问题。

29 (1)“三农”问题 如何发展农业? 一靠政策 二靠科学 两个飞跃:承包制 规模经营 减轻负担 增加收入 产业化 城镇化
加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 为什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8亿) 农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如何发展农业? 一靠政策 二靠科学 两个飞跃:承包制 规模经营 减轻负担 增加收入 产业化 城镇化

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十一五”时期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总目标、总思路,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十一五”政府投资重点在六个领域: 中央政府将重点加大对农村建设、中西部发展、社会事业、科技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大领域的投资,其中对农业方面的投入将是重中之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十一五”时期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总目标、总思路,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31 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1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是29.2%,而文盲和半文盲还有7.5%.
我国农民收入较低,而且城乡差距越拉越大,1984年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比例是1.84:1,1994年是2.86:1,到2005年则是3.22:1. 1980年农村销售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例是65.7%,到2005年下降到32.9%. 有统计说,2003年,在中国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人有23.6万。这些人占有的财富已经超过了9690亿美元。而2003年中国的GDP是1.4万亿美元。这是个惊人的数字。

32 ■ 13%的GDP养活47%的农村劳力,难!    ·“大帐”:农业产值最低,从业人员却最多      
·“小帐”: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成倍增长    小徐(民工):“俺家五口人,原先种四亩地,好多蔬菜都卖不出去,一年总收入才3000块钱;前年俺和弟弟出来到工地做事,留下爹娘在乡下种两亩地,俺们在城里一月就能赚2000块。扣去开销,全家纯收入一万多块钱哩!”

33 2006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连续三年以中央一号文的形式下发。
2005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第七个一号文件。 2006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连续三年以中央一号文的形式下发。 政策措施:“多予、少取、放活” 2006年1月1日,在我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被正式废止。

34 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1、农民利益保护论 2、城乡统筹发展论 3、结构调整论 4、就业优先论 5、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论 6、市场化带动论 7、城市化推进论 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

35 (2)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现状:城镇化率低。2000年为36%。比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低10%比同等工业化 水平国家低20%。
指导思想: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推进城镇化,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 统筹发展。 趋势:实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方针,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

36 3.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从“先富起来”到“两个大局” (2)西部大开发

37 1980—1994年我国东中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8 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有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 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千米,西部地区约占80%;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森林覆盖率平均只有7%左右;每年因上游水土流失进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到二十多亿吨;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7万平方千米,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2400多平方千米,90%以上在西部地区。

39 西部开发的途径 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实施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 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引导外部地区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 鼓励并加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扶贫方式从救济型转向开发型。

40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部署 1,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力争在十年内使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
要发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 3,东部地区继续发挥带头作用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外向型经济,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

41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中推进现代化进程
4,支持老工业基地、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5,加强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中推进现代化进程

42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有两个因素: 经济体制 经济增长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粗放型经济增长 集约型经济增长 1995年9月提出 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 经 济 体 制:计划经济体制 —— 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

43 经济增长方式 集约型增长 粗放型增长 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强调改善投入产出关系,主要通过提高效率和效益来实现经济增长。
强调增加投入,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44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为什么转变? 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如何转变? 通过体制创新,形成有利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机制,主要有: 企业机制 技术进步机制 市场机制 宏观调控机制

45 推进经济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向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转变,实现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转变,实现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实现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

46 (1)、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在转变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上还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 A、高投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

47 固定资产投资 “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三年,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5亿元、1.6亿元、4.49亿元和4.99亿元。

48 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 年份 比重(%) 1980 34.9 1995 40.8 2000 36.4 2003 42.4 2004
43.9

49 B、高消耗 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必然带来资源的高强度消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偏高。 单位能耗
与国际相比(%) 火电供应能耗 22.5 水泥综合能耗 45 乙烯综合能耗 31

50 C、高排放 高消耗必然带来废弃物的高排放和高污染,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以生态环境问题加剧为代价。
目前,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远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十多倍。

51 2004年2月至3月,位于长江上游一级支流沱江附近的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化肥厂,违规技改并试生产,设备出现故障,氨氮含量超标数十倍的废水倾泻而下,导致沱江流域严重污染,造成简阳市、资阳市、内江市、资中县等地近百万群众饮用水暂停供应23天,沱江鱼类大量死亡的严重后果。据初步核定,沱江污染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人民币,生态环境恢复需5年时间。

52 ▲经济发展比生命更重要?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古河镇洋桥村因农药厂、化工厂污染,村民患癌症死亡的比率奇高。

53 D、难循环 我国经济增长整体上仍属于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传统模式,资源回收率低,综合利用率不高,废弃物的再利用不够。
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个、25个和20个百分点。

54 E、低效率 无论是劳动生产率,还是资本和资源的产出效率,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我国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46、日本的1/41、法国的1/34、德国的1/32。 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也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

55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2、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3、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4、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56 (3)、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思路和措施
基本思路: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57 措施: 1、转变发展理念 2、促进投资型经济增长向消费型经济增长转变 3、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 4、把强化企业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基础

58 四、 坚持科教兴国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科教兴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1988年首次提出的:
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学说的重大发展。 这一论断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新概括。 这一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

60 四、 坚持科教兴国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实施科教兴国 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61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内涵: 强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原则:公平(代内与代际) 共同 可持续
原则:公平(代内与代际) 共同 可持续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面临挑战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 合理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加强治理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62 本次课程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再见


Download ppt "第二讲 科学发展观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 三、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实施科教兴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