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3 重点和难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4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毛泽东

5 1、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马恩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将分为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6 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分析 根据成熟程度的不同分为: “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 “发达的社会主义” “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

7 2、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苏联共产党的认识与经验 社会主义——短暂阶段,向共产主义过渡。

8 2、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苏联共产党的认识与经验
赫鲁晓夫:提出了关于共产主义全面建设理论——1959年二十一大,指出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完全彻底的胜利;1962年二十二大,指出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9 2、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苏联共产党的认识与经验 勃列日涅夫 安德罗波夫 发达社会主义建成论1967年
发达社会主义的起点论1983年

10 2、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苏联共产党的认识与经验 戈尔巴乔夫 社会主义完善论及发展中的社会主义论

11 “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 63 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0年1月)
2、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苏联共产党的认识与经验 邓小平评价: “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 63 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0年1月)

12 2、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毛泽东的曲折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1956年1月: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尚未建成。 1957年2月,区分“建立”“建成”两个概念。 1959年2月,搞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国家工业化等等,这还只是第一阶段,以后还有第二、第三个提高阶段,才能完成社会主义建设。 1959年底, “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13 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它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它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叶剑英在纪念建国三十周年上的讲话

14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5 “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

16   邓小平指出: “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17 1987年,十三大, 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理论基础。 1997年,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02年,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还需要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 首次 论述 系统 阐述 提出 概念 十三大 十五大 十一·六 十四大

1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0 第一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 质,表明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过渡时期或别的什么社会发展阶段。 第二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程度,即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不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不成熟。

2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机械论: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空想论:认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达到社会主义发达阶段

22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一,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23 第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树立共同理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4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5 三、我国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历史前提: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2、时代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中,现代化的含义在变化。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快的发展速度,付出更大的代价,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6 第二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7 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 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人民需要:是各阶层人民群众的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包括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全面性 (2)落后的社会生产(矛盾的主要方面):包括生产力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既指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也指落后于社会主义制度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3)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工作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它集中概括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和根本任务,是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总纲。

30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从建国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曾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过三条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基本路线: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62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这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帝国主义、修正主义颠覆和侵略的威胁,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32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三大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78年12月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这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33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4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基本途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基本途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35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立足点 奋斗目标 坚持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立足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奋斗目标 富强 民主 文明 现代化国家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36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37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有了根本保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了希望。
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两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38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党的纲领规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是一个政党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政策策略的根本标志。党的纲领包括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个部分。最高纲领是指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也可称为党的最高理想;最低纲领是指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制定的最低目标,又称基本纲领。党的最低纲领的制定应以最高纲领为指导,并促进最高纲领的实现。

39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2 基本纲领之间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其核心是解放生产力,同时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们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且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根本保证。

43 2、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 我们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不仅统一于理论上,而且统一于一代又一代共产主义者的奋斗实践中。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这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得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认识。 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 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条件。

4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 分两步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构想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 分两步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构想 1954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要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国防。这是第一次“四个现代化”的提法。

45 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975年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这一目标 。

46 2、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重新确立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的开幕式上,进一步指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47 3、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中 等 发 达
2050年 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温 饱 小 康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48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三步走”图示 温饱 小康 富强 (人均4000美元) (人均800美元) 2000年 2050年 90年 80年

49 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党的十五大与“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50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小康”概念的提出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小康的概念,明确指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

51 2.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及其特点 到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超过了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不 平 衡 低 水 平 不 全 面

52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 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3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经济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Download ppt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