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東亞經濟概論-3 中國 河凡植
2
發展背景 一、政治發展 中共政權的統治,是實施「以黨領政」及「以黨領軍」的一黨專政制度。
中國共產黨就是唯一的領導機構,沒有任何其他的政黨或機構,可以和中國共產黨競爭中國的統治權。 中國共產黨就是權力的核心,其領導人(總書記)就是國家的領導人。 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有二個平行的制度:一個是政府制度,由中央到各省、各縣市及各鄉鎮,另一個是黨的制度,也是由中央到各省、各縣市及各鄉鎮。 這兩個制度雖然是平行,可是在「以黨領政」的制度下,黨的制度卻指揮政府制度。 例如在中央層級,共產黨的中央委員會指揮中央政府的國務院;在省層級,各省的黨部及黨委書記(一把手)指揮省政府及省長(二把手)。
3
自從1949年起,中共領導人由早期的毛澤東到鄧小平,再到最近二十年的江澤民及胡錦濤,雖然領導人已更換數次,但是一黨專政的中央集權制度,其本質並未改變。
根據中共的1982年憲法,簡稱「八二憲法」,中國的政府制度也包含一個立法國會機構,這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有一個人民代表委員會,在中央簡稱為「人大會」,在地方就簡稱為「人代會」。 就理論而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乃是共和國最高權力機構,應該具有監督政府、質詢政府官員及審查預算的權力。 但是就實際而言,人大會的委員幾乎都是經由共產黨提名而產生,他們都是代表「黨意」,並非代表「民意」。
4
因此,在一黨專政的體制之下,「人大會」僅具有象徵性的功能,並沒有自主的立法權力。
中國自1990年代初期,開始實施有限度的政治改革,主要集中在部分村落有關的村長、村書記及村人代會的直接選舉,有意讓基層人民學習藉由直接選舉而自治。 但是,由於中國幅員廣大,各地有不同的風土民情,差異相當大;因此,雖然有些村落的直接選舉似乎頗為成功,大部分仍是共產黨控制,並沒有達到完全自由公開及公平的選舉。 就一黨專政的共產黨而言,這樣的基層政治改革,是很大的改變;但是就民主制度而言,中國共產黨的改變僅是一小步,距離民主的普世價值,仍相當有距離。
5
◎中國國家結構
6
二、社會變遷 1950年代以後,中國社會結構經歷兩次重大轉型:第一次轉型是以新中國的成立為標誌的階級體系的宣告結束。 這時期,毛澤東企圖將整個中國社會帶回原始共產主義型態,而致力消滅私有經濟體制,意欲建設「無階級的平等社會」。 第二次轉型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後。1978年底鄧小平開啟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後,把已經消滅的私有經濟體制回復。經濟現代化的過程必然會對傳統的社會逐步產生破壞的作用。 此時,社會分層模式也連帶由身份制向經濟分層發生轉換。短短的半個世紀,中國社會就歷經兩次激烈的變遷過程。
7
中國在2~30年間,社會大變遷原因是對社會開放。所謂社會開放包含允許人口流動、開放外國人進入中國、開放人民到國外求學、旅遊、經商及相關的公務活動、以及媒體的開放。
中國允許人口的流動,使得中國的人口流動普遍,尤其鄉村及農村人民流動到都會地區,以尋找更好的就業及居住環境。 而外國人進入中國,外國人有較大的自由空間可以進入中國,而且大都可以自由的旅遊及參觀。 由於允許人民到國外求學、旅遊、經商及相關的公務活動,諸多人民到國外體驗與學習先進文物。 中國的官方媒體已大為開放,媒體的數量及種類,比過去增加許多,包括電視報導、新聞報紙、雜誌等,都比過去要多出許多。
8
三、人文背景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文化大國,具有豐富的歷史背景、人文內涵、及發展經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文明。 亞洲四小龍及中國大陸都是屬於儒家文明地區,尤其是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新加坡更是以華人為主導的國家(地區);而且,南韓亦深受儒家文明的影響,韓國文化乃是漢文化圈中最接近漢文化的一部份。 一般而言,儒家文明有以下幾個各執,與經濟發展有密切關係。 第一、勤奮工作;第二、尊卑長幼秩序;第三、簡樸節約。
9
經濟情勢 1978年起,鄧小平將經濟發展視為第一優先要務,主張「對內經濟搞活,對外經濟開放」;同時,他也承認國際和平乃是達成此一要務的必要條件。 在領導當局的迫切要求下,中共於1980年8月,正式完成設置經濟特區的立法程序。在取得到法律上的合法性之後,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相繼動工建設。 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二大)召開後,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總的指導思想。此後,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就在上述指導思想的旗幟下展開。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決定」,正式把「對外開放」訂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10
1987年10月,中共總書記趙紫陽於「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作為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理論基礎。依此,中共「十三大」報告也制訂出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發展戰略 。
1992年1月,鄧小平前往武昌、深圳等地巡視,發表著名的「南巡講話」,正式確立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向:採取外向型、台階式的經濟開放政策。 簡單回顧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經濟特區」(1980年)→「沿海開放城市」(1984年)→「沿海經濟開發區」(1985年)→「擴大沿海經濟開發區的範圍」(1988年4月)→「沿江和內陸開放城市」(1992年)→「沿邊開放城市」(1992年)的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來引進外資與先進技術,完成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總目標。明顯地,中國已經靠向資本主義,從而踏上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
11
一、經濟成長率 東亞各國經濟成長率 單位:與上年同期相比,% 中國 日本 韓國 印尼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越南 1992 14.2
東亞各國經濟成長率 單位:與上年同期相比,% 中國 日本 韓國 印尼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越南 1992 14.2 1.0 5.9 6.5 8.9 6.3 8.1 8.7 1993 14.0 0.3 6.1 6.8 9.9 11.8 8.3 1994 13.1 0.6 8.5 7.5 11.6 9.0 8.8 1995 10.9 1.5 9.2 8.2 9.8 9.5 1996 10.0 3.5 7.0 7.8 9.3 1997 0.9 4.7 7.3 -1.4 1998 -2.8 -6.9 -13.1 -7.4 -10.5 5.8 1999 7.6 0.8 7.2 4.4 4.8 2000 8.4 2.9 5.4 2001 0.2 4.0 3.6 0.5 -2.4 2.2 6.9 2002 9.1 4.5 4.1 5.3 7.1 2003 1.4 2.8 3.8 2004 10.1 2.7 4.6 5.0 2005 10.4 1.9 5.7 2006 2.0 5.2 5.5 2007 13.0 2.3 5.1 6.2 4.9 2008 -0.7 1.1 2.6 2009 -5.4 -1.0 -3.6 -3.3 -3.5
12
高經濟成長率顯示國家的經濟相當發達,也表示國家的財力及經濟實力越來越雄厚,因此就有機會從事各種經濟及其他相關的國家建設。
形容一個國家或社會的進步大都以「年」為單位基準,因此,,國家的轉變以「年年都有進步」形容,但論及中國在過去20年的改變,可以形容「月月都有進步」,因為中國的確改變的太快速,改變的幅度也相當大。 在1990年以前,中國大路的城市沒有任何一條地鐵,可是現在有地鐵的城市已經有好幾個,包括北京、上海、南京等。也有重大國家經濟建設,包括國家機場的整修及興建、水利建設、能源建設,以及各主要城市大樓的興建等。 至於高速鐵路的興建;在1990年以前,連任何一條高速公路也沒有,但目前成為全世界高速鐵路最多的國家。
13
二、國民平均所得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通常被視為衡量經濟表現的最佳指標。高經濟成長率在經濟學的意義,表示國內生產總值與前一年相比較的增加率 。 若其數字是正數,代表國家的財富及經濟實力比去年增加,當國家財富及總產值增加,當然就表示國民個人的平均產值增加。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中國人民的國民平均產值,在過去的20年,有大幅度的增加。在1979年剛宣佈實施門戶開放政策時,平均產值僅有419元人民幣(182美元),在1990年就增加到644元人民幣(314美元)到2003年是以超過1,000美元,2010年時,就達到4,382美元。
14
在東岸的省份及都會地區的人民,其生活改善的情況就更加明顯,因為他們的國民所得比內陸地區的人民更多,而且甚至多達好幾倍。
中國的平均國內生產毛額 單位:人民幣;美元 當一個國家的人民平均所得超過1,000美元時,消費結構將出現快速的轉型,消費結構將從基礎消費轉向享受型消費。在過去的20年,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大幅度的改善。 在東岸的省份及都會地區的人民,其生活改善的情況就更加明顯,因為他們的國民所得比內陸地區的人民更多,而且甚至多達好幾倍。 年別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人民幣 1,644 1,893 2,311 2,998 4,044 5,046 5,846 美元 314 330 363 374 469 604 703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6,420 6,796 7,159 7,858 8,622 9,398 10,542 774 821 865 949 1,042 1,135 1,274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12,336 14,053 16,165 18,934 22,698 1,490 1,715 2,027 2,566 3,267 3,776 4,382
15
◎中國的世界第一項目 世界第一 說明 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居世界第一 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已達19.2%,位居全球首位。
外匯存底世界第一 中國擁有外匯存底2兆1千3百億美元,是美國最大債權國。 進出口總額世界第一 中國今年進出口總額為2兆2千億美元。 線民總數世界第一 截至2009年11月底,中國線民總數已達3億6千萬人。 互聯網功能變數名稱總量世界第一 截至2009年6月,中國互聯網功能變數名稱達1,626萬,其中 CN功能變數名稱註冊量達1,296萬。 汽車銷量世界第一 全年突破1,400萬輛。 化學發明專利申請世界第一 2009年超過日本,申請總量全球最多 世界第一的商標大國 2009年商標註冊4萬件。 能源生產全球第一 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26億噸標準煤 造紙量世界第一 中國紙和紙板的生產量達798萬噸,首次超越美國 造船訂單世界第一 2009年1至10月,中國新接造船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為1,911萬載重噸超過韓國,高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居世界第二。 電腦銷量全球第一 2009年中國電腦銷量720萬台,超越美國。 冰箱市占率世界第一 海爾冰箱銷量,占全球市場10.4%。 奢侈品市場世界第一 全年增至120億美元,超過日本。 黃金消費全球第一 珠寶及投資的黃金總需求達432噸,取代印度,成為全球第一大黃金消費國。
16
三、與台灣的經濟關係 海峽兩岸的經濟關係可分為兩種,一種為進出口的貿易關係,另一為投資關係。 (一)貿易關係 自1990年代初期起,雙方開放直接貿易,中國開放來自台灣的進口貿易,但台灣卻未開放來自中國的進口。 主要原因就是台灣當局有較多的考量,而且台灣市場較小,若開放中國廉價的產品進口到台灣,將會對台灣的產業造成嚴重衝擊,台灣的政治人物都不願承擔這種政治責任。 2001年以前,台灣自中國的進口值遠超過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值。
17
2001年以後,台灣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不僅大幅地提升,而且,出口值遠遠超過進口值,一直都保持在進口值的兩倍以上。
對中國自台灣的進口貿易而言,台灣始終高居第2名,不過,自2005年起,韓國超越台灣成為進口貿易第2名,台灣就成為中國進口國家的第3名。 ◎ 台灣對中國貿易的變化( ) 單位:百萬美元
18
(二)投資關係 至於兩岸的投資關係,主要是以台灣對大陸的投資為主,因為台灣未開放大陸產業或企業到台灣投資。 根據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出版的兩岸經濟統計月報,台灣自1991年開始對大陸的投資以來,每年投資的金額就不斷增加。 例如在1991年時,台灣對大陸的投資僅有1億7千4百萬美元,在1993年時就超過10億美元,在2000年已超過26億美元,在2006年時更高達76億美元,在2008年時更創下106億美元的紀錄。 可是台灣產業實際在大陸投資的金額,卻高於上述陸委會的資料,因為陸委會的資料是台商主動向政府登記的數據。
19
就台灣投資大陸的產業而言,以電子及電器製造業為最大宗。
自從1991年開始,台商在大陸從事電子及電器製造業的投資,就始終位居台商在大陸所有投資行業的第一位,而且所佔比例有愈來愈高的趨勢。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會的統計資料,在1990年代期間( ),電子及電器製造業佔台商在大陸投資的30%左右,可是在2004年時,這項比例就向上攀升到43.86%,在2005年時略下降39.89%。 當台灣每年對大陸的投資增加時,就表示台灣資金及產業的外移,當然就會影響到台灣內部的工作就業機會, 對台灣人民而言,產業外移會減少就業的工作機會,可是企業家卻由於到大陸投資,而開創事業的第二春 。 另外,大陸製造的商品回銷台灣,其品質或許有差別,可是價格較便宜,台灣人民可享有較優惠的商品。
20
貿易市場 中國經濟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貿易的成長。對外貿易是一個國家與別的國家進行商品交換,是國內外經濟交往的橋樑和紐帶。
對外貿易活動又是貫徹執行外交政策、發展對外經濟關係的一個重要形式。 如果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就表示貿易順差,也表示經濟有成長。 反之,如果進口貿易總額大於出口貿易總額,就表示貿易逆差,也表示經濟的負成長。 當國家經常出現貿易逆差,國民收入就會流出國外,使國家經濟表現轉弱。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貿易持續與迅速成長,而幾乎每年出口大於進口,享有貿易順差。
21
◎中國進出口貿易統計表(1978-2009) 單位:億美元
◎中國進出口貿易統計表( ) 單位:億美元 年別 1978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貿易額 206.4 381.4 696.0 1154.4 1357.0 1655.3 1957.0 2366.2 出口額 97.5 181.2 273.5 620.9 719.1 849.4 917.4 1,210.1 進口額 108.9 200.2 422.5 533.5 637.9 805.9 1,039.6 1,156.1 差額 -11.4 -19.0 -149.0 87.4 81.2 43.5 -122.2 54.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808.6 2,898.8 3,251.6 3,239.5 3,606.3 4,742.9 5,096.5 6207.7 1,487.8 1,510.5 1,827.9 1,837.1 1,949.3 2,492.0 2,661.0 3,256.0 1,320.8 1,388.3 1,423.7 1,402.4 1,657.0 2,250.9 2,435.5 2,951.7 167.0 122.2 404.2 434.7 292.3 241.1 225.5 304.3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貿易總 8,509.9 11,545.5 14,219.1 17,604.0 21,737.3 25,616.3 22,072.1 4,382.3 5,933.2 7,619.5 9,689.4 12,177.8 14,285.4 12,016.6 4,127.6 5,612.3 6,599.5 7,914.6 9,559.5 11,330.8 10,055.5 254.7 320.9 1,020.0 1,774.8 2,618.3 2,954.6 1,961.0
22
一、出口貿易 就中國的出口貿易而言,有二點特別值得注意。一是其出口總額的快速成長,此外,中國的出口貿易的成品,以工業製成品為最重要,佔出口貿易總額的九成以上,其中又以機械及運輸設備最為大宗。 ◎中國出口貿易中的製造業結構( ) 單位:億美元;% 年別 出口總額 製造業出口 化學品及有關產品 輕紡產品、橡膠製品、礦冶產品 機械及運輸設備 雜項製品 數額 比重 1980 181.2 90.1 49.7 11.2 6.2 40.0 22.1 8.4 4.7 28.4 15.7 1985 273.5 135.2 49.4 13.6 5.0 44.9 16.4 7.7 2.8 34.9 12.7 1990 620.9 462.1 74.4 37.3 6.0 125.8 20.3 55.9 9.0 126.9 20.4 1995 1,487.8 1,273.0 85.6 90.9 6.1 322.4 21.7 314.1 21.1 545.5 36.7 1997 1,827.9 1,588.4 86.9 102.3 5.6 344.3 18.8 437.1 23.9 704.7 38.6 2000 2,492.0 2,237.4 89.8 121.0 4.9 425.5 17.1 826.0 33.1 862.8 34.6 2001 2,661.0 2,397.6 133.5 438.1 16.5 949.0 35.7 871.1 32.7 2003 4,382.3 4,034.2 92.1 195.8 4.5 690.2 1,877.7 42.8 1,260.9 28.8 2005 7,619.5 7,129.2 93.6 357.7 1,291.2 16.9 3,522.3 46.2 1,941.8 25.5 2007 12,177.8 11,562.7 94.9 603.2 2,198.8 18.1 5,770.5 47.4 2,968.4 24.4 2008 14,306.9 13,527.4 94.6 793.5 5.5 2,623.9 18.3 6,733.3 47.1 3,359.6 23.5
23
二、進口貿易 進口貿易快速增加,顯示兩個意義。首先,表示國家具有強大的購買力,其次,進口增加表示經濟相當活絡,因為進口是表示經濟發展的需求,只有經濟發展很熱絡,才會有購買他國產品的需求。 ◎中國出口貿易中的製造業結構( ) 單位:億美元;% 年別 出口總額 製造業出口 化學品及有關產品 輕紡產品、橡膠製品、礦冶產品 機械及運輸設備 雜項製品 數額 比重 1980 200.2 130.6 65.2 29.1 14.5 41.5 20.8 51.2 25.6 5.4 2.7 1985 422.5 369.6 87.5 44.7 10.6 119.0 28.2 162.4 38.4 19.0 4.5 1990 533.5 434.9 81.5 66.5 12.5 89.1 16.7 168.5 31.6 21.0 3.9 1995 1,320.8 1,076.7 173.0 13.1 287.7 21.8 526.4 39.9 82.6 6.3 1997 1,423.7 1,137.5 79.9 193.0 13.6 322.2 22.6 527.7 37.1 85.5 6.0 2000 2,250.9 1,783.6 79.2 302.1 13.4 418.1 18.6 919.3 40.8 127.5 5.7 2001 2,435.5 1,978.1 81.2 321.0 13.2 419.4 17.2 1,070.2 43.9 150.8 6.2 2003 4,127.6 3,400.0 82.4 489.8 11.9 639.0 15.5 1,928.3 46.7 330.1 8.0 2005 6,599.5 5,122.4 77.6 777.3 11.8 811.6 12.3 2,904.8 44.0 608.6 9.2 2007 9,559.5 7,128.7 74.6 1,075.5 11.3 1,028.8 10.8 4,124.6 43.1 875.1 2008 11,325.6 7,701.7 68 1,191.9 10.5 1,071.6 9.5 4,417.6 39 976.4 8.6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