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2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三、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三、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3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一)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怎样形成的 (三)为什么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四)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4 (一)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 1.社会主义发展的四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由空想到科学

5 第二次飞跃 由理论到实践

6 第三次飞跃 由一国到数国

7 第四次飞跃 由传统到特色

8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 2.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公有制主体原则、共同富裕原则

9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怎样形成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10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 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 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概念是邓小平首次提出的科学概念

11 1.1980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概念。
他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 涉及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和内容

12 2.1985年8月21日邓小平第二次使用“社会主义本质”概念
邓小平说:“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 从经济的层面探讨社会主义本质

13 3.1986年9月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论述到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 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14 4.1990年12月邓小平第三次提到“社会主义本质”概念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 正式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

15 5.1992年初邓小平那巡讲话,第四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

16 (三)为什么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1.传统社会主义观点的模糊 2.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到挫折 3.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4.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验教训总结

17 1.传统社会主义观点的模糊 第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归统一的全社会所有;
第三,划分为两个阶段,由低级到高级,由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 第四,实行计划经济,废除商品和货币; 第五,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逐步消亡; 第六,人成了社会和自然界的主人,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18 1.传统社会主义观点的模糊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 (3)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4)小农经济国家必须通过发展商品生产等中间环节走向社会主义; (5)学会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6)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19 1.传统社会主义观点的模糊 斯大林模式特征: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0 1.传统社会主义观点的模糊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未突破苏联模式的基本框架: 目标是“一大二公三纯四平均”; 途径是不断改变和拔高生产关系;
手段是阶级斗争政治运动。 结论:长期无法搞清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将制度设计等同于社会本质。

21 结论:长期无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官员腐败、政府无能、贫富差距扩大,必将失去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到挫折 接受审判的罗马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夫妇 苏联共产党最后一次大会 结论:长期无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官员腐败、政府无能、贫富差距扩大,必将失去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2 3.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结论: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推进现代化。
这些国家或地区在20世纪1960年代到1980年代经济飞速成长,但在这之前他们只是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地资本和技术,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走上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道路,成为东亚经济火车头。 结论: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推进现代化。

23 4.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历史经验总结 超英赶美 超英赶美 结论: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公有化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4 邓小平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时用了五个动词:“解放” “发展” “消灭” “消除” “达到”。
(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是一个动态过程 邓小平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时用了五个动词:“解放” “发展” “消灭” “消除” “达到”。 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25 (1)生产力层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2. 从本质理论的三个层次认识社会主义 (1)生产力层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26 (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2. 从本质理论的三个层次认识社会主义 (2)生产关系层次:社会主义根本方向 改革生产关系也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

27 (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2. 从本质理论的三个层次认识社会主义 (3)目标层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是社会主义本质内容。

28 (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2. 从本质理论的三个层次认识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三个层次统一 ①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③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④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⑤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29 (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3.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本质
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发展上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 胡锦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0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1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三)坚持科学发展

32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3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论断的演进过程 (1)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
(2)1953年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3)1956年周恩来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34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论断的演进过程 (4)1958年,毛泽东又提出现在要一个技术革命,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来;
(5)197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江泽民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35 先进生产力的含义 第一,高素质的生产劳动者,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资料和高科技含量的劳动对象。
第二,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先进科学的结合方式和管理方式。 第三,环境破坏轻,资源消耗少,投入小、产量大的经济效益。 第四,对社会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36 (7)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论断的演进过程 (7)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8)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37 2.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科教兴国,将科技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人才强国,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38 (三)坚持科学发展 1.论断的演进过程 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39 (三)坚持科学发展 2.坚持科学发展的内涵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40 坚持科学发展是全面发展,既是指经济发展,又包括社会的全面发展;既是指当前的发展,又包括可持续发展;既是指社会全面进步,又包括人的全面发展。

41 第一,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42 关于“人”的理解 “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结成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第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说的“每个人”、“一切人”; 第二,指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人”的主体和核心。

43 关于“本”的理解 “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4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 第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第二,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第三,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第四,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45 第二,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
协调:指各方面的发展相互适应,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可持续: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46 第三,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六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三兼顾”:兼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兼顾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4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8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1、“两步走”的设想 周恩来曾经在1964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最早提出了一个“两步走”的设想。
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49 2、三步走战略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50 到21世纪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21世纪第一个十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小康社会的提出与发展 1981年4月,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 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实现总体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2 我们要在二十一世纪,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3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 经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政治 文化 生活 生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4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

55 2.中国梦思想内涵的核心内容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56 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57 衷心感谢大家的参与 再见


Download ppt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