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基本理论的形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基本理论的形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基本理论的形成
第三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基本理论的形成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重要思想成果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初级阶段论和主要矛盾论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重要思想成果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初级阶段论和主要矛盾论 第三节 社会主义本质与总任务和发展战略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开放理论

3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重要思想成果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重要思想成果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017/3/22

5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6 《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7 论十大关系示意图

8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 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9

10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 矛盾的思想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1 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提出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2)苏共二十大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反共的浪潮 (3)1956年秋冬,在一些农村、工厂、学校出现了“闹事”的情况

12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要内容(1957年2月)
(1)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矛盾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 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1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16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 重大意义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17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

18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被剥夺了工业,从而沦为单纯是庄稼汉的集合体,那是不能和其他民族在文明上并驾齐驱的。 ——恩格斯(德) 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列宁(苏)

19 1、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

2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工业化问题。

21 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22 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加之现实国情,党确定以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23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

24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主要成就 新藏公路 青藏公路 康藏公路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无缝钢管厂 武汉长江大桥 鹰厦铁路 宝 成 铁

25 长春一汽 生产的第一批 解放牌汽车

26

27 鞍山钢铁大型轧钢厂

28 沈阳第一机床厂

29

30

31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32

33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新藏公路 青藏公路 康藏公路 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大庆油田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无缝钢管厂 兰新铁路 包头钢铁公司 新藏公路 南京长江大桥 青藏公路 上海港 康藏公路 武汉钢铁公司 鹰厦铁路

34 苏联援建 156工程

35

36 2、“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受苏联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就促使党和毛泽东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37 国民经济总方针 鉴于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又是农业大国,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的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38 “两条腿走路” 1958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39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40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于科学和教育 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关于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防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

41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

42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43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4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4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4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
(三)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4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性质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认识我国国情的本质和关键所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48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
1、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性质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认识我国国情的本质和关键所在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

49 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
认识国情 认识国情的方法论——实事求是

50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51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1)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2)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4)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52 (1)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第一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第二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或最高阶段。

53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将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
(2)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将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 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54 (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简单地把当时苏联所建立的社会主义误认为就是已经建成了马克思所分析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 苏联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就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 1952年

55 1961年,赫鲁晓夫宣布苏联将用20年的时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历代领导人都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代。 1961年,赫鲁晓夫宣布苏联将用20年的时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提出了“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

56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搞了所谓的新思维,而且提出了一个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

57 A、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4)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A、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毛泽东曾经提出过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区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成两个不同的概念。

58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但尚未完成的思想。
1957年

59 1958年中央文件——《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遥远的将来的事情,我们应该积极地利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人民公社是通向共产主义的金桥。 1958年中央文件——《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60 共产主义就是: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 敞开肚子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

61 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 60年初

62 “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以前,都属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63 B、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第一次: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第二次:1982年的十二大报告; 第三次: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 初级的阶段 初级的阶段 初级的阶段 初级发展阶段 初级发展阶段 初级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4 这三次,都还没有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来提出。
1987年的十三大,才把这一问题作为全局性的问题来提出,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四次

65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并指出: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这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是要对所处的国情有一个科学认识和正确的把握。

66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必须看到 “两个没有变”

6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科学含义 2、主要特征

68 1、科学含义 社会性质 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发展程度

69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三大初步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70 党的十五大更加全面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了新的概括

71 (三)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当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7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73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讲话 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即“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73 73

7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75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随后,针对当时出现的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及时提出了这四项基本原则; 1985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1980年邓小平指出党要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十二大后,逐渐开始将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联系起来。 75 75

76 2.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政治保证 动力和外部条件

7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在党的十五大时正式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纲领。 77 77

78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纲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纲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 78 78

79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意义 ●正确基本纲领的制定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成熟的标志;
●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是对建设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具体化; ●这个纲领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79 79

80 3、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阶段性行动纲领,即为最低纲领。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80 80

81 第三节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三节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82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和科学内涵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2017/3/22

83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和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本质 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发展的四次飞跃: 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二战后欧亚一系列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由传统到特色

84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和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 的科学内涵

85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1、社会主义本质 理论的重大理论意义

86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社会主义本质 理论的重大实践意义

87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坚持教育立国、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的根本方针 (三)走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7/3/22

88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任务

89 (三)走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 2、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 3、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9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7/3/22

91 (一)“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1、“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定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

92 “三步走”战略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93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及实践

94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 经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 经济 政治 文化 生活 生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95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96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
1、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

97 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不仅是为了按照中国的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不仅是为了按照中国的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98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99 主要内容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主要内容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三、对外开放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00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017/3/22

101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1、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2、改革是一场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革命

102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是迫切的历史要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103 (二)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104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05 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深
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 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深 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 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体制的变革,涉及生产力、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包括思想观念层面的变革。

106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改革的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改革的原则: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

107 邓小平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 1985年4月,《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

108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 (二)判断改革成功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017/3/22

109 (一)全面深化改革 1、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2、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施

110 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11 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施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 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112 (二)判断改革成功得失的根本标准 1、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 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

113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 1.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114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和价值 标准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具体化和明确化。 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15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 2、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注重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

116 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 ★改革是动力,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 ★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

117 三、对外开放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017/3/22

118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坚定的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经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 3、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119 (二)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1、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逐 步形成 2、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的内容及实践

120 全方位

121 多层次 多层次,是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是逐步展开的,有先有后,从而形成多层次格局。

122 宽领域:范围、空间、形式 在开放范围上,除经济上开放外,在政治上、军事上和思想文化上都要开放;
在开放空间上,由生产领域扩展到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许多领域,全面走向国际市场; 在开放形式上,全面地利用国际通行的各种贸易形式和投资形式。

123 起步阶段: 起步阶段( ):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技术、管理、知识、对外开放的窗口

124 逐步扩大阶段:1984-1991 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 港口城市
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 港口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2月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并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25 全面铺开阶段:1992年以后 1992年以后全面铺开阶段: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沿江、沿边、沿路、内陆开放。
至1995年12月形成包括1194个市县、222个开放口岸,50多万平方公里的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26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3、全面提高开放你高兴经济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127 对外开放新格局


Download pp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基本理论的形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