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小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小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小篆

2 中國書法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東方文化特有的一項 藝術瑰寶。從形象藝術的角度來看,它是繪畫,因為它能以豐富多姿的形象感動人心;自抽象藝術的角度來看,它又是音樂,因它能顯示出音樂般和諧的節奏與旋律;就實用的角度來看,則它是文字。 文字是語言的具體呈現,中國文字經由六種文字結構的方式── 即象形、形聲、會意、指事、假借、轉注等所謂的「六書」──所組構而成。在以筆、墨、紙、硯為工具,以線條作媒介的書法表現過程中,中國歷代書家發展出層出不窮的書體,把這一龐雜的書體系統化,可分為五大類,即篆、隸、楷、行、草書五種。

3 早在周宣王時代的文字整理工作,效果不彰,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以政治上的力量作後盾,命丞相李斯整理文字,罷其與秦文不合者,我國文字至此統一。秦代將跌宕自然的大篆整理省改為長形的小篆,一方面由於型態優美,一方面也是因為便於書寫,成為一種整齊而人工化的文字型態,但卻也因此破壞了自然的型態美。而從小篆以後的書體,也慢慢走向意象型態的表現。

4 小篆(瑯琊臺刻石) 小篆(泰山刻石)

5 就承先言,小篆以前文字的構形,大致都是約定俗成,不僅筆劃繁簡不定,同字亦有多多。小篆則基於政治因素,由深通字理的太史令作全面董理。「取史籀大裊或頗省改」,正是董理的大原則。因此小篆不僅保存古代文字結構精神,融貫結構涵義。更重要的,是確立結構方式。有了「省其繁重,改其怪奇」的大原則,才使六書道理的得以確立。所以研究古代文字,小篆便成為最重要的橋梁。 & 就啟後言,隸楷行艸,實際都淵源於小篆。後世嬗變,此入彼出。然而尋跡到小篆,便自然而然有一標準法式,所以研究現代文字,小篆又成為最可靠的依據。(參見前引江著) & 小篆的形成,據《說文解字‧敘》的說法,首由丞相李斯奏謂秦始皇統一天下文字,罷除跟秦朝文字所不合的,而後由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這三篇文字都是以周宣王時太史籀寫的大篆《一稱籀文》為依據,省略其中繁重的,或改易其中怪奇的,而定下了型。因它跟大篆的形體有所不同,所以稱小篆(參見頁七六五)。由於將大篆省改為小篆的時代是在秦朝,而且省改後的小篆成了當朝通行的文字。因此,小篆又名「秦篆」。

6 何謂小篆:據後漢初期許慎的說文解字序中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秦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傳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省改,謂之小篆」。由此而知,小篆乃是取自史籀大篆,就籀文中簡化,整齊而造成的。  小篆與各體書法:昔人有「非究於篆,安能得隸」的說法,因為隸法源出於篆,習篆也正是習隸。隸書與楷書字體,首先講求橫平豎直,正合乎篆書的基本筆法,篆書結體貴勻整,隸、楷書也講究勻整,篆書寫得準、熟練,再寫隸書、楷書,也就自然勻整。寫行書草書要活潑生動,需有善於畫圓的工夫,篆書多半圓或圓形的筆畫,到了婉通的火候,寫行書草書,格外活潑生動,曲盡畫圓之妙。是知篆書筆法,為各體書法的基本。如漢隸中的夏承碑,筆法介乎篆隸之間,仍多畫圓之處,是可證篆通於隸。顏字合篆籀義理,得書壇最高妙境,所書八關齋,肉骨停勻,筆力平衡,有人

7 說顏出於篆,是可證篆通於楷。黃山谷的行書,長的筆畫,與篆書連力無異,康有為有「山谷行書與篆通」之句,是可證篆通於行。懷素的狂草,筆筆中鋒,瘦勁婉通,飛動中見圓轉之妙,包世臣有「醉僧聖母、律公二帖,導源篆籀,渾雄鷙健,是為草篆」之說,是可證篆通於草。學隸、楷、行、草各種書法,本來並不一定要先寫篆書,不過倘是能夠先寫篆書再寫隸楷行草 就格外精美得。弘一大師教寫字方法:「須由篆字下手,每日至少要寫五百個,再學隸,入楷;楷成,學草」,其順序也是先由小篆入手。小篆臨好之後,才可以臨鐘鼎,寫甲骨,摹一切古篆,才有筆法和筆力,氣韻和神味。   小篆特點: 小篆由籀文整理而成,曲線圓寫,筆畫統一勻稱,結體謹嚴,遒勁莊重,兼而有之。在中國文字及書法藝術上,都有極大的影響,後漢許慎編著「說文解字」十五卷,即以「小篆」為主要文字依據。故知小篆是一切篆體的正軌,相沿至今,正研求文字的由來,也得作篆書。篆字窴為民族性之所寄託,歷史文化之所產生,學書法者,更負有發揚光大的責任。

8     大篆和古籀,字畫較繁,像散氏盤的圓勻筆意,已和石鼓文同一趨勢、風格。石鼓文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因為主要記錄秦君遊獵情況,故亦稱「獵碣」。石鼓文屬於大篆的體系,也是大篆唯一的法則。其結構規律,筆畫猶勁、凝重,結構茂密奇崛。宋以後的歷代書法家,無不推崇,並視為篆書的楷模。   小篆分為二流派,一是以李斯為代表的「秦篆」,筆線粗細均勻,所以又稱為「玉箸篆」、「鐵線篆」;一是以清鄧石如、吳熙載、楊沂孫、吳大澄、趙之謙為代表的「清篆」,線條具豐富變化。小篆,是秦始皇時期通過刪繁就簡而創製的一種書體,故也稱「秦篆」。秦代統一中國後,為便於施政,採李斯建議,把繁蕪不便的籀文﹝大篆﹞改為簡易便寫的小篆,對中國漢字的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小篆形體勻圓整齊,圓中規、方中矩、直中繩,用筆如棉裏裹鐵;行筆如春蠶吐絲,離方盾圓。   文字的演變,早期甚為簡單,以後加以美化,由簡而繁,小篆卻又由繁而趨簡;可是寫書法的人喜好又各有不同,有好寫大篆和古籀的,有偏好小篆的。如清代文字學家江聲好寫古籀;吳大澂的金文;鄧石如、趙之謙的篆刻、小篆;吳昌碩的石鼓,性情所近,容易專工,也就各自名家了。

9  廣義的篆書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小篆。篆書緣於甲骨文字用契刀雕刻,形成狹長的字勢,出鋒尖削,到金文就變為圓勻的筆畫,漸漸已是篆書的筆勢了。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頒行全國統一通用的文字;而秦前的文字統稱為大篆。學習篆書,主要從研習小篆入手。 ★★優良碑帖 秦~嶧山刻石、泰山刻石。 唐~李陽冰:三墳記。 清~鄧石如:白氏草堂。吳讓之:庾信詩。楊沂孫:說文部首。 民國~奚南薰:篆書冊。


Download ppt "小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