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师说 作者:韩愈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 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师说 作者:韩愈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 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师说 作者:韩愈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 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3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进学解》

4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6 调张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哪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7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8 文学常识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9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 愈

10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 柳宗元

11 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12 读准下列句中的重点字 句读( ) 或不焉( )经传( ) 从师( ) 读书( ) 不能( ) 传道( )从容( ) 老聃( ) 蟠( )
句读( ) 或不焉( )经传( ) 从师( ) 读书( ) 不能( ) 传道( )从容(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 dòu fǒu zhuàn cóng chuán cóng pán dān cháng

13 第一段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力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4 第二段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15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16 第三段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 ,如此罢了。

17 第四段译文 李家的孩子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过,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18 字词归纳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虚词“于、之、其”

19 一.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表因果关系连词。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表因果关系连词。

20 古:无论,不论。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 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 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小学而大遗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21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句读之不知 今:看字发出声音。 古:一般人 今之众人 今:许多的人。

22 跟踪巩固 B 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吾从而师之 B 

23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2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客舍

25 名词,道路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方法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 有碑仆道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策之不以其道 何可胜道也哉
道相似也 名词,道路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方法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

26 跟踪巩固 C 下列句中的“道”,其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下列句中的“道”,其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 

27 三.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28 四.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种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不拘于时,学于余。 介宾短语后置 被动句式

29 跟踪巩固 C 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 

30 五.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比较, 比 不拘于时 介词,表被动,被、受

31 之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 代词,他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2 代词,这些 (4)句读之不知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君将哀而生之乎 (7)蚓无爪牙之利 (8)吾欲之南海 1 代词,他 2 代词,这些 3 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4宾语前置标志。 5代词,代“六艺经传” 6 代词,我 7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8 动词,到、往

32 跟踪巩固 B 对“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对“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⑥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A.①和③相同  B.②和⑤相同 C.①和⑥相同  D.②和④相同

33 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他 代词,那些 代词,指圣人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副词,大概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34 跟踪巩固 D 红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其皆出于此乎 B.师不必贤于弟子 / 不拘于时,学于余
红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其皆出于此乎 B.师不必贤于弟子 / 不拘于时,学于余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35 跟踪巩固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6 跟踪巩固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7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 1、从师的原因 2、从师的标准
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从师的原因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从师的标准

38 第二段 此段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9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1、纵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2、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3、横比:

40 第三段 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41 全文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从两个角度阐释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证一: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对比 论证二: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对比; 论证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 夫之族耻师对比; 论证四: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4):交代写作缘由,赞许李蟠.。

42 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 其智乃 反不及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大遗 未见其明 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今之众人——耻师 小学大遗 未见其明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智乃 反不及 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43 2、举例论证 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3、引用论证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44 背诵线索提示: —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缘由。

45 D B l.下列划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zuàn) 贻(yí)
练习 l.下列划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zuà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聃(rán) C.阿谀(yú) 授之书(sòu) 蟠(fán) 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 嗟乎(jiē) 2.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D B

46 B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

47 能力测试: 古之学者必有师 1、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教师的职责是 从师的标准和原则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与弟子的关系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8 A 2、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圣人之所以为圣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圣人之所以为圣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风乎舞雩 D、于其身也,则耻师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49 3、选出加点“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 A.其皆出于此乎 B.其出人也远矣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吾未见其明也

50 4、选出加点字与“吾从而师之”中的“师”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 )
4、选出加点字与“吾从而师之”中的“师”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 ) B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而耻学于师 C.孔子师郯子之徒 D.鱼肉百姓

51 5、选出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同的一项( )
5、选出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同的一项( ) B A.忌不自信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52 C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原本) 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6、选出加点词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 )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原本) 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流传) 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士大夫之族(类、辈)

53 7、选出对下列6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7、选出对下列6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C ①而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⑥学于余 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①⑥相同 D.只有②③⑤相同

54 8、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 ) B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Download ppt "师说 作者:韩愈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 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