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计 篇 《孙子》
2
一、教学目的 1.概括地了解《孙子兵法》; 2.深切领会《计篇》的深邃军事思想 。
3
二、《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春秋末年孙武作。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中国古代的最早的经典性兵书,也是现存于是的世界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为八十二篇,图九卷。今存本十三篇。
5
《孙子》内容博大精深,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基本规律。
军事哲理方面: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 战略战术方面:重视战略谋划,主张安国全军的“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强调战术的灵活性,要“制人而不制于人” 。 军队建设方面,重视和强调将帅的地位和作用,主张文武兼施,刑赏并重,以法制原则治理军队等。
6
《孙子》以其深邃的理论底蕴,雄视古今军事领域。
三国时,曹操为其作注。 其后,梁有孟氏,唐有李荃、杜牧、陈皞、贾林,宋有梅圣宇、王皙、何延锡、张预陆续做注,合称《孙子十家注》。南宋时,又将杜佑在《通典》中分类引叙的孙子的言论所作的注纳于其中,称为《十一家注孙子》。 北宋神宗时,“校《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版行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统称《武经七书》,以之考选武举和军事训练。武经七书中,《孙子》又列其首。
7
《孙子》在唐朝时传到日本,18世纪传到了欧洲,相继出现了法、英、德、俄等译本。今天,这部古代兵法在许多领域中仍闪耀着其独有的光辉。
8
三、孙武其人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他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并改姓陈为田,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后来因齐国政局动荡不安移居吴国,经伍子胥引荐,晋见吴王阖庐,得到吴王重用。孙武在吴国经国治军,战功卓著。对于吴国的崛起,起过重要的作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指出,吴“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著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
9
四、解题 本篇为《孙子》首篇。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各项主客观基本条件,强调了战前谋划的重要性。《说文解字》:“计,会也,算也。”这里是指军事行动之前的运筹谋划,对战争制胜条件的分析。
10
五、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一语点明研究战争的重要性。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11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种种客观条件,通过对作战双方基本客观条件的分析比较,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势。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 以五个方面的要素为纲,来考察比较作战双方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索其情 通过对双方所具条件的比较分析,来探求战争胜负的趋势。
12
第三部分(第3、4、5自然段) 指出将帅在正确方略指导下,为使客观致胜条件转化为战争有利态势,应实行权诈的谋略思想、灵活机变的作战原则和战术。
13
第3自然段 将帅采纳正确的军事方略,是取胜的首要条件。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 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 将:一说,读jiāng,含假设语气,“听计”的主体为吴王; 一说,读jiàng,,将领,“听计”的主体为将领。
14
第4自然段 正确的方略确定后,下一步就要以具体的军事行动来促使其实现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
15
首次提出用兵打战,应实行权诈的谋略思想。
第5自然段 提出了要根据敌情采取灵活机变的作战原则和具体的战术。 兵者,诡道也 首次提出用兵打战,应实行权诈的谋略思想。
16
能而示之不能……远而示之近 示敌以假 亲而离之 佚而劳之 依不同敌情采用不同对策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乘虚击敌 兵家之胜,不可先传 灵活用兵
17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楚泓水之战) 宋襄公蠢猪似的仁义道德
义兵不用奇谋诈计(《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破赵之战) 成安君不听广武君策,大败,被斩
18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指出对战争胜负预测建立在战前谋划对双方条件的分析比较和把握中。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
19
本篇从人事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两大范畴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并首次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权诈的谋略思想及其相应的作战原则和战法。
20
六、参考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1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22
所以,要以五个方面的因素为纲,对敌我双方的条件进行比较,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这样民众就可与君主同生死而不惧危难。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或平易,战场的开阔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地理条件。所谓“将”,就是看将令是否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等。
23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了解打胜仗;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就不能取胜。所以还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更为贤能?哪一方更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军事法令执行的更好?那一方的兵力更为强盛?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更为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24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有利的作战方略被采纳,就要(以军事行动)造成一种客观态势,形成外在的实际力量来促使其实现。所谓造成态势,就是要借助有利条件而灵活变通地采取相应的行动。
25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26
战争是以运用诈谋奇计以克敌制胜为原则的。因而,“能”要显示成“不能”,“用兵”要让敌人看成“不用兵”,“近”要让敌人看作“远”,“远”要让敌人看作“近”。敌若贪利,就以利去诱惑它;敌若混乱,就乘机去袭取它;敌若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若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它;敌若气势汹汹,乘怒而来,就设法使之士气衰落;敌若小心谨慎,就设法使之骄惰;敌若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劳顿;敌若亲和团结,就设法离间它。要进攻敌没有防备之处,要出击在敌意料不到之时。这是军事指挥家的奥秘所在,是不可事先规定好的。
27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未开战而在庙算就认为会胜利的,是由于所得算筹具备胜利条件较多的缘故;“庙算”不胜的,则是由于所得算筹较少的缘故。所得算筹多的就胜利,少的就不能胜利,何况得不到算筹呢。我们根据这种情况来进行考察,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