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儒道哲学与修身智慧 暴庆刚.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儒道哲学与修身智慧 暴庆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儒道哲学与修身智慧 暴庆刚

2 三严三实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出“三严三实”。 三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三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3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二、儒家哲学与修身智慧 三、道家哲学与修身智慧

4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 中国文化源于一种忧患意识,忧患人不成其为人,忧患人丢失本心,失去自我,迷失本性。 关注人的内在性:人心、人性、人生、生命、良知、道德。

5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 儒家:入世、刚健有为、乐观 道家:出世、自然无为、达观 佛家:超世、清净无执、冷观 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家是牡丹,道家是菊花,佛家是莲花 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材店,佛家是百货店

6 二、儒家哲学与修身智慧 (一)儒家的思想品格与价值追求 (二)儒家的修身之道 (三)儒家的修身目标 孔子像

7 (一)儒家的思想品格与价值追求 入世、现实、积极、刚健、有为 对形上领域进行悬置,避而不谈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樊迟问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论语•雍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8 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10 修身、修心、修德、成为真正的人 《尚书》:“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见善不能徙,见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11 恻隐之心——仁 羞恶之心——义 辞让之心——礼 是非之心——智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12 (二)儒家的修身之道 自身层面 人际层面 社会层面

13 自身层面 1、求放心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14 2、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

15 3、反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16 4、慎独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17 人际层面 忠恕之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18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朱熹: “尽己之谓忠, 推己之谓恕。”

19 社会层面 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尽到自己的社会职责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为人夫止于和,为人妻止于顺。(《大学》)

20 (三)儒家的修身目标 圣人 贤人 君子

21 儒家的君子人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22 儒家的君子人格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23 儒家的君子人格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4 儒家的君子人格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25 三、道家哲学与修身智慧 (一)道家的思想品格 (二)雌柔守弱的修身智慧 (三)成就逍遥的人生

26 (一)道家的思想品格 出世、自然无为、达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

27 道家将道设定为世界的本原,其目的在于为社会人生寻找安全的立足点,由天道以言人道,本原之道不仅成为人类社会所应遵循的普遍规则,而且成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与道为一。

28 (二)雌柔守弱的修身智慧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 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 死矣!(《老子·六十七章》)

29 1、处下不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 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

30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 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 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 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

31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老子·四十三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32 2、知足知止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 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 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也。(《老子·九章》)

33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 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 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 子·四十四章》)

34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 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
知足者富。(《老子·三十三章》)

35 3、防微杜渐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36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六十四章》)

37 (三)成就逍遥的人生 逍遥的境界 相对逍遥:量的差别 绝对逍遥:质的规定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38 此四六者,不荡于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名利欲望是逍遥的最大障碍 1、悖志: 2、谬心: 3、累德: 4、塞道: 尊贵、富有、显赫、威势、名声、利禄 容貌、举止、姿色、辞理、气调、情意 厌恶、欲望、喜欢、愤怒、哀伤、欢乐 去舍、从就、贪取、施与、巧智、巧技 此四六者,不荡于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庄子·庚桑楚》)

39 获得逍遥的方法 1、彻志之悖,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庄子·庚桑楚》) 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庄子提出获得逍遥的法门就是要让我们的心能够放下、放下、再放下。只要能将心中的一己之念、功名利禄之念放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至人、真人和神人。

40 3、视角的转换 站在道的高度去审视,则我们所追逐所斤斤计较的一切都微不足道,在比较当中以超越的眼光消解对某物或某种功利的偏执。

41 4、心灵的转换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心灵的转换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获得快乐的智慧。心一变,世界随之而变!

42 总结 儒家对修身提出的要求是:做应该做的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道家对修身提出的要求是:不要做不应该做的事,雌柔守弱,无功无名。
儒家和道家的修身之道都在于修养人的德性,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以净化人心、和谐社会、培育人格、安顿生命。


Download ppt "儒道哲学与修身智慧 暴庆刚."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