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高考《论语》专题复习
2
题型一 提问: 上述文字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态度或思想)?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或理解)。 变式:
上述对话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看法,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3
答题模式: (1)赞成……提出的观点(或“上面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观点,我同意这一观点。”或“我赞成……的观点)。 (2)结合材料中相关的文句进行论述。注意:援引材料时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最好是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且作适当的分析。 (3)简述这一思想(或观点)的现实意义。 (4)结论。
4
例: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问题: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5
参考答案:(1)过犹不及,我赞同孔子的评价。(2)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3)孔子的这一观点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有积极意义。 在为人处事上,如果我们都有中庸的思想,那么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冲突。(4)因此,我赞同孔子的评价。(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6
题型二 提问: 孔子为什么要……?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题模式: (1)简述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孔子思想的内涵及其所为的意义。
(2)现今需要不需要这种思想或行为,有无时代局限性。 (3)结论。
7
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8
问题:孔子主张为父母守孝三年,但宰我反对,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孝道?
9
参考答案: (1)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一生都致力于恢复西周礼乐制度的事业上,而“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因此,孔子要提倡孝道。 (2)儒家孝道具有时代局限性,夹杂着封建性的糟粕 ,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 (3)然而,孝敬父母长辈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0
题型三 提问: 孔子的这段话寓意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启发? 变式: 孔子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他的这种思想(或观点)有何现实意义?
答题模式: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结合现实简述这种精神(思想、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结论。
11
例: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问题:孔子的这段话有什么寓意?他的这一思想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12
参考答案: (1)在这段话里,孔子对颜回做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个“安贫乐道”的贤者。(2)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自得其乐。(3)在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不能一味的满足于物质生活需求,我们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在艰难困苦面前仍应有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4)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四有”新人,才能成为经得起考验社会强者。
13
题型四 提问: 从上述几段文字看,孔子是怎样评说……的?从他的评说中我们可以看出…… 含义是怎样的? 答题模式:
(1)从上述几段文字看,孔子是这样评述的,他认为……。 (2)对文段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所谓……的含义(或标准)是……
14
例: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5
问题: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16
参考答案: (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3)由此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17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佛肸: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中牟县的县官,当赵简子攻打范中行,围攻中牟县时,佛肸背叛了范中行,同时坚守中牟县抵抗赵简子。磷:薄损。缁:黑色。匏瓜:指不能实用的苦葫芦。
18
23.孔子是先秦时期哪个学派的创始人?请再写出一个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1分)
24.上述对话中,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3分)
19
参考答案: 23.儒家;孟子(或荀子) 24.孔子的回答体现了既要经世致用,又要出淤泥而不染的思想。
20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1
23.从所读文字看,孔子热衷仕途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回答。
22
23.(4分)要点:(1)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2)从政的高度自信(3)青史留名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2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问: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24
参考答案: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25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
24. (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2分) (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的?(2分)
27
参考答案: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2)言之成理即可。
28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25.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26.荷莜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2分) 27.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2分)
29
24.“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30
25.“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31
26、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
32
27.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
33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25.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34
24.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35
25.“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36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18、7)……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 24.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3分)
37
24. (1)知其不可而为之。(1分) (2)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3分)
38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24.“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4分)
39
参考答案:24.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
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40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2.针对相同的问题,孔子说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方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1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看法及分析略。
42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3.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2分)(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3分)
43
23.(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2)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44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内容(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其为“仁者”。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孔子的仁的标准是 ( ) ,而不是( ) 。
45
维护王权(对国家社会的贡献),爱护百姓/小信(小谅)。(4分)
46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24.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分)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3分)
47
24.(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歌手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相和相应的。(第24题4分,第一个采分点1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第二个采分点3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和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
48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49
24.(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
50
24.(1)反复(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一点一分,简要分析一分。)
51
(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52
10. 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2分)
11.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不超过50字)(4分)
53
10.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
54
11.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2分)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只要答一个方面就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
55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
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5)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56
13.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因。(2分)
14.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57
13.轻。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
58
14.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要点:运用所给材料做出分析,(2分)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德,也就是社会公正。(2分)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2分) )
59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60
24.(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
61
24.(1)以德治国(1分) (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
62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63
23.在孔门众多弟子中,颜渊以什么著称?(2分)
24.孔子认为颜渊之死对他而言,简直是老天要了他的“命”。孔子为什么这么说?(2分)
64
23.答案要点:以安贫乐道、好学的德行著称(“安贫乐道”和“好学”各1分)
65
24.表现了孔子对颜渊之死的极度痛惜(1分)。因为颜渊是孔子所赞赏的贤人(君子)的典型代表(1分)。
66
2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67
参考答案: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这正所谓任重道远。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
68
24.下面《论语》名句是对教学的认识。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和启发。(4分)
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2.有教无类。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参考答案:略
6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70
23.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24.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71
参考答案: 23.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
72
参考答案: 24.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
73
20.请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论语》中的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5分,60字左右)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74
参考答案:20.(赋分:一要有自己的一定的理解感悟,二要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各为2分)
参考:(1)由于现实中大多数人在富贵面前往往会不择手段,故,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我们认同孔子这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不义手段取得富贵,是不道德的,如过眼浮云一样毫无价值。 (2)我们长期以来对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上述理解可能是不准确的,起码是不到位的。事实上,孔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为无权无势的“穷人”“正名”,即赋予道义上的合法性,它与《论语》里的另一句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异曲同工。简言之,孔子在告诉我们:在一个无道即不义的社会中,做一个?权无势的穷人不是丢脸的事情。
75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76
24. (1)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2分) (2)你认为这些素养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2分)
77
参考答案: 24. (1)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写出3个给1分,3个以上给2分) (2)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2分)
78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79
24.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80
参考答案: 24. 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分)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