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四节 心肌梗塞与心肌缺血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诊断学科
2
心肌梗死 典型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心肌酶学 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STEMI 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NSTEMI
1. 诊断心肌梗死依据: 典型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心肌酶学 2.通常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 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STEMI 非ST段 抬高的心肌梗死 NSTEMI 3.疑诊心肌梗死时要反复作全导联心电图,必要时加作右胸导联和左侧后胸导联
3
(一)急性心肌梗死动物试验 方法: 用血管钳夹紧冠状动脉, 持续不同时间阻断血流, 观察相关心肌的ECG改变。
4
各种程度心肌缺血的心电图
5
缺血型 缺血-损伤型 缺血-损伤-坏死型 T波倒置 T波倒置 ST段抬高 T波倒置 异常Q波 T波倒置 ST段抬高
6
心肌梗塞的基本心电图表现 一、坏死性改变的病理性Q波 二、损伤性改变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三、缺血性改变 T波倒置或高耸,“冠状T”
在原来QRS主波向上的导联呈QR或Qr型,原 来主波向下的导联呈QS或Qr型 二、损伤性改变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三、缺血性改变 T波倒置或高耸,“冠状T”
7
心肌梗塞的三大病理改变 1.心肌缺血 (myocardial ischemia) 2.心肌损伤 (myocardial damage)
3.心肌坏死 (myocardial necrosis)
8
(一)基本图形--缺血型T波改变 在缺血仅限于心内膜下心肌时,表现为较正常增高的两肢对称的直立T波(巨大高耸T波),常在冠状动脉阻塞的早期(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 当缺血发展至心外膜下心肌时,表现为两肢对称的尖深的倒置T波(冠状T波)。
9
(一)基本图形--缺血型T波改变 箭头表示T波向量方向
10
缺血型T波改变原理 在心肌梗死发病数小时内(超急期),宽大、高耸T波可能是由于内膜下心肌缺血、细胞内K+外溢造成局部高钾所致。 心肌梗死时外膜下心肌缺血范围较广,该处复极延迟,复极程序与正常不同,从内侧开始,T波向量背对缺血部位,故T波倒置、尖深两肢对称(冠状T)。
11
缺血型T波改变特点 1.暂时、可恢复的,仅影响了复极过程。 2.病理检查可无组织学改变。
3.心肌受轻而短暂的损伤,其他方式如损伤、压力、炎症也可产生同样改变。心肌细胞内超微结构中可逆性改变。
12
(一)基本图形--损伤型S-T段改变 箭头表示ST向量方向
13
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或穹隆型,甚至可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
14
ST段抬高的电生理机制1
15
ST段抬高的电生理机制2
16
损伤型S-T段改变心电图特点 ①局限于几个相关导联,如下壁导联、侧壁导联; ②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
③S-T段抬高程度十分显著,有时可达10mm; ④S-T段抬高呈动态变化,一般于1W左右回至基线。
17
损伤型S-T段改变心电图特点 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与其对应的导联可出现S-T段压低,称为对应性S-T段压低。 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与其对应的Ⅰ、aVL导联可出现S-T段压低;后壁心肌梗死时,其对应的V1、V2导联可出现S-T段压低。
18
损伤型S-T段改变特点 1.心肌损伤虽较严重,但是暂时的,可恢复的。 2.病理检查:可无组织学改变。
19
(一)基本图形--坏死型Q波改变
20
(一)基本图形--坏死型Q波改变 Q波异常加深增宽(宽度≥0.04s,深度≥1/4R),R波振幅降低,甚至R波消失而呈QS型。
21
坏死性Q波 病理性Q波: Q波时间≥0.04s 大小≥ ¼同导联R波 出现部位:面向坏死区的部位
22
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出现在面对梗死区的导联上。
23
坏死性Q波原理 除极波背向坏死区进行。 梗死的心肌在心外膜下心肌层失活以后,失去其除极向量,而心脏的其他部分心肌仍然照常发生除极向量。
24
坏死性Q波特点 1.不仅影响复极,也影响除极。 2.心肌受损达极度,不能恢复。 3.病理切片,心肌组织坏死。
25
急性心肌梗死ECG的形成 位于坏死区周围的体表电极记录到缺血和损伤图形 位于坏死区中心的体表电极同时记录到缺血、损伤和坏死型特征的图形
为置于心外膜的电极
26
临床诊断注意 不能凭一次心电图下结论,必须进行反复复查(如2小时复查一次),观察动态变化。临床上不可能象实验那样明确分为三型,三种改变往往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期内都存在,梗死部位,区域大小及梗死时间各异。
27
(二)心肌梗死图形演变与分期
28
(二)心肌梗死图形演变与分期
29
心肌梗塞不同时期的演变 早期 急性期 近期 陈旧期 T波改变 对称高尖 倒置 倒置,变浅 恢复,多直立 ST段 斜型抬高 弓背抬高 恢复基线
病理Q波 — +
30
(二)心肌梗死图形演变与分期 ◆超急性损伤期(超急期) S-T段斜直形抬高 T波增高 其他改变:如VAT延长,R波振幅增加。
31
(二)心肌梗死图形演变与分期 ◆急性充分演变期 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对应面导联ST段下移。
出现病理性Q波, R波增生不良现象,R波逐渐下降。 T波逐渐下降,可由直立转为倒置。
32
(二)心肌梗死图形演变与分期 ◆恢复期 S-T段由抬高逐渐恢复正常。 T波演变:T波倒置逐渐加深,又逐渐恢复正常。
R波振幅仍下降,病理性Q波持续存在。
33
(二)心肌梗死图形演变与分期 ◆愈合期 主要是病理性Q波,一旦形成很少消失。 R波降低,有时呈QS波。
ST-T恢复正常,或者反映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特点,如ST段压低,T波倒置。
34
(三)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心脏冠状动脉供血和室壁 左前降支: 左室前壁 前室间隔 左回旋支: 左室侧壁 右冠状动脉: 右室壁 左室后壁(多数)
左室下壁(多数)
35
(三)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下壁 广泛前壁 前间壁 前壁 侧壁 — + ± I II Ⅲ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36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亚急性期*
37
*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急性期*
38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39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
40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
41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42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陈旧前壁心肌梗塞*
43
*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亚急性期*
44
*前壁心肌梗塞亚急性期*
45
*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46
*陈旧下壁心肌梗塞*
47
*陈旧下侧壁心肌梗塞、一度AVB*
48
*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 患者,男,75岁
49
*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 患者,男,75岁
50
*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 患者,男,75岁
51
心肌梗塞的不典型图形改变与鉴别诊断
52
非透壁性心肌梗塞 非Q波心肌梗塞约占急性心肌梗塞的50%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心肌酶学 但部分病例心电图很有助于诊断
53
非透壁性心肌梗塞心电图表现 一.心内膜下心肌梗塞: 广泛多导联ST段显著压低,T波倒置,有演变 二.局灶性非透壁性心梗:
心电图改变同上述典型Q波心肌梗塞 不出现病理性Q波 即部分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 且有演变过程 三.仅有T波倒置伴演变
54
*可能的广泛前壁非Q波心肌梗塞*
55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56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57
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 ST段斜型升高持续达半年以上
58
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 心肌梗死后,ST段抬高持续半年不降,考虑合并室壁瘤, 心脏超声和心脏导管造影可确定诊断。
59
心肌梗塞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 初始向量显示心肌梗塞特征 终末向量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特征
60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右束支传导阻滞*
61
(四)鉴别诊断 1.病理异常Q波:急性心肌炎、心肌病、预激综合症、左束支阻滞、慢性肺心病。
2.S-T段抬高:早期复极综合征、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梗死后室壁瘤。 3.T波倒置:心室肥大、束支阻滞、心包炎、洋地黄效应、低K+。
62
心肌缺血临床类型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典型心绞痛, 变异性心绞痛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63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1、典型心绞痛(冠脉狭窄基础上, 心肌耗氧量增加)
ECG (5) 发作时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05mV,和/或 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发作后恢复正常。
64
典型心绞痛
65
ECG (5) 典型心绞痛发作时ST-T变化
66
ECG (5) 2. 变异性心绞痛 病因: 短暂冠状动脉痉挛 心电图表现: 暂时性ST段抬高,伴高耸T波
67
变异心绞痛心电图 静息时胸痛发作, II、III、aVF、V5、V6 导联ST抬高; 几小时后,ECG完全正常。
68
3.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持久性ST段压低、和/或T波低平或倒置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