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清代的長期統治 第一節 政治經濟的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清代的長期統治 第一節 政治經濟的發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清代的長期統治 第一節 政治經濟的發展

2 第一節 政治經濟的發展 學習重點 清初的治臺政策 渡臺禁令的頒布及影響 清代臺灣行政區的變遷 清代臺灣的土地墾殖與水利開發 港口與郊商的發展

3 消極的治臺政策 (一) 「棄留」爭議 1.主「棄」:以康熙為首 A.認為「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 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施琅雕像 (一) 「棄留」爭議 1.主「棄」:以康熙為首 A.認為「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 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B.主張「遷其人棄其地」 2.主「留」:施琅-呈〈恭陳臺灣棄留疏〉 A.以國防觀點 B.康熙接受其觀點-1684年正式將臺灣納入 中國版圖(康熙23年)

4 施琅〈恭陳臺灣棄留疏〉名句 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 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迴,乃江、 浙、閩、粵四省之左護。
臺灣一地,雖屬多島,實關四省之要害 。勿謂被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 議留;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輓運, 亦斷斷乎其不可棄。

5 (二)治臺措施 1.態度:「為防臺而治臺」 2.防範措施: A.駐臺官吏任期三年,不准攜眷 B.駐軍採「班兵制」,三年輪調換班,家眷 也不能隨軍來臺 C.不准漢人進入山地,採漢「番」隔離 D.限制生鐵與鐵器輸入臺灣

6 渡臺禁令的頒布及其影響 (一)渡臺禁令的實施 1.背景:恐臺灣成「奸宄逋逃之淵藪」 2.下令:在臺無妻室產業者、或犯徒罪者 皆遷回中國內地
2.下令:在臺無妻室產業者、或犯徒罪者 皆遷回中國內地 3.頒布渡臺禁令: A.嚴禁無照渡臺,須取得許可證 B.不准攜眷(單身)

7 (二)渡臺禁令的影響 1.延遲開發→造成「人去業荒」現象 2.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A.男女比例失調→娶妻不易→形成重聘 金及童養媳的現象
B.平埔族人口減少 a.漢人娶平埔族女子為妻 b.形成「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現象 C.羅漢腳(單身無業游民)充斥 3.偷渡之風盛行

8 渡臺帶路切結書 平埔族婦女 在船家的招攬下,欲偷渡來臺的人 民須簽下「渡臺帶路切結書」(載明 人數,費用及其他約定)方可來臺。

9 偷渡盛行 背景:閩、粵地區居民生活不易 橫渡黑水溝相當危險,悲劇時起- 「放生」、「種芋」、「餌魚」
橫渡黑水溝相當危險,悲劇時起- 「放生」、「種芋」、「餌魚」 放寬:雍正十年-准已入臺者,可 搬移眷口 解除禁令: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 沈葆楨奏請(光緒元年)

10 行政體系的建立 (一)設官治理 1.三級:臺灣廈門兵備道→臺灣府→縣、廳 2.臺灣鎮總兵:掌管全臺治安
3.巡察臺灣御史:監督文武官員-雍正 、乾隆年間設置 4.理番同知:管理熟番專責機構

11 臺灣設省前官職系統表

12 (二)行政區域的演變: 1.康熙時期:一府三縣 2.雍正 5年:一府四縣二廳 3.嘉慶17年:一府四縣三廳 4.光緒元年:二府八縣四廳
5.光緒14年:三府一直隸州十一縣三廳

13 康熙時期-一府三縣 A.臺灣府→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 B.轄區廣,常有民變與械鬥發生 雍正5年-一府四縣二廳 A.因朱一貴之役,而增置彰化縣 B.又增置淡水廳、澎湖廳 乾隆52年-因林爽文之役,改諸羅縣 為嘉義縣

14 清領時期臺灣行政區劃的演變

15 嘉慶17年-增設噶瑪蘭廳 光緒元年-二府八縣四廳 A.背景:牡丹社事件 B.清廷開始積極經營臺灣-派沈葆楨來臺 光緒14年-三府一直隸州十一縣三廳 A.背景:清 法戰爭 B.劉銘傳奏請臺灣建省

16 清領時期臺灣行政區劃的演變

17 清代臺灣地方行政區劃沿革表

18 土地拓墾 (一)拓墾方式 1.由「墾首」或「墾戶」向官府申請墾照 2.招募漢人開墾 3.開鑿水圳─將旱田墾成水田
4.再招佃農耕種→形成「一田二主」現象

19 租佃關係

20 墾單 (墾照)

21 (二)拓墾區域 1.由南而北:臺南→斗六門(雲林)→半線(彰 化)→竹塹(新竹)→臺北盆地
1.由南而北:臺南→斗六門(雲林)→半線(彰 化)→竹塹(新竹)→臺北盆地 2.由西向東: A.康熙末:西部平原開發已達飽和 B.18世紀初:「陳賴章」墾號開墾臺北盆地 C.18世紀末:吳沙入墾蘭陽平原 D.19世紀中:「金廣福」墾號進入新竹東南 山區

22 金廣福公館 吳 沙 補充影片 -金廣福公館 位於新竹 北埔,創建於清道光年間,是 當時廣東及福建移民開墾內山之辦事處

23 (三)拓墾與地名 1.股:墾戶募集資金,廣招墾佃,墾成後分配 股份--「五股」
1.股:墾戶募集資金,廣招墾佃,墾成後分配 股份--「五股」 2.份:合力出資開墾者,持股份所分得的土地 「頭份」、「十分寮」 3.結:採取結首制向政府具結申領墾照後,將 各結首編號,以劃分地段-- 「五結」、 「金六結」 4.張犁、甲:墾地的計量單位,五甲為一張犁-- 「七張」、「六甲」、「三張犁」

24 水利開發 1.伴隨土地拓墾而來 A.一年收成 2~3 次 B.可抽取水租 - 每 年約 3~4 石
2.最具代表: A.八堡圳 B.貓霧拺圳 C.瑠公圳 D.曹公圳

25 (一)八堡圳 1.又名:施厝圳-因灌溉彰化縣十三個堡中 的八個堡,故稱八堡圳 2.十八世紀初由 施世榜出資 3.引濁水溪灌溉 彰化平原

26 (二)貓霧拺圳 1.位於臺中盆地 2.由漢人張達京出資開圳
3.為平埔族岸裡社以 「割地換水」方式開鑿 A.開圳者取得一部分土地 B.岸裡社取得一部分水權 張達京

27 岸裡社古碑亭 岸裡社為臺中平原開發中心,自張達京等人興修水利、大量 開拓以來,在墾拓上經常發生灌溉取水糾紛,故官方特立石
碑,以作約束。古碑現存於臺中縣 神岡鄉 岸裡國小。

28 (三)瑠公圳 1.位於臺北盆地 2.十八世紀中由郭錫瑠父子修建 3.引青潭灌溉-灌溉臺北盆地東南區土地
4.曾遭原住民泰雅族破壞—後因郭錫瑠娶 泰雅族女子,工程才得以順利完成

29 瑠公圳(今貌) 受到都市開發的影響,目前保留完整的水圳遺跡不多,今運用綠化及復育計畫使其重現生機。

30 (四)曹公圳 1.臺灣南部最大的水利設施 2.唯一官方修築:十九世紀中由鳳山知縣 曹謹倡修 3.灌溉區域達今高雄縣市全境

31 曹公圳(今貌) 分布於今高雄縣市,現今推動其朝向溼地生態廊道發展,活化再利用。

32 農業生產及區域分工 (一)農業生產-以稻米、甘蔗為主 1.稻米:A.一年可收成2~3次 B.由地主的「土壟間」(碾米廠)加工
C.外銷中國沿海地區 2.甘蔗: A.以牛拖石磨榨汁,再煮糖分餾結晶 B.外銷中國大陸、日本,再轉銷香港 、澳洲、北美洲

33 糖 廍 十八世紀「番社采風圖」中描繪 糖廍製糖的情景

34 (二)區域分工 1.型態:「男耕,女不織」 2.與大陸區域分工: A.原因:臺灣不產棉與絲,開墾初所需 日用品由中國供應;臺灣所產 的米糖是中國所需 B.區域分工:a.中國-提供手工業產品 b.臺灣-提供農產品 3.對臺灣的影響:帶動臺灣農業的發展

35 清末臺灣農民工作情形 農民是臺灣社會的主體,稅賦繁重,有胥吏的剝削,因而 俗語說:「一隻牛剝二層皮」,正是當時農民生活的寫照。
攝於1880年左右

36 港口及行郊發展 (一)港口發展 1.清初唯一合法口岸:臺灣府城(今臺南市) A.所有往來兩岸貿易的船隻都須由此進出 B.臺灣府城商業繁榮
2.乾隆時期:已形成「一府二鹿三艋舺」之 都市體系 A.反映出臺灣的開發-由南向北 B.反映臺灣的發展與海洋、航運密不可分

37 清末航行於淡水河的戎克船 戎克是英文Junk的音譯,意指中國式平底帆船, 多半用在跨越臺灣海峽的航運上。

38 1860年開港前臺灣與中國的對渡口岸

39 (二)行郊興起 1.性質:似今的同業公會或進出口商公會 2.發展-在臺灣開港之前已相當發達 A.早期: a.以貿易地為名-北郊、泉郊、廈郊
b.以臺灣港口為商圈-港郊 B.後期:以特定商品組織-糖郊、米郊、 布郊、 藥郊 補充影片 -鹿港行郊

40 「泉郊會館」是清代泉郊商人聚集與處理各項事務的場所,現為私人會計事務所。
彰化 鹿港泉郊會館

41 《恭陳臺灣棄留疏》:指出臺灣的戰略地位價值
  僅守澎湖而棄臺灣,則澎湖孤懸汪洋之中,土地單薄,界於臺灣,遠隔金、廈,豈不受制於彼而能一朝居哉?是守臺灣,即所以固澎湖。臺灣、澎湖一守兼之,沿邊水師汛防嚴密,各相犄角,聲氣關通,應援易及,可以寧息。……海氛即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之分防臺灣、澎湖兩處。……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勿謂彼中耕種,尤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輓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 ……我朝兵力比於前代,何等強盛! ~~施琅,恭陳臺灣棄留疏

42 《渡臺悲歌》說出客家移民者的悲憤與絕望   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就是窖場也趕去,臺灣所在滅人山,……一半廣東人居住,一半生番併熟番,生番住在山林內,專殺人頭帶入山, ……客頭說到臺灣好,賺銀如水一般了,口似花娘嘴一樣,親朋不可信其盲,到處騙感人來去,心中想賺帶客錢,千個客頭無好死,分屍碎骨絕代言, ……單身之人還做得,無個父母家眷連,放此臺灣百物貴,唯有人頭不值錢,叮嚀叔姪併親戚,切莫信人過臺灣,每有子弟愛來者,打死連棍丟外邊,一紙書音句句實,併無一句是虛言。 ~~黃榮洛,渡臺悲歌

43 一田二主   一主為大租戶,墾戶或業主擁有大量墾權,卻普遍不親自經營開墾工作,以租佃制度將墾權分割出租給其他佃戶,再從中抽取租栗。另一主為小租戶,享有永佃權的農戶將多餘田塊分給其他佃農耕種,並抽取定額租栗,二主享有經營田園的權利,亦可獨立轉讓佃權。 ~~陳秋坤,從地主到豪族—土地資本、租佃制度 與臺灣地主菁英階層的形成( )

44 吳沙入墾蘭陽平原   吳沙以私人之力,招集漳、泉、粵民入墾蛤仔難後,多次向官府呈請認可這種開墾行為,均被官方以「該處係界外番地,人跡罕到,恐難稽查,致茲衅端」為由批駁。吳沙在宜蘭地區的開墾事業,雖獲淡水同知徐夢麟默許,但截至他臨死之前仍未能確立業主權。 ~~張勝彥,臺灣開發史

45 糖廍   糖廍依其屬性又可分為牛掛廍、牛牪廍、公司廍、頭家廍。牛掛廍是由種植甘蔗的蔗農組成,每三頭牛為一個工作單位,因此稱一個「牛掛」,一個糖廍約需五至十個牛掛。牛牪廍也是由蔗農所組成,牛牪廍以六至八牛牪組成,牛隻通常是蔗農出資租賃。公司廍又稱公家廍,由富農集資組成,股東人數二至五人,購入甘蔗加工。頭家廍是由大地主或資本家獨資雇人經營,購入甘蔗製糖或是代人製糖,製糖者稱糖廍,提供甘蔗者為蔗腳,糖廍與蔗腳的分糖比率不同,有55:45或60:40,蔗腳分到蔗糖再按時價賣給糖廍。 ~~江榮吉,臺灣近代史經濟篇


Download ppt "第二章 清代的長期統治 第一節 政治經濟的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