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建 设 中 国 特 色 社会主义经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建 设 中 国 特 色 社会主义经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建 设 中 国 特 色 社会主义经济

2 教学重点、难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及实现形式;3、我国的分配制度。
教学时间:6学时

3 教学内容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四、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4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5 一、中国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6 (一)计划经济体制评价 产生的历史背景: 1.客观条件:计划经济是苏联第一个实行的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2.主观条件:计划经济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7 计划经济体制历史作用和弊端: 1.历史作用:我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时自然会选择这种体制,并且当时也确实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156个重大项目的建设为后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弊端: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后,建设规模的扩大,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它的弊端就逐步显现出来,(见教材127页)从而提出了改革的必要。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都在探索怎样进行改革的问题。

8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的积极探索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陈云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

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0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理论

11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提出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2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13   “ 计划多一点       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4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5 计 划 第二次调节(宏观领域) 政府调控 第一次调节(微观领域) 企 业 市 场 价值规律

16 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也有不同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也有不同

18 起步阶段(1979-1983年):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981); 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 年):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981); 农村改革为重点; 国企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工业经济责任制和利改 税; 试办四个经济特区

19 全面展开阶段(1984-1991年) 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阶段 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改革重点:城市 承包制;租赁制;乡镇企业;私营企业;14个沿海开放城市,海南经济特区,开放上海浦东 2

20 初步建立阶段:(1992-2000年) 1992年: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阶段 初步建立阶段:( 年) 1992年: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3年: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十五大:所有制改革; 2000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国企三年改革与脱贫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市场体系全面展开;宏观管理体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 3

21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22 相同点 区别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则 所有制基础不同 分配制度不同 生产目的不同 宏观调控的优势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与个性 相同点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则 所有制基础不同 分配制度不同 区别点 生产目的不同 宏观调控的优势不同

23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 —江泽民

2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2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2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经济制度的确立

27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8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主要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主要原因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29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            主体地位

30 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一)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    的含义及其地位

31 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一)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地位 正确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32   公有制经济是指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3 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一)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地位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34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摘自十五大报告)

35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一)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6 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可 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37   全国首家规范化大型股权式企业集团——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38 小荷初露尖尖角 上海股票交易所 宁夏首家股票上市

39 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形式,实行股份制。
  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形式,实行股份制。      (摘自中共中央“十五”《建议》)

40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1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全面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42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全面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3 3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全面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作用: 温家宝指出,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

44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 放宽市场准入,公平政策待遇 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财税支持
支持中介发展,完善社会服务 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引导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改进政府监管 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协调 — 《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分为7个方面36条政策措施

4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4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47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48 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参照标准

49 凤阳小岗村农民大包干“契约” 企业工人实行按劳分配

50 (二)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 分配结合起来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二)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   分配结合起来

5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2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多种分配方式 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参与分配 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分配

53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4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55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2.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将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

56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加强市场管理 加强税收

57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8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的内涵

59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60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的作用 2

61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经济运行的“调节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

62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3

63 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4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 确保发放、扩大覆盖和完善制度 3

65 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6 2006年9月23日上午9:30,首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2006年9月23日上午9:30,首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67 海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中保集团

68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69 一、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70 一、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一)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 。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71 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一、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    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72 一、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1 (三)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73 一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从一、二、三产业结构关系来看,我国的第三产业还比较落后,需要大力发展。
从要素密集程度来看,我国的资本密集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产业还不够发达,也需要大力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74 二是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使国有经济逐步退出一般性的竞争行业, 而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领域。

75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6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和紧迫性 :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党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77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78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79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胡锦涛

80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提出的历史背景 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

81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82 1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怎样理解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
自主创新,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83 2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怎样理解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实现重点跨越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84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3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怎样理解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支撑发展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85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4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怎样理解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引领未来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根本任务。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86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任务 1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87 四、统筹区域发展 (一)党历来重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毛泽东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就强调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两个大局"的思想 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88 四、统筹区域发展 (二)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要求; 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需要;
扩大内需的要求

89 四、统筹区域发展 (三)当前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90 四、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
(四)当前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针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

91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92 (一)重要意义: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胡锦涛

93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
  就是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94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 :
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进展。

95 六、积极扩大就业

96 六、积极扩大就业 (一)扩大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 重要性: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为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扩大就业始终是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民生问题,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

97 六、积极扩大就业 (一)扩大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 艰巨性 :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形成叠加,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

98 六、积极扩大就业 (二)积极扩大就业方针 :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

99 六、积极扩大就业 (二)积极扩大就业方针 : 1.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是建立新型劳动就业体制的核心。它的重要意义:
  1.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是建立新型劳动就业体制的核心。它的重要意义: 一是把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的权力交给劳动者个人,由劳动者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决定干什么。  二是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

100 坚持市场调节就业,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主要途径。形成这样一种激励机制,鼓励人们在市场经济中自主创业;同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劳动者自主择业。
六、积极扩大就业 (二)积极扩大就业方针 :   2.市场调节就业: 坚持市场调节就业,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主要途径。形成这样一种激励机制,鼓励人们在市场经济中自主创业;同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劳动者自主择业。

101 六、积极扩大就业 (二)积极扩大就业方针 : 3.政府促进就业:
  3.政府促进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就是要履行好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把促进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

102 六、积极扩大就业 (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的形势和要求。

103 复习思考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与框架是什么?
3.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和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4.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104 结 束 !


Download ppt "第八章 建 设 中 国 特 色 社会主义经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