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 结构教研室 2005年8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 结构教研室 2005年8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 结构教研室 2005年8月

2 第一章 绪 论

3 本章要点 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 建筑结构的分类; 钢筋混凝土梁与素混凝土梁的差别; 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条件;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
第一章 绪论 本章要点 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 建筑结构的分类; 钢筋混凝土梁与素混凝土梁的差别; 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条件;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简况; 学习本课程需注意的问题;

4 所谓建筑结构,就是由梁、板、墙(或柱)、基础等基本构件构成的建筑物的承重骨架体系。
第一章 绪论 1.1 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1.1.1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 所谓建筑结构,就是由梁、板、墙(或柱)、基础等基本构件构成的建筑物的承重骨架体系。 1.1.2建筑结构的分类 1.1 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5 第一章 绪论 按所使用的材料分类: 混凝土结构 砌体结构 钢结构 木结构 1.1 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6 按承重结构类型分类: 混合结构(砖混结构) 框架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 筒体结构 排架结构 单层刚架结构
第一章 绪论 按承重结构类型分类: 混合结构(砖混结构) 框架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 筒体结构 排架结构 单层刚架结构 大跨屋盖结构,如网架结构、薄壳结构等。 …… 1.1 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7 第一章 绪论 1.2 混凝土结构 以混凝土材料为主,并根据需要配置和添加钢筋、钢筋网、预应力筋、钢骨、钢管和各种纤维等,作为主要承重材料的结构,均可称为混凝土结构,主要有: 素混凝土结构 钢管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骨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钢 -混凝土混合结构 纤维混凝土结构 继续 1.2 混凝土结构

8 素混凝土结构(Plain Concrete)
第一章 绪论 素混凝土结构(Plain Concrete) 返回 1.2 混凝土结构

9 钢筋混凝土结构(Reinforced Concrete)
第一章 绪论 钢筋混凝土结构(Reinforced Concrete) 下一张 1.2 混凝土结构

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Prestressed Concrete)
第一章 绪论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Prestressed Concrete) 下一张 1.2 混凝土结构

11 钢骨混凝土结构(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Encased Concrete)
第一章 绪论 钢骨混凝土结构(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Encased Concrete) 下一张 1.2 混凝土结构

12 返回

13 钢管混凝土结构(Concrete Filled Tube)
第一章 绪论 钢管混凝土结构(Concrete Filled Tube) 返回 1.2 混凝土结构

14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Composite Structure) (Hybrid Structure)
第一章 绪论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Composite Structure) (Hybrid Structure) 下一张 1.2 混凝土结构

15 第一章 绪论 返回 1.2 混凝土结构

16 ◎抗压强度高,而抗拉强度却很低 ◎一般抗拉强度只有抗压强度的1/8~1/20 ◎破坏时具有明显的脆性性质
第一章 绪论 ◆ 混凝土的基本特性: ◎抗压强度高,而抗拉强度却很低 ◎一般抗拉强度只有抗压强度的1/8~1/20 ◎破坏时具有明显的脆性性质 因此,素混凝土构件在实际工程的应用很有限,主要用于以受压为主的基础或基础垫层、柱墩、室外地坪和一些非承重结构。 下一张 1.2 混凝土结构

17 第一章 绪论 素混凝土梁 fc=13.4N/mm2 ft=1.54N/mm2 150 300 2500 下一张 1.2 混凝土结构

18 素混凝土梁 fc=13.4N/mm2 ft=1.54N/mm2 sc= ft ft Pcr = 9.7kN 2500
第一章 绪论 素混凝土梁 fc=13.4N/mm2 ft=1.54N/mm2 Pcr = 9.7kN sc= ft 150 300 ft 2500 跨中受拉边缘应力达到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梁底将开裂,梁随即破坏,表现为脆性断裂,无明显预兆。 下一张 1.2 混凝土结构

19 素混凝土梁 fc=13.4N/mm2 ft=1.54N/mm2 sc= ft sc= ft ft ft Pu ≈ Pcr
第一章 绪论 素混凝土梁 fc=13.4N/mm2 ft=1.54N/mm2 Pu ≈ Pcr Pcr = 9.7kN sc= ft sc= ft ft 150 300 ft 2500 破坏时跨中截面受压边缘的压应力与抗拉强度相近,远未达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高的特点未得到充分利用。 返回 1.2 混凝土结构

20 ★将混凝土和钢材这两种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同工作,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能, 从而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第一章 绪论 ◆钢材的基本特点 ◎抗拉和抗压强度都很高 ◎具有屈服现象,破坏时表现出较好的延性 ◎但长细比过大使受压钢构件容易失稳,并易生锈 ★将混凝土和钢材这两种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同工作,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能, 从而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下一张 1.2 混凝土结构

21 钢筋混凝土梁 fc=13.4N/mm2 ft=1.54N/mm2 fy=335N/mm2 2500 在前面素混凝土梁底部配置2根钢筋 150
第一章 绪论 fc=13.4N/mm2 ft=1.54N/mm2 fy=335N/mm2 钢筋混凝土梁 150 300 2500 2f16 在前面素混凝土梁底部配置2根钢筋 下一张 1.2 混凝土结构

22 钢筋混凝土梁 fc=13.4N/mm2 ft=1.54N/mm2 fy=335N/mm2 sc= ft ft Pcr = 9.7kN
第一章 绪论 fc=13.4N/mm2 ft=1.54N/mm2 fy=335N/mm2 钢筋混凝土梁 sc= ft Pcr = 9.7kN 150 300 2500 2f16 ft 开裂前,与素混凝土梁受力类似。当梁底应力达到ft时,梁受拉区将开裂。 下一张 1.2 混凝土结构

23 钢筋混凝土梁 fc=13.4N/mm2 ft=1.54N/mm2 fy=335N/mm2 sc= ft sc ss ft
第一章 绪论 fc=13.4N/mm2 ft=1.54N/mm2 fy=335N/mm2 钢筋混凝土梁 sc= ft ss sc Pcr = 9.7kN 150 300 2500 2f16 ft 受拉区开裂后,混凝土退出工作,拉力由钢筋承担,荷载可以继续增加。 下一张 1.2 混凝土结构

24 钢筋混凝土梁 fc=13.4N/mm2 ft=1.54N/mm2 fy=335N/mm2 sc= ft sc ft fy
第一章 绪论 fc=13.4N/mm2 ft=1.54N/mm2 fy=335N/mm2 钢筋混凝土梁 Py ≈ 50.0kN sc= ft sc Pcr = 9.7kN 150 300 2500 2f16 ft fy 当钢筋应力达到屈服后,钢筋所能承受的拉力不能再继续增加。梁的承载力比开裂前有很大增加。 下一张 1.2 混凝土结构

25 钢筋混凝土梁 fc=13.4N/mm2 ft=1.54N/mm2 fy=335N/mm2 sc= ft sc= ft ft ss sc fc
第一章 绪论 fc=13.4N/mm2 ft=1.54N/mm2 fy=335N/mm2 钢筋混凝土梁 Pu ≈ 52.5kN Py ≈ 50.0kN sc= ft sc= ft ft ss sc Pcr = 9.7kN fc 150 300 2500 2f16 ft fy 钢筋屈服后,梁的变形持续发展一段后,受压区混凝土压碎而达到极限承载力。 下一张 1.2 混凝土结构

26 钢筋混凝土梁 fc=13.4N/mm2 ft=1.54N/mm2 fy=335N/mm2 sc= ft sc= ft ft ss sc fc
第一章 绪论 fc=13.4N/mm2 ft=1.54N/mm2 fy=335N/mm2 钢筋混凝土梁 Pu ≈ 52.5kN Py ≈ 50.0kN sc= ft sc= ft ft ss sc Pcr = 9.7kN fc 150 300 2500 2f16 ft fy 可见,配筋不仅提高了梁的承载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梁的变形能力 。 下一张 1.2 混凝土结构

27 钢筋混凝土梁 fc=13.4N/mm2 ft=1.54N/mm2 fy=335N/mm2 sc= ft sc= ft ft ss sc fc
第一章 绪论 fc=13.4N/mm2 ft=1.54N/mm2 fy=335N/mm2 钢筋混凝土梁 Pu ≈ 52.5kN Py ≈ 50.0kN sc= ft sc= ft ft ss sc Pcr = 9.7kN fc 150 300 2500 2f16 ft fy ★ 但从开裂荷载到屈服荷载,在很长的过程带裂缝工作; ★ 通常裂缝宽度很小,不致影响正常使用。 ★ 但裂缝导致梁的刚度显著降低,使得钢筋混凝土梁不能应用于大跨度结构。如何解决? 下一张 1.1 混凝土结构一般概念和特点

28 ◆在复杂应力区域配置箍筋(固定纵向钢筋) ◆当构件受力很大时,可以直接配置钢骨
第一章 绪论 除了在受拉区配置受拉钢筋外,还可: ◆在受压区配置受压钢筋以协助混凝土受压 ◆在复杂应力区域配置箍筋(固定纵向钢筋) ◆当构件受力很大时,可以直接配置钢骨 ◆还可以利用箍筋约束混凝土来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甚至直接采用钢管 ◆采用纤维(钢纤维、玻璃纤维等)与混凝土一起搅拌形成的纤维混凝土,其抗拉强度可以提高 ◆在结构构件受荷载作用前,设法使它产生预压应力来减小或抵消荷载所引起的混凝土拉应力,使结构构件的拉应力不大,甚至处于受压状态,从而提高构件的刚度和抗裂度。(即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下一张 1.2 混凝土结构

29 第一章 绪论 返回 1.2 混凝土结构

30 举例说明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 σct(拉) N N σc(压) (a) 预应力作用下 q σc(压) σct(拉) (b)外荷载作用下 q
第一章 绪论 举例说明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 σct(拉) N N σc(压) (a) 预应力作用下 q σc(压) σct(拉) (b)外荷载作用下 q σ(压或拉) N N σct- σc(拉) (c)预应力与外荷载共同作用下 返回 1.2 混凝土结构

31 粘结力——Bond 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条件: 钢筋(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很不相同,他们可以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是因为:
第一章 绪论 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条件: 钢筋(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很不相同,他们可以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是因为: ⑴ 钢筋和混凝土之间存在有良好的粘结力,在荷载作用下,可以保证两种材料协调变形,共同受力; ⑵ 钢材与混凝土具有基本相同的温度线膨胀系数(钢材为1.2×10-5,混凝土为(1.0~1.5)×10-5),因此当温度变化时,两种材料不会产生过大的变形差而导致两者间的粘结力破坏。 粘结力——Bond 1.2 混凝土结构

32 ⑶ 钢筋包裹在混凝土之中,受到混凝土的固定和保护作用,提高了钢筋的防腐性和耐火性。
第一章 绪论 ⑶ 钢筋包裹在混凝土之中,受到混凝土的固定和保护作用,提高了钢筋的防腐性和耐火性。 ⑷ 钢筋的端部,应留有一定的锚固长度,有的还需要做弯钩,以保证可靠的锚固,防止钢筋受力后被拔出或产生较大的滑移。 1.2 混凝土结构

33 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⑴ 可模性好:混凝土可根据需要浇筑成各种形状和尺寸,适用于各种形状复杂的结构,如曲线形梁、拱、空间薄壳、箱形结构等。
第一章 绪论 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⑴ 可模性好:混凝土可根据需要浇筑成各种形状和尺寸,适用于各种形状复杂的结构,如曲线形梁、拱、空间薄壳、箱形结构等。 ⑵能充分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能,强度价格比合理: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强度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结构承载力与刚度比例合适,基本无局部稳定问题,单位应力价格低,对于一般工程结构,经济指标优于钢结构。 ⑶ 耐久性和耐火性较好,维护费用低:钢筋有混凝土的保护层,不易产生锈蚀,而混凝土的强度随时间而增长;混凝土是不良热导体,30mm厚混凝土保护层可耐火2小时,使钢筋不致因升温过快而丧失强度。 1.2 混凝土结构

34 第一章 绪论 ⑷ 适应灾害环境能力强。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好,且通过合适的配筋,可获得较好的延性,适用于抗震、抗爆结构;同时防振性和防辐射性能较好,适用于防护结构。 ⑸ 易于就地取材,节约钢材:混凝土所用的大量砂、石,易于就地取材。近年来,已有利用工业废料来制造人工骨料,或作为水泥的外加成分,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1.2混凝土结构

35 混凝土结构的缺点: ⑴ 自重大:不利于抗震,不利于大跨、高层结构。 可采用T形、工形、箱形等更合理的构件截面形式; 轻质高强混凝土;
第一章 绪论 混凝土结构的缺点: ⑴ 自重大:不利于抗震,不利于大跨、高层结构。 可采用T形、工形、箱形等更合理的构件截面形式; 轻质高强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 ⑵ 抗裂性差:普通RC结构,在正常使用阶段往往带裂缝工作,环境较差(露天、沿海、化学侵蚀)时会影响耐久性;也限制了普通RC用于大跨结构,高强钢筋无法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 纤维混凝土 1.2 混凝土结构

36 ⑶施工复杂,工序多(支模、绑钢筋、浇筑、养护),工期长, 且施工受季节、天气的影响较大。
第一章 绪论 ⑶施工复杂,工序多(支模、绑钢筋、浇筑、养护),工期长, 且施工受季节、天气的影响较大。 钢模、飞模、滑模等; 泵送、早强、商品、高性能、免振自密实混凝土等 1.2 混凝土结构

37 1.3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概况  1824年英国人阿斯普丁(J.Aspdin)发明硅酸盐水泥
第一章 绪论 1.3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概况  1824年英国人阿斯普丁(J.Aspdin)发明硅酸盐水泥  1849年法国人朗波(L.Lambot)制造了第一只钢筋混凝土小船  1872年在纽约建造第一所钢筋混凝土房屋  混凝土结构的开始应用于土木工程距今仅150多年。  与砖石结构、钢木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的历史并不长,但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混凝土结构已成为大量土木工程结构中最主要的结构,而且高性能混凝土和新型混凝土结构形式还在不断发展。 1.3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概况

38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材料与施工技术方面: 混凝土材料: 具有高强度、高工作性和高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泵送混凝土和商品混凝土的发展;
第一章 绪论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材料与施工技术方面: 混凝土材料: 具有高强度、高工作性和高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泵送混凝土和商品混凝土的发展; 具有自身诊断、自身控制、自制修复等功能的机敏型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如自密实混凝土、内养护混凝土; 利用天然轻集料的轻集料混凝土的发展;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研究和利用; 碾压混凝土的利用; 纤维混凝土的发展。 1.3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概况

39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材料与施工技术方面: 配筋材料: 钢筋的发展方向是高强、防腐、较好的延性和良好的粘结锚固性能;
第一章 绪论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材料与施工技术方面: 配筋材料: 钢筋的发展方向是高强、防腐、较好的延性和良好的粘结锚固性能; 采用纤维筋代替钢筋的研究得到了较大进展; 除绑扎搭接、焊接连接方式外,套筒连接方式得到推广应用。 1.3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概况

40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材料与施工技术方面: 模板材料: 目前使用的模板有木模板、钢模板、竹模板、硬塑料模板;
第一章 绪论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材料与施工技术方面: 模板材料: 目前使用的模板有木模板、钢模板、竹模板、硬塑料模板; 薄片、美观、廉价又能与混凝土牢固结合的永久性模板; 透水模板可以滤去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大大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耐久性。 1.3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概况

41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结构形式方面: 上海市的金茂大厦是当今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高楼,建筑总高度为420.5m,为框筒结构体系;
第一章 绪论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结构形式方面: 上海市的金茂大厦是当今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高楼,建筑总高度为420.5m,为框筒结构体系; 武汉长江二号桥是一座主跨400m双塔双索面自锚式悬浮体系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建筑规模与同类型斜拉桥相比,仅次于美国的达姆角桥,居世界第二; 上海电视塔主体为混凝土结构,高415.2m,是我国目前最高的电视塔; 1.3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概况

42 第一章 绪论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结构形式方面: 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高层建筑——马来西亚吉隆坡City Center的双塔大厦,为钢骨混凝土结构,高450m; 在高耸结构与特种结构中,世界上最高的预应力混凝土电视塔为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高达549m; 将预应力钢筋(索)布置在混凝土结构体外的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工程的修建、补强加固及其他建筑结构的补强加固中得到应用。 1.3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概况

43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设计计算理论方面: 第一阶段:钢筋混凝土本身计算理论尚未形成,设计沿用材料力学的容许应力方法。
第一章 绪论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设计计算理论方面: 第一阶段:钢筋混凝土本身计算理论尚未形成,设计沿用材料力学的容许应力方法。 第二阶段:考虑混凝土塑性性能,1938年左右开始采用按破损阶段计算构件破坏承载力,50年代又提出更为合理的极限状态设计法,奠定了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计算理论。 1.3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概况

44 第一章 绪论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设计计算理论方面: 第三阶段:发展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三维有限元分析,开始真实模拟混凝土的非线性行为;复杂状态下,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等基本理论进一步发展。而新型混凝土材料及其复合结构形式的出现又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并不断促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1.3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概况

45 混凝土结构的工程应用 房屋建筑 单层及多层房屋,如单层厂房、多层厂房、多层框架结构等;
第一章 绪论 混凝土结构的工程应用 房屋建筑 单层及多层房屋,如单层厂房、多层厂房、多层框架结构等; 高层建筑,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框筒结构、筒中筒 结构、桁架筒结构、成束筒结构等; 大跨屋盖结构,包括平面结构体系和空间结构体系。 地下建筑工程 包括各种工业、交通、民用和军用的地下工程,如矿井和巷道、铁路 隧道和道路隧道、地下铁道和水底隧道、地下仓库和油库,以及各种 用途的输水和其他的水式隧道等。 1.2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概况

46 包括高耸结构、海洋工程结构、管道结构和容器结构等。如烟囱、 冷却塔、水池、筒仓、料斗、料仓和储罐、电视塔等。
第一章 绪论 特种工程结构 包括高耸结构、海洋工程结构、管道结构和容器结构等。如烟囱、 冷却塔、水池、筒仓、料斗、料仓和储罐、电视塔等。 道路和桥梁 水利工程 如坝、水电站、拦洪坝、引水渡槽、船闸、船坞、码头、污水池、 港口、排灌管等。 1.2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概况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1.4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特点 建筑结构设计过程 建筑材料 截面 基本承重构件 建筑结构 基本承重构件截面上的 控制内力(M、V、N等)
第一章 绪论 1.4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特点 建筑结构设计过程 建筑材料 截面 基本承重构件 建筑结构 基本承重构件截面上的 控制内力(M、V、N等) 荷载作用于建筑结构 通过一定的组成方式 (梁、板、墙、柱等) (如钢筋、混凝土、 各种块材、砂浆等) (承重结构型式) 1.4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特点

59 第一章 绪论 基本构件的种类 混凝土结构设计(下册) 1.4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特点

60 弯、剪、拉、压、扭等基本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截面设计); 变形和裂缝宽度验算;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计算;
第一章 绪论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原则; 弯、剪、拉、压、扭等基本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截面设计); 变形和裂缝宽度验算;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计算; 1.4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特点

61 第一章 绪论 学习本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1、深入理解材料的性能 钢筋混凝土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是非均匀、非连续、非弹性的材料,不同于材料力学中单一理想的弹性材料,所以材料力学公式可以直接应用的不多,为了对钢筋混凝土的受力性能和破坏特征有较好的了解,首先要掌握好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两种材料在强度和数量上存在一个合理的配比范围。如果钢筋和混凝土在面积上的比例及材料强度的搭配超过了这个范围(过大或过小),就会引起构件受力性能和破坏性质的改变,从而引起截面设计方法的改变。 1.4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特点

62 第一章 绪论 2、应当在结构体系的框架下学习基本构件 本课程主要讲解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应当了解每一种构件在结构体系的作用、受力情况。例如,梁、板是弯剪构件;柱、墙是压弯构件;雨篷梁是弯剪扭构件。 1.4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特点

63 第一章 绪论 3、构件和结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设计过程包括结构方案、构件选型、材料选择、配筋构造、施工方案等,同时还需要考虑安全适用和经济合理。设计中许多数据可能有多种选择方案,因此设计结果不是唯一的。最终设计结果应经过各种方案的比较,综合考虑使用、材料、造价、施工等各项指标的可行性,才能确定较为合适的一个设计结果。 1.4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特点

64 重点内容是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和偏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难点是保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构造措施、裂缝与变形等。
第一章 绪论 4、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容是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和偏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难点是保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构造措施、裂缝与变形等。 1.4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特点

65 第一章 绪论 5、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工作是技术行为 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工作必须依照国家颁布的各种结构类型的设计规范或规程进行设计。规范条文尤其是强制性条文是设计中必须遵守的带法律性的技术文件。由于工程结构类型很多,不同的结构类型有不同的设计规范或规程,但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是一致的,应重点学好基本理论。本书以基本理论为主,并结合主要用于建筑结构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学习。 1.4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特点

66 第一章 绪论 6、设计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工作。 一方面在设计工作中必须按照规范进行,另一方面只有深刻理解规范的理论依据,才能更好地应用规范,充分发挥设计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学科还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因此设计工作也不应被规范束缚,在经过各方面的可靠性论证后,应积极采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规范一般十年左右修订一次,就是为了反映学科最新发展的成果。 1.4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特点

67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小结 混凝土的最基本力学性能:抗压强度高,但抗拉强度却很低。一般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只有抗压强度的1/20~1/8。另一方面,混凝土破坏时具有明显的脆性性质。 钢材的最基本力学性能:抗拉和抗压强度都很高,且钢材一般均具有屈服现象,破坏时表现出较好的延性。 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力比素混凝土梁大大提高,钢筋的抗拉强度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均得到充分利用,且破坏过程有明显预兆。

68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小结 钢筋和混凝土两种的物理力学性能很不相同材料之所以可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是由于钢筋和混凝土之间存在有良好的粘结力,保证两种材料协调变形、共同受力,且由于钢筋和混凝土基本相同的温度膨胀系数,这种粘结力不会因温度变化丧失。 混凝土结构的优点:材料利用合理、易于就地取材、耐久性好、造价和维护费用低、可模性好、耐火性好、整体性好、刚度大。

69 本章小结 混凝土结构的缺点:自重大、抗裂性差、施工复杂。克服和解决混凝土结构的缺点是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小结 混凝土结构的缺点:自重大、抗裂性差、施工复杂。克服和解决混凝土结构的缺点是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方向。 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有:受弯构件、受压构件、受扭构件、受拉构件。 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按承重类型划分有: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排架结构及各种大跨 屋盖结构等等。

70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小结 学习要求:掌握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各种基本构件在不同受力形态情况下的受力性能和分析方法,注意与材料力学分析方法的差别,了解其复杂性所在及其影响受力性能变化的配比关系。 在理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按《规范》进行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方法和配筋构造。


Download ppt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 结构教研室 2005年8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