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唐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 第四章 唐朝中后期的 社会矛盾.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唐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 第四章 唐朝中后期的 社会矛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唐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 第四章 唐朝中后期的 社会矛盾

2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盛世掩盖下的危机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盛世掩盖下的危机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盛世掩盖下的危机 ▲ 唐代中后期,均田制度开始崩溃瓦解,土地买卖频繁,所有权不断转移,土地私有化现象突出。 ▲ 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度也无法进行下去,募兵制度下的军队战斗力极差。 ▲ 任用大量少数民族作将领,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威胁着中央王朝。 ▲ 中央和地方兵力对比的变化,中央和地方冲突不断加剧。 ▲ 唐太宗宠信杨贵妃,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主事,把持朝政,朝廷不断腐化堕落。地方吏治日益腐败。

3 天宝时期的藩镇布局 边镇军队 49万 中央军队 9万

4 2、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

5 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荦山。……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禄山阴有逆谋,……兼三道节度,进奏无不允。
华清池遗址 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荦山。……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禄山阴有逆谋,……兼三道节度,进奏无不允。 —《旧唐书·安禄山传》 华清池遗址 马嵬驿

6 ★ 过程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范阳起兵。 756年,安禄山占领洛阳后称帝。 757年,安庆绪杀死安禄山,唐军收复长安。
759年,史思明在魏州称大齐燕王,杀安庆绪。 761年,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死。 763年,史朝义败走,中途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7 ★ 安史之乱的影响 (1)唐朝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2)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大一统的局面,是唐朝从中央集
★ 安史之乱的影响 (1)唐朝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2)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大一统的局面,是唐朝从中央集 权、统一到地方藩镇割据、分裂的转折点,边疆少数民族乘 虚而入,频频袭掠。 (3)中央政府日益削弱,派系冲突更加剧烈,政局动荡。 (4)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社会阶级矛盾激 化,统一、昌盛的唐朝已经成为过去。

8 3、藩镇割据 (1)形成的原因 ◆ 平息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内地遍设方镇。 ◆ 政治混乱、财政困难、军力衰弱是藩镇割据的前
3、藩镇割据 (1)形成的原因 3、藩镇割据 (1)形成的原因 ◆ 平息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内地遍设方镇。 ◆ 政治混乱、财政困难、军力衰弱是藩镇割据的前 提,节度使拥有的牙兵牙将是割据最直接的因素。 ◆ 节度使势力强,天子力不能制,尾大不掉。 藩镇割据的类型 河朔三镇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东南地区 中央控制,后期立国基础 西北、西南地区 中间状态,尚未割据

9 (2)经过 (2)经过 传子制之争 四镇之乱 淮西之役   元和中兴

10 二、土地占有关系的新变化 品经济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 均田令已经丧失了效力,土地 兼并的进程加速。 “私契”逐渐合法化。
◆ 唐代前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 品经济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 均田令已经丧失了效力,土地 兼并的进程加速。 “私契”逐渐合法化。 ◆ 《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诏》中, 承认土地买卖是合法行为。 ◆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结束了长达 300年之久的均田制度,劳动者的人身 依附关系逐渐趋向松弛。 农民供粮的契约

11 三、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1、历史背景 调失去征收依据,国家财政出现危机。 (2)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唐政府控制地区大为 减少,财政危机加深。
(1)均田制破坏以后,土地兼并进程加剧,租庸 调失去征收依据,国家财政出现危机。 (2)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唐政府控制地区大为 减少,财政危机加深。 (3)社会危机、财政状况恶化,唐政府对赋税制 度与财政体系进行改革。 (4)唐政府对财政主管机构进行调整,设立了度 支、盐铁、转运等财政专使,以加强对财政的控制。

12 2、刘晏的财政措施 财政收入。 ◆ 在各道设立巡院,用常平法来稳定物价,稳定 经济发展。 ◆ 整顿由江淮向关中的漕运。
◆ 改革盐法,国家统一收购、经销盐业,增加了 财政收入。 ◆ 在各道设立巡院,用常平法来稳定物价,稳定 经济发展。 ◆ 整顿由江淮向关中的漕运。 又至德初,为国用不足,……及晏代其任,法益 精密,官无遗利。初,岁入钱六十万贯,季年所入逾 十倍,而人无厌苦。大历末,通计一岁征赋所入总一 千二百万贯,而盐利且过半。 —— 《旧唐书·刘晏传》

13 3、两税法的实行 (1)内容 内容有: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行商者,在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780年,德宗采纳杨炎的建议,颁行两税法。主要 内容有: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行商者,在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余征赋悉罢,而丁额不废。……征夏税无过六月。 秋税无过十一月。违者进退长吏。 令黜陟使各量风土所宜、人户多少均之,定其赋。

14 (2)评价 1、两税法是中国古代税制的一大变革。 征税原则由人丁为本转变为按照土地和资产 征税,适应了土地私有制发展的趋势。
2、两税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 利商品经济的发展。 3、政府控制的户口数增加,财政收入 增长,财政状态好转。

15 四、宦官专权与牛李党争 1、宦官专权 (1)表现
四、宦官专权与牛李党争 、宦官专权 (1)表现 四、宦官专权与牛李党争 1、宦官专权 (1)表现 宦官专权自玄宗时期的高力士开始。 安史之乱后,皇帝的废立和生死斗掌握在宦官手中。唐后期的12个皇帝,7个是宦官所立,3个被宦官所杀。 宦官兼并土地,广置田产,特别是“宫市”,扰民更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宦官专横的原因主要是掌握朝廷的禁军和参与军国要政。

16 (2)南衙北司之争 改革政治的运动。王叔文等人首先 革除弊政,罢去宫市等宦官虐政, 以武将统神策军。 宦官首先拥立顺宗子为太子,然
永贞革新就是一次反对宦官、 改革政治的运动。王叔文等人首先 革除弊政,罢去宫市等宦官虐政, 以武将统神策军。 宦官首先拥立顺宗子为太子,然 后迫使顺宗内禅,永贞革新失败, 革新之人被贬斥,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17 唐文宗时,李训、郑注等人谋划诛杀宦官。他们 谎称大明宫有甘露降下,企图以此消灭宦官。宦官看 出破绽,派禁军四处捕杀。结果朝中大臣受牵连不计
甘露之变 唐文宗时,李训、郑注等人谋划诛杀宦官。他们 谎称大明宫有甘露降下,企图以此消灭宦官。宦官看 出破绽,派禁军四处捕杀。结果朝中大臣受牵连不计 其数,朝班为之一空。史称“甘露之变”。从此,“天下 大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及复原图

18 2、牛李党争 2、牛李党争 党争源于唐代科举和门荫取仕的不同途径。其 中牛党首领李宗闵和牛僧孺是科举派的代表,李党
的首领李德裕和郑覃则是门荫派的代表。 两党斗争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制举考试发 端 ,直到唐宗大中初年结束,历时近40年。双方 围绕 选官制度、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等关系国家大 政方针的问题,各持己见,互争高下,各有曲直。 (文宗)尝叹曰:“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难!” 《旧唐书·李宗闵传》

19 五、农民大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1、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五、农民大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五、农民大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1、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1)唐末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使政治 昏暗,及至晚唐,问题更加突出。  (2)统治者除增加两税税额外,还巧立名目,横 征暴敛,农民纷纷破产,痛苦不堪。  (3)关东旱灾严重,唐催征日急,人民无路可走。 2、农民起义的经过 3、唐朝的灭亡

20 黄巢起义军进军路线示意图

21 黄巢北伐夺取两京之战要图

22 唐世系(618—907年) (618—626) (626—649) (649—683) (18)文宗李昂
(1)高祖李渊——(2)太宗李世民——(3)高宗李治 (618—626) (626—649) (649—683) (6)周则天后武曌(684—704)  (5、9)睿宗李旦——(10)玄宗李隆基——(11) 肃宗李亨 (684;710—712) (712—756) (756——762) (12)代宗李豫(淑)——(13)德宗李适——(14)顺宗李诵 (762—779) (779—805) (805) (15)宪宗李纯————(16)穆宗李恒———— (17)敬宗李湛 (805—820) (820—824) (824—826) (18)文宗李昂 (826—840) (19)武宗李炎 (840—846) (20)宣宗李忱(怡)——(21)懿宗李漼(温) (846—859) (859—873) (22)僖宗李儇(873—888) (23)昭宗李晔(888—904)——(24)昭宣帝李柷 (904—907) (4、7)中宗李显————(8)殇帝李重茂 (683—684;705—710) (710)


Download ppt "第四章 唐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 第四章 唐朝中后期的 社会矛盾."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