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華夏世界的形成 第二節 封建體制的興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華夏世界的形成 第二節 封建體制的興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華夏世界的形成 第二節 封建體制的興衰

2 第二節 封建體制的興衰 學習重點 封建、禮樂與宗法 封建貴族與封建經濟 春秋戰國的社會經濟變遷 「士」與先秦諸子的起源 儒、墨、道、法的學說

3 封建、禮樂與宗法 (一) 禮樂的意義 1.周朝的歷史 A.西周:武王克商~幽王亡國─鎬京 B.東周:雒邑
a.春秋-始於平王東遷 (770B.C.E.) b.戰國-始於三家分晉 (403B.C.E.)

4 C.目的:維持貴族社會的尊卑秩序關係 ,並調和內部的糾紛 D.方式:各種儀式的進行,都配合以相 對應的樂舞或誦詩奏樂
2.周公「制禮作樂」 A.將夏、商以來的制度與規範加以整合 B.表現在:「親親」 與「尊尊」兩方面 a.親親-反映王室及貴族的血緣連繫 b.尊尊-強調政府組織的尊卑關係 C.目的:維持貴族社會的尊卑秩序關係 ,並調和內部的糾紛 D.方式:各種儀式的進行,都配合以相 對應的樂舞或誦詩奏樂 E.享有禮樂待遇的階級:貴族階級

5 封建制度下--西周的社會 貴族

6 (二) 宗法與封建 1.宗法的特徵 A.嫡長子繼承制-大宗皆由嫡長子繼承 B.大宗與小宗的區分 a.周天子:為天下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
2.宗法與封建關係:兩者密切結合 A.在統治上-是天子與諸侯的政治關係 B.在宗族內-是嫡長子與諸子間血緣關係

7 封建與宗法制度關係示意圖

8 周天子—永遠的大宗

9 封建貴族與封建經濟 (一) 封建貴族 1. 地位世襲 2. 享有世官世祿

10 (二) 封建 1.用意:「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保障王室 A.封國疆界確定後,各國就開始築城, 建立武裝殖民地點
B.每有新開拓的領地,即須築城、建廟 及立社 2.「國人」與「野人」

11 國 人 住在城郭之內的人 組成:A.周族人 B.原地區的統治階層 ( 被周征服 而臣屬於周的殷商或夷狄的世 家大族 )
國 人 住在城郭之內的人 組成:A.周族人 B.原地區的統治階層 ( 被周征服 而臣屬於周的殷商或夷狄的世 家大族 ) 地位:封國內的重要大事須徵求國人的 意見才能進行-如立君、征戰、 外交、遷都…

12 野 人 住在城郭之外或農村的人 組成:為征服者工作-從事各種生產 (如耕種、紡織),還必須服勞役
野 人 住在城郭之外或農村的人 組成:為征服者工作-從事各種生產 (如耕種、紡織),還必須服勞役 地位低:受到貴族監督-貴族生活所需 絕大部分仰賴野人

13 (三) 封建經濟-「井田制度」 1.存在的根據:《孟子‧滕文公》
2.耕作方式:以八家為單位 A.公田由八家共同耕作,收穫歸公家所有 B.私田的收穫歸各家 C.農民只有私田使用權,無所有權 3.優點: A.可解決賦役不均的問題 B.統治者的田賦收入也增加 4.後隨封建制度崩潰而瓦解

14 周室鞏固政權示意圖

15 春秋戰國的社會經濟變遷 (一)春秋與戰國之比較 1.春秋-歷史重心在諸侯 2.戰國-歷史重心在卿大夫 A.周王室衰微,無力維持封建秩序
B.開始霸主政治時代-提出「尊王攘夷」口號 2.戰國-歷史重心在卿大夫 A.不再承認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無封建秩序 觀念 B.各國採行軍國主義-變法圖強→發動戰爭 兼併其他國家

16 春秋形勢圖

17 戰國七雄形勢圖

18 (二)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經濟的重大變化 1.土地私有制度形成 2.工商業興盛:A.手工業發達 B.商業的繁興 C.貨幣的出現與流通
D.大商人的出現 3.階級制度崩解 4.社會流動加速

19 土地私有制度形成 時間:春秋晚期 背景因素: A.農民生產力的增加:a.鐵製農具的使用 b.牛耕技術的出現 B.井田制的崩潰 C.商鞅變法:鼓勵農民開墾耕種 D.工商業發達:人口往城市集中→許多鄉 村土地開始轉手 E.工商業者致富後,購買土地→成為新興 的大地主 鐵鏟

20 工商業興盛-手工業發達 冶金:A.青銅工藝技術更加成熟 B.煉鐵自春秋後期廣泛使用
紡織:A.黃河流域與長江中下游的農村 普遍養蠶 B.戰國時代已發展出優良的絲織 技術 C.染布技術也頗為進步 煮鹽:A.齊國-海鹽 B.晉國-池鹽

21 春秋時代楚墓出土的絲織品

22 工商業興盛-商業的繁興 交通便利: A.陸路:a.魏、趙、齊等國間建有要道 b.秦、楚也有通往中原的大道 B.水路:a.邗溝-連絡長江、淮水 b.靈渠-連絡黃河、淮水 貨幣出現:春秋晚期已開始廣泛流通 大商人出現:A.烏氏倮(秦)-經營畜牧業 B.巴寡婦清(秦)-製造丹砂 C.猗頓(魯)-煮鹽 D.郭縱(趙)-冶鐵

23 春秋戰國主要交通要道分布圖

24 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 布錢 圓錢 刀錢 爰金

25 工商業興盛-城市的興起 背景因素: A.人口增加→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於 是城市興起 B.位居交通要衝與貨物集散地區,常能 形成大城市 C.各國的政治中心與商業結合 戰國最大的城市:齊國首都臨淄-約有 七萬戶人家

26 階級制度的崩解 背景:封建貴族享有的世官世祿名額有限 ,部分貴族後代漸淪為平民
背景:封建貴族享有的世官世祿名額有限 ,部分貴族後代漸淪為平民 情形: A.春秋時代:a.宗法制度遭破壞,貴族之 間爭鬥不已 b.國君提拔平民以壓抑貴族 B.戰國時代:各國變法圖強 a.國君趁機裁減貴族官職,收回祿位 b.規定無軍功者不得享有特權

27 社會流動加速-平民崛起 時間:春秋時代已開始;戰國時代, 「布衣卿相」更不在少數
時間:春秋時代已開始;戰國時代, 「布衣卿相」更不在少數 原因: A.國際競爭-國君用人唯才 B.尚賢思想-強調以才能取代出身 C.私人講學-打破以往貴族獨享教育的 局面 D.經濟發展-商人地位提升,受國君禮遇 a.春秋:子貢 b.戰國:呂不韋

28 呂不韋 子貢 子貢為孔子學生,學成之 後改作商人,經商所至, 無不與國君分庭抗禮 呂不韋戰國末年位至秦相 ,從政前曾是巨商,集門
客撰有《呂氏春秋》一書

29 「士」與先秦諸子的起源 (一)「處士」與「游士」
1.西周的「士」 A.最低階層的貴族 B.接受文武合一的教育 C.職務:a.平時-卿大夫的家臣 b.戰時-下級軍官,保衛社稷 2.春秋後期的「士」 A.地位下降而分散到民間 B.成受過教育而有知識的人之通稱

30 3. 「游士」 A. 背景:戰國時代國君競相延攬人才,各國 貴族為維護本身利益,以「養士」 為急務-如「養士四公子」 B
3.「游士」 A.背景:戰國時代國君競相延攬人才,各國 貴族為維護本身利益,以「養士」 為急務-如「養士四公子」 B.特色:懷著自己的主張游走各國,期望能 得君行道 C.地位:漸受重視,勢力與地位也隨之提高 D.理想特質轉變:結黨羽,樹外援,謀私利

31 4. 「處士」 A. 背景:某些有知識與智慧的「士」, 鑑 於當時政治社會失序,不願出仕 B
4.「處士」 A.背景:某些有知識與智慧的「士」, 鑑 於當時政治社會失序,不願出仕 B.特色:個個頂天立地,獨立自己,因此 多能在學術思想上享有成就 C.代表:a.莊子-志高品潔 b.孟子-氣度恢弘 D.意義:反映出中國古代知識階層的避世 思想

32 (二) 先秦諸子的起源 1.「王官學」流傳民間為「諸子學」 2.稱「九流十家」-《漢書‧藝文志》
3.諸子學起源的不同說法 A.出於「王官」-由封建時代世官職司的 專業知識演變而來 B.起於救世-人們尋求改善解決亂世之道 C.源於地域-與特殊歷史傳統與地理環境 有關 a.齊國:注重富國的經濟理論 b.三晉:重強國的刑名之學

33 重要學派及其思想 造成「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 A.「士」為了解決劇變時代下的各種 問題,而提出不同的理論學說 B.各國國君為了招攬人才,不惜禮賢 下士→使各家學者皆能發揮自己的 主張 較重要的四家:儒家、墨家、 道家、法家

34 (一) 儒家的禮樂教化 1. 孔子(551B.C.E.~479B.C.E.)-春秋末年
孔子講學圖

35 孔 子 地位:A.儒家學說的開創者 B.後世尊稱「至聖先師」-講學精神 「有教無類」 時代背景:面對春秋時代「禮壞樂崩」
提倡:恢復西周時代的典章制度 主張:A.正名-無論貴族或平民都應謹守 禮制上的名分 B.以「禮」與「孝」的道德教化為 最高理想

36 孟 子 時代背景:當時封建體制瓦解,國際局勢 多變,儒家獨盛局面也已改觀 與各家辯論、對各家批判
時代背景:當時封建體制瓦解,國際局勢 多變,儒家獨盛局面也已改觀 與各家辯論、對各家批判 主張:A.「省刑罰,薄賦歛」-停止戰爭 B.王道-使人民「養生喪死而無憾」 C.「民貴君輕」-統治者應由才德 兼備之人來擔任 -「天下為公」

37 荀 子 時代背景:A.當時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 體制已漸鞏固 B.正是各家學說最活躍時代
主張: A.「性惡論」-人性本惡 B.「隆禮」- a.以「禮」規範人性 b.才德高者應居君主地位 ,應當被尊重

38 (二) 墨家的兼愛非攻 1.墨子-春秋末~戰國初 A.批判:春秋時代戰爭頻繁、貧富不均 、虛飾浪費等現象 B.立場:站在平民立場 C.主張:a.非攻-認為戰爭是最大禍害 b.兼愛-只有兼相愛,才能交相利 c.尚賢政治 D.組織嚴密團體: a.領袖稱「鉅子」 b.信徒稱「墨者」-絕對服從「鉅子」領導

39 2.戰國時盛行:與儒家並稱顯學 3.衰微:戰國晚期 A.主張刻苦的生活方式 ,不易為人接受 B.墨者在戰國晚期的幾 次戰役中,傷亡殆盡 ,導致衰微

40 (三) 道家的處世哲學 1.老子(李耳)-春秋末 A.著作:《道德經》 (《老子》) B.主張: a.知足寡欲、謙卑遜讓 -以避禍 b.廢棄知識與文字 c.小國寡民、無為而治 老子騎牛圖

41 2. 莊子-戰國中期 A. 時代背景:時局動盪殺伐不斷 B. 思想:較老子避世 a. 順乎自然-以為是非、 成敗、貴賤 皆為相對 b

42 (四) 法家的富強之術 1.春秋時代-管仲(齊) A.注重經濟,提倡農業→使人民衣食充裕 B.將工商大利收歸國有→以避免貧富懸殊
2.戰國時代- A.最盛行:三晉地區 B.分三派:重術派、重法派、重勢派 C.集大成:韓非 a.強調君主應運用法術與權勢來統治國家 b.認為兵與農是國家富強根本,君主應加 以獎勵優待

43 戰國法家分三派 重術派:A.代表:申不害(韓) B.主張:君主以權謀操縱臣下, 使之不敢為非


Download ppt "第一章 華夏世界的形成 第二節 封建體制的興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