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2 章 國際競爭下的台灣 ■早期漢人與日本人在台灣的活動 ■ 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措施 ■ 西班牙人經營台灣與退出台灣北部的經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2 章 國際競爭下的台灣 ■早期漢人與日本人在台灣的活動 ■ 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措施 ■ 西班牙人經營台灣與退出台灣北部的經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2 章 國際競爭下的台灣 ■早期漢人與日本人在台灣的活動 ■ 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措施 ■ 西班牙人經營台灣與退出台灣北部的經過

2 單元課程大綱 ■商人與海盜的落腳地 ■西方勢力的競逐 ■荷蘭統治下的臺灣 ■西班牙在臺灣北部的經營

3 想一想: ● 你知道「福爾摩沙」(Ilha Formosa)是什麼 意思嗎?它的名稱由來為何? ● 請指出臺灣地理位置的特性。

4 前言 亞洲 臺灣位於東亞海域上的交通樞紐 16、17世紀成為西方列強 到東亞競逐的重要據點 太平洋 國際競爭時期曾統治臺灣的政權
荷蘭(西元1624~1662年) 西班牙(西元1626~1642年) 鄭氏王朝(西元1662~1683年)

5 商人與海盜的落腳地 西 元 朝代 重 要 事 項 12世紀 前期 宋朝 漢人在澎湖居住 於臺灣本島從事交易活動 13世紀 元朝
西 元 朝代 重 要 事 項 12世紀 前期 宋朝 漢人在澎湖居住 於臺灣本島從事交易活動 13世紀 元朝 在澎湖設巡檢司,正式設官治理 14世紀 中期 明朝 澎湖和臺灣成為漢人捕魚、貿易、走私和海盜活動的場所 日本商人和海盜常到臺灣活動,用高砂、高山國等稱呼臺灣 點我

6 西 元 朝代 重 要 事 項 十六世紀末 明朝 明為防備日本入侵東南沿海,於是派兵進駐澎湖。 原先在澎湖的走私貿易、海盜據點,就轉移到臺灣。 十七世紀 二○年代 今日雲林至嘉義一帶,成為著名海盜商人顏思齊、鄭芝龍的大本營。

7 西方勢力的競逐 15世紀末,歐洲人發現前往東方的新航路後 紛紛來到東亞地區尋找貿易和傳教的新天地 中外對臺灣的稱呼 國家 稱 呼 中 國
何謂新航路? 歐洲國家為直接獲得香料、絲等東方的商品,尋找前往東方的航路,後來找到經由非洲南端到東方的航線,稱為新航路。 國家 稱 呼 元朝 瑠求 明朝 小琉球、東番、大員 清朝 臺灣 日 本 高砂、高山國 葡萄牙 福爾摩沙

8 西方人在東亞的重要貿易據點 葡萄牙 西班牙 荷 蘭 1.十六世紀初,航經臺灣時,稱 臺灣為「福爾摩沙」 (美麗之島) 2.占領澳門
占領菲律賓的馬尼拉 馬尼拉 荷 蘭 以巴達維亞(今印尼 雅加達) 為東印度公司總部 巴達維亞

9 荷蘭與西班牙在臺灣 荷 蘭 西班牙 西班牙人 殖民北臺灣 1626—1642 1.十六世紀末,一度占領澎湖,但被 明朝守將沈有容逼退
滬尾 西班牙人 殖民北臺灣 1626—1642 雞籠 荷 蘭 點我 1.十六世紀末,一度占領澎湖,但被 明朝守將沈有容逼退 2.西元1624年登陸大員(今臺南安 平)統治臺灣長達38年 荷蘭人 占領臺灣 1624—1662 大員 西班牙 西班牙人為了和荷人競爭,於西元1626年占據臺灣北部,作為與日本貿易的據點

10 荷 蘭 西 班 牙 占領目的 貿易與傳教 城堡 (1)熱蘭遮城 (今安平古堡) (2)普羅民遮城 (今赤崁樓) (1)聖多明哥城 (於淡水)
項目 國家 占領目的 貿易與傳教 城堡 (1)熱蘭遮城 (今安平古堡) (2)普羅民遮城 (今赤崁樓) (1)聖多明哥城 (於淡水) (2)聖薩爾瓦多城 (於雞籠) 傳入宗教 基督教 天主教 結束據臺原因 被鄭成功驅逐(1662) 被荷蘭人驅逐(1642) 荷 蘭 西 班 牙 點我

11 西班牙在臺灣北部的經營 荷 日 對 蘭 本 日 取 經在 鎖 貿 代 營菲 國 易 西 重律 政 受 班 心賓 策 挫 牙
鎖國政策:日本德川幕府為了有效控制社會秩序,西元1635年起,禁止本國人到海外貿易,外國人也只准荷蘭人和中國人到指定的港口長崎進行貿易活動。

12 荷據時期的社會與經濟 一、荷蘭人對原住民的統治: 2.以原住民統治原住民,以達成 行政控制。 (1)各社選出長老。
1.先以武力征服。 2.以原住民統治原住民,以達成 行政控制。 (1)各社選出長老。 (2)一方面要求長老效忠荷蘭 人,一方面命令長老統治其 原住民部落。 3.宗教與教育結合,以達成傳教 與教化原住民的目的。 (1)在各地建教堂、設學校。 (2)用羅馬字拼音拼注原住民文字,教導基督教教 義及禮儀。 新港文字

13 二、荷蘭人嚴格管制漢人: 1.荷蘭人占領臺灣之後,為了提高農業生產,從中國大 陸招募漢人來臺。
2.荷蘭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經濟利益,對漢人管制非常嚴 格: (1)只給漢人生產工具,不給土地所有權。 (2)嚴禁漢人私藏武器與自由集會。 (3)開徵各種苛捐雜稅。 (4)強迫娶原住民女子為妻的漢人改信基督教。 3.在這樣的背景下,終於爆發了郭懷一事件。

14 三、荷蘭人在臺灣的經濟活動: 1.荷蘭人在臺灣的經濟活動相當活躍。 (1)大量開墾土地,增加農產品的生產:稻米、蔗
糖等不僅自足,而且還可以外銷。 (2)以臺灣作為國際貿易的轉運站: 貿易對象:與中國大陸、日本及南洋等地區 發展貿易。 輸出商品:稻米、蔗糖和鹿皮。 轉運的商品:絲織品、瓷器、香料、藥材等

15 課後腦力激盪: 想想看,中、日兩地的商人及海盜,原先大多聚集在澎湖,為何至15、16世紀時會轉往臺灣發展?
課後腦力激盪:   想想看,中、日兩地的商人及海盜,原先大多聚集在澎湖,為何至15、16世紀時會轉往臺灣發展?

16 腦力激盪【新港文書】 資料一 臺灣方志史料中有不少提到原住民「有能書紅毛字者」,其中以康熙末年的諸羅縣志卷八風俗志番俗考記載最詳盡:「習紅毛字者,橫書為行,自左而右,字與古蝸篆相彷彿,能書者,令掌官司符檄課役數目,謂之教冊仔。 資料二 所謂「新港文書」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番仔契」,也就是今天臺南一帶平埔社群所留傳下來的契約文書。從語言形式來看,有些只是羅馬字拼音書寫的單語文書,有些則是漢語與羅馬拼音字對照的雙語文書,現存的「番仔契」約有一百四十多件左右。 這些番仔契中,年代最早的是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而年代最晚的則是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年)。

17 1.資料一「習紅毛字者」,句中「紅毛」是指哪一國人?
答:荷蘭人。 2.資料一「習紅毛字者」,句中「紅毛字」是指哪一種文 字? 答:新港文書。 3.資料二「所謂『新港文書』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番仔 契』」,請想一想,「番仔契」有什麼用途? 答:拼注原住民文字,教導原住民基督教教義及禮儀。 4.從資料二判斷,原住民使用新港文書大約多久? 答:約一百三十年。

18 腦力激盪【荷蘭人的課稅】 荷蘭人統治臺灣時期,對所有的生產與消費多課以重稅: 1.原住民須向荷蘭東印度公司繳稅,獲得狩獵許可證後,
始可在荷人勢力範圍內捕鹿或漁獵。 2.荷蘭東印度公司規定:凡來臺之漢人移民,年七歲以上 者,不論男女每月均須繳稅。 3.原住民部落的貨物交易須繳納稅款。 4.臺灣土地所有權歸荷蘭王所有,稱為「王田」,按土地 貧瘠程度分上、中、下三等課收租稅。 其中有些稅是繳納實物,例如:鹿皮、米、糖等,所以荷蘭東印度公司有源源不絕的鹿皮、米、糖等可以輸出 1.以上說明包括了四種稅目:A貨物交易稅 B狩獵稅 C生產 稅 D人頭稅。請按說明順序加以排列。答:BDAC。 2.荷蘭人對臺灣人的壓迫,導致哪一事件的爆發? 答:郭懷一事件。

19 年,至今仍保存一些當時的遺跡與史料,請回答 以下問題: ( )(1)王老師想利用暑假,參觀荷蘭人所建熱蘭
國際競逐的時代 1.臺灣於西元1624~1662年,曾受荷蘭統治三十八 年,至今仍保存一些當時的遺跡與史料,請回答 以下問題: ( )(1)王老師想利用暑假,參觀荷蘭人所建熱蘭 遮城的遺址,他應到何處尋訪? (A)臺 北 (B)高雄 (C)臺南 (D)基隆。 ( )(2)下列哪兩項產品,「不是」荷蘭在臺灣出 產而外銷的貨品? (A)稻米、蔗糖 (B) 稻米、鹿皮 (C)絲織品、瓷器 (D)蔗 糖、鹿皮。 C C

20 ( )(3)現在臺灣農民習慣以「甲」做為土地面 積的單位,不同於傳統中國以「畝」作 為土地面積的單位。這是受到何民族的
國際競逐的時代 ( )(3)現在臺灣農民習慣以「甲」做為土地面 積的單位,不同於傳統中國以「畝」作 為土地面積的單位。這是受到何民族的 影響? (A)荷蘭人 (B)平埔族  (C)西 班牙人 (D)日本人。 ( )(4)臺灣平地原住民——平埔族,現已大多 漢化,在現今臺灣社會已逐漸消失。但 在學者及民俗學家的努力下,平埔族文 化日漸受到重視,其中「新港文書」中 的文字,即是重要的史料之一,新港文 字的發明應歸功於 (A)日本學者村上 直次郎 (B)日本學者伊能嘉矩 (C)天主 教道明會修士 (D)荷蘭新教傳教士。 A D

21 ( )(6)荷蘭人占領臺灣後,以何地區為中心,進行其殖民活動? (A)臺南 (B)臺中 (C)淡水 (D)基隆。
國際競逐的時代 ( )(5)有一塊放在馬公天后宮的碑文寫著:「沈有容諭退紅毛蕃韋麻郎等」,紅毛番應指? (A)西班牙人 (B)荷蘭人 (C)日本人 (D)英國人。 ( )(6)荷蘭人占領臺灣後,以何地區為中心,進行其殖民活動? (A)臺南 (B)臺中 (C)淡水 (D)基隆。 ( )(7)荷據時期,由於不滿荷蘭當局,曾引起圖謀反抗,以下列何事 件最著名?  (A)原住民的反叛 (B)郭懷一事件 (C)濱田彌兵衛事件 (D)武裝壓制大肚王。 B A B

22 國際競逐的時代 ( ) (8)荷蘭人占領臺灣的主要目的為何? (A)以作為對日傳教的跳板 (B)作為國際貿易的轉運站 (C)作為亞洲的軍事基地 (D)作為糧食及香料的產區。 ( ) (9)文獻中記載的古代臺灣地名或史事,比較可考的是下列何者? (A)秦代的瀛洲 (B)三國時代孫權派兵遠征夷洲 (C)隋煬帝二度招撫征討「流求」 (D)宋、元文獻中的「流求」、「瑠求 」係指現在的臺灣。 B D

23 2.佩妮參觀歷史博物館時,發現一張科目課程表(參見下表),請你從這張課表判斷以下相關的歷史知識何者正確?
國際競逐的時代 2.佩妮參觀歷史博物館時,發現一張科目課程表(參見下表),請你從這張課表判斷以下相關的歷史知識何者正確? 時 間 活 動 科 目 名 稱 上午06:00~08:00 學科 由副校長用原住民語言教授耶穌教問答 上午08:00~09:00 早餐 飯前飯後由學生輪流擔任祈禱 上午09:00~10:00 學科 講話、習字課 上午10:00~11:00 學科 由校長以原住民語言講授耶穌教問答 中午12: 午餐 飯前飯後祈禱,並輪讀原住民方言譯聖書一節 下午03:00~05:00 學科 教授荷蘭語 下午06: 晚餐 飯前飯後由學生輪流擔任祈禱

24 ( )(2)這張課表偏重於何種教學? (A)原住民語言的教授 (B)荷蘭語的教授 (C)基督教教義 (D)習字。
國際競逐的時代 ( )(1)從這張課表的內容來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這是原住民教授荷蘭人的課表  (B)這是荷蘭人教授本國學童的課表 (C)這是原住民教授本地學童的課表  (D)這是荷蘭人教授臺灣原住民的課表。 ( )(2)這張課表偏重於何種教學? (A)原住民語言的教授 (B)荷蘭語的教授 (C)基督教教義 (D)習字。 ( )(3)從時間上來判斷,這張課表應屬於何時? (A)十五世紀 (B)十六世紀 (C)十七世紀 (D)十八世紀。 D C C

25 3.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皆曾占領臺灣,他們在臺灣留下了哪些足跡?請你填入正確的答案。 項 目 荷 蘭 西 班 牙 占領臺灣的時間
國際競逐的時代 3.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皆曾占領臺灣,他們在臺灣留下了哪些足跡?請你填入正確的答案。 項 目 荷 蘭 西 班 牙 占領臺灣的時間 西元 ( ) 年 西元 ( ) 年 主要從事的活動 ( ) ( ) 傳播的宗教 ( ) 修築的城堡 ( ) ( ) 1624 1626 貿易與傳教 貿易與傳教 基督教 天主教 熱蘭遮城與普羅民遮城 聖多明哥城與薩爾瓦多城

26 4.請參照右圖,回答 問題: (1)這張古地圖中的 普羅民遮城為何 人所建? 。 (2)熱蘭遮城位於今 日臺灣何地? 。 荷蘭人 臺南安平
國際競逐的時代 4.請參照右圖,回答 問題: (1)這張古地圖中的 普羅民遮城為何 人所建?   。 (2)熱蘭遮城位於今 日臺灣何地?    。 荷蘭人 臺南安平 十七世紀荷蘭人手繪地圖

27 (3)根據當時的地理環境,熱蘭遮城位於普羅民 遮城的哪一個方向? 。 (4)根據此圖顯示,聯絡熱蘭遮城及普羅民遮城
國際競逐的時代 (3)根據當時的地理環境,熱蘭遮城位於普羅民 遮城的哪一個方向?    。 (4)根據此圖顯示,聯絡熱蘭遮城及普羅民遮城 的交通工具主要以何種為主? (5)承(4)題,早期漢人運銷物產的貿易船稱為什 麼? 西北方 帆船 戎克船

28 漢人帶進媽祖信仰,天后宮設立於明朝時,是臺 澎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
照2-2-1 澎湖 天后宮 漢人帶進媽祖信仰,天后宮設立於明朝時,是臺 澎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 BACK

29 荷蘭人以熱蘭遮城和普羅民遮城做為統治臺灣的行政中心以及對中國大陸、日本等地區貿易的據點。
圖2-2-3 熱蘭遮城地理形勢圖

30 熱蘭遮城 (今臺南 安平古堡) 圖2-2-5熱蘭遮城立體示意 (1)「內城」呈方形 是行政的核心所在 (2)「外城」呈長方形 負責捍衛內城
(3)稜堡建於內、外城 突出的角落,上安 大砲,以捍衛城堡 (4)瞭望臺位於稜堡面外 的一側,負責監控 整個城堡四周的動態 臺江 瞭望臺 內城 外城 稜堡

31 赤崁樓(前身為普羅民遮城)

32 紅毛城 1.西班牙人曾在淡水建 立聖多明哥城(Santo Domingo),後來撤軍 時,拆毀城堡 2.荷蘭人重新建造此城 ,漢人稱為紅毛城
3.現為第一級古蹟 BACK

33 BACK 十七世紀荷蘭到亞洲的航海路線圖


Download ppt "第 2 章 國際競爭下的台灣 ■早期漢人與日本人在台灣的活動 ■ 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措施 ■ 西班牙人經營台灣與退出台灣北部的經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