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國通史四(蔣竹山) 歐美新清史研究成果.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國通史四(蔣竹山) 歐美新清史研究成果."—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通史四(蔣竹山) 歐美新清史研究成果

2 什麼是新清史?

3 羅友枝與何炳棣的論辯

4 Evelyn Rawski University Professor PhD, Harvard University (1968)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Department of History

5 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cy in Ch'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9) Agricultural Change and the Peasant Economy of South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6 Ho Ping ti(何炳棣)

7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 1953 (1959)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962) The Cradle of the East: An Inquiry into the Indigenous Origins of Techni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storic China,  B.C. (1975)

8 Academia Sinica in 1966 the member o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in 1979, the Honorary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 1997. Ho is "the first Asian-born scholar ever to have been elected as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9 新清史的代表人物

10 Pamela Kyle Crossley

11 Dartmouth College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dies B.A. Swarthmore College; M.A. Yale University; M.A. Yale University; M. Phil. Yale University; Ph.D. Yale University

12 What is Global History? (February 2008).
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Studies on China), edited with H F Siu and D S Sutton, (January 2006) The Manchus, (2002).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1999). Orphan Warriors: Three Manchu Gener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Qing World, (1990).

13 Mark C. Elliot 歐立德教授(Mark C. Elliott)早年在耶魯大 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 從那時起就開始致力於東亞研究。   

14 歐立德教授是美國“新清史”的領軍人物 之一。
他基於扎實的滿文史料,研究出版了《滿 洲之路》(The Manchu Way);此書被稱 為“新清史”的“新四書”之一。 他的第二部書《乾隆皇帝》已于2009年出 版。 他目前正研究的課題是滿洲王朝與現代中 國的內在聯繫。

15

16 Elliot的觀點 滿文檔案 新清史的邏輯 清史研究的新視野

17 滿文檔案 上千萬件十七到二十世紀清政府運作期間 保存下來的檔案當中,約有兩百萬件,即 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全部或部分以滿文 書寫。
奏摺、諭旨、紀錄、碑銘、史稿、人事記 錄、帳目

18 至少在整個十八世紀,清廷以滿漢兩種語 言頒佈主要政書,且公開地強調維持滿文 能力的重要性。
高級官員都被要求要學習滿文。 為了滿足這些人員的需求,北京出版商出 版了可觀數量的辭典、手冊與文法書,讓 任何人到琉璃廠都可閱覽選購。 十九世紀的中國文人認為滿文的使用逐漸 衰退

19 清朝統治結束之後,這些舊王朝的滿文文 書開始在之前不曾出現過的地方出現時, 沒有人會覺得奇怪。
這些被棄於街市的滿文資料有很大一部份 最後都為外國人所買去。 一些日本與歐洲學者對收集與研究這些滿 文書籍檔案有一些興趣 從在清廷的耶穌會教士開始的滿文研究傳 統得以繼續。

20 學習滿文興趣缺缺。 所有的滿文資料都有相對應的漢文版本。 成見加強了「學習滿文沒有必要」的想法。 認為當滿洲入關之後,隨之與漢人同化, 並且喪失了與漢人相分別的區隔意識。

21 既然滿洲人的思想與統治方式本質上都跟 漢人一樣,那麼從這些滿文資料,便不可 能找到史家在漢文資料中找不到的訊息與 觀點。
而既然漢文大家都懂得,那又何必花費心 力去學習滿文? 在這個時期,若開始想要瞭解清朝、或寫 清朝,閱讀滿文的能力都不被當作是必備 的條件。

22 1970年代開始開始轉變 同時在台灣、中國大陸與日本發生 陳捷先與莊吉發 1977年故宮出版《宮中檔康熙朝奏摺》第八、 第九輯 對改變這個看法有很大貢獻。

23 陳捷先的《滿文清實錄研究》、 《滿文清 本紀研究》
學者們開始可以清楚的瞭解到,滿文材料 對研究滿清入關之後的歷史也相當有用。

24 中國大陸的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 1980年代早期,當第一歷史檔案館開始向 學術界開放其部分館藏後,滿文檔案的重 要性在中國也逐漸被體認。

25 台灣與中國大陸學界逐漸體認到滿文材料 重要性的共同因素。
主要是因為近年來「回歸檔案」的趨勢。 而這個趨勢很快地轉變了各地學者研究清 史的方式。

26 在美國,如同在中國一樣,對滿文的態度 也改變的很慢。
在1970年代,普遍的看法,除了研究相當 早期的清史以外,沒有必要學習滿文。 1980年代初期,關於滿文重要性的訊息開 始為學界所知。 以其研究軍機處的作品聞名的白彬菊 (Beatrice Bartlett)是將此訊息傳達到美國 學界的重要人物。

27 她發現了滿文檔案絕非僅是漢文檔案的副 本。
而這部分要歸功於她與莊吉發持續的交換 意見。

28 1985發表 「關於清朝滿文檔案廣為接受的認識是: 以研究歷史課題來說,清史學者幾乎沒有 必要去學習滿文、或者使用滿文史 料。……然而與現今的看法相反……許多 清朝中葉甚至晚期的滿文檔案,從未被翻 譯成漢文。未來的清史學者應該會清楚地 發現學習滿文相當值得。 」

29 新清史的邏輯 發現滿文檔案不僅只是漢文副本,而本身 即構成了研究清史的獨立材料的這點,很 多明顯而重要的問題引伸了出來。

30 史料與問題意識 這些檔案說了什麼? 它們說了什麼漢文檔案沒說的事?
既然滿文是如此與漢文不同,即使在表面上相對 應的文件中,它們要如何述說相同的事? 有何隱微之異無法在漢文中發現? 如果我們開始閱讀他們以自己的語言書寫的文件、 從至今沈默無聲的滿洲那一面提問,我們對清朝 的觀點會如何改變? 這就如同我們忽然捕捉到來自過去的新頻率、發 現過去的另一種聲音,而這個來自過去的新聲音 可以直接對各種關於滿洲與清朝的新問題提出回 應。

31 這些問題,便是構成了現今所謂「新清史」 的基礎。
然而,這些新的問題是什麼? 從何而來?而「新清史」的意義又在哪裡?

32 新清史的主要特點 大家都認真地重估大清政統下的一些要素。
特別是著重這個政治秩序是與「清朝是一 個中國的王朝,但同時亦是由滿洲人所建 立、所統治」的事實相關連。 新清史不贊成將清朝僅視為是又一個中國 王朝。 或者認為清朝與明朝相仿,僅是在表面上 有一些改變。

33 挑戰 挑戰了中國民族主義 帶有民族主義意味之歷史著作的一些基本 準則。 一些多數二十世紀現代中國史著作所遵循 的準則。

34 提出一些問題 討論了滿洲統治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同時也與中國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相關。

35 兩個主要問題 一,在人數如此稀少的情況下,滿洲人如 何對如此複雜的政體維持這麼久的統治?
二、清朝為滿洲人而非漢人統治這點,對 中國、中國人民以及中國歷史敘述來說有 什麼差異之處?

36 對「滿洲人是誰」的重新體認。

37 新清史的思想起源 兩者都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 其一來自許多年輕學者對改變研究中國之 基本方法的渴切。
第二股潮流是來自一群年輕學者,他們認 為後現代主義對補正中國史這個在歷史研 究中理論性相對而言較貧乏的領域很有用 處。

38 第一種 在中國研究的領域中,有些學者一方面覺 得傳統漢學家太過沈溺在語言文字的無窮 考據之中。
但另方面又對多半出於「區域研究」模式 學者的「西方中心」偏見感到不滿。

39 第一種代表人物 柯保安(Paul Cohen)於1984年所提出的批 評。 他提倡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中國史研 究。
以跳脫將中國的改變都視為是回應西方的 觀點。

40 即使像傅科這樣一個有影響力的思想家 中國仍只能是一個用來代表所有西方以外 之古怪炫奇的符號。 這有什麼的因素、有什麼樣的意義?

41 另外一群學者也開始質疑,是否只有西方 的中國史家將其文化偏見帶入研究當中。
而一些深植於中國學界中的詮釋典範不需 要被拿來重新檢驗? 這個質疑在研究中國傳統社會邊緣群體。 包括女性與非漢諸族—的學者們當中特別強 烈。

42 對他們來說,「以中國為中心」的中國史 已經不夠了。
如同歐美學者欲建立一個跳脫東方主義的 研究法。 「新清史」的研究也尋求跳脫「大漢族中 心主義」的侷限,發現非漢他者(non-Han other)的觀點。 並將之整合進對整體國家與社會日益增加 的瞭解當中。

43 比較的視野 此研究同時也嘗試將滿族統治放入一個比 較性的視界。 將對大清帝國的研究與其他帝國的研究並 置。
不只是中國其他王朝,而更是世界其他地 方。 以建立一個比較史學的基礎。 比較的帝國不僅包含亞洲的其他地區與近 東,同時也包含歐洲。

44 新的研究成果在不同主題紛紛出現 女性史 醫療、健康與身體 儀式與宗教 出版與書籍史 人口統計 經濟行為 學術詞彙不斷變化、而學術討論更為全面。 如有一部分學者開始在世界史這個成長中的新 領域裡,把中國晚期帝國史 納入考量。

45 世界史本身就是一個學術與政治趨向之下 的產品。
質疑偏向西方、認為西方就代表世界文明 史的知識體系。 全美的大學生其所修習的基礎歷史課程不 是「西方文明史」而是「世界史」。 清朝是世界史與中國史的交會當中最明顯 不過的地方之一。

46 具有的獨特任務是挑戰大漢族中心主義的 敘述。
以其他的範式(如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 去探索過去。 以及從邊緣的觀點審視歷史發展。

47 鼓勵了更寬廣的學術討論 包括認同、民族主義、帝國等等,這些近 年來我們共同所注意的題材。 「想像的共同體」、「被發明的傳統」、 「地緣實體」(geo-bodies)與國族目的論 等。 所有質疑民族國家之自然性質的概念,都 與新清史的關懷相關。

48 新清史也接受「族群」(ethnicity)與「異己」 (alterity)的新概念。
將認同的「事實」部分問題化。

49 這個理論傾向,讓新清史對中國這個「國 家」而言,具有潛在的顛覆性。
從中開啟了「什麼是『中國』?」、「成 為『中國人』是什麼意思?」等問題。 但也就是藉著提出這些問題,新清史因而 可以超越陳舊的漢化解釋,更深入滿洲統 治中的重要問題。

50 新清史並不僅是上述認識論的轉向。 而同時也是一種語言學的轉向。 換句話說,是上述的轉移學術趨向的兩股 思想潮流,以及滿文作為一種學術語言的 重新發現,共同導引出新清史的研究。

51 兩個基本的核心問題: 第一,滿洲人如何以那麼少的人口達到這 樣的成就? 第二,清朝異族統治的事實對現代中國有 何影響?

52 新清史研究在這幾年來已經展現了一種新 觀點。
即將清朝從純粹為一個時代順序的時段名 稱,轉變成一種描述性的詞彙,代表一種 特殊的政治風格、政治模式、政治統治。

53 之前普遍的看法 滿洲人定居中國的這段漫長時間中,他們 迅速而無保留地被佔人口多數的漢人所同 化。 直到與漢人之間不再有顯著的區隔。
滿語使用的衰退、滿洲尚武精神的消失, 以及許多旗人對漢人文化的熱衷,包括學 術、禮儀與藝術等諸多方面,都被視為是 滿洲人走向漢化的證據。 同化的進程自然地形成「滿洲人已與其他 所有的人緊密融合在一起」的結果。

54 新觀點 然而近來修正的看法現另一種圖像。 雖然這看法也承認同化這個趨勢(傾向使 用「涵化」(acculturation)。
新清史認為滿洲人從未失去他們在清代社 會中是一個特殊群體的想法。 而以漢人的角度來說,漢人也未曾認為滿 洲人與他們自己完全相同。

55 雖然學者們對於滿洲族群認同的性質、以及如 何瞭解這種認同之時代變遷等意見未必全然相 同。
大家的共識是,以某些方式,區分滿漢之間的 界線在整個清朝甚至之後,始終都存在著。 以某些方式,區分滿漢之間的界線在整個清朝 甚至之後,始終都存在著。 滿漢分殊的看法在其他方面具有吸引力的理由 是,它可以解釋何以反滿言論在十九與二十世 紀都還能如此有力,並且也解釋了何以滿族至 今仍被歸為少數民族。

56 Elliot主張滿洲人之所以可以成功主政,是 因為他們沒有變成中國人。
意指,滿洲人正確的認識到,他們可以維 持少數統治的原因,主要因為他們能夠一 方面運用中國政治傳統,一方面又同時維 持其獨特之認同。

57 從重新探索滿文檔案得來的、對清朝國家 與皇帝制度舉出的諸多重要問題,對清史 或總體的中國史而言,或許意義更為重大。
由此我們便可預期滿洲統治對清朝的政治 制度與政治運作,會有不見於明朝的獨特 影響。 新的研究便發現在清朝的皇權建構中,有 不同於明朝的成分,其建構之皇權可說是 引介自中國與亞洲內陸兩個不同政治秩序 的混合體。

58 例如 清廷中顯著的藏傳佛教成分 清朝的多語現象 從非一般正式管道處理官方事務的偏好 對西北邊疆地區的重視與經營 以及其他各種議題。

59 整體性地研究與比較清朝與其他征服王朝 (如遼、金、元)
將會轉變我們對歐亞大陸東半部長久以來 王朝統治模式的觀點。 更進一步的說,新清史的觀點亦將改變我 們對「中國」與「中國人」的基本概念。

60 新清史將與現代作連結 例如,新清史學者已經開始提出「清朝是 否是殖民帝國」的問題。
他們也將清朝對邊陲地區的政策與俄羅斯 帝國、大英帝國、鄂圖曼帝國以及其他現 代早期國家做比較。 而提出我們是否可以稱清朝為「現代早期」 (early modern)? 如果可以的話,又是在怎樣的意義之下?

61 清朝的世界觀為何? 是否其認識世界的方式形成這個世界觀? 我們是否可在地圖、在繪畫、在建築、在外交 政策中看到其世界觀? 在這之中有何意涵? 這樣看待清朝的方式如何影響我們對現代中國 民族國家的認識。 尤其現代中國是從大清帝國中脫胎而出? 從這樣的轉移過程中有怎樣的衝突與緊張關係?

62 清朝不等同於中國 清史要提出來的最大問題是。 我們可否不經質疑地直接將清朝等於中國?
難道我們不該將其視為是一「滿洲」帝國, 而中國僅是其中一部份? 部分新清史的史家因此傾向在「清朝」與 「中國」間劃下一條界線。 避免稱呼清朝為「中國」。 也不稱呼清朝皇帝為「中國」皇帝。

63 既然在很多方面清朝都比我們一般說的中 國。
或者比起宋朝或明朝時候的中國,包含的 要多出許多。 Elliot認為我們有理由在稱呼清朝「中國」 之前先猶豫一下。

64 結論 在美國或者也可說在歐洲,當代的學者重 新評估了滿文史料在研究清史上的重要性。
學者專家們過去一度曾經忽視這些材料, 然而近來即使不是全部,也已經有相當多 的學者體認到。 在重建清代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 種不同層面更完整的圖像中,滿文檔案所 扮演的重要角色。

65 與滿文檔案被重新定位的同時,在西方中 國史家必定要遭遇的、研究中國之方法論 與理論架構上,亦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而使得之前受壓抑的聲音、被隱藏的敘述, 逐漸地浮出檯面。 正是這兩股不同的潮流同時交會,引導出 我們現在所說的新清史的興起。

66 如同所有的歷史學家都被灌輸這樣的概念。 如果沒有不斷的修正,歷史就什麼都不是。 最好的結局是,有一天我們這裡所說的新 清史將會過時。 而將會有新的新清史取而代之。

67 Peter C. Perdue 麻省理工學院歷史系 Peter Perdue教授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2005

68

69 相關書評見中研院近史所集刊 汪榮祖


Download ppt "中國通史四(蔣竹山) 歐美新清史研究成果."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