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目睹暴力兒童的協助- 撫平看不見的傷口 侯淑茹 臺中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 主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目睹暴力兒童的協助- 撫平看不見的傷口 侯淑茹 臺中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 主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目睹暴力兒童的協助 撫平看不見的傷口 侯淑茹 臺中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 主任

2 「你沒有辦法面對的部分,會成為你的一部份。」-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
賀伯特先生把過去這些難以消彌的負面經驗解釋為反應式心靈,反應式心靈無法思考,只遵循刺激—反應的模式來運作。

3 目睹兒童的名稱演變從初期美加地區稱呼「受虐婦女的孩子」(children of battered woman)到「婚姻暴力目睹兒童」( hildren witness to marital violence)或「婚姻暴力的兒童觀察者」(children observers of marital violence)之稱呼(陳怡如,2003)。 為了避免和法庭上的目擊證人有所混淆,並希望焦點能集中在那些未直接看到攻擊卻或聽或看到施暴結果(受傷)的兒童,便採用了「暴露於婚姻暴力中的兒童」(children exposed to marital violence ) (Holden,1998)。 台灣則以稱「目睹家庭暴力的兒童」最為普遍。

4 目睹兒童可分為以下兩種(陳怡如,2003) (1).廣義的界定: (2).狹義的定義 單純目睹暴力的未成年子女,自身並未遭受虐待。
經常目睹或聽、知道家人間受到身心上暴力傷害行為,例如:婚姻暴力、兒童虐待、手足虐待、老人虐待等…。在這些情況下而處於暴力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皆稱為目睹兒童。此類目睹兒童包括單純目睹暴力及自身同時受虐待的兒童。 (2).狹義的定義 Jeff, Wolfe & Wilson (1990)提出「婚姻暴力目睹兒童的定義為:「經常目睹雙親之一方對另一方施予虐待之兒童。包括直接看到威脅、歐打,或沒有直接看到但聽到毆打或威脅行為,或者僅是看到它最後的結果,例如第二天看到母親的傷痕。」 單純目睹暴力的未成年子女,自身並未遭受虐待。

5 在婚暴過程中,不能因為目睹子女的無聲、無外傷、似乎無立即性危險,使得問題被淡化與忽視,而淪為隱性的次級案主。

6 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提出人們會藉著生活上直接的經驗及觀察別人的行為而學習到如何做出行為,它強調了示範作用的影響力是如何深遠。所以,Bandura&Walters(1963) 認為兒童的暴力是經由長期觀察、模仿父母親或同儕的行為而來的。Patterson(1982)等人也持同樣看法,認為兒童會將幼兒時期在人際經驗上學習到的行為模式自然地使用在新的情境中。所以,社會學習理論常被用來解釋暴力家庭的兒童為何較容易學習到攻擊的行為模式(Graham-Bermann, 1988)。

7 Dutton(1988)指出目睹兒童以三種方式學習到暴力行為:
一是「一般性模式」(generalized modeling),因目睹家庭內成員彼此間的暴力行為,而影響目睹者未來的兩性關係,導至攻擊行為的發生。目睹者可能是加害人也可能是被害人。 二是「特殊性模式」(specific modeling) 。即目睹兒童可能會學習到某種狀況並將其帶到成年後的兩性關係,而使所目睹到的行為再次重現。 三是「代代相傳模式」(intergeneralizational mamodelling ),此種模式多來自於特殊性模式,即目睹兒童會比直接受到攻擊的受害者更有可能在未來出現攻擊性的婚姻關係(引自周月清,1995)。

8 探討受家庭暴力對待的目睹兒童所受到的影響的四種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 家庭系統理論 創傷理論 依附理論

9 家庭系統理論 家庭系統理論假設家庭為:(1)家庭互動之型態是重複、可預測的,且不斷循環互動。(2)家庭中的個人會影響問題的形成與持續性,也會被問題所影響(沈慶鴻,1997)。因系統理論強調個人與環境脈絡的整體性,所以,一個家庭成員的功能,反映了整個家庭系統的互動與互賴的過程。

10 系統內的次系統也是環環相扣並相互影響的,並以正向及負向的回饋方式來維持家庭次系統間動態的平衡。
兒童捲入父母衝突關係的三種情形:(1)跨世代聯盟:目睹兒童成了父母的慰藉者,或是父母競爭爭取同盟關係的夾心餅。(2)無辜代罪者:視兒童為代罪羔羊,將兒童視為家庭問題的來源。(3)兒童親職化:因父母一方長期處於沮喪與壓力之下,兒童需扮演失去功能的父母角色。

11 家庭系統理論幫助我們以多元、系統互動的角度來解釋婚暴力對兒童的影響,它重視家庭暴力的發生與持續過程,詳加說明了兒童如何主動或被動地參與父母的婚姻衝突及暴力中。

12 創傷理論 當個人在面對威脅其生命事件後的經驗及受創心靈後,即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目睹父母間的暴力事件比其他的壓力更容易帶給兒童心靈創傷而導致兒童呈現PTSD 的症狀,因為婚姻暴力常是持續發生的,兒童反覆目睹家庭暴力且面對威脅生命的情境,其內在資源(因應技巧)或外在資源(照顧者或其他人介入)遭到破壞而失去原有功能時,除了無助、挫折感和其他生理反應外,他們還可能使用否認、抑制、解離、自我麻痺、自我催眠、認同攻擊者和攻擊自己等因應機轉來協助自己度過此壓力(沈慶鴻,1997; Arroyo& Eth, 1995)

13 創傷理論關注兒童目睹暴力後的情緒與心理反應,同時他們也指出兒童會因為對暴力事件的知覺程度、保護自己與他人免於受傷的評估、對暴力事件(創傷)的解讀與照顧者的立即回應而影響其創傷反應(Graham-Bermann,1998)。有別於社會學習理論,創傷理論將目睹父母婚姻暴力視為兒童的創傷經驗,以不同的觀點詮釋目睹父母的婚姻暴力對兒童的影響。

14 依附理論 Bowlby指出幼兒與重要他人的互動關係將影響其日後的人格、與他人互動關係的型態及與他人的情緒連結。
兒童長期暴露於婚姻暴力的情境中,由於負向的親子互動、無法由高壓力的母親身上獲得適當的照顧及安全感、疲於給予母親情緒支持或被衝突的父母施壓要孩子與他站在同一陣線,將會有許多負向情緒被喚起,並時常感到不安(引自沈慶鴻,1997)。

15 依附理論強調兒童的情緒安全影響其人際發展與適應,指出目睹兒童長期處於暴力家庭的混亂情境,由於缺乏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之機會,而影響其日後與他人建立信任關係之能力及其行為。

16 兒童受到目睹家庭暴力的影響個別差異很大,主要決定的因素是
兒童本身是否受到肢體虐待? 兒童的年齡與性別 家庭暴力的嚴重程度(頻率、嚴重度、持續的時間等) 是否近期之間曾目睹家庭暴力? 父母與子女關係的好壞(與受害者的關係;與加害人的關係)

17 目睹家暴兒童的四大危機 一、身心發展危機 1.生理症狀(過動癲癇發展遲緩…)
2.對暴力的錯誤認知(以為暴力是家庭內必然存在的、暴力是唯一解決衝突的方式…) 3.情緒困擾(憂鬱焦慮不安沒有大人可以示範或教導如何正確地辨識情緒與表達情緒) 4.人際社交困難(對他人信任感低、自我價值感低)

18 目睹家暴兒童的四大危機 二、家庭照顧不足的危機 1.在家暴家庭中兒童的成長需求常被疏忽或被不當的情緒虐待及管教。
2.即使受暴婦女離開家庭,仍須陎臨經濟與親職壓力、或仍然受到暴力威脅而無法照顧子女需求。 3.親友資源缺乏、不支持,或也同時成為指責婦女的一方。實務發現許多家庭上一代也有家暴歷史。

19 目睹家暴兒童的四大危機 三、學校適應危機 1.親人不定時到校探視或騷擾兒童
2.有多數目睹兒童需轉學、不斷變換學習環境,導致學習落後或停滯現象 3.需要不斷陎臨離開熟悉的師長與朋友的情況,因此導致無法建立長久信任互動關係 4.家庭內秩序經常性混亂,缺乏情緒表達及人際互動的正向學習經驗,兒童適應學校大環境出現困難,常因無法遵守一般性規則而被師長處罰、被同儕孤立

20 目睹家暴兒童的四大危機 四、官司訴訟及出庭危機
1.當父母親在官司訴訟階段,情緒也處在高壓的情境下,往往又擔心被子女背叛,因此兒童便常得陎臨被父母親不斷地拉扯及考驗忠誠的壓力 2.當兒童需要出庭做證,因對法院情境的不瞭解及未知的恐懼,或擔心因自己證詞而讓父母親或自己受罰,因此會出現明顯的焦慮及複雜情緒,有時也會伴隨暴力行為的發生

21 目睹兒童的影響 一 行為/情緒層面的反應: 1 內向性行為與情緒問題 2 外向性行為問題 3 社會能力問題 二 認知功能層面的反應:
一 行為/情緒層面的反應: 1 內向性行為與情緒問題 2 外向性行為問題 3 社會能力問題 二 認知功能層面的反應: 1 學業上的困境 2 認同暴力 3 問題解決技巧較差

22 三 生理功能層面的反應: 1 身體不適(身心症與強烈的情緒反應) 2 發展遲緩

23 目睹暴力兒童的因應策略 立即的因應方式 1 有助於兒童面對暴力事件的反應或想法 (譬如: 顫抖 尖
1 有助於兒童面對暴力事件的反應或想法 (譬如: 顫抖 尖 叫 哭泣 憤怒 躲避 假裝沒發生 保持忙碌 繼續看電視 、玩電動、聽音樂) 2 尋求安全與協助策略 3 與手足相互支持策略 4 保護母親與介入暴力情境策略 (例如以身體阻擋或以言 語恐嚇)

24 長期的因應方式: 1 外向形策略 譬如:找人談談、找到避難天堂(寄宿朋友家)、安全的隱密空間、尋求協助以及要成人負責任 、支持母親與手足、積極尋求問題界決之道等) 。 2 內向型策略 譬如:不定期的痛哭、保持警覺、沉默、隱瞞 發生的事實 、假裝沒有暴力發生、退縮、極少數兒童會認同施暴者以存活) 。

25 積極發展對目睹兒童的處遇計劃 一 危機處理: 特別著重在孩童的情緒宣洩與安撫 以及自我保護計劃的設計 二 個別諮商 三 團體輔導與諮商:
一 危機處理: 特別著重在孩童的情緒宣洩與安撫 以及自我保護計劃的設計 二 個別諮商 三 團體輔導與諮商: 包括教育與支持性團體、創傷療癒團體、家族治療。 四 增強家庭功能與資源(包括就業輔導與社會支持系 統) 。

26 婚姻暴力對目睹兒童影響及其影程度的危險與保護因子 童伊迪,沈瓊桃,2005,台大社工學刊第11期136頁
婚姻暴力對目睹兒童影響及其影程度的危險與保護因子 童伊迪,沈瓊桃,2005,台大社工學刊第11期136頁 影響 中介便項 保護因子 行為/情緒反應 內向性行為問題 外向性行為問題 社會能力問題 兒童因素 年紀 目睹種類 目睹次數:一次vs.多次 目睹社區暴力的程度 目睹大眾傳媒暴力的程度 最近一次目睹暴力行為的時間 小孩的性情 智力 人際技巧 情緒與解決問題的技巧 小孩對婚暴事件的解釋 小孩的安全知識 認知功能 學業困難 認同暴力 問題解決技巧較差 生理功能 身體不適 發展遲緩 家庭因素 正向的家長或家庭支持 無多重受害的歷史 母親的情緒支持 親戚的角色 長期的行為與情緒功能 憂鬱 /低自尊 人際技巧較差 暴力代間循環 成人的犯罪行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婚暴的嚴重程度與持續性 藥物與酒精濫用 單親家庭 貧窮 文化因素 社區因素 社區的庇護所 學校的干預方案

27 帶領他們走向復原之路 孩子的自我內在資源 多元興趣、自我肯定 正向思考、懷有理想 孩子的家庭支持資源 社會與學校的資源
孩子的家庭支持資源 社會與學校的資源 正向穩定的照顧關係 同學間的關懷支持 良好的親屬或手足關係 老師的協助 社會資源的連結 目睹兒童的保護因子包括:自我內在資源、家庭支持、社會學校資源 ( Lehmann and Rabenstein, 2002, 引自沈瓊桃,2005)


Download ppt "目睹暴力兒童的協助- 撫平看不見的傷口 侯淑茹 臺中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 主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