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和居民生活消费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和居民生活消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和居民生活消费

2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和居民生活消费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第二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第五节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六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居民生活消费和改善民生

3 本章重点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 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我国现阶段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我国农村消费合理化

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一)社会总产品及其构成
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实物上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构成, 价值构成上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掉并转移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在为自己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v)、劳动者在为社会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m),其中后两部分(v+m)是劳动者的活劳动所新创造的价值

5 (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生产资料转移价值)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二)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生产资料转移价值) 增加国民收入的渠道:增加劳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中使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国民收入亦会被用于反映该地区居民的富足情况,但是有其局限性:   国民收入并没有包括不在市场进行的生产,如家庭主妇的生产并没有计入。   国民收入并没有反映资源的投入,如长工时的投入及大量天然资源的使用并没有计入。   国民收入只反映当期的收入,并没有反映累积的收入。   国民收入没有反映收入分布。

6 注意的问题: 1、物质产品平衡体系中的国民收入(MPS) 社会总产值—固定资产折旧=国民收入=∑(V+M)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国民收入(SNA) GNP国民生产总值—折旧—间接税=NI(国民收入)

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三)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GDP+本国公民在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GNP
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本国公民在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GNP GDP是一个地域概念,GNP是一个属人概念 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和经济总规模多使用GDP

8 GNP与GDP的关系 社会总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有区别:计算口径问题;重复计算问题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有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领土”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生产要素”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在经济封闭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开放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 GNP与GDP的关系是:GNP等于GD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

9 关于GDP与绿色GDP 绿色GDP(可持续收入)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

10 绿色GDP能取代GDP吗? GDP核算是绿色GDP核算的基础,或者说绿色GDP只是对GDP的一个补充和完善。

1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 注意公平和效率;提高劳动报酬所占比例;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12 1、再分配的原因 ☆满足社会公共部门的需要 ☆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 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 ☆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调节经济关系的需要(收入分配)

13 2、再分配的渠道: 财政预算 服务收费 经济杠杆(价格、信贷、汇率)

14 3、再分配的分配结果 扩大再生产基金 积累基金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 社会后备基金 社会消费基金 消费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 个人消费基金

15 四、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是用来为社会全体成员谋利益的。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关系,在正常的条件下,应当是:积累基金能够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消费基金能够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货币表现。

16 国民收入分配中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的原则?
1、必须在发展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 2、二者的比例必须与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适应; 3、要安排好各自内部的比例关系; 4、必须确定合理的积累率,提高积累基金的经济效益;

17 5、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分配格局;
6、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7、必须注重生产额度和分配额度的平衡,不能“超分配”,“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统筹兼顾”

18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下个人收入的按劳分配 (一)按劳分配的本质 按劳分配就是以劳动为尺度来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了按劳分配思想;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按劳分配做了系统深刻阐述;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按劳分配进行了透彻的说明。

19 按劳分配的历史进步性 斩断了不劳而获的经济基础,是对以剥削为特征的分配方式的根本否定;
确立了迄今为止最公平、最客观的分配标准;是最进步的分配制度。

20 按劳分配的历史局限性 还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劳动者个体差异; 劳动者家庭负担有差异;(富裕程度差别) 与按需分配比较还有较大差距;

21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 劳动还只是人们的谋生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历史条件。 (三)按劳分配的作用

2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多种所有制结构的要求; 多种经营方式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二)坚持个人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坚持个人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坚持个人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必然要求。

23 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内涵 整个国民收入的消费基金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中,必须使通过按劳分配进行分配的部分占主体地位;
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劳动者个人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占主体地位; 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参照标准;

24 (三)非按劳分配形式 1、个体劳动者收入 2、私营企业主收入 3、利息股息收入 4、技术信息收入 5、风险补偿收入 6、劳动力价值收入
7、社会保障收入

25 资料: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 (1) 年。1952年第一次工资改革,统一以“工资分”为计算单位,确定职工、工人的工资等级制度,1957年,全国实行了以工资制取代供给制的工资改革措施,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42.8%。 (2) 年。在工资政策上,1958年起对工资制度作了改革,取消了计件工资,一律实行计时工资,超额奖改为综合奖。加上文化大革命,职工货币工资大幅度下降,加上物价上涨,职工实际工资逐年下降。

26 (3)1978年底--1986年。为打破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分配。1978年从农村兴起的联产承包制以“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分配方式,否定了长期以“工分”为标准的平均主义分配,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多劳多得原则。 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经验适用于城市”,企业工资和奖金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内部分配扩大工资差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工资收入与本人责任、劳绩相联系;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

27 (4)1987-1992年为突破单一化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阶段。随着改革的发展,出现承包、租赁按经营成果分配与外资、私营、股份制企业按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等多种形式。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分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应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分式为补充。” 十四大强调允许资金收入、经营收入。 (5) 年,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推动市场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发展,引起收入分配结构的更大变化。 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总结提出: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8 (6)1997年至今,为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阶段。 十五大不仅提出个人分配制度实行“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起来”,并强调“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党的十六大再次明确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十七大、十八大肯定了已经确立的分配制度。

2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一、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1、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非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1)、分配范围:公有制企事业单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主体分配原则和公有制企业的基本分配原则,还不是全社会的分配原则; (2)、实现形式:商品货币形式,不是用劳动卷向社会领取消费品; (3)、分配尺度:商品交换中应经实现的价值曲折反映出的劳动量,不是个人劳动量。 (4)、分配原则: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还要受到企业经济状况的影响。

30 二、国有企业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三、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按劳分配 (一)工商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按劳分配。 (二)农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按劳分配。

31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四、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1、重要政策取向: 坚持已经确立的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坚持“两同步、两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非配种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调节高收入者收入的力度; 扭转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

32 2、主要措施: 深化工资制度改革; 健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33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一、效率与公平的基本含义及其关系 效率是指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社会资源合乎比例地分配到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使有限的社会资源被有效地加以利用,从而取得最好效益。 收入分配公平,从我国现阶段存在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来看,既包括人们的投入与收入公平,又包括分配结果公平和分配机会公平。

34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2)在处理工农城乡收入关系上,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要发展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 (4)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5) 理顺和调节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建立收入分配统筹协调机制。

35 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国际通用指标: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意大利经济学家基(CorradoGini, )于1912年提出,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它是一个比值,数值在0和1之间。基尼指数的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 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表示比较平均; 表示相对合理;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36 基尼系数的计算 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另外,可以参看帕累托指数(是指对收入分布不均衡的程度的度量)。

37 我国学者的计算方法 张建华算法: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张建华先生提出了一个简便易用的公式:假定一定数量的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顺序排队,分为人数相等的n组,从第1组到第i组人口累计收入占全部人口总收入的比重为wi,则说明:该公式是利用定积分的定义将对洛伦茨曲线的积分(面积B)分成n个等高梯形的面积之和得到的。

38 厉以宁算法: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重新定义了基尼系数的算法,按照他的新基尼系数理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复杂的社会发展状况,较好的计算方法是先计算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元――家庭的基尼系数,然后再由下向上,逐级加权平均,算出总基尼系数。只有这样的计算方法才能正确评估中国的贫富分化状况。但他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计算公式。

39 基尼系数的优缺点: 优点: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缺点:一是没有显示出来在哪里存在分配不公;二是国际间,并无制定基尼系数的准则,一些问题如应否除税项,应否剔除公共援助受益者,应否剔除非本地居民,或应否加入政府的福利,并没有一致性,以至没有比较的准则。

40 中国的基尼系数: 中国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1978年0.25,2003年是0.479,2004年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2013年0.473。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国际经验,当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在800美元~1 000美元阶段,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我国1978年为2.57∶1,1994年为2.86∶1,1997年为2.47∶1,2001年为2.90∶1,2003年为3.23∶1,2004年为3.2:1,2005年为3.24:1,2006年为3.16:1 ,2007年为3.3:1 ,2011年为3.13:1,2012年为3.1∶1, 2013年比例缩小到3.03:1。

41 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挑战 我国2013年人均GDP接7000美元进入(世界银行标准:人均GDP达到 美元)或即将进入(习惯上1-3万美元)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摆在我们面前的也有两个前途:继续发展以彻底冲破“中等收入陷阱”或者停滞倒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42 第五节 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保障项目: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 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2、有利于缩小贫富差别,实现社会公平。 3、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备条件。

43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重要障碍。 改革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

44 第六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居民生活消费 一、社会主义消费的特点和作用 二、社会主义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 消费水平通过实物消费、价值消费、劳务消费三方面的指标表现出来。 影响消费方式的主要的因素有: (1)生产力状况。 (2)社会制度。 (3)社会文化发展状况。

45 (1)要适应我国的生产力水平。 三、社会主义消费结构 (2)要服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3)要有利于合理地使用我国的经济资源,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

46 关于恩格尔系数 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47 年我国恩格尔系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农村 47.7 46.2 45.6 47.2 45.5 43 43.1 47.4 41.1 40.4 40.8 37.7 城市 38.2 37.1 36.7 35.8 36.3 33.7 37 35.7 35

48 我国家庭生活“三大件”变迁情况 20世纪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 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
90年代:电脑、电话、空调; 21世纪10年代:住房、汽车、教育(保险);

49 我国农村消费存在的突出问题 1.消费观念比较落后:农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较突出;农民过分讲究人情消费;封建迷信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农闲赌博消费严重;许多农民重储蓄,轻消费。 2.消费知识比较缺乏。许多农民对所购买的消费品的基本属性不很清楚,对消费品大类及品牌也缺乏了解;农民购买信息掌握不够全面,何时何地购买拿不定主意;在实际消费产品时,产品的效用和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在自己的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难以通过正当渠道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消费环境比较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耐用家电消费受到抑制;农村市场秩序较混乱,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存在;分销渠道网络欠缺,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消费水平与消费质量的提高。 4.消费结构不够合理。教育收费高、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还较低,主要靠自掏腰包就医,出现了“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现象;在农村,盖房是农民一生中最集中的消费支出。为了盖新房,许多农民家庭落下一大堆饥荒。   5.农民面临着自然、市场、制度等多重不确定性风险,预防性储蓄动机制约了农民当期消费。农民靠天增收的被动局面依然存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较大,往往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还不到位,社会化程度还不高。

50 农村消费合理化建议 1.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逐步树立现代消费观念。
2.农民自己应不断学习和积累基本消费知识。包括有关消费品的效用与功能方面的知识,购买消费品的知识,使用消费品的知识以及维权知识等; 3.逐步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搞好“水、路、电、气”等基础实施建设,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确保农村市场秩序正常,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 4.逐步改善农村的不合理的消费结构。要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为改善农村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创造前提条件;要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科学消费,真正做到有计划地适度消费;流通企业要承担起自身的重要责任,全面兼顾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农村提供丰富的适销对路产品。 5.不断提高农村教育和社会保障水平。解除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树立农民当期及时消费的信心。

51 四、全面改善民生 促进就业 调整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改善医疗卫生 住房保障 完善公共服务 优化人口工作

52 Thank you T h a n k y o u


Download ppt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和居民生活消费"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