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即景抒情诗 四首
2
作者简介 陈子昂( ),唐代诗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陈子昂生活在武后时代,家世豪富,年轻时使气任侠,成年后乃锐意读书。立志政治改革,有较进步的政治思想. 二十四岁中进士。武则天曾召见,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直言敢谏,所陈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随建安王武攸宜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解职还乡,为县令段简所诬,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3
文学成就 在诗歌理论方面,他高举建安风骨大旗,在创作中实现了内容的革新与苍劲诗风的建立。陈子昂的诗,语言质朴雄浑,意境苍凉悲壮,风格刚健有力,将唐诗的发展方向引向对广阔的社会与人生的关注上,进一步完成了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为后代李白、韩愈、白居易在诗歌、散文方面的改革奠定了基础,韩愈曾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4
二、背景解说: 陈子昂是一个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对陈子昂的谏言置之不理,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感昔乐生、燕昭之事”,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5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注释 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
(燕昭王:战国时代爱惜人才的贤君。礼遇乐毅、郭隗,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 ) 念:想到 悠悠:形容地久天长。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6
译文: 向前看不到古之贤君,后望望不到当今明主。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惟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地涕泪横流。
7
表现了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 表现了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
8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 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表现了主人公在空间上的孤独,纵有天地之阔,依然没有能与我相知之人。于是,在时间仿佛凝固的、寥阔无限的大地上,寂寞地站着一位诗人,感叹着苍凉与孤独,潸然泪下。
9
思想感情 作者认为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已经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 全诗感情沉郁悲凉,通过作者登台所见所感,表达了一个正直的封建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限伤痛之感。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
10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11
一、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于开元二十二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被称为“开元贤相”“岭南第一人”,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请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可以说,他是一个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有《曲江集》。
12
望月:即举头望明月; 怀远:怀念远方的人。 古人写望月怀远的诗句很多,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二、解题 望月:即举头望明月; 怀远:怀念远方的人。 古人写望月怀远的诗句很多,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13
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 明月;后句即景生情: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
赏析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 明月;后句即景生情: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 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但却脱口而出、自然浑成,意境也更加雄浑壮阔。 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但却丝毫不露痕迹。
14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遥夜:长夜。 竟夕:通宵。 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15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怜:爱惜。 滋:湿润。 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 下句:写诗人披衣流连于庭院中,凝神望月,相思难抑,直到感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色已深。 颈联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
16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不堪:不能。 盈手:满手、一满把。 佳期:重逢之期、欢会之期。 我不能捧一把月光赠给远方的友人以表相思,只希望能在梦中与你重相聚。这里暗用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诗意,并且进一步升发,表现出绵绵不尽的情思。 尾联进一步抒写了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17
主旨:抒写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诗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人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18
五、名句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联千古传诵。此联看似平淡无奇,脱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此前谢庄《月赋》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苏东坡《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其妙。
19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①少邻并:邻居稀落 ②云 根:云脚。 ③幽 期:归隐的约期。言:指期约。
20
一、诗人简介 贾岛:(779—843),字浪仙,范阳(今北京)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试不第。 贾岛善写五言律诗,以苦吟著称,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传说他就“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炼“推”“敲”二字不决,冲撞了京兆尹韩愈车骑,韩定之为“敲”字。这种惨淡经营的创作精神,形成了贾岛诗“清奇僻苦”的独特风格。与孟郊齐名,世称“郊寒岛瘦”,均为苦吟派诗人。
21
诗人拜访友人李凝,恰巧李凝外出,于是贾岛在友人的居室门前题写了这首诗。
二、题目解说 题:题写; 李凝:贾岛的朋友; 幽居:环境幽美恬静的居所。 诗人拜访友人李凝,恰巧李凝外出,于是贾岛在友人的居室门前题写了这首诗。
22
2、人迹罕至,通向“幽居”的小路野草丛生;
三、赏析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首联怎样表现李凝居所之“幽”? 1、居所闲适,邻居极少; 2、人迹罕至,通向“幽居”的小路野草丛生; 3、小园荒芜。 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 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 人居住。首联写出了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
23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颔联写出了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寂。友人 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 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 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
24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与“敲”哪一个更好? 次联写诗人月夜来访,到门之时,池边树上的鸟儿已入梦乡。自称“僧”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而“幽居”之“幽”,也得到进一步表现。
25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
26
这一联,较典型地体现了贾岛琢字炼句,力避平易,务求奇僻刻深的诗风。而用“分野色”、“动云根” 表现“幽居” 之“幽”,还是成功的。特别是“过桥分野色”,构思新奇,写景如画,堪称警句。
小结:前三联记叙寻访李凝居所经过,描写居所环境的幽静、自然、恬淡。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写出诗人心中幽情,即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7
(主旨) 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 所的清幽环境,表达自己对李凝 幽居环境的喜爱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28
B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四、练习 阅读《题李凝幽居》,完成1-2题。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B
29
C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30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31
一、简介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32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33
春 江 花 月 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4
抒情层次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 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 憬。(情感美)
35
诗歌的景物美
36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思考:诗人写了哪些景物,请展开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体会其意境。
37
其一: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其二:这几句,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38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39
诗的哲理美
40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思考: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试分析。 点拨: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
41
“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
人生的思索。自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 先看到这一轮明月呢 ?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 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灭的时空 面前,人们或奋发图强,或得过且过,或及时 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 相伴。但诗人由此出新,认为个体生命虽有限, 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 的延续。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 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 感伤的宇宙命题。
42
接着写明月在天,孤独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难以等到。月光下是奔腾而去的大江急流。诗人让诗情继续发展,以明月有情而江水无情,很自然地将笔触转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来。
这六句诗,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思索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43
诗的情感美
44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一地相思,两处离愁,往复回环。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45
这几句如何把江月与人融为一体来抒发感情?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几句如何把江月与人融为一体来抒发感情?
46
“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47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48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试分析这几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49
最后八句写游子的相思之情,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落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50
九、总结: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51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月的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斓多彩的效果。 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永恒人生哲理的探求和生命的热爱及对人间至情至纯的爱情的讴歌,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52
(主旨) 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 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 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 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 向上的人生态度。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