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家庭與婚姻
2
Thomas、Cooley、Burgess 等人開始發展科學的方法對家庭與婚姻中的現象進行有系統的探討,家庭與婚姻的研究因此成為美國社會學領域研究的主要論題(蔡文輝,1998;White & Klein, 2002)
3
1960 年代,在心理治療的領域中由於系統理論的引入而有了家族治療 的興起,心理學界的實務工作者在治療個體的過程中體驗到家庭對個體病理及行為的影響力。
家庭心理學於1985 年正式成為美國心理學會的分支(Kaslow, 1991a, 1991b;L’Abate, 1983; Liddle, 1987, 1992)
4
1990 年美國家庭心理學理事會對家庭 心理學給予如下的定義與任務:「家庭心理學是一門整合對個體、夫妻、家庭及與家庭相關情境的了解的知識。家庭心理學的目標是期望透過對家庭功能、結構及動力知識的發展、應用及傳播來提升人類的幸福」(引自葉光輝、孫世維、利翠珊、趙淑珠,1997)
5
台灣心理學研究的現況 在所蒐集到的五十多篇文獻中,親子關係與教化的探討有近三十篇論文的內容與該主題有關。
剩下的二十多篇論文則可大致以代間關係、家庭功能、家庭價值、家的意義,和單親及離婚家庭來加以涵蓋。
6
(一)親子關係與教化 1994 年之後在台灣親子關係的研究領域有了較多的轉變,這些轉變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來說明。第一,對父母教化方式與子女行為發展間的關係由單向的角度轉變到對互動雙方整體關係的注意,及由靜態管教類型轉變到動態互動歷程的關注(葉光輝,1995) ,對於親職角色也從以往的只重視母職,轉移到對父職的注意及夫妻「共親職」(coparenting)角色
7
第二,對親子關係的探討由教養行為或教化技巧轉移到從親子間情感的角度,來探討親子關係的品質對子女發展與適應的影響(朱瑞玲,1996)。
另一方面,父母或子女的內在認知活動或信念也取代外顯行為成為親子關係 研究的重點(林惠雅,1999a)
8
第三,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倡導,使得研究親子關係的學者們開始考慮到文化及社會脈絡對家庭內親子關係的影響
第四,新的研究典範的興起使得親子關係的研究方法更多元化,
9
(二)代間關係 文獻中出現最多的是以家庭內的老人為主的代間關係,
例子:孝道:葉光輝(1998)訪談了親、子兩代的受訪者,發現「是否與父母同住」已非關義務規範的「孝道」,親子關係的品質才是影響已婚子女與未來年老父母是否同住的關鍵因素 利翠珊:婆媳女兒角色
10
(三)家庭功能 1994 年之前的十年間對家庭功能的研究主要探討家庭的社經地位或家庭氣氛對子女學業成就或心理特質的影響
1994 年之後約十年的時間,家庭系統的概念及其所衍生的一些家族治療的理論模式,成為國內的心理學者們在探討相關研究主題時的重要理論依據。家庭系統的功能及運作方式開始成為學者們致力探討的主題,其中又以Minuchin(1974)與Bowen(1978)家庭系統理論中的一些概念最常被國內的學者所採用。
11
(四)家庭價值 陳舜文(1999)從儒家庶人倫理結構的論述出發,並重新分析「台灣社會調查」
的實徵資料。該研究的結果顯示,當代台灣民眾的家庭價值觀含有「情感」及「規範」兩個因素成分,此兩項因素的意義可以從傳統儒家思想中「仁」與「禮」的社會表徵來了解
12
王叢桂(1999)探討兩性工作者在面對家庭與工作相衝突的時候,其性別角色信念、工作與家庭承諾及工作價值的相互關係。
13
(五)家的意義 畢恆達(1996)家雖然是社會科學家所追求或描述的充滿意義、讓人感覺安全與依戀的理想空間,它卻是父權體制實踐的基地。
吳瑾嫣(2000)對女性遊民的深入探訪則指出:女性遊民的被迫離家打破了父權的甜蜜家庭意識型態迷思 趙淑珠、蔡素妙(2002)則發現現今大學生認為 最重要的家庭組成要素為「感情的投注」與「彼此良好的互動性」。
14
(六)單親與離婚家庭 研究並不多,只找到兩篇論文
方慧民、吳英璋(1987)探討離婚因素、親子關係及學童適應間之關係。結果發現離婚家庭中親子關係為積極型者,子女在校適應與情緒適應皆優於問題家庭或正常家庭(親子關係消極型者)之兒童 鄔佩麗(1998)單親子女的生活適應:單親父 母若能對子女表達關心,可協助子女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更有益於子女在課業或行為上的表現。
15
四、婚姻相關主題的研究 婚前關係、婚姻適應、婚姻衝突、婚姻滿意、婚姻中的情感及婚姻暴力等六個主題 (一)婚前關係:愛情 (二)婚姻適應
在利翠珊 (1995)與張思嘉(2001b)以新婚夫妻為對象所蒐集的訪談資料中均發現,現今的台灣社會中父系家庭制度的文化規範仍是婚姻生活的基點。由於必須面對與上一代在家庭角色期待上的差異,新婚妻子在適應的過程中會面臨較多挫折與衝突。
16
利翠珊(1995)將夫妻的互動狀況分為相敬如賓、歡喜冤家及貌合神離三種類型。而張思嘉(2001b)則將夫妻間的調適方式歸納為相互修正、先兵後禮、逃避問題、互不讓步及單方順應等五種類型。
17
(三)婚姻中的情感 利翠珊(1997)對婚齡6 至26 年已婚夫妻的訪問資料發現,華人夫妻之間的親密情感共可涵蓋感激、欣賞、親近與契合四個成分。其中,感激之情是較少在西方相關的文獻中出現的概念。 利翠珊(1999b)編製了夫妻親密情感量表,並指出由於女性在婚姻中有較多的犧牲與付出,已婚男性對配偶有較多的感激之情。
18
(四)婚姻滿意 早期的研究焦點在探討職業婦女進入就業市場後,工作壓力、休閒型態、家庭決策權力、家務分工及婚姻滿意等變項間的關係
陳明穗、陳彰儀(1987)則發現,夫妻雙方之婚 姻滿意、身心健康及家庭的決策權力與已婚婦女之就業沒有關係,但卻與夫妻之性別角色態度有關。妻子是否就業是影響家務分工之重要因素,對家務分配的滿意程度則是影響婚姻滿意的重要變項。
19
(五)婚姻衝突 劉惠琴的研究分別從文化差異、中國哲學中的辨證觀及女性主義的觀點探討夫妻的衝突歷程。婚姻衝突的化解歷程在台灣、美國華人與美國夫婦的樣本間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在處理衝突的過程中,關係規範因素(強調公平交換或共生)強力影響夫妻在面對衝突的歸因型態,進而影響到策略的選擇及婚姻關係的品質 劉惠琴的研究的結果指出,傳統婚姻體制所引發的夫妻衝突,多半由妻子先察覺,但丈夫的反應通常是努力抑制。在這樣「妻子出招,丈夫接招」的過程中,因為面對問題的方式及察覺程度可能產生六種不同的衝突處理歷程,因而對當事人造成不同的影響(劉惠琴,1999b)。
20
(六)婚姻暴力 這個研究主題並未相對的受到心理學學者的重視。 陳若璋(1992)以被毆打婦女為訪談對象 婚姻暴力的發展過程因素:
(1)促發因素是直接引發衝突與暴力的因素,包括如工作、經濟、姻親、人際等壓力。當這些壓力來臨時,會激發夫妻間的反應模式; (2)中介因素是長期以來,夫妻所建立的不良溝通、循環衝突的互動模式。另外,個人的人格特質及父權文化下的意識型態也在婚姻暴力產生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1
結 語 (一)現有研究成果的深化 作者認為要深化婚姻與家庭的心理學研究必須在現有的理論基礎上發展可驗證之假設,並進行相關測量工具之編製以利後續驗證性研究之應用及因果模式之建立。唯有在同一主題或類似的主題上累積可觀的研究成果才能展現華人婚姻與家庭關係的特色,並進行與西方相關研究成果的比較與對話
22
(二)研究主題的拓展 例子: 雙薪家庭的增加而產生的隔代教養
社會變遷的結果所產生的一些新的、非傳統家庭如離婚、單親(包括喪偶)、再婚、同居家庭及由同性戀者所組成的家庭及其內成員間的互動關係 外籍配偶家庭內的夫妻、代間(如婆媳)及親子間關係
23
(三)合作團隊及長期資料庫的建立 (四)跨領域間的合作 (五)研究人力的培養 過去二十年而言,在所發表的八十幾篇論文中,持續且經常在這個領域進行研究的學者只有二十多位
24
現代華人的家庭文化特徵: 以台灣北部地區若干家庭的 探討為例
葉光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宗堅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邱雅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5
本研究的家庭文化(family culture),
指的是由家族承傳下來,為成員間共享(甚至是不自覺)的一些價值信念及規範,這些價值信念與規範彼此相互關聯, 並作為定義家庭權力與情感關係,或界定及引領成員溝通互動的準則。
26
家庭文化,大約可以區分成彼此相互關聯的三個主要面向(aspects):
價值信念 關係結構 溝通互動模式
27
價值信念 楊國樞(1985)從文化生態學(cultural ecology)的觀點指出,中國人的家族主義(familism)觀念是源自於傳統中國社會的農耕經濟型態。 家族主義的認知信念方面,主要反映 在重視「團結和諧」、「興盛家道」及「繁延家族」等三個核心價值信念上
28
團結和諧信念:互助合作、忍耐抑制與謙讓順同等成分;
興盛家道信念:富足家族、榮耀家族 繁延家族信念:繁衍子孫、延續家族
29
「繁延家族」價值信念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嗣系制度,以及繁複的祖先崇拜儀式與制度的傳遞)。
「傳宗接代」與「延續香火」的觀念是最能用來代表重視這項價值信念的內容 從傳統華人的生命觀來說,個人的生命並不是獨立的,而是其家族命脈的一個環節而已,個人活在世上的終極目的,主要在於延續並光大家族的命脈(黃光國,1988)。 對於現代華人而言,這種重視傳宗接代的觀念,似乎有逐漸減弱的趨向(見葉光輝,1997)。
30
「興盛家道」價值信念 「求取功名,衣錦還鄉」、「光耀門楣」、「多子多孫多福氣」及「家醜不外揚」等等觀念的教化傳遞。
與「興盛家道」價值信念最密切關聯的內容,是反映在對孩童「學業表現」與「品行道德」的要求上。
31
「學業表現」或「品行道德」,都與華人社會生活中重要的「面子」觀念密切關聯。
32
華人家庭的主要關係結構 華人社會是個以父子軸為優勢軸的親屬文化體系,它不同於美國社會的夫妻軸優勢、印度社會的母子軸優勢以及非洲若干社會的兄弟軸優勢等親屬文化體系 (1)持續性,(2)包容性,(3)權威性, 及(4)非性性。
33
角色名分 Hamilton(1984,1990)指出華人的父權制與孝道觀念都是奠基在服從角色的基礎 上。 台塑王文洋
個人與家庭內成員互動時,還是以遵循著角色規範原則,而不是回報規範原則為主要考量;
34
華人家庭權力結構的另一項特徵是男尊女卑或重男輕女現象
華人家庭成員情感關係的重要結構特徵,是「家族向心性」(centrality of family) 重視成員間的「一體感」
35
華人家庭的主要溝通模式 一、訊息交換的主要形式,大多是採用間接的(allusive)、例行性的(ritual)、慣用語的(idiomatic)或譬喻式的(metaphoric)對話方式,通常較不具體,也較簡短。 二、情感表達:從西方人的觀點而言,家庭中最能表現私人情感的場域應該是在夫妻關係之間。然而在父子軸優勢的華人家庭下,情感表達的功能通常不直接反映個體的真實感受,而必須視是否達成角色責任為優先考量,所以比較容易出現壓抑與掩蓋真實情感的表達模式
36
夫婦情感互動的疏離淡漠現象 重視家庭團結和諧的價值信念,華人家庭對於成員表露負面情緒(諸如生氣或攻擊衝動)反應的態度,習慣採取壓抑、限制或摒除的溝通互動模式(Ho,1981)
37
(3)衝突處理: 居上位的家人發生衝突時:「忍讓」、「迂迴溝通」、「陽奉陰違」。 和平輩的家人:「折衷妥協」、「直接溝通」、「明爭暗鬥」。 對下位者:服從己意、家法家規
38
(4)子女教化 孩子一旦懂事之後,傳統華人父母就會採取嚴厲的手段,要求孩子依從於角色規範(或所謂的禮教),強調達成服從與自律的目標。一般來說,華人父母在教化方式上,大多採用勸懲相濟的模式,必要時則依賴體罰的手段
39
現代華人的家庭文化特徵 生活運作的基本單位,逐漸從家庭轉變成為個體。個體為了適應於現代工商型態結構,必須講求競爭與效率,並強調獨立與自主。個體為了適應現代化意識型態下的社會生活,必須講求理性、平權,並追求開放、進取。
40
蔡勇美、伊慶春(1997)以台灣成人樣本探討「華人家庭價值觀的持續與改變」的研究發現:現代化因素(由年紀、教育程度與城鄉變項來反映)
對屬於個人取向的家庭價值觀,例如對婚姻或離婚等觀念方面,產生作用而導致變遷的效果﹔ 屬於以家庭或親屬整體為分析單位之集體取向的家庭價值觀,則未見受到現代化因素的顯著作用效果。
41
作者預測 在現代華人社會中,強調兩性平等及講求平權開放的現代價值觀念較為凸顯(楊國樞,1993),因此與這兩項價值觀念直接對立的特徵,如強調男性優勢所代表的重男輕女、注重性別差異等特徵,減弱的幅度也會較為明顯。 與強調兩性平等及平權開放現代價值觀念雖未直接對立,但卻有密切負向關聯的價值信念特徵,如以男性子嗣作為延續香火、要求個體忍耐抑制、或者是強調子女絕對服從等特徵,應該受到較大的衝擊,因而會有相當程度的減弱。
42
預測二 由於強調家庭和諧的價值觀念還是相當受現代華人重視,因此,與這一價值觀念相關聯的,如重視家人間的互助合作、謙讓順同、家庭成員的向心性或一體感(包括團結分享、相互依賴、歸屬關愛以及家庭需求高於個人需求),以及劃分家 庭內外界限(如強調忠誠榮辱、家庭責任)等家庭文化特徵,雖然難免多少受到現代化因素的波及,但所受到的影響應該較不特別突顯。
43
預測三 本文認為講求競爭效率與獨立自主的現
代價值觀念,不僅不會消減興盛家道價值信念中的追求功名成就特徵,反而還有助於此一特徵的增長。這是因為當講求競爭效率與獨立自主的現代價值觀念,不作用在家人身上而發揮在外人身上時,由於它們有助於個人積極進取的態度,因此也會增進華人向外追求功名成就的動機(黃光國,1988)。
44
預測四 與強調道德品行及角色規範等要素相關聯的家庭文化特徵,包括重視品行道德、崇拜祖先等價值信念,強調角色階級(如孝敬父母長輩、注重角色責任)的權力關係結構,以及依循角色規範來交換訊息、傳達情感處理衝突與教化子女等特徵,本文認為這些都是長久以來華人家庭得以穩定運作的核心特徵,因此推論即使在現代華人 社會下,這些特徵在一般的家庭中,應該還是維持著相當的強度。
45
研究對象 參與本研究的樣本是居住於台灣北部地區的24 個家庭,其成員組成應包含完整親代及至少一位青少年子代成員
本研究同時採用半結構式的「個別深度訪談」及「家庭焦點問題互動」兩種方法進行資料蒐集。
46
研究發現 1. 針對傳統華人家庭文化特徵,由許烺光所提出的父子軸優勢或楊國樞(1996)所主張的父子軸家庭運作特徵,整體而言,可以簡化成最主要的兩項特徵--男性優勢及角色規範取向來反映。 在現代台灣北部地區的華人家庭中,強調男性優勢的主要特徵約略呈現衰退的趨向;然而依循角色規範取向行事的主要特徵,則還維持著若干的強度。
47
2. 「團結和諧」與「興盛家道」等家庭價值信念。
由家庭成員的成就與賢德表現來彰顯家道興盛的價值觀念,仍舊相當顯著。 至於透過要求成員自我抑制忍耐,或謙虛禮讓、順從長上,或彼此互助合作以達成家庭團結和諧的價值觀念,也約略維持著相當程度的重視。 由這些價值信念所衍生出來的家庭向心性與一體感,也 對應受到強化及鞏固。這些特徵或許是現代台灣華人家庭,仍能賴以安定的核心,也是家庭解組或離婚比率不似歐美社會那麼高漲的可能因素之一。
48
3.家庭系統 價值信念、關係結構及溝通模式三面向交相影響 例如,本研究發現現今華人家庭內,因親子間對於課業成績與品行道德要求標準落差所導致之衝突,佔了極高的比例。對課業及品行的注重,反映了重視興盛家道的價值信念。在傳統華人社會裡,這一價值信念的達成,是借助如重視父母權威的角色規範、強調對家庭向心性的權力與情感關係結構,以及導向如晚輩須放棄個人需求而選擇對長輩忍讓順服的互動模式來互相強化幫襯。
49
原有的家庭文化特徵的影響色彩,一時之間不可能完全褪去,新世代青少年追求獨立自主的浪潮又方興未艾,兩者間相互激盪。處在這傳統與現代交替的過程中,現今華人青少年世代如何因應自處,以及華
人父母如何應對處遇?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