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病 因.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病 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病 因

2 概说 1 病因的概念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 素、病原(古作“病源”)、病邪等。
1 病因的概念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 素、病原(古作“病源”)、病邪等。 病因学说——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 床表现的系统理论。 2 病因的分类: 阴阳分类法:内经 三因学说:宋 陈无择(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现代分类法:四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 物病因、其他病因)

3 探求病因的方法、特点 问诊求因:即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 有关 情况,以推断其病因。 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
综合分析,从而推求病因。 ——中医探求病因的特点。

4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入侵入机体,引起外感 疾病的致病因素。 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入侵入机体,引起外感 疾病的致病因素。 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发病较急,病初多见寒热、咽痛、骨 节酸楚等。 外感病因--- 六淫和疠气

5 一、六淫 (-)六淫的基本概念 1.六气与六淫 (l)六气: 是指风、寒、暑、湿、燥、 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3)六气与六淫的关系

6 2.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 外感六淫---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 内生五邪--- 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
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 (火)等五种病理变化。 属病机范畴。

7 (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1.外感性:邪从外入(口鼻或皮毛)。 2.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 多湿病,秋季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域性:居住和环境特征。 4.相兼性:六淫多相兼入侵。 5.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以发 生转化。

8 (三)六淫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风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头面肌表和背部) 鼻塞咽痒、面瘫;汗出、恶风
②风性善行数变: 善行--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 点 行痹(风痹) 数变---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 ③风性主动: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 吊等症状 ④风为百病之长:风热、风寒、风湿----六淫之首

9 2、寒邪 性质与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阳病、全身 或局部明显寒象 有“伤寒”和“中寒”之分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阳病、全身 或局部明显寒象 有“伤寒”和“中寒”之分 ②寒性凝滞:寒胜则痛 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③寒性收引:收敛拘急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无汗、拘挛作痛、屈伸不利

10 3.暑邪 暑属外邪,并无内暑 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初起无表证、高热面赤脉洪大等里实热之象
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 (热盛伤津汗出);气随津泄气短乏力、甚至昏倒不省人事 ③暑多扶湿:湿热并存除热象外,可以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

11 4.湿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胸闷脘痞 湿易伤脾阳 ②湿性重浊: “重”---临床症状沉重的特点
“浊”---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 ③湿性粘滞 症状的粘滞性 病程的缠绵性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2 5.燥邪 燥为秋季主气。属阴中之阳邪。 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 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以口鼻咽唇干燥、皮肤干涩、毛发不荣为特征。 ②燥易伤肺、清肃失司:干咳痰少或无痰、痰粘难咯 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

13 6.热(火)邪 1、火的含义 生理之火---少火---阳气---正气 火 外火—六淫 如五气化火 病理之火—壮火 内火---内伤 如五志化火

14 6.热(火)邪 2、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 ②火(热)性炎上:病变多表现于上部 ③火(热)邪易生风、动血:
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 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 ④火(热)邪易扰心神:心烦失眠狂躁谵语 ⑤火(热)邪易致疮痈:腐蚀血肉发为痈疽疮疡、 以局 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15 二、疠气 (一) 基本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二) 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三)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1.气候反常 .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3.预防隔离工作不好 .社会因素:

16 第二节 内伤病因 概念:泛指人的情感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的致病因素。 种类: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17 一、七情内伤 (-)七情的基本概念 1、生理含义: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正常的情志活动 。
五志:喜、怒、思、悲、恐五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2、病因含义: 导致疾病发生的异常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的七种情志变化。称之为七情内伤。

18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心藏神,在志为喜; 肝藏魂,在志为怒; 脾藏意,在志为思; 肺藏魄,在志为悲;
肾藏志,在志为恐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19 (二)七情与心神的关系 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 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心神统七情。

20 1.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内伤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致病多与精神刺激有关。多发情志疾病。 2.直接伤及内脏:从心而发、
(三)七情致病的特点 1.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内伤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致病多与精神刺激有关。多发情志疾病。 2.直接伤及内脏:从心而发、 怒伤肝 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3.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4.情志变化,影响病情: 恶性的或消极的情志变化,则能加重病情。 疾病过程中,因剧烈的情绪波动,使病情急剧恶化。

21 二、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饮食偏嗜 饮食不洁

22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 过饥----摄取不足--化源缺乏--气血衰少---正气虚弱 抗病能力低下---------各种病证。
过饱----损伤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小儿----疳积 成人--下痢、便血、痈疽疮毒 在疾病过程中,饮食不节还能改变病情----“食复”

23 (二)饮食偏嗜 1.种类偏嗜: 正常的种类搭配: 谷类------主 肉类-------副 蔬菜----- 充 水果-------助
谷类------主 肉类 副 蔬菜----- 充 水果 助 若偏嗜某方面---脏腑功能的紊乱---疾病。 2.寒热偏嗜: 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腹 痛、泄泻等症。 燥热---- 胃肠积热----口渴、腹满胀痛、便 秘,或口舌生疮等。

24 3.五味偏嗜 五味与五脏,各有其所喜。 如果长或嗜好某种食物—本脏机能偏盛--损伤他脏 过食 伤本脏 伤主之体 累及他脏 累及他脏之体
过食 伤本脏 伤主之体 累及他脏 累及他脏之体 酸----肝 筋 脾 肉 辛----肺 皮 肝 筋 甘----脾 肉 肾 骨 苦----心 脉 肺 皮 咸- ---肾 骨 心 脉

25 (三)饮食不洁 多种胃肠道疾病 寄生虫病 进食不洁 胆道蛔虫 食物中毒

26 三、劳逸失度---(一)过劳 指持续劳作不止--心身紧张状态--或承受力不能及的持重、受压及运动等-----损伤脏腑,障碍气血-疾病。
1.劳力过度: 指持续劳作不止--心身紧张状态--或承受力不能及的持重、受压及运动等-----损伤脏腑,障碍气血-疾病。 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 ,久卧伤气 2.劳神过度: 思虑日久--劳神过度---伤心脾---心脾气血两虚 久之----脏腑功能减弱--正气亏虚---积劳成疾。

27 房劳过度---- 会耗伤肾精----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或男子遗精滑泄、性功能减退,甚则阳萎。
3.房劳过度 房劳过度---- 会耗伤肾精----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或男子遗精滑泄、性功能减退,甚则阳萎。 (二)过逸 气血运行不畅,筋骨软 弱,脾胃呆滞,体弱神倦、 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症状。 继发其他疾病。 健康与非健康之间 “第三状态” 、“亚健康” 。

28 劳逸失度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过劳 劳力过度 劳则气耗 少气懒言 神疲乏力 劳神过度 损伤心脾 心悸失眠 纳呆便溏 房劳过度 耗伤肾精
遗精阳痿 月经不调不孕 过 逸 气滞血瘀 脾胃呆滞 神弱体疲 肥胖

29 饮食不节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饥饱失常 过饥 伤胃 易感外邪 过饱 损伤脾胃 嗳腐吞酸 胃疼腹泄 痰湿内生 痰饮、疳积 饮食无时
呕吐烧心 反酸水 化源不足 正气虚弱 易感外邪 过饱 损伤脾胃 嗳腐吞酸 胃疼腹泄 痰湿内生 痰饮、疳积 饮食无时 无规律 变生诸病

30 饮食不洁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损伤脾胃 脘腹疼痛 吐泻下利 寄生虫病 形瘦 嗜食异物 食物中毒 腹痛吐泻 昏迷死亡 食物污染 生冷不节
腐败变质 有毒食物 损伤脾胃 脘腹疼痛 吐泻下利 寄生虫病 形瘦 嗜食异物 食物中毒 腹痛吐泻 昏迷死亡

31 饮食偏嗜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种类偏嗜 脏腑功能紊乱 水饮积聚 肿满泻利 寒热偏嗜 伤脾胃阳气 致胃肠积热 腹痛泄泻 腹痛便秘、
消谷善饥 五味偏嗜 肥甘厚味 生痰生热 眩晕胸痹 肥胖中风


Download ppt "第六章 病 因."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