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江苏省心理卫生中心 医学心理科 李箕君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江苏省心理卫生中心 医学心理科 李箕君"—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江苏省心理卫生中心 医学心理科 李箕君
公务员心理健康促进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江苏省心理卫生中心 医学心理科 李箕君

2 职业的压力来源 社会和环境 工作 家庭 人际关系 女性:忙里忙外、性别歧视 新旧体制---矛盾 劳动分配---逆反、攀比、失衡
竞争---挫败 工作 超负荷 工作对象复杂 家庭 人际关系 女性:忙里忙外、性别歧视

3 职业倦怠 职业应激:由工作或与工作有关的因素引起的应激,是与职业环境(理化环境和人际环境)对人产生影响,及职业的要求与人的能力、资源和需要等不相匹配时出现的有害的身体和情绪反应。 职业耗竭:由于在工作中产生的,积累的、慢性的压力或应激所导致的躯体、情绪和心理上的竭尽状态。耗竭是适应过程最后的崩溃阶段,本质是工作要求和个体应对资源的长期不平衡或延长的职业应激。 职业耗竭是一种严重的职业应激状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

4 压力 压力: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使其生理或心理的内稳态受到干扰时,个体在多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努力维持内稳态稳定的动态过程,是刺激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所谓的职业应激,即由工作或与工作有关的因素引起的压力反应。 我国的职业应激达20%以上,而一些特殊职业如教师、医生护士、警察等甚至高达40~70%。

5 压力源的特点 强度 发生的可预测性 可控制性 数量及累积作用 性质

6 压力的影响 正向的影响: 1.(适度的压力) 促进注意力的集中 2.(适度的压力) 提升工作的动机 3.(适度的压力)
引发正向的情绪(如兴奋) 4.(较大的压力) 增加成功应对后的成就感

7 压力的影响 负向的影响: 1.(过大的压力) 注意力窄化、思考僵化 2.(过大的压力) 产生恐惧与逃避的心理 3.(过大的压力)
生理反应过剧引起情绪与行为失控 4.(长期的压力) 累积的生理变化导致病变

8 压力与适应 应激过程模式

9 认知心理应激作用过程 生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心理反应 健康 活 行为反应 事 社会支持 个性等等 生理反应 疾病 件
应激源 应激中介变量 应激反应 转归 生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心理反应 健康 活 行为反应 事 社会支持 个性等等 生理反应 疾病

10 研究发现 一年内LCU累计>300u ,次年有86%的可能发生健康问题 一年内LCU=150-300u ,次年有50%的可能发生健康问题

11 生物 心理 社会 健康 疾病

12 生理反应在各系统的表现 神经:头晕、头昏、头痛、耳鸣、无力、失眠、惊跳、 颤抖等; 循环: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不稳等;
呼吸:胸闷、气急、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等; 消化: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下降或上升等; 泌尿:尿频、尿急等; 生殖:月经紊乱、性欲下降、阳痿、早泄、阴冷等; 内分泌:甲状腺素升高或降低、血糖升高或降低等; 皮肤:脸红、出汗、瘙痒、忽冷忽热等。 如果应激状态持续,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出现心身疾病

13 心理应激反应 情绪反应 行为反应 焦虑 逃避与回避 恐惧 敌对与攻击 抑郁 退化与依赖 愤怒 固着与僵化 激情 物质滥用

14 压力与健康的关系 积极影响 适度的应激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适度的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15 压力与健康的关系 消极影响 使机体处于易感状态. 是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 加重原有的躯体和精神疾病,或使之复发.
使机体磨损、慢性疲劳、适应性减弱. 是导致物质滥用和依赖的主要原因之一.

16 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的作用 初 评 问 题 次 评 适 应 情绪反应 (不适应) 问题关 注应对 情绪关注应对 无效 有利害关系 可改变 有效
初 评 问 题 次 评 适 应 情绪反应 (不适应) 问题关 注应对 情绪关注应对 无效 有利害关系 可改变 有效 不可改变 无利害关系 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的作用

17 转归 应激源 持续 内稳态 生理心理 转归与结局 强度 时间 系统结构 弱 短暂 正常范围 维持不变 健康
应激源 持续 内稳态 生理心理 转归与结局 强度 时间 系统结构 弱 短暂 正常范围 维持不变 健康 弱 持久/频繁 受到威胁 适应性改变 稳定 强 短暂 受到影响 一过性改变 心身反应 强 持久 出现失衡 不可逆改变 心身疾病、PTSD 强 冲击性 严重失衡 瓦解性改变 反应性精神病、 死亡、自杀

18 关注心理压力反应 理解应激反应、重视对心理支持. 适当开展放松训练. 配合对症处理降低应激反应程度.

19 心理健康状态 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0 不良状态 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感觉到的愉快感少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21 心理障碍 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2.针对性。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情绪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焦虑者(又名社交恐惧者)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

22 心理疾病 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意志减退等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3.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全身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需心理医生的治疗。

23 心理障碍的病因 1、遗传因素 2、素质因素:躯体因素,心理素质<包括气质与性格>
3、心理社会因素:通过改变大脑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机体免疫功能、代谢水平以及内脏生理功能致病。 4、理化生物性因素:感染、中毒、外伤、肿瘤、血管与变性疾病等。躯体疾病、高温中暑、放射损伤引起代谢障碍和内分泌紊乱间接或直接损害人脑的结构和功能而致病。 5、机体功能状态:指发病时机体所处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不良状态使大脑功能降低,处理心理应激能力下降,从而诱发精神障碍。

24 病因 社会因素 指社会环境中的各种 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和作 用. 50年前,溃疡病和高血压病患病呈男性高于女性,约为4:1;而近年来男女患病比例已逐渐接近,溃疡病约为3:2,高血压病已接近1:1。

25 病因 心理因素 心理易感因素 在外界因素影响下,使 个体倾向于某种心身障碍 的心理特征. 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 C型行为模式与癌症

26 病因 持久的内心冲突和矛盾造成的负性情绪是心理因素致病的重要原因. 愤怒 忧郁 焦虑 怨恨 委屈 恐惧

27 病因 躯体因素 机体器官易感性 机体功能状态 理化生物因素

28 各病因在心理障碍发病中的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和素质因素称为素质因素或潜在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理化生物性因素和削弱了的机体功能因素称为促发因素和诱发因素。 多数情况下,很多心理障碍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29 常见心理障碍 失眠症 引起失眠的最常见 失眠与追求完美的个性特征相联系; 失眠者的个性为内向,焦虑和神经质. 原因是精神紧张,焦虑
恐惧,担心等心理,一旦 失眠,患者更加紧张,导 致恶性循环. 失眠与追求完美的个性特征相联系; 失眠者的个性为内向,焦虑和神经质.

30 常见心理障碍 躯体化障碍 当前关于躯体化的病因 强调人际交流作用,因各种 原因,个体难以通过口头传 达有关的心理社会的困扰
与痛苦.而通过慢性的躯体 化症状,象征性地表达了内 心的精神冲突.

31 常见心理障碍 进食障碍 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共同作用. 个性往往较内 向,固执. 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呕吐

32 常见心理障碍 恐怖症 焦虑症 强迫症 疑病症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

33 常见心身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 消化性溃疡 支气管哮喘 糖尿病 偏头痛 更年期综合征

34 心理服务的几种模式 浅灰区 深灰区 纯黑区 心理 心理 精神 困惑 障碍 疾病 程度 干预模式 心理 心理 综合 辅导 咨询治疗 治疗

35 时代呼唤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通行证。
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时代呼唤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通行证。

36 心理健康 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 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37 心理健康十标准 周期节律性 意识水平 暗示性 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耐受力 康复能力 心理自控力 自信心 社会交往 环境适应能力

38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心理健康七标准(马建青,1992) 智力正常: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人际关系和谐:其表现: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能客观评价别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能动地适应环境 保持人格完整 符合年龄特征

39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心理健康三标准(许又新,1988) 体验标准: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操作标准: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 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考察分析。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

40 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 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保持要靠讲究心理卫生 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自我调节,即学会适应环境;
二是求助他人,即通过心理咨询来完成。

41 自我调节 是指个体受到环境刺激时,通过各种途径促使原有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改变,以适应外界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的过程
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影响到心理健康水平 文化知识、成长背景及人格特点不同,自我调节的方法也不同。方法很多,何种有效也因人而异。但其中最重要的是确立科学的心理卫生理念和掌握情绪的调节、挫折的应对方法

42 克服逆境的15个元素(Grotberg ) 我有 可以相信的人和爱我的人 给我限制的人,这样我就可以在危险和麻烦发生前,知道何时需要停下
让我从他们如何行事的过程中看到怎样做正确的人 希望我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做事的人 在我生病时、危险时或需要时可以帮助我的人

43 克服逆境的15个元素(Grotberg ) 我是 一个能喜欢和爱的人 一个乐于对别人做好事,乐于关心别人的人 尊敬自己和他人的人
愿意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的人 确信事情会变好的人

44 克服逆境的15个元素(Grotberg ) 我能 把威胁我或给我带来麻烦的事讲给别人听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感到做错事或危险的时候控制自己
领会到何时是告诉别人或采取行动的最佳时刻 在我需要的时候发现可以帮助我的人

45 建立科学的心理卫生理念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善于利用“比较” 3、接纳宇宙的自然规律——周期性 4、正确理解“差异”

46 掌握基本的自我调控方法 倾诉发泄 拓宽胸怀 乐观幽默 转换心情 请人咨询 体育锻炼

47 常见的应对方式 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积极参加与拓展业余爱好 努力工作,发奋学习,争取优异成绩弥补精神创伤 求助他人,寻求外界支持
主动克制不良情绪反应 使用烟酒、镇静麻醉剂,借以消除心中烦闷与忧愁 性活动增加,以发泄内心的痛苦与不满 直接攻击、报复行为 自罚、自伤与自杀企图或行为

48 日常(长期)努力应对 积累应对经验,增强适应、应对能力 建立和维持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认知模式训练 应对策略与防御方式训练
培养健康的性格、信念、意志和世界观 培养良好的体魄和爱好,增加自我支撑点

49 应激时的努力应对 改变对事物和自身的认识评价,消除应激源 对自己适应能力的恰当估计 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 适度原则
策略地混合、交替使用应对方式 合理利用应对资源 及时求助于心理咨询

50 应 对 活 动 生活事件 认知评价 社会支持 情绪反应 生理反应 计划 回避 面对 分散注意 升华 再评价 否认 祈祷 幻想 合理化 求助
应 对 活 动 生活事件 认知评价 社会支持 情绪反应 生理反应 计划 回避 面对 分散注意 升华 再评价 否认 祈祷 幻想 合理化 求助 倾诉 转移 退化 屈服 幽默 淡化 自控 忍受 发泄 放松 烟酒 药物 问题关注应对 情绪关注应对

51 压力管理

52 你快乐吗? 如果我们把世人最开心的10%集中到一起,你认为他们会有哪些共同点?大量的金钱?漂亮的长相?事业的成功?别人的赞赏? 错!
世上最快乐的人,是那些心态最能变通的人。快乐的人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必要时能够随遇而安。 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经受的痛苦往往源于僵化的、不合理的信条(认为事情应该怎么样)。

53 不合理的信条 人们天生就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挫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有些人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已成为习惯,尤其容易心烦意乱。
我们的思维如果违背了我们追求生存与幸福的内在欲求,那么它就是不合理的。 如果坚持某个信念却使你经受不恰当的愤怒、焦虑、抑郁、挫折感,或者使你的自尊心受损,或者妨碍你追求健康、美好的人生,那么,你那样的信念就是不合理的。这包括了导致我们产生自我挫败行为的信条,会使我们办事拖拉,使我们对某些东西成瘾,使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继续受虐待,还使我们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54 常见的不合理信条后果 我一定要得到每个人的爱与赞赏。焦虑、抑郁,自尊心受损,行动不果断
我必须在每个方面都够格、能干、有成就。焦虑、抑郁、羞愧、挫折感,踟蹰不前,自己打败自己 世界应该是公平的,我应该永远受到公平对待。愤怒、埋怨、抑郁、挫折感 人们的信念和价值观应该跟我相同,他们做事情的方式也应该跟我相同。愤怒、埋怨,人际关系不好      。

55 常见的不合理信条后果 有些人很坏,他们的为非作歹应当受到谴责或惩罚。烦恼、埋怨、憎恨、抑郁
如果我没把事情做好,那么我就是一个坏人、一个白痴、一个失败者。自我评价降低,挫折感,抑郁 世界应该提供我需要的东西。生活应当过得舒舒服服。我不应该遭罪,不应该遇到麻烦。抑郁、失望、挫折感 事情如果没有按我喜欢的方式发展,就太糟了。挫折感、愤怒、抑郁、焦虑

56 常见的不合理信条后果 面对问题、处理问题,还不如逃避问题那么容易。拖延,无助,问题解决不了,人际关系紧张
心情是由生活境遇决定的;当事情进展得不顺利,我就不可能开心。无助,无望,不负责任 如果有可能发生坏事情,我就应该左思右想。焦虑,冥思苦想 任何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如果我找不出答案,就太糟了。犹豫不决,踟蹰不前,焦虑。

57 自我管理 人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行动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认清自我价值 重新审视自己的生物钟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换个角度思考 积极性思考
善于幽默

58 传统文化 儒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医:形神合一

59 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 返朴归真的价值取向 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 柔弱不争的处世之道 重心爱身的人生追求

60 传统文化 “枪打出头鸟”与善隐心理 “好汉不吃眼前亏”与忍耐心理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与知足心理 “叶落归根”与乡土意识、恋旧心理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与群体意识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与中和思想 “梅花香自苦寒来”与励志意识 “此处不留爷,还有留爷处”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车到山前必有路” ……

61 举例说明 列出烦恼源 学会想开点 模仿做练习

62 列出烦恼源 自己 他人 事情 环境

63 学会想开点 全面看: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 相对看:不好中有好的成分 发展看:现在不好将来好

64 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代偿 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我个矮,但我很灵活 我嘴笨,但我手很巧 我人穷,但我志不短 文科不好,理科好 学习不好,品德好
身体不好,脑子好 单位不好,领导好

65 不好中有好的成分—接纳 孤独-清静 小气-节俭 嫉妒-恭维 胆小-谨慎 破财-消灾 死板-认真 船小-好调头 害羞-老实 吃一堑长一智
危险-机会 痛苦-快乐 孤独-清静 嫉妒-恭维 破财-消灾 船小-好调头 吃一堑长一智 吃小亏占大便宜

66 现在不好将来好—转化 否极泰来 塞翁失马 祸兮福所至 车到山前必有路 柳暗化明又一村 没有永久的敌人 没有不散的阴云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积小胜为大胜,由量变到质变

67 模仿做练习 学会接纳、代偿、转化 自己 他人 事情 环境

68 对自己 我的优点和优势是什么 缺点中有无可取之处 我的劣势如何改变

69 对他人 他的优点及对我的恩惠 他的缺点很可爱 他也会改变

70 对事情 凡事皆有例外 吃亏是福 奇迹会发生

71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 无条件正面关注 (Rogers) I’m OK, You’re OK (Harris) 批评与自我批评—斗争哲学
表扬与自我表扬—以人为本 一团和气比一团杀气要好

72 五句箴言 不好中有好. 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 现在不好将来好. 争取不到的就说它不好. 摆脱不掉的就说它好.

73 给领导的一点建议 开展职业心理咨询 在内部设置心理咨询,提出可行的心理保健、预防应激因素致病的建议;对职业人群进行心理保健教育咨询,帮助处于应激中的职业人群度过危机期。 提高管理效率 管理中应考虑职业人群的个性、情绪、社会价值等诸方面需要,创造有利于实现其潜能的社会心理环境。 创造良好心理环境 造成一种上下级、同事之间相互理解、关心的融洽关系。这些无疑可降低职业人群的应激,有利于职业人群身心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

74 谢谢聆听!


Download ppt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江苏省心理卫生中心 医学心理科 李箕君"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