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引言 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只有正确认识、理解并充分尊重学生的身体、心里、社会适应发展的特点等,才能更好的设计与实施受学生欢迎的学校体育、使学生真正从学校体育中受益。
3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能真确认识与理解学校体育的地位和功能;了解学生身体形态、机能、体能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并能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正确提出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思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校体育实践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第一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学生是学校体育过程构成的基本因素,学生即是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主体。因此,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积极性、认知能力直接制约与影响学校体育的效果与质量。
5
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 1 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
身体形态是指人的体格,体型和身体姿势。人体的发育,是一个长达20多年的连续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有性别、种族、地区、时代和个体的差异。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6
1.1 身体形态的生长发育具有波浪性与阶段 性 身体形态的发育、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种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的。总的趋势是开始生长很快,以后逐渐减慢,其中有两次高速增长期(称突增期或高峰期)。 第一次增长高峰:在胎儿到出生后的第一年内(称第一高峰期)。出生第二年略低于第一年。以后增长速度减慢,增长速度保持相对稳定。
7
第二次增长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17岁以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直到成熟为止。
所以.从出生到成熟的生长发育曲线,以青春发育突增期开始为分界,大体上分两个波阶。第一波段是出生到10岁。第一波段男子生长的比例小于女子。 第二波段是11—20岁。第二波段男子的生长比例大于女子。
8
1.2 身体形态的生长发育具有性别差异 学生的身体形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10岁前男女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差异性不很明显,但出现高速增长的年龄,以及年增长值和年增长率不同。一段女子为10--12岁,男子为12一14岁,即女比男早2岁.而结束也早2岁。所以女生10岁左右一般都高于男生,面由于男子多数指标在第二阶段都比女子高,波幅也比女子宽,以后形成男生体格比女生高大。
9
青春发育期,男生上体的围、宽度,女生下肢的围、宽度增长较快,最后形成男生肩、胸宽、粗,髋部窄细的体型,而女生正好相反。
1.3 身体形态的生长发育具有非等比性和顺 序性 在同一时期,以及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学生身体各部位的生长速度是不等的,有早、晚、快、慢之分.各部位生长结束的时间也有早、有晚,从而形成了不同体型。
10
根据学生身体形态生长发育的特点,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以增加骨路和肌肉的营养供应,加强造骨过程,促进骨骼和肌肉生长。
人体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顺序,一般在7岁以前遵循“头尾律”的生长程序,即先头部、上身次之、下肢在后。7岁以后则遵循“向心律”的生长程序,即从肢体远端到近端的发育顺序:足——小腿——下肢——手——上肢——躯干。 根据学生身体形态生长发育的特点,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以增加骨路和肌肉的营养供应,加强造骨过程,促进骨骼和肌肉生长。
11
在第二次生长发育突增期,由于脊椎骨的生长速度快,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容易出现脊柱异常现象。因此应特别注意学生坐、立、走、跑的正确姿势,同时应加强胸、腰、腹部肌肉的锻炼,促使身体形态向健美方向发展。
在青春期,由于学生的下肢增长较快,下肢在身高中的比例增大,有利于增加跑、跳、踢等动作的幅度,应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多开展体操、球类、游戏和舞蹈等活动,以促进运动器官,特别是四肢和上体肌肉的发展,使学生体格健壮,体型匀称。
12
2 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 2.1 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2 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 2.1 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1) 中、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易扩散,因而活泼爱动,注意力不集中,年龄越小,抑制过程越不完善,分化抑制能力越差。到初中阶段,抑制过程得到发展,兴奋与抑制逐步达到均衡,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能较快地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到高中、大学时,神经过程灵活性提高,神经的机能能力趋于完善。
13
(2) 小学生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靠具体的直观形象建立条件反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到中学和大学时,抽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关系更协调和完善,综合分析能力显著提高。 动物的大脑和人脑两种不同的条件反射机制和形式。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一般称为信号刺激。它可以分为两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现实的信号叫做第一信号。 人脑与动物的大脑的条件反射机制都具有第一信号系统,即对具体的、现实的第一信号形成条件反射。如吃过酸梅的人,只要一看见酸梅就有唾液分泌。
14
抽象的非现实的信号叫做第二信号,一般指对具体直接刺激的语词概括。第二信号系统则是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机制,即对语言刺激、抽象信号等能形成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人并没有见到具体的虎的形象,但是一个“虎”字就使人脑联想到具体的虎,引起恐惧的心理反应。这对动物来说一般是不具备的。
15
第二信号系统是对第二信号(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将第一信号系统的单纯刺激变为具有抽象意义的语词的信号。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但又反过来影响和支配了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必须经常被第一信号系统所校正,才不致歪曲人们与现实的关系。 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乃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动物只有一个信号系统,相当于人类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的发生与完善使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出现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16
(3) 在青春期,由于性腺分泌活动加强,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这时学生掌握动作的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女生表现更为明显。
(4) 与大学生相比,初中、小学生的神经工作能力较低,身体锻炼时易疲劳,但疲劳消除也快。
17
2.2 骨骼肌肉系统的发育特点 骨骼肌肉系统又称运动系统。骨骼的发育一般在20一25岁左右完成,肌肉要到30岁左右才能发育完成,它们的发育有以下特点 : (1)中、小学生的骨骼发育表现为长骨生长快,软骨组织、骨组织内水分和有机物多,无机盐少、骨松质多,骨密质少。骨的韧性大,不易骨折,关节囊、韧带延展性好,活动范围大,但坚固性差,易变形。骨化过程旺盛,适当运动有利于骨的生长,过量负重,则易影响骨化过程和引起运动损伤。
18
(2) 少年、儿童肌肉的生长主要表现为长度的增加,横切面积小,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大肌群发展快而较早,小肌群相对发展晚。
(3) 到性成熟阶段,骨组织内无机盐增多,水分和有机物减少,骨密质增多,骨骼变得粗硬。肌肉横切面积增加,身体各部围、宽度指标增加。
19
2.3 呼吸系统的发育特点 小学和初中学生胸廓小,肺容积、肺活量小,呼吸肌弱、呼吸表浅、呼吸频率快,呼吸调节能力差,运动时负氧债的能力也较差。高中和大学生呼吸肌增强,呼吸频率减慢,呼吸深度加大,肺容积、肺活量也增大。因此,呼吸系统功能随年龄增长而日趋旺盛。
20
2.4 心血管系统的发育特点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发育最晚完成的系统。学生心血管系统的发育特点是:中、小学生的心脏发育心肌纤维细,心收缩力较弱,因而心率快。心脏每搏输出量小。此阶段运动时主要靠增加心率来增大心输出量。但血管壁弹性好,血管口径相对大,血液外周阻力小,收缩压低。心脏每搏输出量的相对值(每千克体重心输出量)和大学生差不多。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心脏调节功能还不完善。说明小学生的心脏可以承担适量的负荷,但负荷强度不宜大,且节奏要合理,才能有利于健康。
21
根据学生主要器官系统机能的发育特点,在学校体育的教学和锻炼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小学和初中阶段,应采用各种练习,全面发展身体,尤其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走、跑、跳、投、攀、爬、悬垂、支撑,平衡、协调等)和正确的身体姿势(坐、立、走、跑等),并应抓紧学习各种运动技能,以增强他们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培养形成优美的身体姿态。
22
(2) 由小学生和初中学生大脑皮层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不平衡,应使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内容多样化。组织教法多变化,防止长时间重复单一内容的身体练习。练习的密度、负荷量可适当大些,但强度不宜太大。高中和大学生的负荷强度和量可大些,以增强心肺功能,为一生健康打下基础。
23
(3) 中、小学生不宜进行大负荷的力量练习,特别是静力性力量和力量耐力练习,应多采用伸展练习。大学生除发展大肌群力量外,还应注童发展小肌群的力量 。
24
(4)中学以后男女学生的机能能力差异日趋明显,体育活动中应注意区别对待.女生还应特别注意月经期的医务监督和体育卫生。大学生的男女差异和个别差异更为明显,应特别注意区别对待和培养个性。加强道德意志品质教育。
25
3 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3.1 身体素质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1987年通过对学生进行650米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立位体前屈、50米X 8往返跑,800米跑和1000米跑的测试与研究表明,男女学生身体素质的发育速度不同,表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
26
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 、稳定 增长期。
男生各项素质指标的增长高峰,除速度(50米跑)7—8岁出现外,其它指标均在12--16岁期间出现。 女生各项素质指标增长高峰,除城市女生的柔韧性外,其它素质高峰期出现在7—9岁。柔韧和耐力素质到18—19岁又出现高峰。一般说,到19岁后,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的各项身体素质都进入下降期。
27
3.2 在身体素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连续的增长速度较的快时期,而且还有一个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
一般说来,在身体形态突增期1—2年后,即出现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由于男女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所以身体素质的敏感期也不相同。
28
3.3 各种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有早有晚,因此各种身体素质发展的顺序也有先有后。
在不受外界教学与训练因素影响的自然增长情况下: 男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全过程中,速度、灵敏、速度耐力和腰腹力量增长领先;其次是下肢爆发力;增长稍缓慢的是臂肌静力性力量耐力。
29
女生各项素质发展的程序,随年龄的变化,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7一12岁间,同男子一样,速度、灵敏、速度耐力、腰腹肌力量的增长领先,其次是下肢爆发力,臂肌力即静力性力量耐力增长缓慢。而13 -一17岁即进入青春期后,速度、灵敏、速度耐力和下肢爆发力增长领先,其次是腰腹肌;最慢的仍是臂肌力。
30
男女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水平,在12岁以前差别较小,12---17岁差距显著加大。这个时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开始到成熟.这一规律首先是受形态、机能生长发育规律所支配。17一18岁以后,其差异不再加大 。
31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现状,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与锻炼内容,要科学地制定教学、锻炼计划,不失时机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薄弱环节,既全面又有侧重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并要注意学生的性别差异,做到区别对待。
32
比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应抓紧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在高中、大学提高体能水平;应在学生青春期前及早发展,柔韧、速度、爆发力、灵敏度和耐力等素质,以及投掷能力,女生约在11一13岁(小学高年级),男生约在13—15岁(初中)时发展快速力量效果最好。到青春期后期(高中、大学),除力量素质、投掷能力,以及女生的柔韧素质外,其他素质的增长速度将随年龄增长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33
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薄弱环节组织教学、锻炼和训练,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发展,并能收到好的效果。总之,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采用有效手段,合理组织教学、锻炼和训练,才能取得发展素质的最佳效果。
34
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 身体发展的作用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5
1 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青少年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形态的可塑性较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骨组织的血液循环、骨密质增厚,使骨骼更加结实粗壮,抗折性提高,肌纤维变粗,肌肉收缩力量增强,关节更加灵活牢固,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正常发育,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另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生身高的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6
2 全面发展体能 体能包括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相关的体能。体能的发展以运动动作实践为基础,它要求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发展体能的目的。 各项体能的发展是互相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发展体能所选择的内容与方法要考虑针对性、全面性和多样性。才去多样化的手段与方法,提高体能练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保证学生体能水平的提高。
37
3 提高机能水平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的兴奋增强,抑制加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使机能水平得到提高。
38
4 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通过在严寒、酷暑、风雨等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另外,体育活动还能增强学生身体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它所提供的许多练习常使人体处于非常态的状况,能提高人体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
39
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 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 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根据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特点,对中小学学生要培养正确的坐、立、走、跑等身体姿势,加强胸、药、腹部肌肉的锻炼,选择体操、球类、游泳、舞蹈等运动项目、多做伸展性练习,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培养健壮的体格。 2 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中学阶段学生力量、耐力、速度等素质提高较快,但心血管系统发育落后于运动系统的发育,不宜进行运动负荷过大或时间较长的活动。
40
第二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41
一、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 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三个方面。
42
1 个性发展的特点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含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个方面。
43
1.1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三方面的因素。
气质——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与一个人的神经类型关系密切。但它也是能够改变的,只不过变化较难,较慢。
44
性格——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影响决定的。 能力——人们解决问题所必备的心理特征。能力的发展有快有慢,在不同个体身上有高有低。
45
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气质、性格也共同对一个人的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运用体育手段,使学生在性格、气质和能力上产生积极性变化。如通过参加球类运动,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机智、勇敢、灵活、顽强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个性心理品质,而长跑运动则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坚韧不跋、吃苦耐劳和自强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
46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能力和运动能力正在形成,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独立性差,一般会无条件地信任和服从教师。初中阶段,由于学生整个心理过程得到发展,学习的有意性和自觉性有了提高,独立学习能力和运动能力逐步发展。高中以后,学生已具有自主能力而不过分依赖教师,他们能较自觉地学习,能较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47
针对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独立思考等能力,使学生在性格乃至个性的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48
1.2 个性倾向性 个性是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在成年人中,世界观是个性意识倾向性的集中表现,是个性心理的核心,但对中、小学生来说,动机和兴趣更具有现实意义。
49
中、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大体可分为: 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即间接动机) 直接与学习、锻炼活动相联系的动机(即直接动机)
50
一般说,小学生主要的学习动机是直接动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社会性有较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因而间接动机日益发展,他们逐渐认识到上好体育课和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提升生活品质等,因此间接动机逐渐占主导地位,但仍普遍存在着直接动机,并起着一定的支配作用。
51
由于体育学习动机的发展不完全是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自发产生提高的,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地了解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目的性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正确的锻炼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生自觉学习、锻炼和从事专项训练的动力。 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一般都具有广阔多样性。
52
小学生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具有一下特征: 1、在体育过程中最初对体育动作的外部形象较感兴趣,以后才逐渐要求对动作的意义、作用的认识。 2、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是广泛的,对多种体育活动都喜欢,有新奇感,以后才产生分化性和选择性兴趣,对某些体育项目感兴趣。
53
3、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特别是带情节的体育游戏和对抗性较强的身体练习感兴趣,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大。
54
中学生的兴趣不断分化,比小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性。
1、他们对上体育课和对不同运动项目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兴趣和选择态度,往往受性别、个性、体育基础、学校体育传统、教师的专长与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55
2、中学、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具有一定稳定性,其中有的学生可成为体育爱好者,有的学生通过课余体育训练,可能产生对某运动专项的兴趣,并有发展这种专项运动的志向。
3、男生多喜欢负荷量大,竞赛性强,能表现机智、灵活、敏捷的运动项目,如球类、田径、武术,体操等;女生则喜欢动作轻快、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运动强度不太大的运动项目,如舞蹈、艺术体操、球类以及某些田径项目等。
56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正确的指导,既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又要教育学生克服单纯的兴趣观点。在实践中,有些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并不都是没有体育兴趣,而是对当前体育课的现状不满或不适应,因此教师应重视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合理地选择和安排课的内客、组织、教法。
57
2 认知发展的特点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一般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复杂,从现象到本质这些共同规律.由于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知识和经验有限,世界观逐步形成,其认识过程也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58
2.1 感知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小学生感知能力较差,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其思维形式以感觉运动模式为主,模仿能力较强。小学生的感知一般是表面的,不够精确。小学生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都不够清晰。
59
在体育课上,学生对教师的新颖动作示范很感兴趣,面对教师的讲解则往往缺乏热情,因此,教师要多运用正确、生动的讲解,优美、形象的示范,通过直观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60
中学阶段,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增加,语官能力的发展,学生感知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目的性均有较大的提高,他们能逐渐精确地分析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比较全面地感知事物。中学阶段,学生时空知觉巳接近成人,此时他们观察事物的自觉性、稳定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也逐步提高。
61
学生的运动知觉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运动实践,在实际体验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运动知觉必须经过一定的运动动作的练习,才能逐渐分化为精细的、准确的运动知觉。
62
根据以上特点,在学校体育的教学和锻炼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多运用正确、生动的讲解, 优美、形象的示范,通过直观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2、在教学、训练中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练习时间.
63
2.2 注意 注意——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小学生有意注意水平不高,无意注意起重要作用。中学生有意注意发展显著,稳定性高,注意范围扩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不断发展,自觉性和灵活性也有所增加。注意力受兴趣、爱好的支配。
64
2.3 思维 【释义】: ①与“感性认识”相对。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 ②与“存在”相对。指意识、精神。
65
★思维的概念 思维分三种:知觉、回忆和组合。 当你看到月亮,你就认识了它,这就是知觉。如果记住了它,这时的月亮在你大脑里的投影就是记块,以后你在大脑里回忆起该次月亮的情况,这时在你大脑里所出现的影象就是忆块。你将这次月亮所形成的记块用来思维,那它跟其它记块组合后,所形成的就是思块。比喻“月色宁静、虫鸣沟壑”就是一种思块。
66
思块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认识,这一过程本文称“知觉”,它是由刺激产生的;二是记块的再现,这一过程现在人们称作“回忆”,它是生物钟唤出的;三是忆块的组合,它可以由刺激和生物钟两者的作用同时产生
67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初中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但很大程度还属于经验型。高中生思维具有更多抽象概括性,辩证思维开始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更加鲜明,思维的片面性有所改善,逐步从经验型过渡到理论型。
68
3 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 3.1 情感 情感——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生动、表现强烈、鲜明,但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力不够。
69
中学阶段情感强烈而容易冲动,情感丰富而不稳定,情感表现具有间接性,情感发生的心境性,情操的逐步形成。
3.2 意志 意志——人们自觉的克服困难来实现预定任务的心里过程。 小学生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都比较差,他们常依靠外部影响来完成某一活动 。
70
中学生的独立性和坚持性都迅速发展,果断自控能力也随之增强。但在认识水平上却还没有发展到与体力相匹配的程度,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力量,以至容易草率的做决定和仓促行事。
71
二、学校体育对学生心里发展的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一生中心里变化最复杂的时期,也是培养健康心里的关键时期,长期的体育锻炼对学生心里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72
1 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智力——有叫智能,是一个人认识能力的有机结合。具体地讲,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和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为智力的开发奠定了生物基础。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大脑供血、供氧情况,促使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加强,对体外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看、分析综合能力加强。
73
另外,体育锻炼有利于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变化。
体育活动本身蕴涵丰富的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的内容,对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广泛训练记忆能力、启迪诱导想象力和提高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74
2 调节情绪,缓解心里压力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指标。体育活动是改善不良情绪的一种非常适当的方法。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大脑处于较强的活动状态,脑内啡呔释放等原因,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降低焦虑,消除忧郁,摆脱痛苦和烦恼,分散注意力,缓解心里压力。另外,参加体育锻炼对改善孤独、胆怯、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等心理缺陷也具有积极作用。
75
3 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体育锻炼对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运动过程的趣味性,运动环境的复杂性,能发展学生的愉快、乐观、友爱、同情等多种多样的情感。其次运动的集体性可以使学生的情感社会化,养成热爱集体、互助互谅的集体主义精神。再次,运动的竞技性,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奋战的乐观主义情感,成为夺取胜利的推动力。此外,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美感和理性感等。
76
4 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意志——指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并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运动竞赛,都要求学生要有具体的目的,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战胜强敌的勇气、在瞬息万变的运动环境中迅速的选择应变措施的决断能力,长期艰苦锻炼的坚韧性、遵守比赛规则和为了集体利益而克服个人欲望的自制能力等。
77
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同时,引导学生将这些品质迁移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进取心,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78
5 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 各种体育活动都是学生身心处于动态之中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游戏、教学比赛。这些活动和练习具有竞争性、娱乐性、规则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79
学生在激烈的对抗中,身体活动不但给机体施加刺激,还引起各种心里感受,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使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显示和发展。另外,学生可以从体育锻炼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得到尊重的心里满足,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发展,形成良好健康的个性品质。
80
三、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里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1 把心里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学校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符合生命力旺盛、生性好动的青少年的“口味”,满足其好奇、探究、体验和冒险心里。 参加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里品质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体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失时机的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心里施加影响,使其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促进学生心里发展的需要。
81
2 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运动动机是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往往以学习兴趣和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运动兴趣在运动动机中是最重要的成分。学生运动兴趣如何对其参加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影响特别大。 学校体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82
首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气氛。
其次,学校体育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合理选择创编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具有较强兴趣的趣味性、娱乐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 再次,学校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手段和方法要丰富多样,切忌采用单一、死板的体育教学、锻炼手段以及方法。
83
3 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要善于认识与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体育教师应该认真的思考与分析,在认识与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尊重个性差异的存在,并以此为前提对学生施加引导和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体育活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意识,渗透着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有效地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驱动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84
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学的要求,对体育运动进行改造与创新,应帮助与引导学生建立与实现共同目标与个人目标,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不同的技术风格。
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积极开展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把学生接触面扩大到整个学校,甚至面向社会。通过体育竞赛等方式,展示学生才华,发挥其技能,锻炼胆量,提高学生自己的进取心。
85
第三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1 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 1.1 社会适应
第三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1 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 1.1 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 社会适应有两种方式:一是个体通过调整、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习惯、行为以适应社会条件和要求,这属于生存适应;二是尽最大可能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社会适应过程实质上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86
1.2 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化 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社会化是把一个生物的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必须适应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变化,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学习和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
87
2 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2.1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通过相互交往而建立的,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学校体育所提供的人际交往时间和空间,可以增加学生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学会公平竞争,学会宽容别人。
88
在体育活动中,同学之间的接触比学习生活中其他许多方面的接触要便利、直截了当。运动场地,时间常常是固定不变的,爱好运动的同学会不约而同的来到运动场地结对比赛,激烈竞争中身体的强烈对抗,集体协作中的默契配合,都有利于增进情感,巩固友谊,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89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抗挫折的能力 体育运动中充满挑战,既有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挑战,也有对他人的挑战,有个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团队之间的竞争。竞争结果也是成败相伴,能激励学生追求成功,也能锻炼学生不怕失败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体育竞赛中的失败是一种良好的挫折训练,是一种心里磨练和心里调适过程,也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90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约束学生的无形力量——规则。这种特殊的“规则效应”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遵守纪律、尊重裁判,学会约束自我,公平竞争,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 在体育比赛中,尤其是集体项目中,合作会使活动变得更为有效,团队要获得成功,团队成员就必须通过协作、共同努力。经常参加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有助于个体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
91
2.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通过参加多种体育活动,能够使人有机会体验和学习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使自己的品行符合一定的规范,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有公德的好公民,这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极为有利。
92
3 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3.1 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校体育过程中的各项体育活动在促进人的社会化进行中,起到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宽松的学校体育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波的进行体育学习、锻炼、训练及竞赛。
93
3.2 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体育场地器材条件是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要努力优化学校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以便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增加学生之间的交往,提高其社交能力。
94
3.3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组织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加强同学间的 友谊,提高群体意识,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提高适应外界自然环境的能力。 3.4 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要积极鼓励了学生在体育竞赛过程中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集体协作意识。
95
附 加 新教学观:激趣、启思、导疑 我国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几百年来都是我国为师者的经典的行为准则。但是从现代教育观角度来分析,这一准则体现的是一种教师中心论的教学观。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动宾结构的词组,表达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传、授、解,都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工作,学生自然要处于被动的、次要的地位,他们要干的事情就是掌握知识,学习技能,在老师帮助下解开疑问和困惑。
96
我不否认,传道、授业、解惑都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而且是他们的重要工作,但是,如果从学生中心论的角度出发,从前述的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兴趣、动机的角度出发,仅有传道、授业、解惑,就远远不够了,一个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教师,应该把激趣、启思、导疑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97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他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处于主动地位的,不应该是教师,而应该是学生。过去,师生之间是一个在台上演,一个在台下看,后来当提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以后,学生上了台,教师学生一块演,但是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这种演员和导演的关系,还没有跳出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樊篱,教师终归还是对学生不放心。有些学者提出最理想的形式:应该是学生既当导演,也当演员(是否合适、如何进行?),而教师的角色只是艺术顾问、舞台监督。
98
其次,以“艺术顾问”身份出现的教师,他的工作难度不是减小了,而是加大了。实际上,做“传道、授业、解惑”型的教师是最省力的,因为他是唱主角的,“我想怎么唱就怎么唱”,这种不和学生交流的工作方式自然是最简单的。“我说你听,我做你看,我教你学”是这种教学形式的固有程序,这里显然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兴趣、积极性和动机。“艺术顾问”身份的教师,并不是不讲课,但是他在讲课前、讲课中和讲课后,始终密切关注着学生的兴趣是否被激发起来了,学生究竟愿不愿意学,学习积极性有多高。如果他发现,哪怕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不感兴趣,他也会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是否合理?),而不是硬着头皮往下讲。
99
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角色的一个极端是“旁观者”,另一个极端是“控制者”,那么,比较恰当的角色应该是一个组织者、管理者、鼓动者、啦啦队员。教师可能需要经常发起一件事,当他把学生“煽动”起来以后,就很快退到幕后,当啦啦队员,给学生加油、打气。当他发现学生偏离了轨道时,可能要出面引导一下,提出他的建议。在这样的气氛之下,学生的内在兴趣、内在动机、自发的学习行为、探索求知的积极性,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我们的教育教学才可能有最大的收效。
100
小结 认识与把握学生的身体发展、心里发展和社会适应的阶段性特征与个体差异,是正确实施学校体育的前提与基础。学校体育对于学生的身体发展、心里发展、社会适应有积极的、能动的作用与影响。只有正确认识与把握学生的身体发展、心里发展和社会适应的阶段性特点、性别特点和个性特点才能有效的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101
课堂讨论 如何根据近20年来学生体能的变化正确开展学校体育? 请同学们回想中、小学阶段体育老师的教学方式,并提出自己的感想、意见与建议。
102
下课! 谢谢同学们的支持!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