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人琴俱亡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人琴俱亡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人琴俱亡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作者善于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刘义庆,今江苏徐州人,南朝文学家。

3 王氏书法馆 王羲之《兰亭序》 王献之《洛神赋》 王徽之《新月帖》

4 人琴俱亡 高山流水声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世说新语》

5 知之为知之 一、请解释下列红色汉字的意思。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 ) 2、何以都不闻消息 ( )( ) 3、语时了不悲( )( )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 ) 2、何以都不闻消息 ( )( ) 3、语时了不悲( )( ) 4、子敬素好琴( )( )( ) 5、弦既不调 ( )( ) 6、因恸绝良久( )( ) 7、月余亦卒 ( ) ( ) 都 重 为什么 总、竟 说话 完全 平素 喜欢 弹琴 已经 协调 极度悲哀   很 也 死

6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亡。 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不哭。

7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 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 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气息中止)昏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8 奇文共欣赏 合作探究: 连接3 1、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最能表达子猷和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的?作简要分析。
2、既然兄弟情深如此,为何子猷“了不悲”,“都不哭”?王子猷究竟以何种独特的方式来悼念子敬之死的? 3、结尾说:“(子猷)月余亦卒”,除了兄弟之间感情深厚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连接3

9 子猷独特形象 手足情深 4、了不悲、都不哭 5、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3“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4、了不悲、都不哭 5、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子猷独特形象

10 庄子鼓盆而歌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奔丧,看见庄子正蹲在地上、敲着瓦盆唱歌。惠子说:“你妻子和你住了一辈子,为你生儿养女,现在老了、死了,你没有悲伤哭泣也就算了,竟然还敲着瓦盆唱歌,这不是太过分了?“ 庄子说:“不是这样的,你听我说: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何尝不悲伤呢?只是后来一想,人本來是没有生命没有形体没有气息的,后来有了气息,有了形体,才有了生命。本来自于无,又回归于无。现在我的妻子去世了,这就像四季运行一样自然,她已安息在自然这个大环境中,如果我还为此悲伤痛苦,不是太不通达命理了吗?所以我才不哭的啊!” 连接16、17

11 疑义相与析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兄弟关系?比较《人琴俱亡》的手足情深,你有何感想?

12 成语一箩筐 人琴俱亡: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手足情深:比喻兄弟姐妹之间关系非常亲密。 情同手足:比喻朋友之间关系密切,如同亲兄弟姐妹。

13 诗词觅“知音”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晋]陶渊明《杂诗》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宋]岳飞《小重山》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唐]贾岛《送无可上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现代]鲁迅赠瞿秋白 士为知己者死。 [谚语]

14

15 因为生病和悲痛。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返回8

16 举例: 《伤逝· 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1知人论世: (为什么要强自抑制?这须从《世说新语》说起) 《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 举例: 《伤逝· 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 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 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 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17 ——琴不调 1、 那么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情感呢? 2`琴不调说明了什么?
——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返回8

18 教学反思 本文在教学上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去理解子猷“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应适当补充“魏晋风度”的相关内容。


Download ppt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人琴俱亡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