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一、文人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二、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显现 三、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 四、北宋末期的黑暗统治 五、两宋时期的抗战活动
第八讲 北宋中期的改革 与两宋的抗战 一、文人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二、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显现 三、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 四、北宋末期的黑暗统治 五、两宋时期的抗战活动
2
一、文人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一)兴文教、抑武事 (二)在任官制度上,重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
(1)宋承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作为朝廷藏校编书的场所,并建新馆,赐名崇文院;又在崇文院中另建用于国家藏书的秘阁,合称四馆。 1、重建三馆创建秘阁 (2)大力搜求图书,以充实三馆。 (3)馆阁是培养和储存高官的机构,馆阁官员统称学士,可得到越级提升的恩典。
3
(1)文臣尤其是科班出身者,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院长官的主要人选。
2、以文臣选任要职,提高科班官员地位 (2)重用文臣担任地方或边境军州长官和军事长官。 (3)由临战之际任命武臣统军改为由文臣统军出战。 (4)提高科班出身者在官员升迁中的权位。 3、在官员的选拔上,以科班出身者素质最高,最为显达
4
总之,宋朝是我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形成的时期,管理国家的官员,主要是由科班出身的士大夫来担任的,一方面,秉承皇帝旨意履行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从统治者的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了包括限制和约束皇帝权力在内的制度、章程,形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集权的政治体制。这是历史的进步,使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效能得以充分发挥,满足了专制君主控制天下的愿望,并且奠定了集权政治不断强化的基础。
5
二、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显现 (一)各级官僚尤其是中央高官形成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二)由于“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和士兵哗变接连不断。 (三)“三冗”的恶性膨胀,使朝廷的财政负担日益沉重,入不敷出。 (四)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接连失利,西北边陲岌岌可危。
6
宋初禁军20余万,太宗时30余万,真宗时40余万,仁宗时82.6万 (加厢军则达125.9万)。
“冗官冗兵冗费” 《景文集》卷二六《上三冗三费疏》: 大有三冗,小有三費,以困天下之財。……何謂三冗?天下有定官,無限員,一冗也;天下廂軍不任戰而耗衣食,二冗也;僧尼道士日益多而無定數,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為國。 何謂三費?一曰道場齋醮無日不有,……二曰京師寺觀或多設徒卒或増置官司,衣糧所給三倍他處,……三曰使相節度不隶藩要,貪取公用,全濟私家。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则有余矣,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仅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荫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论冗官财用等》 蔡襄《论兵十事》、《强兵》: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 宋初禁军20余万,太宗时30余万,真宗时40余万,仁宗时82.6万 (加厢军则达125.9万)。
7
三、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 (一)寇准与改革的先声 (二)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三)王安石与熙宁变法
8
(一)寇准与改革的先声 针对政坛上的陈腐之气,敢于冲破祖宗家法的约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天下为己任。
在选官问题上,敢于突破资历限制,破格用人。 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军大举南下,朝野迁都之声鼎沸,他力挽狂澜,坚持皇帝御驾亲征,取得了较好的结局。
9
(二)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一部分有远见的高官,就当时最迫切的吏治、边防、财政等问题提出改革主张。
他的格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
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内容 庆历三年,仁宗任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开天章阁,责 成条列当世急务,以“兴致太平”。 十事: 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长官,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
11
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而仲淹亦感激眷遇,以天下为己任。遂与富弼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规模阔大,论者以为难行。及按察使多所举劾,人心不自安。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浸盛,而朋党之论滋不可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
12
庆历五年初,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相继出朝,新政夭折。
范仲淹墓 庆历五年初,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相继出朝,新政夭折。
13
1.变法的指导思想 (三)王安石与熙宁变法 宋神宗:“卿所施设以何先?” ——《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流俗之言不足恤 1.变法的指导思想 嘉祐四年《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 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 天下之财利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 宋神宗:“卿所施设以何先?” 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 之所急也。 ” ——《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史记·平准书》: “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14
2.新法内容 以“富国”(“富天下”)为目标者: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募)役法、 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以“强兵”为目标者: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 以培育人材为目标者: 三舍法、铨试、《三经新义》 机构设置与用人原则的调整: 制置三司条例司、司农寺、 检正中书公事仓法(吏禄法) 、祠禄法、增加低级官员俸禄 2.新法内容 熙宁二年(1069)二月,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 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王安石拜相。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 十月,行募役法、太学三舍法。 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 八月,行方田均税法。 六年六月,置军器监。 七年四月,安石罢相。九月,行将兵法。 八年二月,王安石复相。 九年十月,王安石二次罢相。 半山园
15
问:……今之论者或曰:“天地与人了不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惮改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纷纭之议,不足听采。”……愿闻所以辨之。
司马光 陛下躬亲庶政,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每事惟恐伤民,此即是畏天变。……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义理,则人言何足恤!……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且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数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则祖宗何故屡自改变? 王安石
16
3.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在宋神宗和王安石的主持下,变法持续了近20年时间,使北宋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危机,达到了富国强兵的预期目标。
17
范仲淹、王安石革新政治的抱负,相继失败了。他们做人为学的精神与意气,则依然为后人所师法,直到最近期的中国。 ——钱穆《国史大纲》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如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至今东西诸国行之而有效者也。 呜呼!…于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范仲淹、王安石革新政治的抱负,相继失败了。他们做人为学的精神与意气,则依然为后人所师法,直到最近期的中国。 ——钱穆《国史大纲》
18
邓广铭
19
王曾瑜 《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两大派的斗争,本质上还是政策性的分歧。变法派好大喜功,为了宋皇朝的长安久治,富国强兵,不得不牺牲一些官户和上户的利益,也要对广大的贫民下户加强剥削和镇压。反变法派目光短浅,安常习故,他们既反对触动官户和上户的利益,亦反对给平民下户增加负担,不同意用保甲等法加强镇压,认为变法适足以激化阶级矛盾,危害封建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的加深,两派之间又产生许多私人的仇隙,相互进行报复。 大体来说,(变法)是对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富商们“抑兼并”,同时对社会下层广大贫苦农民的盘剥却也扩大和加深了。相对地说,新法对中小地主、富裕农民则较为有利或影响不大。这就形成了一个宽中间紧两头的“枣核形曲线”。
20
四、北宋末期的黑暗统治 (一)元祐更化与朋党之争 1.元祐更化与变法的失败 2.朋党之争 (二)北宋末期的黑暗统治
(一)元祐更化与朋党之争 1.元祐更化与变法的失败 2.朋党之争 (二)北宋末期的黑暗统治 1.打着新法的旗号肆意妄为 2.迷恋宗教,乌烟瘴气 3.大兴土木,兴花纲之役 4.大肆搜刮,兴兼并之事 (三)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北宋的灭亡 1.人民的反抗斗争 2.北宋的灭亡
21
五、两宋时期的抗战活动 (一)北宋时期的抗战活动 1.北宋前期的抗敌斗争 2.北宋末期的抗金斗争 (二)南宋初期的抗金活动
(一)北宋时期的抗战活动 1.北宋前期的抗敌斗争 2.北宋末期的抗金斗争 (二)南宋初期的抗金活动 1.南宋初期的的抗金活动 2.岳飞抗金与“绍兴和议”
22
元祐更化 《宋史》卷二四二《后妃传》: 驛召司馬光、吕公著,未至,迎問今日設施所宜先。又起文彦博於既老,遣使勞諸途,諭以復祖宗法度為先務。
司马温公元丰末来京师,都人叠足聚观,即以相公目之,马至于不能行。谒时相于私第,市人登树骑屋窥瞰。人或止之,曰:“吾非望而君,所愿识者司马相公之丰采耳。”呵叱不退。屋瓦为之碎,树枝为之折。一時得人之心如此。 —《挥麈录》 英宗宣仁聖烈高皇后
23
蜀洛朔党争 反变法派的内部分裂 变法派的内部分裂 党同伐异
蜀洛朔党争 反变法派的内部分裂 元祐初年反变法派牢固掌握朝政后,开始因人事倾轧与政见、学术主张的分歧而分化为若干小集团。 苏轼、吕陶、上官均等被称为“蜀党”,程颐、朱光庭、贾易等被称为“洛党”,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被称为“朔党”,三派斗争被称为“洛蜀朔党争”。 变法派的内部分裂 党同伐异 从绍圣初到元符末至徽宗朝,蔡京、蔡卞兄弟植党,排斥章惇等人;曾布阻止吕惠卿回朝任职。
24
北宋后期,从朋党之防到党籍之禁,逐步升级,愈演愈烈。当时所谓的“朋党”,并非畛域严格的团体,而是适应政治斗争需要而产生、人为推定的“派别”。
所谓的“新法”继承人,不仅毁掉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新法,毁掉了不止一代精英人物,也毁掉了赵宋王朝百馀年间养育起来的士大夫政治传统,最终毁掉了北宋 王安石变法:北宋政治的纽结
25
澶渊之盟 宋真宗 基本条款? 寇准
26
澶渊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契丹大举南下,京师震动
“当时大臣有请幸金陵、幸西蜀者。左相毕文简公病不出,右相寇莱公独劝帝亲征,帝意乃决,遂幸澶渊。” ——《邵氏闻见录》卷一 东京
27
南宋政权的建立 (靖康二年,1127)五月一日庚寅,登壇寅受天命。……王泣涕,即皇帝位於應天府治之正衙。……百官稱賀。改元建炎元年。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一 宋高宗赵构 岳 飞 韩世忠 刘光世 张 俊 中兴四将图
28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9
金 宋 大散关 淮 水 偏安局面 1141年,绍兴和议。 1164年,隆兴和议。 1208年,嘉定和议。
绍兴八年,定都临安(杭州),仍称行在。 1141年,绍兴和议。 1164年,隆兴和议。 1208年,嘉定和议。 紹興、淳熙之間頗稱康裕,君相縱逸,耽樂湖山,無復新亭之淚。士人林升者題一絶于旅邸云:“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便把杭州作汴州!” 又湖南有白塔橋,印賣朝京路經,士庻往臨安者必買以披閲。有人題一絶云:“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驛甚分明。如何秪説臨安路,不數中原有幾程!” ——《西湖游览志馀》卷二 大散关 淮 水
30
一 、西夏建国及其与北宋的和战
31
唐末有〔拓跋〕思恭者,镇夏州(今陕西靖边),讨黄巢有功,赐姓李氏,世有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
〔宋〕太宗用宰相赵普之策,欲委〔李〕继捧以边事,令图之。召赴京师,赐姓赵氏,名保忠,……〔李继迁子〕德明遣使来贡,明年上表归款,……真宗嘉之,以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封平西王,终其身三十余年不敢窥边。 ——《东都事略》卷一二七 雍熙三年(986),辽夏联盟成立。 木板画西夏供养人
32
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
——《西夏书事》卷一一 从古成大事者,不计苟安;立大功者,不循庸众。西平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守西陲要害。若缮城浚壕,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中将莫知所备。且其人习化风,尚礼好学,我将藉此为进取之资,成霸王之业,岂平夏偏隅可限哉。 ——《西夏书事》卷七 李继迁寨
33
宋夏和议 从此形成北宋、辽、夏三足鼎立之局势。
庆历四年(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 年),夏宋双方达成协议。宋承认西夏的割据地位,册封元昊为夏国主,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逢年过节以及元昊生日,另“赐”礼物合计银二万两、银器二千两、绢二万匹、衣着二千匹、茶一万斤。重开榷场。 同年,夏军重创辽师,辽夏议和。 从此形成北宋、辽、夏三足鼎立之局势。
34
宋夏贸易: 边境设立榷场,大宗货物交易; 沿边开辟“和市”,边民集市贸易; 贡使贸易。 驿道建设:西夏文“火急驰马”铜敕牌
35
辽 西夏 北宋 西 夏
Similar presentations